近日,新聞資訊報到了寧波奉化一漁船兩網捕獲了1500多斤野生大黃魚的消息在海鮮市場傳得家喻戶曉,沸沸揚揚。對於愛吃海鮮的我來說也是口水直流,野生大黃魚畢竟是物以稀為貴,稀缺的很,價格也是天價。何況這批野生大黃魚條條都是重2-4斤,一條魚的價錢也不是一般吃貨能夠消費得起的,也只能在一片羨慕中望魚想想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資源枯竭,野生大黃魚已經是一魚難求了。之前有報導說寧波一條重9.8斤的大黃魚賣出了14.8萬,簡直是一輛車的價格就這樣給吃了。真是有錢人的生活我們羨慕啊。不說野生大黃魚了,我們普通老闆姓買條養殖的大黃魚吃估計也要算計半天吧,何況是天價的野生大黃魚。按照魚老闆的說法「有需要的人再貴都會要,不需要的再便宜也不會買」,這話活生生的把我們這些普眾百姓的嘴給堵了。
那麼,市場上的養殖大黃魚和野生大黃魚到底如何分辨呢?等到有朝一日,假如有錢了想買條野生大黃魚吃吃,又如何不買到假貨呢?其實從魚的體型、頭部、魚嘴唇、魚鰭和尾巴進行辨別就可以了。
大黃魚的金黃色素極易被白天的紫外線或強光分解而褪色,所以白天所見大黃魚都是銀白色的。在夜晚或無光線下又會合成黃色素,也正是這種金黃的狀態才使得民眾喜愛這種魚的緣故,才使得時至今日資源枯竭,已經到了靠人工增流放養才能維持物種的地步了。所以說,為了子孫後代有魚吃,我們要保護海洋環境,有序捕撈漁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