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讓東海漁場枯竭 漁民感慨讓子孫虧了口福

2020-11-23 搜狐網

  東海無魚,曾是前幾年一個頗讓浙江人掛心的話題。

  素有海上糧倉美譽的東海漁場,如今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我們又做出了怎樣的應對呢?

  昨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而6月1日至7月1日,我省海域除海釣以外的所有作業休漁,本報記者特意和招募的志願者一起來到三門健跳漁港,參加了省海洋與漁業局主辦的浙江漁場修復振興暨「一打三整治」活動。

  我們跟著漁船一起出海,親眼看一看休漁後的海上糧倉是如何「補倉」的?當然也給大家打聽了一下,這段時間海鮮是否會緊俏起來,吃貨們該怎麼熬過這段休漁期?

  捕魚40多年

  老漁夫感嘆海上糧倉只剩螃蟹

  三門健跳漁港漁民老林,60多歲,沒啥文化,從18歲起就下海捕魚,一輩子抓過的魚蝦數也數不清。

  說到40年前的漁獲,不善言辭的老林張開雙臂,比劃了一條半米多長的大魚,來形容東海漁場曾經的輝煌。

  可當錢報記者問到如今的漁獲時,老林無奈地伸出一隻手掌說,現在海裡基本捕不到魚,撈來撈去都是些價格便宜的螃蟹,一筐50斤只能賣七八十塊錢,偶爾有條魚,最多也不過巴掌大。

  眼下的東海休漁期,像老林這樣的漁民都歇船補網。其實關於東海無魚的尷尬,近幾年已經屢屢提及,而大家談到如今枯竭的漁業資源,也紛紛感嘆是自己沒有保護和珍惜好東海的饋贈,過度的捕撈,讓子孫們虧了口福。

  比如說吧,東海大黃魚是一道家喻戶曉的海產,浙江省水產研究所曾做過資源調查,1957年鼎盛時期,大黃魚的年產量大約是17萬噸,而如今,野生大黃魚的年產量僅剩0.2萬噸。

  東海漁場的「補倉」,已迫在眉睫。

  3萬尾大黃魚魚苗放流東海

  今年浙江要放流28億小生命

  跟著漁政船一起出海,在東海放流3萬尾大黃魚魚苗,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挺新鮮的一件事。

  溫州小老闆姜先生,就是本報聯合省海洋局招募的志願者之一。他放下手中的生意,自駕從溫州趕到三門,特意來參加這次東海增殖放流志願者行動。

  他說,那是一種情懷,因為外公以前是漁民,自己從沒體驗過海上生活,想到海上來看看。

  國企駐外職員田先生,放棄假期返鄉和家人團聚的時光,也來了。他說,大學時學的是海水養殖專業,可惜畢業沒能從事相關工作,這次就當是重溫舊夢了。

  大家知道嗎,7公分長的小魚苗才100天大,遊到大海裡,要三年才能長成大魚。而現在野生黃魚物以稀為貴,實際上就是由於濫捕造成的—

  大黃魚頭部有2個耳石,上世紀70年代,福建、浙江一帶的漁民喜歡集體行動,把空鋼管紛紛插入海中,不斷敲擊形成共鳴來震暈大黃魚,幾乎把大黃魚家族給趕盡殺絕了。

  後來,漁民又想出了電網捕魚的新招數,一網下去,海裡最脆弱的小魚小蝦就統統電死了。就是這些招數,讓有海上糧倉之稱的東海漁場,鬧起了魚荒。

  好在,這幾年,浙江已在亡羊補牢:

  2012年,浙江增殖放流11.76億尾;2013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4.5億尾;2014年,更是達到了28億多尾。今年的放流數量將和去年持平,還將對增殖放流品種進行結構優化,多放流大黃魚、烏賊、鯛科類經濟價值高的海產品苗種。

  根據統計,6月1日我省海域全面進入伏季休漁以來,浙江已在岱衢洋、象山港、溫嶺海域、蒼南老君山海域等放流大黃魚、黑鯛2100萬尾。全省沿海今年已累計增殖放流各類海洋水產苗種6億多尾。

  這樣的增殖放流,有沒有效果?

  一個數據讀來挺讓人欣慰:省水產研究所統計發現,去年浙江漁場的可捕撈量是280萬噸,今年,已經增加到了330-380萬噸,這說明增殖放流力度增加,對東海漁業復興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意義。

  休漁期海鮮管夠

  吃貨們不用擔心

  夏天到了,喝著小酒,吃著海鮮最是愜意。 6月1日至7月1日,我省海域除海釣以外的所有作業休漁,吃貨們也有點發愁:除了能吃冷凍海產品外,還能不能吃到新鮮的海產品?會不會對海鮮市場影響特別大呢?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擔心—我們飯桌上的海鮮是由近海捕撈、水產養殖和遠洋三部分組成的,水產養殖和遠洋捕撈足以填補我們休漁期餐桌上的空白。

  比如,浙江水產養殖業去年一年,就貢獻了市場186萬噸水產品,其中黃魚、鯛魚、青蟹、牡蠣、貽貝、文蛤等海產品就有89萬噸;青草鰱鱅鯽鯉等淡水水產更是有97萬噸。

  近年來,我省遠洋捕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572艘遠洋漁船,1.55萬遠洋漁民,年總捕撈量達到50萬噸,這些遠海來的生猛海鮮,也都爬上了浙江人的餐桌。

  不過,有幾點倒是要提醒一下大家:鮮活、凍貨混雜的海產品,到底該如何選購,是很有門道的。

  別急,錢報有請省海洋漁業專家來給你支招。

  ●夏天,魚腥味會引來討厭的蒼蠅,非常不衛生。一般只要把魚洗乾淨,加上料酒、鹽等調料,再放上幾根切開的大蔥,就能防止蒼蠅亂爬,還能使魚更鮮美。

  ●如果要挑野生大黃魚,記得以下幾個特點:嘴巴、眼圈比較大,肚子小、魚身修長苗條、鱗片粗大。

  ●涼拌海蜇頭是夏季時令菜色,不過,太光亮、顏色白的海蜇往往是使用了過量明礬,鋁殘留量可能超標。

  ●長得像小釘螺的織紋螺有毒,且死亡率高,千萬不能食用;福壽螺、河蚌等淡水貝類有重金屬富集能力,容易受汙染,儘量避免食用;野生的小龍蝦,因為環境等不明因素的影響,也不能食用。

  ●買蝦時,注意體色灰渾、眼睛凹陷、殼軟、肉分離的不是好蝦,鰓下發黑的是餵藥的病蝦。

news.sohu.com false 錢江晚報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5-06/09/content_3070017.htm?div=-1 report 2784 東海無魚,曾是前幾年一個頗讓浙江人掛心的話題。素有海上糧倉美譽的東海漁場,如今面臨資源枯竭的困境,我們又做出了怎樣的應對呢?昨天(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而6月

相關焦點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東海漁業資源瀕臨枯竭 中國漁民赴遠洋也搞「滅絕性捕撈」(圖)
    漁民羅勝概的捕撈日誌中就有一串數字:10個小時,用直徑70米、周長1000米的網,不停在海上橫掃35海裡,捕撈上的魚只值一兩千元。 這樣的現象,不僅僅出現在浙江海域。中國著名漁業專家、江蘇省海洋水產研究所仲霞銘說,舟山、寧波、溫州……整個東海漁場都出現了相同的困境,東海已經到了無魚可捕的邊緣。 自1994年以來,中國的海洋漁業捕撈量一直蟬聯世界首位。
  •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
    過度捕撈和海洋汙染成舟山漁場的最大敵人2014-07-19 07:1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經濟觀察報舟山漁場正在搜索並擊破自己若隱若現的敵人們——禁漁期非法捕撈的省內外漁船和沿海重化工布局造成的水汙染。浙江公開承諾「四年扭轉『東海無漁』局面」,但在頂層設計《漁業法》未完成修訂的當下,上述承諾能否按期兌現?顯敵:過度捕撈駕駛室牆壁上掛著擺錘式傾斜儀,指針在5-10度之間來回晃動。
  • 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東海無魚」
    「十三五」時期,要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力爭「十三五」末,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漁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與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   據了解,我國漁業當前面臨著日益突出的資源和環境問題。
  • 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中國因為漁民非法越境捕撈與周邊國家發生衝突的事情時有發生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全球人口增長推動魚類需求,使漁業資源面臨過度捕撈、走向枯竭的困境。聯合國表示,全球有近九成漁場處於捕撈頂限、或過度捕撈。
  • 中國日記·11月14日|聽東海漁民講述二十載生活變遷
    在漁業摸爬滾打二十載,他吃過苦、享過福,也見證了東海漁民生活的巨大變遷。  「小時候大黃魚很常見。出海碰上大黃魚群,一網下去,漁船周邊海面都是一片耀眼的金黃。」在孫波記憶裡,小時候大海「肥」得很,魚蝦多著呢,開船轉一圈就能滿載而歸。變化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
  • 過度捕撈禁而不止 代表籲協同管控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江耘)在過度捕撈和近海汙染的雙重衝擊下,中國「海洋荒漠化」的趨勢已經呈現。李科平是舟山的漁民,祖輩四代均以捕魚為生。談起舟山漁場,他體會最為深刻:上世紀70年代,在家門口可以捕到魚;80年代,要開船五個小時才能捕到;90年代,則要開船十幾個小時;到了現在,只有走出國門,才能捕到魚。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過度捕撈威脅漁業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尤其是過度捕撈,已經嚴重威脅近海漁業可持續發展。」山東海洋大學王亞民教授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中國是世界漁業第一大國,也是世界漁船第一大國。我國海洋捕撈漁船19.42萬艘、總噸位651.75萬噸、總功率1372萬千瓦。海洋魚類已經無法支撐如此的捕撈。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
    禁售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法案被否決的事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過度捕撈」的關注。雖然我們每個人距離海洋漁場有千百裡的距離,但過度捕撈的後果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壞的作用。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及氣候變化等原因,原本擁有豐富魚類資源的寶島,或將面臨無野生魚類可吃的困境。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圖)
    禁售大西洋藍鰭金槍魚的法案被否決的事件再次引起了人們對「過度捕撈」的關注。雖然我們每個人距離海洋漁場有千百裡的距離,但過度捕撈的後果卻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感覺到的,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其中起到或好或壞的作用。  黃魚見證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很容易理解,反而很難做明確的定義。
  • 是什麼讓世界超級大漁場變得
    過度的捕撈令紐芬蘭漁村荒廢,漁船生鏽英國之所以能確立在紐芬蘭的優勢,除了武力外,和其捕魚技術的優越有很大關係:法國、葡萄牙等國漁民喜歡在遠海捕魚,捕撈結束後就趕緊返航回國,將鹹魚出售,而英國漁民則尋找到近海魚類洄遊時聚集的漁場,使用小船捕撈,捕到魚後就送上大船,如此一天忙碌2-3次,魚在大船上進行初步加工、醃製,幾天後大船裝滿,再駛近島岸,在岸上進一步加工後再運回歐洲。
  • 中國的四大漁場如今卻只剩下三個,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在地理課上都會講到世界四大漁場,然而在中國也有咱們自己的四大漁場,它們分別是:黃渤海漁場(主要分布在渤海、黃海海域)、舟山漁場(東海海域)、南海漁場(廣東、海南沿海)、北部灣漁場(北部灣海域),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過度捕撈致野生魚銳減 部分種群出現滅絕跡象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海水汙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個主要捕撈品種,已有27種過度利用,6種嚴重衰退。而在青島,膠州灣的漁獲種類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餘種降到了目前不足30種,部分品種甚至出現種群滅絕跡象。為了避免將來會有無魚可吃的一天,青島人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長期防汙治汙,適度休漁放流,爭取還海洋魚類一個乾淨、安全的「家」。
  • 過度捕撈!漁民的生計怎麼辦!漁民怎麼看?出路在哪裡...
    但是偷捕現象時有發生,控制捕撈的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由於有些漁民用網眼比較小的漁具,沒有節制過度捕撈造成漁業資源進入快速衰退期。有專家提出建議應該休漁10年,就是10年以內不要再有捕撈行為了。不知道漁民兄弟對此有什麼看法?
  • 洋流賜予的海洋漁場,滿足人類25%所需蛋白質的最後狩獵場
    進入21世紀,隨著全球人口的劇增,陸地的食物產出已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的需求,海洋成了我們最後的狩獵場,漁民們不斷從近海駛向遠洋,從大海深處為不斷膨脹的口腹帶回食物。據相關統計,如今人類所需蛋白質的25%直接來自海洋,而且隨著全球人口還在上升,這個比例在可預見的未來,還將繼續攀升。這其中貢獻最多產出的,便是那些洋流賜予的超級漁場。
  • 過度捕撈已導致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孫聞)22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    這份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編制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