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江耘)在過度捕撈和近海汙染的雙重衝擊下,中國「海洋荒漠化」的趨勢已經呈現。11日,全國人大代表、舟山市華鷹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科平表示,恢復近海漁業資源,需加快構建「國家統領、海區統籌、省際協同」的依法管控工作格局。
李科平是舟山的漁民,祖輩四代均以捕魚為生。談起舟山漁場,他體會最為深刻:上世紀70年代,在家門口可以捕到魚;80年代,要開船五個小時才能捕到;90年代,則要開船十幾個小時;到了現在,只有走出國門,才能捕到魚。
李科平介紹,2013年中國有近海捕撈機動漁船約20萬艘,是30年前的5-6倍,加之大量非法從事海洋捕撈生產的「三無」船舶,「僧多粥少」的局面滋生了各種不計後果的掠奪式捕撈方式的蔓延。目前,各大漁場均面臨著傳統漁業種類消失、優質魚類漁獲量減少、經濟種群低齡化小型化趨勢明顯等突出問題。
浙江是海洋捕撈大省,海洋捕撈業是浙江沿海漁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產業。為扭轉「東海無魚」困局,2014年浙江啟動實施浙江漁場修復振興計劃,在沿海地區全面開展「一打三整治」專項執法、減船轉產、「生態修復百億放流」三大行動,被稱為「史上最嚴漁業執法」。截至目前,浙江已取締「三無」漁船10560艘,清理海洋禁用及違規漁具近8萬頂(張),促成主動上交「三無」漁船達到9740艘。
「在『分級治理、屬地負責』的行政體制下,由於缺少更高層面的統籌協調,憑浙江一省之力,漁場修復振興的『治本』預期並不樂觀。」李科平表示,每每到禁漁期,總有外地漁船來浙江海域偷捕,僅浙江一省「發力」顯然不夠。。
「大力支持和總結推廣『浙江經驗』是推動資源保護、實現依法治漁的有效途徑。」李科平建議,加快構建「國家統領、海區統籌、省際協同」的依法管控工作格局。
李科平表示,可以通過在原來補助用油係數上增設「漁業資源保護係數」等方式,引導捕撈作業方式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方向轉變,並重啟國內海洋捕撈「減船轉產」行動,引導漁民轉產發展遠洋捕撈業等其他行業。
當前浙江遠洋漁業發展迅猛,舟山的遠洋漁船佔到全國的22%。對此,李科平還建議在舟山設立「國家遠洋漁業基地」,提升遠洋漁業現代服務保障能力,促進中國漁業轉型升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