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2020-11-23 中國網

孫瑞姣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海洋生物學博士在讀,智庫「北美小象君」成員,從事南極海鳥種群生態研究


 

凌晨是蘇格蘭著名的彼得黑德魚市最繁忙的時刻,載滿漁獲的船隻進進出出。躺在冰塊上的鱈魚皮膚泛著綠光,清晰的眼珠和泛紅的魚鰓昭示著它的新鮮。數不清的買家激烈競爭著,十分鐘不到,一艘船上收穫的鱈魚就被搶購一空。這些鱈魚在早上七點半之前到達當地商店,第二天中午便可以出現在歐洲各地的餐桌上。捕魚人唯一的擔憂便是購買者太多,鱈魚卻越來越少。

 

蘇格蘭附近海域的鱈魚種群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繁榮,自本世紀起卻已無法維持之前大規模的捕撈量。

 

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雖然我們對海洋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人類的漁業活動卻早已對海洋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當物種數量因為過度捕撈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它們很可能喪失一部分基因多樣性——僅是因為已經沒有足夠的個體來承擔物種基因庫這一任務了。這種遭遇瓶頸期的物種,即使在未來的保護措施中恢復過來,也很難再重獲從前的基因多樣性。

 

大西洋對岸,有著「踩著鱈魚的脊背就可以上岸」傳說的加拿大紐芬蘭漁場,如今卻陷入「無魚」的悲劇。在不遠處新英格蘭地區年紀大的捕魚人眼裡,四十年前,海裡曾經充斥著肥美的鱈魚。只需要一條小船,叫上願意一起出海的夥計,從港口出發25英裡(約40公裡),一天就可以收穫五千磅(約2噸)鱈魚,每一條都有四十磅(約18公斤)左右。而最近二十年來,新英格蘭沿岸已經沒有了鱈魚的蹤影。

 

海洋中的鱈魚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自然選擇的壓力,這種選擇會影響種群的適應性,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改變物種特性。捕魚同樣也是一種選擇過程,換句話說,漁業活動可以影響魚類的進化方向。因為捕魚人總是有選擇性地捕捉體型較大的成熟鱈魚,鱈魚的個體越來越小,種群也在不斷萎縮甚至消失。如果捕撈活動在繁殖期的早期就將大多數體型大的個體截獲,那麼比平均年齡更年輕或體型更小的個體就具有進化優勢,久而久之,種群就會變得體型更小、性成熟更早。

 

同樣的故事也在東海發生。以中國人熟知的小黃魚為例,在1950年代,1齡左右的的小黃魚性成熟比例僅僅為5%,1980年代變為40%,在本世紀初,這個比例擴大到74%至100%。這意味著它們也在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以壯大自己的種群。但如果不改變捕魚方式,這種演化最終將趕不上捕撈強度,可能導致小黃魚種群的崩潰。

 

商業捕撈對物種基因多樣性和進化方面的影響在繁殖能力低且生長緩慢的物種身上更為顯著。例如有些鯊魚可能要等到30歲才第一次產卵。由於亞洲市場對魚翅趨之若鶩,在澳大利亞大堡礁附近,漁民的捕撈已經幾乎終結了整個路氏雙髻鯊的種群。鯊魚這種頂級捕食者在一個地區的消失,很容易會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連鎖效應。脆弱的珊瑚生態系統在面對全球變暖時已經難以維繫,失去頂級捕食者對食物網的調控更是雪上加霜。

 

對於海洋生物來說,過度捕撈造成的數量減少只是開端。種群的基因多樣性決定了它們應對長期環境變化的潛力,而種群數量的變化也會影響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儘管沒有已知海洋物種僅因捕撈而滅絕,但捕撈作業對經濟魚類的影響導致的這種多米諾效應,使得生態系統在面臨進一步的環境變化時變得更加脆弱。

 

而漁業活動造成的直接影響,並不局限於捕魚時的目標經濟物種。

 

從南非維多利亞港出發的一艘小漁船正在南印度洋作業,主釣線有條不紊地一圈圈隨著船隻前進而拖入水中,他們的目標是金槍魚。對於這種大型魚類,漁船採取一種叫做延繩釣的作業方法,從漁船上放出一根主幹線,上面每隔一定跨度系有支線,末端有釣鉤,可以綿延上百公裡。漁船仍在不停地拖拽,遠處的釣線已經緩緩沉入海水深處。漁船周圍盤旋著數不清的信天翁,吊鉤上的餌料對它們來講是致命的誘惑。這些人類大航海時代的伴侶,此刻蜂擁而至,只為一口免費午餐。現代漁具通常很難被目測到,而且非常堅固,任何上鉤的生物都無法掙脫。被魚鉤鉤住的信天翁,下場只能是溺水而亡。據統計每年約有十萬隻信天翁死於延繩釣和拖網捕魚造成的兼捕。

 

當人們為了捕撈某些特定物種時,總會將其他海洋生物一併打撈,這就造成了兼捕。這種意外,無論在近海還是遠洋,都無法避免。

 

毫無疑問,兼捕很容易引起公眾注意。因為它可能涉及到海豚、鯨魚、海鳥和海龜等明星物種。這些物種往往也同時是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頂級捕食者,它們多數具有性成熟晚、繁殖力低、繁殖周期長的生活史特點。就信天翁來講,它們性成熟時間大概在七到八歲,一夫一妻間配偶關係的建立通常需要2-3年,隨後維持一生。大部分信天翁每兩年才繁殖一次,一次只產一枚卵。延繩釣造成的兼捕,拆散了許多「鳥夫妻」,它們很難再花時間找到新的配偶進行繁殖,往往孤獨終老。兼捕不光直接造成了成年信天翁的死亡,還同時減少了種群的繁殖潛力。作為沒有天敵的頂級捕食者,信天翁漫長的繁殖周期遠遠趕不上漁業兼捕造成的死亡率,而全球22種信天翁中,17種正面臨著滅絕的威脅。

 

頂級捕食者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生漂泊在南大洋的信天翁大多數以小型魚、蝦和烏賊為食,這種捕食作用巧妙地維護著同一系統中各個物種間的平衡,讓它們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繁殖期的信天翁在海上「遠洋作業」後會回到南大洋中作為繁殖地的小島,在此相戀,繁殖和育雛。年復一年,信天翁生活產生的排洩廢物侵蝕裸巖產生土壤,並帶來源自大洋深處的營養物質。極地附近的島嶼多具裸巖,產生土壤的過程雖然漫長,卻是支持島上極地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環節。信天翁如果滅絕,它所產生的食物網連鎖效應和土壤的營養流失是我們所不能想像的。

 

信天翁並不是漁業兼捕的唯一受害者,延繩釣也不是唯一一種造成兼捕的漁業作業方式。無論在哪裡,只要有捕魚,就會有兼捕。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統計,每年陷入拖網中的鯨魚、海豚超過30萬頭。加州灣鼠海豚和紐西蘭黑白海豚已經因為兼捕處在滅絕邊緣。漁網兼捕已經成為小鯨類動物死亡的最大原因,還有成千上萬瀕臨滅絕的玳瑁和稜皮龜喪生在用於捕獲金槍魚的釣鉤上。漁業兼捕已經成為了海洋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

 

漁業是很多國家的支柱產業,許多人以漁業為生,強行減少捕撈勢必會觸碰這些人的奶酪。為了解決這一困境,漁業管理需要創造出一個雙贏的局面。這就意味著漁業調控不能局限在對捕撈物種的種群調控上,還要從更高層面對資本、市場價格和捕魚技術等方面進行管理,使得在減少捕撈量後仍能維持漁業經濟水平。這樣一來,由於對捕撈量的調控與成本等因素聯繫起來,滿足市場需求的捕撈量低於種群更替的速度,使得漁業捕撈具有長期可持續性,從而達到最大經濟效益。

 

兼捕增加常常和過度捕撈相關聯,因為增加捕撈必然會增加兼捕,那麼反之,減少捕撈也會降低兼捕的頻率。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一篇模擬研究表明,如果針對佔全球75%的4713個經濟魚種,減少捕撈量,進行長期可持續捕撈的調控以達最大經濟效益,可以同時扭轉20個包含海洋哺乳類,海龜和海鳥等受兼捕威脅物種的滅絕趨勢,可謂一舉兩得。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嘗試長期經濟效益最大化的漁業調控,但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仍有許多困難和問題有待解決。大多數國家在漁業管理過程中,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和政治之間的良好「平衡」為目標。但是,對於這種「平衡」的理解卻沒有統一標準。在大多數國家中,漁業本身的經濟效益最大化通常並不是漁業管理的主要目標。而大多數決策者對漁業經濟最大化管理缺乏基本的了解,也嚴重影響了實踐應用。即使科學研究使人們進一步了解漁業活動是如何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漁業管理也不可避免地是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問題,而不是僅僅依賴於科學。

 

海面下,數億年來一直生機勃勃,人類的歷史中也一直有海洋的影子。今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召開,我們應該更加明確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責任與義務,並敦促各締約方在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開展合作,降低海上活動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翻湧的海浪永遠也不會停息,浪花之下,不該是一個寂靜無聲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當漁業捕撈量超過種群自我繁殖速度時,捕撈便無法再持續。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被過度捕撈的魚類種群數量增加了兩倍。而如今,有三分之一經濟魚類的捕撈量已經超過了其承受極限。當物種數量因為過度捕撈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它們很可能喪失一部分基因多樣性——僅是因為已經沒有足夠的個體來承擔物種基因庫這一任務了。
  • ...哪些生物受到了過度捕撈的影響?產生過度捕撈的主要是哪些國家...
    X 你好,水哥.我對過度捕撈比較重視.請問南極目前主要海洋捕撈哪些生物?
  • 破解捕撈漁業中過度捕撈及非法捕撈難題的幾點建議
    :萬年縣水產局        瀏覽量: 9480 次 我要評論 過度捕撈、非法捕撈是捕撈漁業生產中一大頑疾,嚴重破壞漁業生態、影響漁業生產,成為困擾捕撈漁業持續發展的攔路之虎。
  • 過度捕撈危及深海魚類
    過度捕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日前,英國南安普頓大學以及海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生活在海床附近的深海魚類能起到自然積碳作用,而過度捕撈不僅會引起海產類漁業物種滅絕,而且對全球變暖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研究顯示,中層海水魚類、水母以及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常常會在短時間裡浮遊到海水表面進食,然後重新潛遊至海水深處,而它們又為深海魚類提供了食物來源。
  • 墨西哥漁業資源出現過度捕撈
    墨西哥《改革報》12月10日報導,墨西哥漁業資源捕撈過度,導致沙丁魚、金槍魚和對蝦數量減少。根據墨西哥全國漁業委員會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11年,沙丁魚和金槍魚的捕撈量已經分別減少27%和18.5%,雖然對蝦的捕撈量增加了23.2%,但實際上只是因為對蝦養殖量增加,墨西哥CAMPECHE等近海地區對蝦已經基本消失。
  • 過度捕撈讓你笑不出來的事實
    過度捕撈  「過度捕撈」是指人類的捕魚活動導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種魚類種群不足以繁殖並補充種群數量。現代漁業捕獲的海洋生物已經超過生態系統能夠平衡彌補的數量,結果使整個海洋系統生態退化。浩瀚的海洋為生物生長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人類自古就開始的漁獵生活。到今天已經被大規模的工業化漁業生產取代了。
  • ...目前主要海洋捕撈哪些生物?目前哪些生物受到了過度捕撈的影響...
    X 你好,水哥.我對過度捕撈比較重視.請問南極目前主要海洋捕撈哪些生物?
  • 過度捕撈威脅亞馬遜珍稀魚類(圖)
    由於近年來過度捕撈,生活在亞馬孫流域的許多珍貴魚類數量正在悄然減少。  詹姆斯是剛加入2004年中新藥業中國亞馬孫科學考察隊的巴西科學家,主要工作是對亞馬孫流域的水生資源進行綜合研究。他向記者介紹,黑河是亞馬孫流域的重要支流,水質好,水產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黑河生活著750種魚類,其中有408種為黑河所獨有。
  •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2015-12-29 18:16 來源:澎湃新聞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近海在四十年的掠奪性生產方式和嚴重過剩的捕撈強度下
  • 美國正在經歷越來越嚴峻的過度捕撈
    美國聯邦政府在今年的7月28日發布報告稱:美國國內過度捕撈魚類種群從2019年的23個,大幅擴大至46個,創下了該數據的歷史最高紀錄。美國自從上世紀經歷了包括鱈魚、鮑魚、旗魚等多種漁業資源的大衰退後,在漁業資源保護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而這份報告就是其中的一項成果。
  • 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 海洋魚類被過度捕撈令世界付出高昂代價
    路透溫哥華9月14日電(記者 Allan Dowd)---據周二公布的一系列研究,幾十年來的過度捕撈給世界食品業帶來的收入損失已經數十億美元計,由此導致的漁業資源減少也削弱了窮國抗擊營養不良的努力。
  • 過度捕撈禁而不止 代表籲協同管控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江耘)在過度捕撈和近海汙染的雙重衝擊下,中國「海洋荒漠化」的趨勢已經呈現。李科平介紹,2013年中國有近海捕撈機動漁船約20萬艘,是30年前的5-6倍,加之大量非法從事海洋捕撈生產的「三無」船舶,「僧多粥少」的局面滋生了各種不計後果的掠奪式捕撈方式的蔓延。目前,各大漁場均面臨著傳統漁業種類消失、優質魚類漁獲量減少、經濟種群低齡化小型化趨勢明顯等突出問題。浙江是海洋捕撈大省,海洋捕撈業是浙江沿海漁民賴以生存的重要產業。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全球人口增長推動魚類需求,使漁業資源面臨過度捕撈、走向枯竭的困境。聯合國表示,全球有近九成漁場處於捕撈頂限、或過度捕撈。
  • 南極地區的漁業捕撈屬於過度捕撈麼?還是在現有資源可承載的範圍內...
    X 南極地區的漁業捕撈屬於過度捕撈麼 有1個回答 王昱珩 2018-04-26 壞消息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全球90%的漁業資源都已經被過度開發或完全開發
  • 歐盟過度捕撈殃及非洲漁業 擬建新型合作關係
    新華社發歐盟在非洲國家沿岸海域的過度捕撈激起非洲國家強烈不滿。自2月份以來,綠色和平組織持續抗議歐盟大型拖船在西非海域過度捕撈;塞內加爾總統薩勒4月在就職典禮上發誓要與非法捕撈作鬥爭;西非地區6000名漁民已籤署漁業持續發展申訴書……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布的《世界漁業資源狀況回顧》報告指出,必須對過度捕撈進行監管。
  • 直布羅陀海峽海鯛受到過度捕撈影響
    據悉,過度捕撈對直布羅陀海峽的黑斑海鯛(Pagellus bogaraveo)種群產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黑斑海鯛是西班牙菜中常見的一種魚類。這項發表在《海洋系統雜誌》上的研究,使人們相信其種群數量大幅下降的原因就是過度捕撈。
  • 聯合國報告:全球90%野生魚類面臨過度捕撈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10日報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一份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極限值,約90%的野生魚類正面臨過度捕撈。據報導,聯合國糧農組織每半年發布一次的全球漁業狀況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全球野生魚過度捕撈狀況惡化了至少3倍;40%的鮪魚等暢銷產品正遭受不可持續捕撈。聯合國糧農組織漁業部門負責人巴朗熱說,地中海、黑海等海域的過度捕撈率約為60%,「尤其令人擔憂」。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2015-10-29 09:0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  過度捕撈威脅漁業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尤其是過度捕撈,已經嚴重威脅近海漁業可持續發展。」山東海洋大學王亞民教授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中國是世界漁業第一大國,也是世界漁船第一大國。我國海洋捕撈漁船19.42萬艘、總噸位651.75萬噸、總功率1372萬千瓦。海洋魚類已經無法支撐如此的捕撈。
  • 過度捕撈和浸染讓我國海洋生物紅色警示燈頻閃
    過度捕撈和浸染讓我國海洋生物紅色警示燈頻閃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青島3月30日電 (記者張榮大、呂福明)鑑於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的先天不足,面對多年來的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