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因為漁民非法越境捕撈與周邊國家發生衝突的事情時有發生。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時間裡,中國近海捕撈量持續大幅增長。根據《中國漁業年鑑》公布的數據,從1986年到1996年近海捕撈量從430萬噸增長至1153萬噸,平均每年以10.4%的速率增長。這10年可謂中國近海捕撈業發展最迅猛的時期。此後的產量趨於平穩甚至有減產的跡象。這一方面是因為海洋捕撈的強度超過了海洋漁業資源的承受範圍;另一方面,為了保持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1999年制定了捕撈量「零增長」等政策,以改變海洋捕撈業掠奪式的增長。
然而據專家估算,中國近海漁業資源每年可捕撈量大約為800萬噸。即使在目前的捕撈限制政策之下,中國近海漁場也依然處在超負荷狀態之下。從1994年近海捕撈量達到926萬噸以來,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長期的過度捕撈在近海汙染的助力之下使中國的漁業資源呈現嚴重的衰退趨勢。據《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勃黃海有記錄生物物種有300種,東海760種,南海1000多種。然而1997—2000年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渤黃海生物僅剩180種,東海也只有620種,海洋生物物種的種類分別減少40%和30%。
一些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洋魚類數量也衰退嚴重。例如中國海洋捕撈的傳統優質品種帶魚,其產量在90年代大幅增長,由 1990 年的 49.8 萬噸增長到 2004 年的 140.3萬噸,但之後產量開始下降,2011 年產量降到了 111.8 萬噸。而大黃魚在經歷了70年代的高產量後,進入80年代產量驟減,到 2010 年產量已由產量峰值的19.7 萬噸下降到 6.3 萬噸。如今,巨大的捕撈量主要是以捕撈幼魚資源和營養層級和經濟價值低的劣質魚種實現的。
相關專題:【另一面】漁民"斷子絕孫"捕魚術 【發現者】中國近海幾近無魚可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