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2020-11-23 網易新聞

中國因為漁民非法越境捕撈與周邊國家發生衝突的事情時有發生。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時間裡,中國近海捕撈量持續大幅增長。根據《中國漁業年鑑》公布的數據,從1986年到1996年近海捕撈量從430萬噸增長至1153萬噸,平均每年以10.4%的速率增長。這10年可謂中國近海捕撈業發展最迅猛的時期。此後的產量趨於平穩甚至有減產的跡象。這一方面是因為海洋捕撈的強度超過了海洋漁業資源的承受範圍;另一方面,為了保持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1999年制定了捕撈量「零增長」等政策,以改變海洋捕撈業掠奪式的增長。

然而據專家估算,中國近海漁業資源每年可捕撈量大約為800萬噸。即使在目前的捕撈限制政策之下,中國近海漁場也依然處在超負荷狀態之下。從1994年近海捕撈量達到926萬噸以來,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長期的過度捕撈在近海汙染的助力之下使中國的漁業資源呈現嚴重的衰退趨勢。據《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勃黃海有記錄生物物種有300種,東海760種,南海1000多種。然而1997—2000年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渤黃海生物僅剩180種,東海也只有620種,海洋生物物種的種類分別減少40%和30%。

一些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洋魚類數量也衰退嚴重。例如中國海洋捕撈的傳統優質品種帶魚,其產量在90年代大幅增長,由 1990 年的 49.8 萬噸增長到 2004 年的 140.3萬噸,但之後產量開始下降,2011 年產量降到了 111.8 萬噸。而大黃魚在經歷了70年代的高產量後,進入80年代產量驟減,到 2010 年產量已由產量峰值的19.7 萬噸下降到 6.3 萬噸。如今,巨大的捕撈量主要是以捕撈幼魚資源和營養層級和經濟價值低的劣質魚種實現的。

相關專題:【另一面】漁民"斷子絕孫"捕魚術         【發現者】中國近海幾近無魚可捕

相關焦點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過度捕撈威脅漁業  「海洋汙染、過度捕撈,尤其是過度捕撈,已經嚴重威脅近海漁業可持續發展。」山東海洋大學王亞民教授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中國是世界漁業第一大國,也是世界漁船第一大國。我國海洋捕撈漁船19.42萬艘、總噸位651.75萬噸、總功率1372萬千瓦。海洋魚類已經無法支撐如此的捕撈。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首屆世界海洋大會20日開幕。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記者 黃宗治/攝    中國首屆世界海洋大會20日開幕。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
    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近海在四十年的掠奪性生產方式和嚴重過剩的捕撈強度下,如今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漁業結構完全變化,優勢經濟魚種崩潰式退化。東海:四大經濟魚類難覓蹤跡東海區域的捕撈強度是最適捕撈強度的3倍,實際捕撈量已經約是理論最大可持續捕撈量的兩倍。最主要的四大經濟魚類中,大黃魚和烏賊已難覓蹤跡,小黃魚和帶魚已經被嚴重過度捕撈,包括幼魚和低齡魚的過度開發。這四種主要經濟魚類佔總漁獲量比例從1950年代的63.7%降低到了1990年代的18.8%。
  •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 過度捕撈已導致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孫聞)22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    這份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編制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據了解,近年來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的「近海無魚」現狀,讓早已出正月的羊口漁民無奈地選擇將船隻停港「撂荒」。「近海的魚越來越少了。」在採訪中,漁民、批發零售者和當地居民無不向記者說著同樣的話。渤海是中國惟一的內海,黃河、遼河、海河三大水系40多河流,攜帶著GDP洶湧增長伴生的高汙染,在過去30多年裡不停注入渤海。渤海已成為一個垃圾桶,五分之一以上海水均被汙染。渤海面積僅7.7萬平方公裡,平均水深18米,在浩瀚大洋之中只是一隻「小海盆」。水體交換緩慢,汙染易,治理難。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近年來,過度捕撈現象加劇,不僅使得魚類數量日益減少,也讓靠捕魚為生的漁民深感憂慮。相較從前,漁船需耗時到更遠的海域,才能捕撈到足夠的魚。專家警告,目前全球捕魚數量,已逼近漁業可持續發展極限值。如果不加以應對,漁業市場會不斷萎縮,最終面臨崩潰。歐洲漁業委員會也指出,過度捕撈終將耗盡海洋資源。
  • 2016FAO全球漁業報告:全球過度捕撈的重災區竟然在這裡!
    人類陸地食品從狩獵採集到農業生產,水產食品從野生捕撈到水產養殖!2014年全球水產養殖產品消費總量首次超過野生捕撈水產品消費總量,為滿足人類日益增長對合格食用魚的需求,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勢在必行,當然,這是具有挑戰性的。
  • 過度捕撈禁而不止 代表籲協同管控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 江耘)在過度捕撈和近海汙染的雙重衝擊下,中國「海洋荒漠化」的趨勢已經呈現。11日,全國人大代表、舟山市華鷹遠洋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科平表示,恢復近海漁業資源,需加快構建「國家統領、海區統籌、省際協同」的依法管控工作格局。李科平是舟山的漁民,祖輩四代均以捕魚為生。
  • 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東海無魚」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表示,當前漁業供給總量充足,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到了加快轉型升級的發展階段。「十三五」時期,要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力爭「十三五」末,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漁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與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
  • 過度捕撈致野生魚銳減 部分種群出現滅絕跡象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海水汙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個主要捕撈品種,已有27種過度利用,6種嚴重衰退。而在青島,膠州灣的漁獲種類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餘種降到了目前不足30種,部分品種甚至出現種群滅絕跡象。為了避免將來會有無魚可吃的一天,青島人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長期防汙治汙,適度休漁放流,爭取還海洋魚類一個乾淨、安全的「家」。
  • 墨西哥漁業資源出現過度捕撈
    墨西哥《改革報》12月10日報導,墨西哥漁業資源捕撈過度,導致沙丁魚、金槍魚和對蝦數量減少。根據墨西哥全國漁業委員會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11年,沙丁魚和金槍魚的捕撈量已經分別減少27%和18.5%,雖然對蝦的捕撈量增加了23.2%,但實際上只是因為對蝦養殖量增加,墨西哥CAMPECHE等近海地區對蝦已經基本消失。
  • 從過度捕撈到可持續發展,「三文魚強國」挪威的漁業轉型之路
    挪威海岸線長逾10.1萬公裡,水產養殖業和捕撈業發達,是世界第二大海產品出口國。近四十年來,該國漁業走出了過度捕撈、無序經營等問題泛濫的困境,發展成為了全球海洋經濟的樣板之一。「我們很高興挪威政府給本國海洋經濟打造了一個這麼好的品牌。」
  • ...哪些生物受到了過度捕撈的影響?產生過度捕撈的主要是哪些國家...
    X 你好,水哥.我對過度捕撈比較重視目前哪些生物受到了過度捕撈的影響?產生過度捕撈的主要是哪些國家?還有就是各國現在有沒有解決的方法呢? 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份翹首以待的熱情,如何回復,你懂得!
  • 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蘇格蘭附近海域的鱈魚種群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繁榮,自本世紀起卻已無法維持之前大規模的捕撈量。 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
    2006年,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FAO)的調查報告給出了如下數據:全球範圍內的魚類資源中,52%被完全開發;20%被適度開發;17%被過度開發;7%被基本耗盡;1%正在從耗盡狀態中恢復。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能體驗到「過度捕撈」帶來的壓力。大黃魚、小黃魚曾經是我國百姓餐桌上常見的美味,它們曾經與帶魚、烏賊並稱為我國近海的「四大海產」。
  • 過度捕撈成海洋之痛 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壓力(圖)
    2006年,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FAO)的調查報告給出了如下數據:全球範圍內的魚類資源中,52%被完全開發;20%被適度開發;17%被過度開發;7%被基本耗盡;1%正在從耗盡狀態中恢復。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能體驗到「過度捕撈」帶來的壓力。大黃魚、小黃魚曾經是我國百姓餐桌上常見的美味,它們曾經與帶魚、烏賊並稱為我國近海的「四大海產」。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蘇格蘭附近海域的鱈魚種群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繁榮,自本世紀起卻已無法維持之前大規模的捕撈量。魚,是全球約40%人口的主要動物蛋白來源。漁業,是全球2.6億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從智人徒手捕魚,到如今的遠洋深海拖網,人類從未有一刻停止過對漁業資源的開發。
  •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
    臺當局鼓勵吃魚漁民過度捕撈 未來「無魚可捕」?據臺灣《聯合報》3日報導,有島內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過度捕撈及氣候變化等原因,原本擁有豐富魚類資源的寶島,或將面臨無野生魚類可吃的困境。  報導稱,去年12月初,國際科學期刊《科學數據》發表臺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團隊的論文,研究發現,臺灣北海岸魚種平均每隔10年至15年就減少一半,30年來從120種銳減至30種,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