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2020-11-23 經濟參考報

    9月16日,東海伏季休漁結束,浙江象山千艘漁船整裝待發。記者 黃宗治/攝

    中國首屆世界海洋大會20日開幕。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四大漁場消失 漁民普遍虧損

  9月中旬,浙江寧波「開漁節」在3個多月的伏季休漁結束時如期舉行,2000多艘大馬力鋼製漁船躍躍欲試。
  在同一期間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上,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局長趙利民表示,隨著海洋開發進程加快,漁民失水、失塗問題不斷增加;持續增加的海洋捕撈產能,導致漁獲物小型化、低值化趨勢明顯;海洋漁業設施裝備、標準化、信息化等水平仍較落後,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高;漁業組織結構總體上仍呈「低小散弱」特徵,市場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實驗海洋生物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莫照蘭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和10多年前相比,近海漁業資源受到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的影響很大,上個世紀50年代的中國四大漁場(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已經名不副實,退化得很厲害。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所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重點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陳雪忠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稱,東海的汙染源有三大塊,一是化工廠直接排放入海的含磷、含氮和含重金屬廢水,二是農田受雨水衝刷入海的農藥,三是下水道入海的未經處理的生活汙水。「上海的生活汙水都沒法實現100%的處理率,更不要說其他沿海、沿江中小城市了。」陳雪忠說道,再加上灘涂因圍海造地而消失,上述因素都對近海漁業資源造成威脅。
  提前一個多月開漁的南海海區也不容樂觀。廣東省一位從事近岸捕撈的船長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本地許多傳統漁場已經滅絕了,四大魚種(馬鮫魚、帶魚、大黃魚、小黃魚)的數量已經急劇減少。過去一次出海順利的話能捕到幾百公斤大黃魚,現在一年只能捕到幾尾,大黃魚已經從上個世紀90年代的每斤近百塊錢,漲價到如今每斤四五千塊錢。馬鮫魚雖不至於如此「瀕危」,但旺季每次出海也只能抓到三四十斤,遠小於10多年前的兩三百斤。
  海南省水產研究所總工陳積明替漁民向記者訴苦:「這兩年近海捕撈的經濟效益只能維持在低水平。初步預計,隨著油價和用工成本快速上漲,今年假設沒有柴油補貼之類的政策扶持,八成左右的漁民會出現虧損。」
  而在黃海海區,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院原院長陸叔鋅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山東省傳統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的破壞,個體越來越小,年齡趨向於一齡魚。中國對蝦年產量最高曾達到4萬噸,根據近幾年的資源調查,年產量只有7000噸。鮁魚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捕獲主體三齡魚,到90年代的二齡魚,再到現在的一齡魚。
  以山東威海為例,威海市海洋與漁業局《全市一季度漁業經濟形勢分析》中的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漁船停港率高達八成以上,最多時超過九成,是停港漁船數量最多的一年,捕撈漁民「提前休漁」的現象比往年更加突出。

  過渡捕撈絕種 環境汙染滅群

  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日前指出,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簡稱「908專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投入最大、參與人數最多、調查範圍最大、調查研究學科最廣、採用技術手段最先進的一項重大海洋基礎性工程。《中國區域海洋學》的編撰是「908專項」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記者從權威人士獲得的《中國區域海洋學——海洋環境生態學》叢書顯示,近海的過度捕撈正造成一個惡性循環:生態系統中價值高、個體大的種類被過度捕撈後,人們的捕撈目標必然轉向其他一些價值較低的物種,而當這些價值較低的物種生物量枯竭後,捕撈目標隨之又轉向價值更低的種類,這樣依次將使生態系統的所有物種都被過度利用,造成漁業資源的系列性枯竭和物種品種的退化。
  以黃海海區為例,1979年至1999年,黃海的漁獲量基本上隨著海洋機動漁船的擁有量增長而增長。1999年後,雖然機動漁船的擁有量繼續保持增長,但黃海的漁獲量卻出現了下降——黃海海洋生態系統已無法支撐過量的捕獲能力。
  南海的作業方式也令人擔憂。上述廣東省船長對現有的流刺作業方式表示擔憂。他認為,大網抓大魚,小網抓小魚,一張網從海裡「拖」到岸邊,不僅導致小魚沒長大就被抓走,大魚也因為在海裡沒有小魚可吃而餓死,「大拖網才用了10多年,四大魚種就快死絕了,即便是經過伏季休漁,開漁後一兩個航次也撈不到多少了」。
  資料顯示,流刺作業是主要用於捕撈回遊性魚類。因為會隨海流移動,而被纏住的魚像刺一樣掛在網上,故稱「流刺」。
  「如果再不好好養護資源,會砸了漁民自己的『飯碗』。」陳積明認為,常見於瓊州海峽和海南省西南部海域的定置張網作業對漁業資源造成巨大的破壞,其網目不足1釐米,專捕幼魚、小魚。加上一些漁船的網具數量多,網目小,無形中加大了捕撈強度。「還有個別漁民為了眼前利益,擅自在海上電魚、炸魚、毒魚,給海洋生物資源帶來了滅頂之災。」陳積明說。
  除了過度捕撈,環境汙染也是漁業資源枯竭的元兇。海洋經濟與海洋法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李永祺對此表示,伴隨著前所未有的海洋大開發,我國沿海承載著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海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越發突出。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所呈現的海洋汙染問題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治理,而從90年代起因對海洋資源的過度和不合理開發利用所導致的生態破壞問題又突現。為了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雖經多方努力,至今局部海域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總體仍趨惡化。」李永祺說,「近十多年來,我國大規模填海造陸對濱海溼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的損害以及石油、化工和冶金等企業向沿海地區轉移,遍布全國沿海港口群和核電建設,大規模挖、採海砂對底棲生境和生物資源,乃至大規模海水養殖對海洋生態的影響等問題,至今尚難以全面、定量地給予科學的回答。」
  具體而言,近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0年,在古黃河口、嵊泗、杭州灣、三門灣、台州杜橋和晉江圍頭灣內,生物體內石油烴含量過高。12%監測站的生物體內石油烴超過第三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蓬萊19-3」溢油事故期間,山東長島附近海域漂浮油類物質,同時發生了魚類非正常死亡事件。河北省樂亭縣海灘上發現油汙,養殖扇貝發生大量死亡。

  加強漁業準入 發展遠洋捕撈

  「如果再不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近海漁業資源衰退的趨勢還會加劇。」作為一個「人退心不退」的老海洋人,陸叔鋅感嘆道。
  事實上,為保持中國近海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十一五」期間,近海海洋捕撈繼續執行「零增長」戰略,海洋捕撈量基本維持在2000年的水平。中國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海區逐步實行的伏季休漁制度,在緩解過度開發捕撈漁業資源、遏制海洋生態惡化、增加海洋生物種群數量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保障了全國海洋漁業的平穩增長。
  但上述廣東船長感慨,一方面是當地漁政部門監管不力,儘管有沿海一定海裡內禁止流刺作業的規定,也有休漁期禁止捕魚的規定,但漁政部門對普遍存在的違規捕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抓到之後也僅罰款了事。另一方面,漁民的短視也在破壞漁業資源,捕到小魚也不懂得放流,寧可賣給當地養殖場當飼料。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家海洋局專家也告訴記者,在漁業資源枯竭方面,海洋主管部門和漁業主管部門的數據存在出入,前者通過海水質量評價生態系統,而後者通過漁獲量和魚種質量評價生態系統,「顯然後者的數據更直接」。
  陸叔鋅建議,為了實現我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保護近海傳統漁區,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深海和遠洋捕撈。其中,個體漁民傾向於往我國釣魚島、南沙群島等深海海域挺近,資金和技術雄厚的國營漁業公司則傾向於太平洋、大西洋的遠洋捕撈。
  陳雪忠分析道,現行海洋漁業管理採取控制漁船大小和馬力的「雙控」措施,但「雙控」後由於網具等作業結構(拖網、流刺網、定置張網等)不同,捕撈強度仍然千差萬別,其中拖網和定置張網的使用量過半,對漁業資源的破壞非常厲害。他建議,對殺傷力大的網具的生產、銷售、使用環節嚴格管理。同時要設置禁漁期和禁漁區,建議國家明確每個漁區某一網具的最大容納量。此外,還要明確禁止一些大殺傷力的炸魚、毒魚等作業方式。陳雪忠還強調,要加強內地山區農民進軍近海漁業的技能和法律培訓,提高非本地漁民的準入門檻,爭取建立船長、職務船員和輪機長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

相關焦點

  • 近海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等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齊景發在會議期間表示,中國水產品產量和貿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捕撈能力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
    白海豚珠江曇花一現 過度捕撈近海漁業資源萎縮2015-10-29 09:0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豚是肉食性的海洋動物,處在海洋食物鏈的高端,如果其棲息海域的魚類、蝦類受汙染,中華白海豚會更加危險。  由於水質原因,珠江口漁業資源日益萎縮。廣州漁民聚集的九沙尾,一輩子打漁為生的漁民老陳告訴記者,珠江口現在很少能打到價值高的魚,撒網下去基本上捕上來的都是清道夫等外來物種魚類,也只有這些對汙染水體適應能力強的魚能在珠江口生存。
  • 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近海無魚 捕魚或被逼向深海
    這一天,壽光、濱海、昌邑、萊州等地的漁民拜祭龍王,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四海平安,風調雨順,漁鹽豐產……  然而記者在近日對壽光市羊口港漁民的採訪中發現,這裡的漁船幾乎全部停靠在岸,出海打魚者寥寥無幾。據了解,近年來海水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的「近海無魚」現狀,讓早已出正月的羊口漁民無奈地選擇將船隻停港「撂荒」。「近海的魚越來越少了。」
  • 中國近海過度捕撈已持續20年
    近日韓國政府就決定要對中國漁船越界捕撈進行集中打擊。其實中國漁民近年來的越境捕撈行為多為無奈之舉,長年的過度捕撈使中國近海漁業資源越來越接近枯竭。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超出海洋承受能力的捕撈已持續20年。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的統計,中國現在是世界捕魚第一大國,且已經17年蟬聯世界第一。然而這個世界第一併不是件令別國多麼羨慕的事情。
  • 過度捕撈致野生魚銳減 部分種群出現滅絕跡象
    據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近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因為過度捕撈以及海水汙染等原因,我省近海47個主要捕撈品種,已有27種過度利用,6種嚴重衰退。而在青島,膠州灣的漁獲種類也從上世紀80年代的100餘種降到了目前不足30種,部分品種甚至出現種群滅絕跡象。為了避免將來會有無魚可吃的一天,青島人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長期防汙治汙,適度休漁放流,爭取還海洋魚類一個乾淨、安全的「家」。
  • 墨西哥漁業資源出現過度捕撈
    墨西哥《改革報》12月10日報導,墨西哥漁業資源捕撈過度,導致沙丁魚、金槍魚和對蝦數量減少。根據墨西哥全國漁業委員會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11年,沙丁魚和金槍魚的捕撈量已經分別減少27%和18.5%,雖然對蝦的捕撈量增加了23.2%,但實際上只是因為對蝦養殖量增加,墨西哥CAMPECHE等近海地區對蝦已經基本消失。
  • 母親河上捕撈過度 網眼小 福建泉州上等魚逐年減少
    近年來,漁業資源日漸衰退,捕魚者為了維生,網眼越織越密,不管大魚小魚一起撈。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科的調查也顯示,在泉州海洋捕撈產量中,上等魚類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小。,但漁業資源每年衰退都較嚴重。漁業科周科長說,他剛從石獅祥芝一漁民口中得知,祥芝的800多艘鋼質船,上禮拜出海捕撈,因為捕不到魚,800多艘船一個航次就虧損了1000多萬元。&nbsp&nbsp&nbsp&nbsp「漁業資源的衰退原因有多方面,捕撈強度過大,漁具網目過小,三無船隻違規捕撈,沿海汙染不利幼魚生存都有影響。」周科長表示,進一步給漁業的生存創造空間和時間非常重要。
  • 過度捕撈致使西非漁業資源處於崩潰邊緣
    過度捕撈致使西非漁業資源處於崩潰邊緣2012-12-21 10:3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世界漁業信息,漁業資源已經嚴重衰退,正處於崩潰的邊緣。漁業資源的衰退對塞內加爾60萬漁民的生計造成了嚴重威脅。喀麥隆擁有1.5萬平方公裡的大陸架及400萬公頃的內水,每年的漁業產量只有15.7萬噸,而需求卻達到30萬噸。2011年,喀麥隆的漁業進口量達到20萬噸,2010年為15萬噸。預計2012年的進口量將繼續增長。喀麥隆公共利益保護協會(ACDIC)將漁業產量的不足歸咎於外國漁船的不當行為,尤其是來自中國的漁船。
  • 過度捕撈,全球近九成漁場資源告急!
    全球人口增長推動魚類需求,使漁業資源面臨過度捕撈、走向枯竭的困境。聯合國表示,全球有近九成漁場處於捕撈頂限、或過度捕撈。
  • 過度捕撈已導致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
    新華網北京2月22日電(記者孫聞)22日發布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中國海洋漁業生態系統難以逆轉的嚴重退化。    這份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課題組編制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總體欠佳,以過度捕撈為代表的對海洋物種的過度利用而直接導致種群數量下降甚至物種滅絕問題十分嚴峻。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近海漁場的底層和近底層傳統經濟魚類已經嚴重衰退和枯竭。
  • 環境汙染和過度捕撈導致「東海無魚」
    本報北京3月29日電  (記者馮華)記者從29日舉行的全國漁業漁政工作會議上獲悉:我國漁業「十二五」期間發展成就顯著,為現代漁業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上表示,當前漁業供給總量充足,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突出,到了加快轉型升級的發展階段。「十三五」時期,要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力爭「十三五」末,漁業現代化水平邁上新臺階,漁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漁民人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與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
  • 過度捕撈和汙染導致全球劇減三成多漁業資源
    過度捕撈和汙染導致全球劇減三成多漁業資源2012-02-07 09:4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聯合早報網,已導致全球32%的漁業資源枯竭。但如果這些資源恢復元氣,全球漁業每年將可增加500億美元收入。&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聯合國環境計劃署(UNEP)日前發表報告說,過度捕撈、陸地上的農業和工業汙染,以及珊瑚礁和紅樹林等棲息地遭破壞,都對漁業資源產生負面影響。
  • 山東省採取措施恢復海洋漁業資源 10萬漁民獲益
    新華社濟南1月4日電(記者劉寶森)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山東省通過增殖放流恢復海洋漁業資源,10萬漁民從中獲益。這是山東省海洋與漁業廳提供的情況。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環境汙染及過度捕撈等原因,我國近海漁業資源持續衰退。目前,山東省近海的47個主要捕撈品種中,有27種利用過度, 6種處於嚴重衰退,有的甚至瀕臨滅絕。
  • 2016FAO全球漁業報告:全球過度捕撈的重災區竟然在這裡!
    中國作為水產第一大國,面臨著諸多問題,目前我國漁業資源已進入嚴重衰退期,我國近海資源隨著持續高強度的捕撈,野生魚類資源已越來越少;水產養殖業又發展較快,內陸和近海的漁業養殖越來越多環境也受到汙染,使生態資源超負荷。
  • 全國海洋宣傳日:近海汙染四大危害後果嚴重
    後果 魚類減少大亞灣自去年開始,對大亞灣海洋資源摸底調查,結果發現原來的400多種魚類目前僅發現200來種海洋汙染加重,赤潮頻發,多年來的高強度捕撈,帶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廣東近海漁場資源不斷衰退。據專家評估,廣東漁業資源年可捕量為100萬~110萬噸,而2002年海捕產量達到184.7萬噸,海洋捕撈強度已超過漁業資源承載力的40%。加上海洋汙染嚴重,環境不斷惡化,漁業資源明顯衰竭,傳統漁場的六大漁汛現已不復存在。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陳主任介紹,該自然保護區自去年開始,對大亞灣海洋資源進行摸底調查,結果僅發現200來種魚類,比原有的400多種減了一半左右。
  •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水質惡化過度捕撈山東濰坊北部近海已無魚可捕 2011-10-17 16:21:00    作者:   來源:濰坊新聞網  我要評論 關鍵詞: 小清河 過度捕撈 水質惡化 羊口鎮 捕撈能力
  •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
    過度捕撈:我們的後代還能吃到海鮮嗎?,如今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漁業結構完全變化,優勢經濟魚種崩潰式退化。南海:捕撈強度遠超負荷資源相對較好的南海海域同樣面臨著遠超負荷的捕撈量和捕撈強度。特別是南海北部區域,捕撈強度已經是最適捕撈強度的3倍左右,漁獲大部分由小型魚類以及低價值種類構成。「掃海式」捕撈將給漁業資源帶來什麼?
  • 開海漁民直呼"海瘦了" 過度捕撈至連年欠帳
    李大姐無奈地說,「西口出海的船都是本地漁民的,但聽說其他地方的一些小漁船,都轉租給了臨沂、菏澤等地來煙臺的人,沒辦法,出海打不上來多少魚,還得付工人工資和油錢。今年柴油降價了,大約4000元一噸,比往年最貴的時候便宜了近3000元,要不是省了油錢,恐怕很多漁民出海一趟賠一趟。」
  • 南極地區的漁業捕撈屬於過度捕撈麼?還是在現有資源可承載的範圍內...
    X 南極地區的漁業捕撈屬於過度捕撈麼 有1個回答 王昱珩 2018-04-26 壞消息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全球90%的漁業資源都已經被過度開發或完全開發
  • 世界|全球主要海洋國家漁業資源治理經驗及啟示
    為儘快解決近年來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面臨的過度捕撈問題,促進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借鑑國際上主要海洋漁業強國的成功經驗,完善我國海洋漁業資源治理,在投入控制上完善海洋漁業資源調查評估和捕撈許可等制度,在產出控制上完善捕撈總量制度和漁業配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