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海洋宣傳日:近海汙染四大危害後果嚴重

2020-11-25 中國水網



  為進一步增強全民族海洋意識,國家海洋局決定,從2008年開始啟動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海洋宣傳日」時間定為每年的7月18日。今年「海洋宣傳日」的主題是「海洋與奧運」。

浩瀚深遠的海洋美麗富饒,它是生命的搖籃,是儲藏資源的寶庫。有關統計資料表明,世界人口消費的動物性蛋白中,有15%以上產自於海洋,海洋提供了世界捕魚量的95%。然而,人們往往被海洋的豐富資源所吸引,忽視了對海洋的保護,以致它的肌體正悄悄地因人類的失誤而被無情地侵蝕。

一項調查表明,廣東傳統海域的400多種海產品目前僅發現200來種。廣東最大的水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廣州市黃沙水產品批發市場,天然海產品產量及品種僅佔該市場的10%左右。據調查,海產品價格也隨著量的減少而逐年上升,今後市民也將面臨著吃海鮮越來越貴的局面。

   究竟是什麼東西讓博大的海洋資源出現逐年減少現象,有關部門將採取什麼措施挽救及保護海洋資源。近日,本報記者連日深入到粵東大亞灣、粵西雷州灣等海域進行調查,親身聆聽海洋的哭泣與吶喊!

汙染 赤潮所過處不留一個活口

自1998年以來,廣東省海域發生赤潮事件59宗,赤潮所到之處不留一個活口,對漁業經濟造成沉重打擊

8月19日傍晚6時,本報記者在湛江海洋漁業監督局採訪時?湛江海洋漁業監督局剛剛接到在湛江遂溪附近海域作業的漁民報告:海面上發現了懷疑是赤潮的東西。一時間?整個湛江海洋漁業監督局裡的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赤潮的發生,意味著其所到之處將不留一個活口,對於湛江的漁業經濟將造成沉重的打擊。當記者準備赴現場採訪時,已經前往的漁證人員又發回報告:在附近海域搜索時,並沒有找到這個「紅魔」,估計是規模較小,已經自行消散。據湛江市海洋漁業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梁建安透露,近幾年湛江海域收到類似的赤潮報告每年都有2宗以上。

而今年6月17日,在大亞灣辣甲列島海域上,記者親眼目睹漂遊在海面的黃褐色「彩帶」,綿延數海裡,肉眼看不到盡頭。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華接介紹,在發現前幾天,這個赤潮漂浮於大辣甲至桑州連線以南海面,一度寬達3海裡,長8海裡,面積約100平方公裡,成為廣東今年以來最大面積的赤潮。

據統計,自1998年以來,廣東省海域發生的赤潮事件59宗,主要分布在珠江口、大鵬灣、大亞灣和柘林灣海域。而1998年在珠江口海域發生的大面積赤潮持續了30多天,那次造成約3.5億元的漁業損失。

工業生活汙水威脅白壽灣

生活汙水、工業廢水造成大亞灣海域嚴重汙染,站在淡澳河橋面都能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隨著近年來惠州市沿海工作迅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和,排入大亞灣海區的陸源汙染物逐漸增多,大亞灣海域環境汙染問題日趨突出。

在大亞灣?「淡澳分洪渠」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個名字,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為考慮降低淡水鎮洪水位及減輕西枝江下遊惠州市城區的洪水壓力而修建的人工渠,其起始點在惠陽淡水鎮,沿淡水鎮東部向南,在姚田橋匯入淡澳河,注入白壽灣。記者站在寬約50米左右的淡澳河橋面上觀看,距離水面近10米都可以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河水發黑看不清底面,水流緩慢。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陳主任指出,這條淡澳河「接納」了深圳龍崗、淡水鎮生活汙水、工業廢水。而大亞灣轄區每天也大量「接納」澳頭生活汙水、響水河工業園工業廢水和員工生活汙水以及大亞灣西區生活汙水。由於淡澳河受到海水漲潮的頂託和倒灌作用,不易向白壽灣口外擴散,尤其是枯水期,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從而造成這一河段的水體經常處於黑化狀態,嚴重影響白壽灣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

後果 魚類減少

大亞灣自去年開始,對大亞灣海洋資源摸底調查,結果發現原來的400多種魚類目前僅發現200來種

海洋汙染加重,赤潮頻發,多年來的高強度捕撈,帶來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廣東近海漁場資源不斷衰退。據專家評估,廣東漁業資源年可捕量為100萬~110萬噸,而2002年海捕產量達到184.7萬噸,海洋捕撈強度已超過漁業資源承載力的40%。加上海洋汙染嚴重,環境不斷惡化,漁業資源明顯衰竭,傳統漁場的六大漁汛現已不復存在。

大亞灣水產資源省級自然保護區陳主任介紹,該自然保護區自去年開始,對大亞灣海洋資源進行摸底調查,結果僅發現200來種魚類,比原有的400多種減了一半左右。如真鯛,70年代年產量為250噸,現只有1~2噸,對蝦70年代為300噸,現只有50噸。特別是鯛科、石斑、龍蝦、鮑魚等名貴種類發現越來越少,大黃魚、小黃魚、魚免、龍蝦、雜魚鮑等已面臨絕種的危險。

物種瀕危

25年內,廣東省列入國家、省和國際保護名錄的珍稀瀕危水生動植物從之前的文昌魚、鸚鵡螺等若干種擴大到近400種

湛江市海洋漁業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梁建安介紹,湛江市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556公裡,佔全省大陸海岸線的46%,沿海島嶼30多個,大小港灣101處。由於地處熱帶、亞熱帶的過渡區域,終年水溫較高,光線充足、水質肥沃,海洋初級生產力水平較高。而且海洋環境多種多樣,生物種類也非常豐富,曾經記錄到的生物種類達到了2000多種,其中魚類520種,貝類547種,蝦類28種。

然而近年來,為了發展經濟,附近海域無法避免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不少海洋珍惜資源也面臨絕種的危險。湛江沿岸原來廣泛分布的紅樹林、濱海溼地、珊瑚礁、海底草場等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的破壞較為嚴重,附近海域主要分布的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動物有70種以上,絕大多數已經處於瀕危狀態,例如大家最為熟悉的白海豚。而歷史上有名的大黃魚、對蝦、烏賊、槍烏賊、馬面、馬鮫、馬鮁、二長刺鯛、藍圓、海鯰等漁業資源產卵場、洄遊場、索餌場以及魚汛已經基本消失或者已不成汛。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海洋與水產自然保護區前期曾作過全面調查,結果發現廣東原有的70多種珊瑚、30多種名貴魚類,以及江豚、海豚、海龜、黿、儒艮、鱟等眾多的品種由於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資源量急劇下降,一些品種已多年絕跡,可能已在廣東消失。在短短25年內,廣東省列入國家、省和國際保護名錄的珍稀瀕危水生動植物從之前的文昌魚、鸚鵡螺等若干種擴大到近400種,而且接近瀕危邊緣的物種數目還在逐年增加。

漁汛消失

每到一定季節,魚類就成群結隊洄遊,遊經的路線和群集產卵、索餌、越冬地點是大好的捕撈場所,形成「漁汛」,但華南沿岸傳統的六大漁汛在上世紀90年代就不復存在

根據漁業人員的監測,每年到了一定的季節,魚類就成群結隊地進行洄遊,它們遊經的路線和群集產卵、索餌、越冬地點就是大好的捕撈場所,形成常說的「漁汛」。由於水生動植物的棲息地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幾乎所有的魚、蝦、蟹、貝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遊通道(即「三場一通道」)被不同程度地破壞,其中近乎80%大面積萎縮,一些甚至已經消失,華南沿岸傳統的甲子、萬山、汕尾、清瀾、昌化、北部灣六大漁汛在90年代就不復存在。

且看滅絕海洋產品四大殺手

到2010年廣東將設150個海灣生態自然保護區

究竟是誰「掠奪」了原本豐碩的海洋水產資源?記者深入到大亞灣、硇州灣、雷州灣等地調查,結果發現,汙染海洋最主要的「兇手」是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海水養殖業和漁船過量捕撈等。從1996年起,廣東省平均每年汙水排放量達到39億噸,珠江口等海域重金屬、氮、磷等多項指標都超過國家四類海水質標準。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廣東省第五次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廣東省將通過建設150個海灣生態自然保護區、進行人工魚礁建設、建設汙水處理廠以及將部分漁民轉產轉業等措施,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搖籃。

海產告急 野生龍蝦鮑魚越來越少

在湛江硇洲島,出海歸來的漁民林仔告訴記者,現在野生的鮑魚已經很難找到了,鮑魚對於水質很挑剔,要非常清潔的海水才能生長,漁民平均出海10次才能撈到一個鮑魚,而且都很小。而且現在就連小時候輕易能捕到的龍蝦也越來越少了。

記者昨日在廣州市黃沙水產批發市場了解到,該市場除進口與養殖的海產品外,真正純天然的海產品僅佔10%左右。隨著海洋環境受到汙染,海產品種越來越少,價格也隨著提高。據悉,目前廣州水產市場上蘇眉魚的每公斤批發價格已從2月間的700元~800元升至現在的760元~840元,高時可達900元。

政府對策 6年內建150海洋保護區

在日前召開的廣東省第五次海洋經濟工作會議上,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提出了「到2010年,規劃建設150個左右類型齊全,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洋自然生態、自然遺址、地質地貌、種質資源、珍稀瀕危物種、濱海溼地等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的目標。

據湛江市海洋漁業環境監測站副站長梁建安介紹,湛江市已建立縣級以上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16個,面積為295624公頃,佔湛江管轄海域的5.1%。

惠州海洋與漁業局有關人士稱,惠州市從2002年起至2011年,將用10年時間投入7400萬建設6座生態型的人工魚礁,礁區面積37平方公裡,投放礁體37萬立方米。同時還將開展人工增殖放流,建設水產資源增殖站,放流魚蝦貝類種苗,達到增加海域自然資源的目的。

專家呼籲 應加快海洋保護立法

海洋專家指出,建立自然保護區對於海洋生態的確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對於防止海洋的汙染卻沒有幫助。環境保護最重要的是投入,要立法。例如要建設大量的汙水處理場,汙水不能直接入海,另外環保的科研資金、監管資金也應改大量投入。

殺手榜

殺手一 漁船汙染

2萬漁船用海水「洗澡」

統計顯示,湛江市有大大小小的漁港32處,天然港灣107處,去年漁業人口達到42.7萬多人,漁民擁有的漁船達到2萬多艘。這些漁船成為湛江海域汙染的第一大殺手。據海洋漁業監管局負責人介紹,這些漁船每天都會清洗機艙,自然就地取材拿海水衝洗,汙水沒有經過處理就排入大海。

殺手二 工業廢水

無汙水處理廠直接入海

惠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人士表示,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中,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工作相對滯後,工業廢水、生活汙水、船舶油汙等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區,局部海域生態環境惡化,嚴重破壞海岸帶的生態環境,引起資源衰退和海洋環境的惡化。

據湛江海洋漁業監督局有關人士介紹,目前湛江地區沒有一座汙水處理場,所以無論是工業廢水還是生活汙水,全部未經處理就近排入大海。

殺手三 海水養殖

保護海資源反成汙染源

湛江地區的海產養殖面積達到76386公頃,成為漁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由於過渡捕撈,天然的海產資源已經逐年減少,因此發展海水養殖來代替天然的海產品從積極的角度看其實是對海洋的一種保護。但是另一方面,海水養殖也會汙染海洋環境,主要是在養殖的過程中投放餌料、用藥、排洩物等生產廢水直接向海洋投放,同樣汙染了港灣海域。

殺手四 過度捕撈

電魚炸魚毒魚不擇手段

目前惠州市擁有海洋捕撈機動漁船1709艘,港澳流動漁船699艘,其中小魚船佔了70%,絕大部分漁船只能集中在40米水深以內的中淺海作業生產,近海漁業的捕撈強度遠遠超過資源的承受力。再加上人為的電、炸、毒魚等違法作業,造成本海區魚類資源嚴重衰竭。

編輯:周芸

相關焦點

  • 尹中卿:目前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較大,近海汙染情況嚴重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2019年3月10日下午,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我國陸地面積開發強度已很高了,所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走向海洋、開發海洋、經略海洋已成為我們在新時期
  • 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
    設立海洋日的目的是,希望世界各國作出特別努力,通過各種形式的慶祝和宣傳活動向政府和公眾宣傳海洋,提高人們的海洋意識,強調海洋在造就和維持地球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強調保護海洋資源與環境的重要性,保持海洋的持續發展和海洋可再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強海洋國際合作。2009年,我國將原有的7月18日全國海洋宣傳日調整到6月8日,更名為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
  • 長三角地區近海汙染的成因及對策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借海洋之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然而,對海洋資源的長期過度開發和利用,也使長三角地區的近海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逐漸成為限制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瓶頸。   加強對近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對長三角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部分海域成「重災區」
    中新網杭州四月十日消息(記者張文)日前,從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傳來消息說,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部分海域已成「重災區」。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日前公布了《二00一年寧波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該公報指出,去年寧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汙染情況比上年加重,海水中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無機磷、重金屬汞和總汞。
  • 含磷洗滌劑對水域環境的汙染及危害
    1995年《中國環境公報》顯示:我國大淡水湖汙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其中巢湖汙染最重,主要汙染物總氮和總磷量的平均值超標2.73和8.22倍,其次是滇池總氮和總磷量平均值超標2.03和4.96倍。我國的近海水域也是如此,含有氮、磷等的汙水流入海洋引發赤潮。
  • 2009年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在廣東珠海舉行
    新華社珠海7月18日電(記者 魏蒙 胡浩 劉萬利)2009年全國海洋宣傳日主場活動18日上午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本次活動主題為「海洋中國60年」,重點回顧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海洋規劃體系、海洋法制建設、海域管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經濟以及海洋科研調查等方面的發展和成果。
  • 鯨魚死亡滿肚垃圾 人類汙染海洋環境危害太大
    鯨魚死亡滿肚垃圾 人類汙染海洋環境危害太大時間:2015-10-26 12:15   來源:股城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鯨魚死亡滿肚垃圾 人類汙染海洋環境危害太大 10月15日,一隻巨型抹香鯨擱淺在臺灣嘉義縣東石近海,18日被發現陳屍在八掌溪出海口沙洲。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中國海洋環境深度報告: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危機
    6月5日是第40個世界環境日,中國的主題是「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我國是海洋大國,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和巨大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面臨四大危機    ● 近海環境呈複合汙染態勢,危害加重,防控難度加大
  • 過度捕撈環境汙染近海漁業資源衰退 今年出海或虧損
    近兩個月來,隨著南海、東海、黃海次第結束伏季休漁期,近海漁民渴望漁獲量能夠實現媲美糧食產量的「八連增」局面,但顯然,中國近海海洋捕撈量已經連續多年處於「零增長」,更有多個海區的專家和船長預言,受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兩大「元兇」影響,今年出海將維持薄利甚至出現虧損。
  • 藍色「母親」不堪重負——世界海洋日談海洋汙染
    新華社青島6月8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旭東)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全國海洋宣傳日,海洋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息息相關,她不僅是全球氣候「調節器」,還為人類提供各類水產資源,承載三分之二以上國際貨物運輸。
  • 澳大利亞海域塑料汙染嚴重危害野生動物
    人民網雪梨9月16日電 一項新調查顯示,四分之三在澳大利亞海岸線發現的垃圾,都是塑料,而野生動物很有可能被這些垃圾纏繞,或者食入垃圾,造成嚴重後果。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研究員以每100公裡為間隔調查了澳大利亞綿長的海岸線, 收集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海洋廢棄物數據。
  • 海洋汙染造成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嚴重損害
    中國海洋報訊近日,記者從海南省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2012年全年,三亞市直接投入資金5000餘萬元,整治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今年,該市將從完善海洋資質擴項等方面繼續加大海洋環保力度。近年來,由於氣候及人為等原因,三亞市三亞灣的海灘侵蝕情況比較嚴重,三亞陸源排汙口的排汙造成局部海域汙染,海洋汙染造成對海洋生物資源的損害。
  • 海洋汙染有多嚴重?海上「垃圾場」分分鐘危害你的生命!
    海洋汙染有多嚴重  很多人以為隨手扔個海洋垃圾只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實際上,海洋垃圾不僅造成嚴重的水汙染,還對海中生物產生了明顯的危害,也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和地球的未來 2018年4月18日,廣州海事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全國首宗檢察機關支持起訴的海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案件。
  • 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 保護海洋生態」關於紅樹林,你應該知道哪些?來了解一下吧!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這一天,一次關於紅樹林的隨堂測試正在進行……我國現有紅樹植物37種,其中真紅樹25種,半紅樹12種。
  • 海洋局:今夏近海赤潮偏多 海洋遇生態難題
    赤潮,大海的「紅色幽靈」國家海洋局預報中心海洋氣候預測室副主任馮立成日前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儘管極強厄爾尼諾事件已進入尾聲,但仍會持續影響我國近海海洋環境。預計今年夏季我國近海海域赤潮發生次數可能偏多,為45~46次。
  • 「蛟龍號」帶回海洋生物檢出微塑料,海洋汙染遠比你想的嚴重!
    海洋受到汙染的歷史其實已經很長了。之前,人們普遍將海洋視為另一個世界,它包容性大,可以容納、稀釋所有汙穢之物,陸地上的髒東西只要投入海洋,便眼不見心不煩了。正是由於人們缺乏保護海洋的意識,對海洋進行過度的開發和持續的傷害,導致當前海洋汙染問題已經到了迫切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地步。
  • 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 海洋呼籲法制組合拳
    除了陸源汙染物,海岸工程以及海洋工程建設項目造成的海域汙染也很嚴重,這些行為不僅會造成近岸海域的環境自淨能力下降;對海域生態環境的損害是災難性的。此外,船舶及有關作業活動對海域環境的汙染損害以及盲目發展的海水養殖業也會加重海域環境負擔,形成海域汙染。
  • 中國近海海鮮的汞汙染風險
    這個汞汙染,雖然早已老生常談,但是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基本屬於危害都知道一點,因為沒有像日本那樣真正經歷過傷痛,大家都沒有正經的危機意識。再加上我國近海魚類的甲基汞汙染現狀很少有專門的研究,雖然我們國內幾乎沒有出現過因為汞汙染導致的各類事件,但這並不就意味著沒有調查研究的必要。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一下其他有「閒工夫」國家在這方面研究。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但是,隨著人類向海洋的挺進,這片純淨的家園也開始面臨著被汙染摧毀的威脅。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中國的海洋汙染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