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 海洋呼籲法制組合拳

2020-11-25 中國網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走出競爭激烈的已有市場空間「紅海」,走入全新的市場空間「藍海」,這是目前IT界的一句流行語。對海洋經濟開發來說,雖然海水還是蔚藍色,但過度開發也在某種程度上把海洋變成了「紅海」。

陸源汙染居高不下 藍色海洋呼籲法治組合拳

來自國家海洋局近日的公開消息稱,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86%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

據《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赤潮災害有所減少,發現赤潮共計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

公報同時指出,部分近岸海域汙染嚴重,環境問題依然突出。在面積100平方公裡以上的44個大中型海灣中,21個海灣全年四季均出現劣四類海水水質;在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溼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中,處於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分別佔14%、76%和10%;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88%的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

陸源入海汙染壓力凸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岸海域汙染的形成也經歷了長期的過程。在眾多專家看來,由江河攜帶大量陸源汙染物入海是海域汙染的主要汙染源,陸源汙染物主要來自於江河兩岸的工業「三廢」、城鎮垃圾、生活汙水、農業養殖使用的農藥化肥和禽畜糞便等。海域汙染普遍較為嚴重,且汙染範圍較廣,陸源排汙壓力極大。

除了陸源汙染物,海岸工程以及海洋工程建設項目造成的海域汙染也很嚴重,這些行為不僅會造成近岸海域的環境自淨能力下降;對海域生態環境的損害是災難性的。此外,船舶及有關作業活動對海域環境的汙染損害以及盲目發展的海水養殖業也會加重海域環境負擔,形成海域汙染。

眾所周知,我國的經濟開發主要是沿著江河流域與沿海地區進行的,這就使得我國沿海海域承載著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海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海域汙染不僅使得海洋環境質量普遍下降、海洋生態環境惡化,而且,海域汙染還直接導致海洋生物資源嚴重衰退。

事實上,儘管經過多年對海域汙染的治理,雖然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保持穩定,但總體形勢還很嚴峻,局部海域環境汙染依然嚴重。造成這一局面的首要因素是,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權衡中,往往會追求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而我國的江河、海岸又是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這些區域聚集了太多的石油、化工和冶金等企業。再加上,大規模的填海造港、圍海造地,不合理的海洋開發,以及過度的海水養殖等,均對海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海域汙染治理難見成效。

憲法對海洋並未提及

不難發現,我國現有涉海法律17部,行政法規27部,部門規章80多個。但是,我國憲法對海洋卻並未提及。對此,業界資深人士楊華認為,在海洋日受青睞的今天,需要在海洋專門立法上下功夫,以彌補憲法中海洋問題的缺失。

「在近海海域,我國原本18000多公里海岸線在當下肆意填海造地,將海岸線去曲取直的過程中,已縮短近2000公裡;原本7600多個島嶼因填海連島、炸島取石、島嶼開發等行為,消失近1000個。」楊華痛心地說,瘋狂的填海造地背後,竟然無專門立法加以管控,有關填海造地立法、海域綜合管理立法等急需出臺。

而深海油氣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深海基因資源等正成為開發的熱點。截至2014年6月,中國已有43個海底地名提案獲得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審議通過,並被納入國際海底地名名錄。「與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海底資源事務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並沒有一部涉及深海海底資源勘探開發的立法與之配套。」楊華說。

他進而指出,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的立法嚴重不足,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用法治守護碧海汪洋

因此,要還遼闊海洋一片蔚藍,必須遏制住這些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這就要高舉法治的「利劍」。要加快完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目前重要的就是加快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現行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因為制定和修訂的時間較早,沒有預計到目前海洋開發利用的廣度和強度,也不可能預測海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的局面,因此已經很難適應目前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急需修改。

2015年,《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出臺,為進一步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迎來了很好的契機。目前,《海洋環境保護法》的修改也已列入國家海洋局《2015年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

從源頭控制陸源汙染入海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關鍵。在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時,針對陸源汙染的情況,應該建立海洋環境汙染防治與內陸水體環境汙染防治銜接或者相統籌的制度,建立陸源汙染防治與海洋環境汙染防治銜接或者相統籌的制度,從源頭預防和治理海洋環境汙染。

用法治力量守護海洋,既需要有法可依,還需要執法必嚴,重拳出擊。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海洋管理部門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海洋綜合管理水平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在擁有豐富海洋漁業資源的福建,就採用橫向聯合執法、系統聯合執法、海峽兩岸協同執法等綜合執法的形式,有力打擊了非法捕撈、非法採捕紅珊瑚、涉漁「三無」船舶等各類海洋違法行為,守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為提高執法能力,中國海監東海總隊還藉助高科技手段,利用衛星、飛機、監控視頻對海域使用進行動態監管,降低了執法監管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要守護好藍色海洋,在增強法治力量的同時,還需要加快汙染治理、環境修復、產業調整等,打好多措並舉的「組合拳」。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講,保護海洋環境更應從自身做起,樹立起愛護海洋的理念,積極採用環保的生活方式。

(本文綜合新華社、法治周末、法制日報、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我國海洋生態基本穩定 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圖)
    》顯示:2014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排汙壓力巨大、海洋環境災害多發等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我國管轄海域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環境汙染嚴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質量良好。春季、夏季和秋季,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分別為5.2萬、4.1萬和5.7萬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長江口、杭州灣、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汙染要素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今年1月以來,廣東珠海、深圳、惠州和汕尾海域,相繼出現規模不等的赤潮。 這只是我國海洋環境汙染的一個縮影。日前,國家海洋局發布《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海域共計發現赤潮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
  • 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 部分海域成「重災區」
    中新網杭州四月十日消息(記者張文)日前,從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傳來消息說,寧波近海海域汙染嚴重,部分海域已成「重災區」。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日前公布了《二00一年寧波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該公報指出,去年寧波市近岸和近海海域海洋汙染情況比上年加重,海水中主要汙染物是無機氮、無機磷、重金屬汞和總汞。
  • 近岸海域海洋垃圾超九成來自陸地活動
    中國海洋報訊(記者 紀巖青 通訊員莊麗芸)2013年,南海區海水環境和沉積物環境狀況總體良好,但近岸局部海域水體汙染、陸源入海汙染物超標排放等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重點陸源入海排汙口鄰近海域環境狀況較2012年未見明顯改善。這是記者從日前發布的《2013年南海區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上了解到的信息。
  • 環境公報:23%東海海域達嚴重汙染程度(圖)
    東海是我國第一大海洋漁場,舟山定期舉行休漁期魚苗放流活動。新華社資料圖片晨報記者 李豔秋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記者從海洋管理部門了解到,上海近海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長江口和杭州灣都屬於嚴重汙染區域。
  • 《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全文)
    林業局辦公室 海洋局辦公室 2017年3月24日 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全文) 一、基本形勢 我國位於太平洋西岸,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擁有遼闊的管轄海域、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的島礁。近岸海域是陸地和海洋兩大生態系統的交匯區域,陸地和海洋環境因素都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綜合反映了各類涉海排汙行為的強度和汙染防治工作的成效。做好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工作,不僅可以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而且能夠促進陸域、海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優化,帶動各相關行業的生產和治汙技術進步,有利於實現陸海統籌和區域間的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
  • 浙江台州市椒江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2020年9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浙江省開展第二輪督察以來,陸續收到群眾來信,反映台州市椒江流域存在工業園區地下水汙染嚴重,化工企業私設暗管偷排,椒江兩岸小碼頭、造船等企業違法排汙、破壞生態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督察組對此高度重視,立即開展現場調查,發現台州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力,椒江近岸海域汙染嚴重。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但是,隨著人類向海洋的挺進,這片純淨的家園也開始面臨著被汙染摧毀的威脅。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中國的海洋汙染不容樂觀。
  • 海洋環境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在全球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海洋以其71%的面積,在其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對於我國來講,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減少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海洋汙染造成的。因此,在海洋經濟不斷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的同時,海洋環境汙染問題解決也迫在眉睫。
  • 廣東部分近岸海域汙染 但食用海產品仍不用擔憂
    專家稱食用海產品仍不用擔憂          廣東省海洋局日前發布的2003年省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廣東省內大部分海域環境質量良好,但受陸源汙染影響較大的部分河口區近岸海域水質較差,超標項目主要為無機氮和無機磷,其次是石油類和鉛。有關專家表示,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含量雖然超標,但暫時還不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
  • 2010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陸源排汙成汙染主因
    隨著陸地資源日益枯竭,開發和利用海洋逐漸變得重要起來,由此給海洋環境帶來的汙染也不斷增加。  我國是海洋大國,大陸海岸線1.8萬公裡,管轄海域總面積約300萬平方公裡,海洋資源環境對沿海經濟社會和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多次強調,要處理好海洋經濟發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的關係,絕不能以犧牲海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 溫州近岸海域水質仍在惡化 如何才能根治近海汙染
    《公報》顯示,2014年,溫州全市近岸海域海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溫州相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出臺一系列措施,大力推進「五水共治」,淨化內河水質,從而在根本上杜絕對近海的汙染。  數據:入海口汙染物總量,較上一年增加17%  應對:治理陸源汙染,淨化內河水質  近岸海域水質,能根本上反映海洋環境的整體狀況。數據顯示,溫州近岸海域水質仍在惡化。
  • 我國四大海區中,哪一個汙染最嚴重?
    很多人依靠主觀推測,認為渤海汙染最嚴重,而且是非常肯定地說,理由有:渤海是內海,海域較封閉;渤海周邊人口密集,經濟發達,重工業多。這其實都是想當然的看法,根據官方的一些調查公報來看,東海汙染最嚴重,其次是南海和渤海,黃海的汙染最輕。
  • 浙江近岸海域調查報告:水質落後成因多元
    在全國61個沿海城市中,溫州、台州等6個城市近岸海域水質被為「差」級,寧波、嘉興、舟山等6個城市為「極差」級。  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浙江已然已遇到藍色海洋的挑戰。綜合分析,水質落後原因多重。  我國不同地區海域有著自然稟賦差異。東海之濱的浙江,海域歷史氮磷本底較高,由自然屬性所決定。
  • 我國海洋狀況年度公報:溢油等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6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2011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海洋環境狀況總體維持在較好水平,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仍然突出。    同時,赤潮災害多發,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環境風險加劇。
  • 汙染侵蝕渤海三大灣近岸海水質量堪憂
    汙染線集中在三大灣近岸海域根據《2012年北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2012年,渤海近岸海域海水汙染程度有所增加,海水環境質量總體一般。去年5月、8月、10月渤海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分別為45760平方公裡、36160平方公裡、40510平方公裡,約佔渤海總面積的59%、47%、52%。受去年7月京津冀地區強降水影響,渤海灣8月份海水汙染面積顯著增加,渤海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增大。根據國家海水水質標準,我國海水水質從一至四類逐次降低,功能和保護目標不同。
  • 我國近海環境赤潮3900多次 近海環境汙染堪憂
    【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海洋汙染日益嚴重,入海流域周邊的生活汙水、工業廢水、石油產品洩漏、海上石油開採、海水養殖的添加劑對我國近海造成了嚴重汙染。這些汙染歸根結底是由於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立法嚴重不足導致的,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徵求意見稿)4.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三部分 近岸海域水質監測(徵求意見稿)5.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四部分 近岸海域沉積物監測(徵求意見稿)6.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意見稿)7.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六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監測(徵求意見稿)8.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洋綜合執法支隊開展近岸海域汙染防治...
    2020年11月17日晚至18日凌晨,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海洋綜合執法支隊由李偉光副支隊長帶隊,出動2艘執法艇、執法人員11人,再次在深圳市西部海域開展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夜間突擊執法行動,查獲涉嫌盜採海砂船隻1艘。
  • 廈門積極開展海洋汙染物總量控制 部分海域水質有所改善
    對海灣城市廈門而言,海洋汙染物尤其是陸源汙染物對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廈門積極開展海洋汙染物總量控制相關工作,針對廈門市轄區內全部海域及匯水區,包括39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以及1573平方公裡陸地面積進行「陸海統籌」全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