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汙水處理】走出競爭激烈的已有市場空間「紅海」,走入全新的市場空間「藍海」,這是目前IT界的一句流行語。對海洋經濟開發來說,雖然海水還是蔚藍色,但過度開發也在某種程度上把海洋變成了「紅海」。
陸源汙染居高不下 藍色海洋呼籲法治組合拳
來自國家海洋局近日的公開消息稱,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86%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
據《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赤潮災害有所減少,發現赤潮共計35次,累計面積2809平方公裡。
公報同時指出,部分近岸海域汙染嚴重,環境問題依然突出。在面積100平方公裡以上的44個大中型海灣中,21個海灣全年四季均出現劣四類海水水質;在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溼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中,處於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的分別佔14%、76%和10%;陸源入海排汙口達標排放率仍然較低,88%的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
陸源入海汙染壓力凸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近岸海域汙染的形成也經歷了長期的過程。在眾多專家看來,由江河攜帶大量陸源汙染物入海是海域汙染的主要汙染源,陸源汙染物主要來自於江河兩岸的工業「三廢」、城鎮垃圾、生活汙水、農業養殖使用的農藥化肥和禽畜糞便等。海域汙染普遍較為嚴重,且汙染範圍較廣,陸源排汙壓力極大。
除了陸源汙染物,海岸工程以及海洋工程建設項目造成的海域汙染也很嚴重,這些行為不僅會造成近岸海域的環境自淨能力下降;對海域生態環境的損害是災難性的。此外,船舶及有關作業活動對海域環境的汙染損害以及盲目發展的海水養殖業也會加重海域環境負擔,形成海域汙染。
眾所周知,我國的經濟開發主要是沿著江河流域與沿海地區進行的,這就使得我國沿海海域承載著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海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海域汙染不僅使得海洋環境質量普遍下降、海洋生態環境惡化,而且,海域汙染還直接導致海洋生物資源嚴重衰退。
事實上,儘管經過多年對海域汙染的治理,雖然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保持穩定,但總體形勢還很嚴峻,局部海域環境汙染依然嚴重。造成這一局面的首要因素是,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權衡中,往往會追求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忽視了對環境的保護。而我國的江河、海岸又是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這些區域聚集了太多的石油、化工和冶金等企業。再加上,大規模的填海造港、圍海造地,不合理的海洋開發,以及過度的海水養殖等,均對海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海域汙染治理難見成效。
憲法對海洋並未提及
不難發現,我國現有涉海法律17部,行政法規27部,部門規章80多個。但是,我國憲法對海洋卻並未提及。對此,業界資深人士楊華認為,在海洋日受青睞的今天,需要在海洋專門立法上下功夫,以彌補憲法中海洋問題的缺失。
「在近海海域,我國原本18000多公里海岸線在當下肆意填海造地,將海岸線去曲取直的過程中,已縮短近2000公裡;原本7600多個島嶼因填海連島、炸島取石、島嶼開發等行為,消失近1000個。」楊華痛心地說,瘋狂的填海造地背後,竟然無專門立法加以管控,有關填海造地立法、海域綜合管理立法等急需出臺。
而深海油氣資源、海底礦產資源、深海基因資源等正成為開發的熱點。截至2014年6月,中國已有43個海底地名提案獲得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審議通過,並被納入國際海底地名名錄。「與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海底資源事務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並沒有一部涉及深海海底資源勘探開發的立法與之配套。」楊華說。
他進而指出,我國近海資源開發、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綜合管理、國際漁業管理等領域的立法嚴重不足,有些方面甚至處於空白階段,急需進行填補。
用法治守護碧海汪洋
因此,要還遼闊海洋一片蔚藍,必須遏制住這些破壞海洋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這就要高舉法治的「利劍」。要加快完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目前重要的就是加快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現行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因為制定和修訂的時間較早,沒有預計到目前海洋開發利用的廣度和強度,也不可能預測海洋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的局面,因此已經很難適應目前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急需修改。
2015年,《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的出臺,為進一步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迎來了很好的契機。目前,《海洋環境保護法》的修改也已列入國家海洋局《2015年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點》。
從源頭控制陸源汙染入海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的關鍵。在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時,針對陸源汙染的情況,應該建立海洋環境汙染防治與內陸水體環境汙染防治銜接或者相統籌的制度,建立陸源汙染防治與海洋環境汙染防治銜接或者相統籌的制度,從源頭預防和治理海洋環境汙染。
用法治力量守護海洋,既需要有法可依,還需要執法必嚴,重拳出擊。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海洋管理部門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海洋綜合管理水平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在擁有豐富海洋漁業資源的福建,就採用橫向聯合執法、系統聯合執法、海峽兩岸協同執法等綜合執法的形式,有力打擊了非法捕撈、非法採捕紅珊瑚、涉漁「三無」船舶等各類海洋違法行為,守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為提高執法能力,中國海監東海總隊還藉助高科技手段,利用衛星、飛機、監控視頻對海域使用進行動態監管,降低了執法監管的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要守護好藍色海洋,在增強法治力量的同時,還需要加快汙染治理、環境修復、產業調整等,打好多措並舉的「組合拳」。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講,保護海洋環境更應從自身做起,樹立起愛護海洋的理念,積極採用環保的生活方式。
(本文綜合新華社、法治周末、法制日報、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