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積極開展海洋汙染物總量控制 部分海域水質有所改善

2020-11-25 廈門網

  廈門積極開展海洋汙染物總量控制相關工作。圖為美麗的廈門海景。(本報記者姚凡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林雯通訊員佘逸)隨著城市發展的蒸蒸日上,生態環境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對海灣城市廈門而言,海洋汙染物尤其是陸源汙染物對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廈門積極開展海洋汙染物總量控制相關工作,針對廈門市轄區內全部海域及匯水區,包括39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以及1573平方公裡陸地面積進行「陸海統籌」全盤管理。

  從頂層設計入手 編制實施規劃方案

  為從源頭上減少陸源排海汙染物,廈門從頂層設計入手,積極落實中央關於轉方式、調結構的有關部署,控制發展第一產業,適度發展第二產業,加大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通過編制《廈門海域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規劃》明確了各海域水質控制目標、重點任務、各部門的分工和職責、組織管理和考核等具體要求。2015年4月,廈門市政府辦公廳頒布實施《廈門近岸海域水環境汙染治理工作方案》,方案以「陸海統籌」思想為統領,率先提出了改善廈門近岸海域水質環境的五大目標、四項重點工作任務和十四條具體措施,共同推動近岸海域水汙染治理的持續開展。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廈門已建成並運行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有7座,城鎮汙水處理率為95.4%,各汙水處理廠進出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重點直排海工業企業汙水排放達標率也達到了96.2%。結合新城區建設和舊城區改造,近年來,廈門汙水管網系統不斷完善,廈門澳頭汙水廠一期工程,翔安汙水廠擴建二期工程,五緣灣汙水截汙納管工程,前埔汙水廠三期擴建工程等都在有序推動實施中。與此同時,廈門島內48個雨(汙)水排放口已完成截流35個,每天可減少約9.34萬噸汙水排入廈門海域。

  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 減少九龍江入海汙染

  2015年啟動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給島外流域環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套包括落實河道管養制度,完善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取締違法排汙口,控制生豬養殖規模,提升溪流環境等諸多科學措施在內的「組合拳」打出後,不僅海滄區過芸溪、集美區許溪等島外小流域舊貌換新顏,流域沿線農業也藉助環境提升實現轉型升級,以觀光體驗為主的休閒農業興起。

  長期以來,九龍江入海汙染物總量是影響廈門海域年度水環境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廈門通過與九龍江流域其他城市展開區域合作共同治汙,上劃省財政2015年度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資金2.3億元,統籌用於九龍江流域市、縣城鄉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畜禽養殖業汙染整治、造林防護等流域生態保護和汙染治理工作,減少流域汙染物入海。我市還積極發揮九龍江流域省、市、縣三級「河長制」,加快推進上遊地市畜禽養殖、工業汙水、城鄉生活汙水治理等有關重點項目11項,從上遊減少汙染物總量進入廈門海域。

  監測數據表明,近年來廈門海域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保持穩定,部分海域水質有所改善。按水質綜合指數法評價,2016年廈門灣局部海域符合一、二類水質佔海域面積比例約為64.8%。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廈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廈門近岸海域水環境汙染治理方案的...
    海洋是廈門的優勢和生命線。為了進一步改善廈門近岸海域水質,解決廈門海域水質面臨的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等因子超標的問題,根據國家海洋局、省市政府領導的要求,結合《美麗廈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方案》,在分析廈門海域水環境汙染現狀的基礎上,制定本治理方案。
  • 海洋環境問題根源在陸地 沿海汙染物「排海工程」浩大
    新一輪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時隔20年後再度拉開大幕,部分流域水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試點也將開啟。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在此過程中,須儘快調整海洋汙水排放標準,才能讓海洋治汙取得更大實效。不僅如此,部分沿海旅遊景點、部分河流入海口、靠海垃圾填埋場仍可見到垃圾成堆的景象。「漂浮於海面的垃圾會遮蔽陽光進而阻礙光合作用,造成水體缺氧和水質惡化,並導致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死亡。」有業內人士指出。「海洋汙染的形勢比陸地嚴峻得多。海洋的問題,表面上在海洋,根子在陸地。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漂浮於海面的垃圾會遮蔽陽光進而阻礙光合作用,造成水體缺氧和水質惡化,並導致魚類及其他海洋生物死亡。」有業內人士指出。  「海洋汙染的形勢比陸地嚴峻得多。海洋的問題,表面上在海洋,根子在陸地。海洋汙染的主要來源是陸地,陸地的汙染物入海總量太大,超過了海洋的承載能力。」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  非法和不合理的入海排汙口仍多。
  • 《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全文)
    以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為核心,加快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嚴格控制各類汙染物排放,開展生態保護與修復,加強海洋環境監督管理,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障。 (二)基本原則 質量導向,保護優先。以改善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為導向,各項任務措施緊密結合改善環境質量需要,確保水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 廣東省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實施方案(2018—2020 年)
    加強工業企業園區化建設,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積極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實施工業園區廢水集中處理。  (二)提高涉海項目環境準入門檻。從嚴控制「兩高一資」產業在沿海地區布局,依法淘汰沿海地區汙染物排放不達標或超過總量控制要求的產能。
  • ...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
    國家海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切實改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廈門海域的中華白海豚出現頻次由2011年的85次增加到2015年的326次,總頭次由2011年的235頭次增加到2015年的847頭次。「總體看來,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保持穩定。」有關負責人表示。
  • 粵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珠江口有望實時監測汙染物
    劣四類水海域上升1.1%  實施入海汙染物總量控制  根據《公報》,2012年,我省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佔我省近岸海域面積的86.1%,但部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十分嚴重,水質劣於《海水水質標準》第四類的海域面積約佔我省近岸海域面積的
  • 關於加強海南近岸海域赤潮災害防控的建議
    我省在赤潮機理和預報的研究方面,主要開展了陵水新村港赤潮監控區工作。自2004年起,我廳組織省海洋監測預報中心對陵水新村赤潮監控區開展了長期定期定點的海洋環境狀況監測,在赤潮易發期每半月監測一次,以及時發現赤潮的發生發展,並開展赤潮相關研究。赤潮監控區設立十年來,新村港海域未發生嚴重的赤潮災害損失。
  • 浙江近岸海域調查報告:水質落後成因多元
    在全國61個沿海城市中,溫州、台州等6個城市近岸海域水質被為「差」級,寧波、嘉興、舟山等6個城市為「極差」級。  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浙江已然已遇到藍色海洋的挑戰。綜合分析,水質落後原因多重。  我國不同地區海域有著自然稟賦差異。東海之濱的浙江,海域歷史氮磷本底較高,由自然屬性所決定。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銘賢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膠州灣一類水質面積超四成 大型浮遊生物增多
    記者從昨日召開的膠州灣水汙染防治研討會上獲悉,今年前9月,膠州灣一類水質面積同比升高近4個百分點。根據市環保局首次開展的膠州灣生物多樣性監測,今年5月份膠州灣內大型浮遊生物達到27種,表明水質進一步得到改善。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中國環境報)
    2020年12月25日,河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河北省渤海綜合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北省堅決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堅持陸海統籌、海河共治,實施陸源汙染防治、海洋汙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範、旅遊旺季環境保障等五大攻堅,全省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
  • 廈門海事局積極開展《防治船舶汙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宣貫工作
    近日,廈門海事局組織轄區碼頭、船舶修造廠及有關作業單位召開《防汙條例》宣貫工作。這是繼首批深入航運企業進行宣貫後,廈門海事局開展的第二階段宣貫工作,共56家單位近10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此次會議旨在宣傳《防汙條例》實施的重要意義、制度內涵和主要特點。
  • 全國放魚日 廈門增殖放流21萬尾魚苗保護海洋
    李思源 攝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局長曾東生告訴記者,「全國放魚日」期間,金門與廈門同步開展增殖放流活動,預計放流種苗25萬尾。從2003年開始,廈門開展增殖放流活動,18年來累計放流種苗46億尾。2015年,為提高廈金人民愛護海洋、保護資源的意識,改善廈金海域生態環境,廈門和金門兩地共同發起兩岸聯合增殖放流活動,今年是此項活動舉辦的第六年。
  • 溫州近岸海域水質仍在惡化 如何才能根治近海汙染
    與2013年同期相比,一類水質佔比減少13.8%,劣四類水質佔比增加4.9%;  監測的入海排汙口汙染物達標排放率依然較低,入海汙染物總量較2013年增加17%;  與2013年相比,3條江(甌江、飛雲江、鰲江)合計入海的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石油類、重金屬和砷均增加;  在溫州市海洋與漁業局近日公布的
  • 近岸海域環境公報:影響浴場水質的主要超標因子為糞大腸菌群
    問:2016年近岸海域監測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內容?答:2016年近岸海域開展的監測工作主要包括:近岸海域水質監測,部分重要河口海灣海洋生物、沉積物監測,入海河流水質監測,直排海汙染源監測,部分海水浴場及漁業水域水質監測。
  • 青島空氣汙染物今年力爭降6%
    6%,22條主要汙染控制河流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平均濃度下降5%以上。完成總量減排年度目標任務,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分別削減1%、1%、2%和2%;市區空氣中主要汙染物濃度力爭下降6%,細顆粒物(PM2.5)濃度控制在每立方米62微克左右,遏制灰霾加重趨勢。全市城區150處汙水直排口全部得到整治,22條主要汙染控制河流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平均濃度下降5% 以上,省控河流斷面水質達到省環保廳規定的年度水質改善目標。
  • 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戰略路線圖分析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態狀況整體穩中趨好,近岸部分海域雖然汙染嚴重,但已呈現明顯改善態勢。根據《2018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2018年夏季一類水質海域面積佔管轄海域面積的96.3%;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優良海水比例為74.6%,較2015年優良海水比例上升4.1個百分點,但仍劣於我國21世紀初期海洋環境質量水平。
  • 廣東舉行2016年海洋環境及海洋災害《公報》發布會
    去年全省組織了海洋環境執法檢查7000多次,查處海洋環境違法案件120多宗,同時實行了兩法銜接,依法打擊海漂垃圾的違法行為,應該說通過去年的嚴打、嚴管、嚴處,海漂垃圾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海洋環境整體穩定,沒有出現反彈的情況。  五是積極開展重點海域入海汙染物總量控制試點。
  • 海洋環境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我國管轄海域海水水質狀況整體改善,海底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Ⅳ類和劣Ⅳ類水質海水面積連續5年呈下降趨勢,由2012年的9.3萬平方公裡減少到2017年的5.2萬平方公裡。2017年起在渤海率先暫停圍填海受理與審批,天津、河北、遼寧、山東等環渤海省(市)不斷提升海域管控能力。沿海11個省(區、市)全部完成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全國約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納入紅線管控範圍。三是強化海上汙染防控。2018年修訂船舶水汙染物排放標準,建立船舶油汙損害賠償基金,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創建,嚴格控制海洋捕撈強度。四是積極推進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