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積極開展海洋汙染物總量控制相關工作。圖為美麗的廈門海景。(本報記者姚凡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林雯通訊員佘逸)隨著城市發展的蒸蒸日上,生態環境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對海灣城市廈門而言,海洋汙染物尤其是陸源汙染物對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有著重要影響。近年來,廈門積極開展海洋汙染物總量控制相關工作,針對廈門市轄區內全部海域及匯水區,包括39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以及1573平方公裡陸地面積進行「陸海統籌」全盤管理。
從頂層設計入手 編制實施規劃方案
為從源頭上減少陸源排海汙染物,廈門從頂層設計入手,積極落實中央關於轉方式、調結構的有關部署,控制發展第一產業,適度發展第二產業,加大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通過編制《廈門海域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規劃》明確了各海域水質控制目標、重點任務、各部門的分工和職責、組織管理和考核等具體要求。2015年4月,廈門市政府辦公廳頒布實施《廈門近岸海域水環境汙染治理工作方案》,方案以「陸海統籌」思想為統領,率先提出了改善廈門近岸海域水質環境的五大目標、四項重點工作任務和十四條具體措施,共同推動近岸海域水汙染治理的持續開展。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廈門已建成並運行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有7座,城鎮汙水處理率為95.4%,各汙水處理廠進出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重點直排海工業企業汙水排放達標率也達到了96.2%。結合新城區建設和舊城區改造,近年來,廈門汙水管網系統不斷完善,廈門澳頭汙水廠一期工程,翔安汙水廠擴建二期工程,五緣灣汙水截汙納管工程,前埔汙水廠三期擴建工程等都在有序推動實施中。與此同時,廈門島內48個雨(汙)水排放口已完成截流35個,每天可減少約9.34萬噸汙水排入廈門海域。
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 減少九龍江入海汙染
2015年啟動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給島外流域環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套包括落實河道管養制度,完善農村汙水處理設施,取締違法排汙口,控制生豬養殖規模,提升溪流環境等諸多科學措施在內的「組合拳」打出後,不僅海滄區過芸溪、集美區許溪等島外小流域舊貌換新顏,流域沿線農業也藉助環境提升實現轉型升級,以觀光體驗為主的休閒農業興起。
長期以來,九龍江入海汙染物總量是影響廈門海域年度水環境質量評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廈門通過與九龍江流域其他城市展開區域合作共同治汙,上劃省財政2015年度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資金2.3億元,統籌用於九龍江流域市、縣城鄉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畜禽養殖業汙染整治、造林防護等流域生態保護和汙染治理工作,減少流域汙染物入海。我市還積極發揮九龍江流域省、市、縣三級「河長制」,加快推進上遊地市畜禽養殖、工業汙水、城鄉生活汙水治理等有關重點項目11項,從上遊減少汙染物總量進入廈門海域。
監測數據表明,近年來廈門海域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保持穩定,部分海域水質有所改善。按水質綜合指數法評價,2016年廈門灣局部海域符合一、二類水質佔海域面積比例約為64.8%。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