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昨日召開的膠州灣水汙染防治研討會上獲悉,今年前9月,膠州灣一類水質面積同比升高近4個百分點。根據市環保局首次開展的膠州灣生物多樣性監測,今年5月份膠州灣內大型浮遊生物達到27種,表明水質進一步得到改善。
發布 今年一類水質面積又擴大
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崔文蓮表示,監測結果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膠州灣一類、二類、三類、四類和劣四類海域面積佔膠州灣面積百分比分別為41.8%、24.3%、12.8%、12.8%和8.3%。一類水質面積比例同比升高3.4個百分點,二類、三類同比分別降低1.5和5.7個百分點。根據《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範》,今年前三季度膠州灣整體水質與去年同期持平。 2015年前三季度,膠州灣14個點位水質功能區達標率為64.3%,同比持平。前三季度,膠州灣主要汙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今年前三季度膠州灣活性磷酸鹽平均濃度為0.014mg/L,較去年同期升高0.004mg/L,達到一類海水水質標準。今年前三季度膠州灣無機氮平均濃度為0.279mg/L,較去年同期升高0.002mg/L,達到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劣四類海域主要分布在灣東北部墨水河和樓山河入海口附近海域。
調查 膠州灣水質連續四年好轉
為掌握膠州灣海域水質狀況,自2009年10月份起,市環境保護局開始對膠州灣內39個海水監測點位開展監測。監測頻次為每年四次,分別在3、5、8、10月份進行。截至2014年底,該項工作已連續進行了五個年頭。去年,灣內一類水質面積所佔比例為35.3%,主要分布在灣口到灣中心、黃島和薛家島附近海域;二類、三類水質比例為28.1%、19.2%,主要分布在灣中心以及大沽河、海泊河、李村河入海口附近海域;四類水質比例為9.9%,呈帶狀分布,李村河入海口以北、紅島南岸及灣西北角海域水質為四類;灣東北角水質為劣四類,面積比例為7.5%。根據《近岸海域環境監測規範》,按優、良好、一般、差、極差5個級別對水質狀況進行定性評價,2014年膠州灣整體水質狀況為一般,2010-2013年膠州灣水質狀況均為差,膠州灣水質呈好轉趨勢。2014年膠州灣無機氮平均濃度為0.286mg/L,達到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無機氮年均濃度超過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區域主要分布在灣東北部墨水河、樓山河河口附近海域。 2010-2014年無機氮年均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無機氮汙染程度有所好轉。
分析 水質變好浮遊生物增多
今年,市環保局在膠州灣實施了海洋浮遊植物、海洋浮遊生物等生物多樣性監測。設置了14個監測點位,分別分布在東岸、北岸、西岸、灣中心及灣口處,監測時間定為5月、8月和10月,監測頻次每月一次。
實施浮遊生物監測,可以反映膠州灣的環境質量情況,為分析膠州灣水環境提供參考。目前,5月份樣品已經分析完畢,當月膠州灣海域共出現3門19屬32種浮遊生物,硅藻種類最多。多樣性指數表示,膠州灣生境質量整體處於一般水平,和膠州灣的環境質量匹配。浮遊生物數量存在區域差別。浮遊生物少的區域,其水環境質量狀況也要差一些。此外,5月膠州灣海域出現大型浮遊生物27種,屬一般水質條件下的情況,西部則處於優良水平。 5月膠州灣海域共獲74種底棲生物。工作人員表示,雖然是首次監測,但膠州灣的浮遊生物情況已屬一般水質要求,這和膠州灣的水質改善不無關係。下一步,我市仍將加強膠州灣浮遊生物的監測調查。
目標 八成水域6年內水質優良
市環保局局長宋春康表示,由於膠州灣水體交換能力不足,容納的汙染物總量較大,仍有部分汙水直接或間接排入膠州灣,目前來看,膠州灣水體富營養化的問題仍然較重,無機氮對膠州灣水質改善的影響仍較突出,膠州灣保護和水質改善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下一步,市環保局將採取讓膠州灣休養生息和汙染治理多措並舉的綜合性措施,進一步加大膠州灣生態環境和水質改善力度,全力打造風景秀麗、環境優良的生態灣區。為此,我市將加快構建「總量控制、排汙許可、排汙權交易」三位一體膠州灣汙染控制管理體系,逐年削減入灣汙染物總量。進一步優化調整膠州灣水質監測體系,開展膠州灣環境要素綜合性調查評估,研究推廣示範水汙染防治適用新技術,加快改善膠州灣水質,力爭「十三五」膠州灣優良水域所佔比例達到80%以上,整體達到良好以上水平。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徐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