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此處注意的是"浮遊"兩字的含義,它是指水中自身很微小、浮遊力很弱的一類微型生物,浮遊生物主要有兩大類: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人們對浮遊植物的認識很強,水中各種藻類也是浮遊植物,在水中多由水色來表達是什麼浮遊植物,水色是我們常見而又特別的謹慎看待它,藻類與水色相關聯,是什麼藻類它就顯示出什麼顏色來,有些不利的藻類(比如藍藻)我們可以通過水色的觀察來"預警"。而浮遊動物我們卻少有去關注它,原因在於它不好就壞,而且平時的表現是若隱若現,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其實,在水產養殖中,浮遊動物的作用和浮遊植物的作用等同,我們不應該輕視或渺視它的存在。
(浮遊植物)
一、浮遊動物及其分類
浮遊動物,是指在水中營浮遊性生活的動物類群,它們或者完全沒有遊泳能力,或者遊泳能力微弱,不能作遠距離的移動,也不足以抵拒水的流動力,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為浮遊生物。
(浮遊動物)
浮遊動物依據從小到大的劃分,它是由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四類組成。它們的大小依次分別為:原生動物小於02毫米,輪蟲類0.2-0.6毫米,枝角類0.3-3毫米和橈足類5-5毫米,枝角類和橈足類一般稱為大型浮遊動物。在浮遊動物生物量組成上,輪蟲佔絕對優勢,原生動物次之,枝角類和橈足類均微不足道。
(輪蟲類: 鞍甲輪蟲)
二、浮遊動物的習性
由於浮遊動物生存的適溫多在18℃-28℃之間,往往春末夏初數量明顯增長,易於形成優勢,其次是秋季數量較多;而夏季高溫和冬天低溫,均不適合浮遊動物生長繁殖,因此其生物量相對較少得多。橈足類在魚池中是全年存在的,冬季可以在冰下越冬,春季首先在浮遊動物中佔優勢。枝角類以休眠卵越冬,到春夏之後才出現較多成體,但世代較短,濾食能力強,迅速取代橈足類或輪蟲佔優勢。原生動物和輪蟲的世代時間更短,繁殖更快,其種群數量通常隨著營養條件的變化而波動。
(榴彈蟲)
三、浮遊動物的種類
1.原生動物
原生動物,單細胞微型種類(<0.2毫米mm),種類多,其世代時間不到一天,主要種類有:筒殼蟲、彈跳蟲、俠盜蟲、喇叭蟲、榴彈蟲和鐘形蟲等,主要食物是細菌和其他最微小的顆粒,並且要求很高的食物濃度20-60毫克/升以上,因而在魚塘中不易長期保持很高的密度。
(萼花臂尾輪蟲)
2.輪蟲類
輪蟲類體長0.2-0.6毫米(mm),世代時間1.25-7天。種類和現存量都較多,是下塘水花苗的最佳開口適口食物。主要種類有:萼花臂尾輪蟲、角突臂尾輪蟲、壺狀臂尾輪蟲、晶囊輪蟲、疣毛輪蟲、裂足輪蟲、三肢輪蟲、針簇多肢輪蟲、泡輪蟲和龜甲輪蟲等。輪蟲類的食物通常小於12微米(um),大型種類可食20-30微米(um)的食物。
(枝角類: 裸腹溞)
3.枝角類
枝角類,又簡稱"溞類",水溞或水蚤,俗稱紅蟲,屬無脊椎動物,甲殼綱,鰓足亞綱,枝角目。身體短小,一般體長0.3-3毫米(mm),視具體種類而定,如大型溞可達到4.2毫米(mm)左右,長圓形,分為頭部和軀部,側扁體節不明顯。除頭部裸露外,身體其餘部分被包於透明的介形殼瓣內。頭部有2對明顯的觸角,第1對觸角較小,第2對特別發達,可分為內枝和外枝,能在水中划動為運動器官。胸肢4~6對,擺動時可產生水流, 上有長剛毛,可將食物過濾後送入口中。
(水蚤)
枝角類世代時間5.5-24天,種類不多但存量常常很大,是魚苗培育中後期(瓜子苗至寸苗)的主要食物。主要種類為:隆線溞、大型溞、裸腹溞和秀體溞等。食粒大小與輪蟲相近,但取食能力強得多,要求的食物密度也低4.5-15毫克/升,因此輪蟲常因食物競爭而受到稜角類的抑制或消亡。
4.橈足類
橈足類,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橈足亞綱。為小型甲殼動物,一般體長0.5-5毫米(mm),營浮遊與寄生生活,活動迅速,世代周期相對較長,在餌料意義不如輪蟲和枝角類。體縱長且分節,體節數不超過11節,頭部1節、胸部5節、腹部5節。頭部有一眼點、兩對觸角、三對口器。胸部具5對胸足,前四對構造相同,雙肢型,第五對常退化,兩性有異。腹部無附肢,末端具一對尾叉,其後具數根羽狀剛毛。雌性腹部常帶卵囊,變態發育,即有無節幼體和橈足幼體。
橈足類世代周期7-32天。其無節幼體是魚苗初期的主要食物。主要種類有:大型中鏢水蚤、右突新鏢水蚤、近鄰劍水蚤、廣布中劍水蚤和臺灣溫劍水蚤等。橈足類有許多是肉食性的種類,可以吃食輪蟲、枝角類等,由於營養要求較高不易達到很多的密度。
五、浮遊動物種群的生發規律
1.魚塘在清塘後加注水以後,借用底泥殘存卵種和水中帶來的種源,按照:纖毛蟲和濾食性輪蟲——肉食性輪蟲——小型輪蟲——大型輪蟲——橈足類的順序生發繁衍。
根據浮遊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活規律,可以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如春季適時通過施用綠肥和糞肥等農家肥(化肥不行)來培殖原生動物和輪蟲,5-7天後就可以形成輪蟲高峰,此時水花苗適時下塘,就有豐富且適口的活餌料供應,存活率一般都很好,特別是泥鰍、黃辣丁等挑食性品種水花苗猶應如此;10-15天後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大量出現,同塘的隨長苗種或者夏花苗種(寸苗或寸苗以下,以瓜子苗為主)在此時適時下塘,進行苗種培育,效果非凡。
(泥鰍水花)
根據浮遊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活規律,可以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如春季適時通過施用綠肥和糞肥等農家肥(化肥不行)來培殖原生動物和輪蟲,5-7天後就可以形成輪蟲高峰,此時水花苗適時下塘,就有豐富且適口的活餌料供應,存活率一般都很好,特別是泥鰍、黃辣丁等挑食性品種水花苗猶應如此;10-15天後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大量出現,同塘的隨長苗種或者夏花苗種(寸苗或寸苗以下,以瓜子苗為主)在此時適時下塘,進行苗種培育,效果非凡。
2.如果水源是幾乎沒有浮遊動物的井水或泉水,也稱為寡水,首先出現的優勢種群通常是從池底休眠卵萌發的臂尾輪蟲,幾天後出現晶囊輪蟲,再是裸腹溞和溞的高峰。隨著魚苗的生長,枝角類幾乎被食盡,最後僅剩下橈足類和少數輪蟲。這樣的魚塘優勢種群通常突出,生物量絕大部分集中於臂尾輪蟲、裸腹溞和溞屬的種類。
3.如果水源是水庫、湖泊或其他已形成浮遊動物群落的水,池中的浮遊動物種數較多,與臂尾輪蟲、晶囊輪蟲同時出現的還有橈足類的無節幼體、疣毛輪蟲、巨腕輪蟲、三肢輪蟲、龜甲輪蟲和多肢輪蟲等,在枝角類中還有較多的象鼻溞、秀體溞和船卵溞等。
六、水產養殖與浮遊動物
在養魚條件下,魚類攝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魚苗池中生長後期常常把枝角類食光。但在食用成品魚池中,魚類的攝食一般只改變浮遊生物的組成,成魚大了常因選食大型種類而使小型種類易於殘存而佔優勢。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其中鱅魚終生都濾食浮遊動物,輪蟲類和原生動物都是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魚類魚苗的天然開口活餌料。在3釐米以下的苗種(寸片苗)食性沒有分化,這時候的食性相同,也不分浮遊動物還是植物的。
(魚苗)
浮遊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有實驗表明,保障鰱魚苗良好生長的輪蟲最低生物量為3毫克/升,最適為20-30毫克/升,鯉魚苗最適為50-100毫克/升。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大型浮遊動物還是草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攝食性魚類喜食的天然活餌料。
然而,任何事物都得有個"度",藻類多了會形成"水華",比如藍藻過多了暴發就很讓人頭痛。同理,如果浮遊動物形成絕對優勢,大量吃食掉浮遊植物,減少了生物造氧(浮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造氧)的能量,同時會使水質變瘦變清,並且大量消耗水中溶氧,很容易造成魚類浮頭或嚴重浮頭甚至泛塘。在這個時候的浮遊動物缺點顯現,它們與苗種爭氧氣、爭餌料,使苗種生長慢成活率低甚至「全軍覆沒」。
如果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大型浮遊動物隨水流進入孵化器內,還會危害魚類卵苗,降低孵化率。魚類孵化用水必須排除大型浮遊動物的騷擾,可用60-65日乙綸膠絲布(絹布)窗攔截過濾。如果浮遊動物在池塘中形成過度優勢,可以使用殺蟲劑殺滅,還可以按照0.5克/立方米的濃度潑灑晶體敵百蟲,既可殺滅大部份而又能夠殘存少量的浮遊動物,不至於滅絕而控制生物量,另外,增加鱅魚放養量也是一個良好措施。
(藍藻暴發)
七、浮遊動物的生態作用
浮遊動物不能多但也不能少,浮遊植物與浮遊動物」相互制衡「,在水體中浮遊動物沒有或佔比過少,浮遊植物就會猛長,或許可能發生藍藻暴發或者死藻倒藻,嚴重敗壞水質,是養魚人最棘手的難題。因此,在養魚水體中應儘量保有一定比例的浮遊動物,讓它消化掉一部份浮遊植物而控制其濫長,這樣才能保障水生態系統的生物平衡,當然,加放白鰱魚也是異曲同工之效。
從生物角度而言,浮遊動物攝食餌料時,也會同時減少池塘有機物碎屑和細菌的數量。細菌是浮遊動物的重要餌料來源,它可以吃掉很多病菌甚至有些蟲卵(比如錨頭鰠卵體),對魚病預防有一定的作用,對水體的清潔也有很大的作用。
綜上,浮遊動物含量多的水體,魚類發病的概率小得多,水體也不容易過度肥沃,水質就不會富營養化。對待浮遊動物,應該堅持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不能多但也不能少的原則。也就是說,在水域中浮遊動物在一定適度比例的存在時,除了缺氧要注意以外,魚病少發,藍藻暴發是不可能的。
來源:水花魚。如果發現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中國水產門戶網,志創漁業信息第一品牌;運營十餘載,用心感悟行業發展的點滴;水產人,就上中國水產門戶網。
官方微信公眾帳號「scttwx」現誠徵原創文章,歡迎廣大行業人士踴躍投稿,積極爆料。一經採用,必有稿酬!
投稿郵箱:bbwfish@163.com
微信:13707793355
業務聯繫:0779-2029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