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2020-11-30 中國水產養殖網

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出處:《湖北農業科學》 作者:胡海彥,狄瑜,宋遷紅,邴旭文 水產養殖網 2014-07-11 10:23:00

胡海彥,狄瑜,宋遷紅,邴旭文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蘇無錫214081)

摘要: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養殖品種眾多,養殖產量佔世界水產養殖總量的70%左右。但在現有的養殖環境下,一些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圍繞圍網養殖、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外來物種入侵等4&nbsp個方面闡述了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我國水產養殖將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水產養殖;水生生態系統;影響

2008&nbsp年我國水產品產量4&nbsp896&nbsp萬t,&nbsp水產品總產量連續20&nbsp年位居世界第一,&nbsp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70%來自中國,水產品出口106&nbsp億美元,佔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6%,連續9&nbsp年位居大宗農產品出口首位,漁業已成為農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隨著漁業產量的提高,&nbsp水產品實現了有效安全供給,解決了城鄉居民「吃魚難」問題,為保障我國農產品市場供給和食物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水產品總產量中,養殖產量佔70%左右,「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模式不僅符合我國國情,而且突破了世界漁業發展過分依賴天然漁業資源的舊模式,拓展了我國漁業發展的空間,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漁業發展道路。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漁民生活不斷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但隨著養殖產量的增加,一些生態環境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如物種的消失,水體淨化能力的降低,溼地的破壞,土著種的種質退化等。

本文簡要從圍網養殖、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外來物種入侵等4&nbsp個方面闡述了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我國水產養殖將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幾點看法。

1&nbsp圍網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圍網養殖是淺水湖泊中一種半集約化養魚方式,自20&nbsp世紀80&nbsp年代以來在淺水湖泊中普遍開展生產性圍網養殖,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但由於缺乏科學指導和規劃,過度地開發集約化養魚導致大量外源性營養物質輸入,&nbsp超出水體的自淨能力,嚴重破壞了水資源,對湖泊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水生植物資源的破壞和生態系統的改變,養殖消耗乃至破壞了原有植被,適口性較好的種類被不可利用或一些外來種取代,由於植被改變進而導致底棲動物和浮遊動物種群的變化,從而影響整個湖泊生態系統。同時,植被的破壞誘導底泥的再懸浮作用,魚蟹的排洩物及過剩餌料加劇了湖泊的內源汙染,使藻類和浮遊植物泛濫,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和藍藻水華爆發。

韓祥珍等探討了湖北東南部西涼湖圍網養殖對水生植被和沉積物再懸浮的影響,&nbsp結果表明,養殖破壞水生植物資源,使生物量由532&nbspg/m2&nbsp下降至45&nbspg/m2,圍欄內的優勢種被劣勢種代替。沉積物再懸浮顯著增強,&nbsp試驗期間,&nbsp沉積物TP&nbsp釋放增加了336&nbspmg/m2。保持300&nbspg/m2&nbsp的最低生物量對維持湖泊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降低再懸浮具有重要意義。胡春英在保安湖主體湖區開展圍圈養殖草魚對浮遊生物多樣性影響的研究,包括圍圈內外浮遊動物種類組成、密度、生物量和多樣性指數的季節變化等。研究結果表明:圍圈養殖草食性魚類對浮遊動物現存量以及多樣性指數無顯著影響。在湖北蔡甸沉湖,當地養魚公司大搞圍欄養魚、開展捕魚節,其圍欄面積達到東湖的6&nbsp倍,&nbsp致使不少灘涂露不出來,使水體的水質遭到了相應的破壞,相應的富有生物的數量也受到了影響。另一方面由於村民佔用保護區內大面積水體進行養殖業,使水鳥在沉湖溼地棲息地減少,&nbsp水鳥只能到村民魚塘進行捕食,這樣又使村民的利益遭到損失,兩者之間存在利益衝突。楊清心等探討了東太湖圍欄養殖及其環境效應,發現圍欄養殖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也引起了水生植被的毀壞和水質汙染等環境生態負效應。在3&nbsp種圍養模式中,大網圍放牧式養殖因過低的生產能力和破壞大面積水生植被而應予以淘汰,小網圍精養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汙染較嚴重,應限制其規模並調整其分布,以減輕汙染程度,網圍養蟹以其高利潤率和輕汙染及對水生植被破壞較輕而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應予以科學引導。

在泰國,&nbsp人們在沿海溼地大力開發水產養殖,將其變為養殖牛奶魚和蝦的池塘,這導致了大量紅樹林的破壞。而紅樹林是天然的海洋農牧場,是許多海洋生物,特別是魚、蝦、蟹、貝類繁殖的好場所,同時又為深水區活動的許多生物提供了支持。在促淤保灘、鞏固堤岸、抵抗風浪襲擊等方面,有著其他植物和設施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由於紅樹林被開發成池塘,引起棲息地的變化,野生魚類品種大量減少。據Rosamond&nbsp等估算,在泰國,由紅樹林溼地開發的蝦池中,養殖1&nbspkg&nbsp蝦,相當於損失400&nbspg&nbsp的野生魚、蝦。如果加上在紅樹林排水溝處的其他魚和貝類,則為447&nbspg,如果從紅樹林的生態功能來考慮,包括軟體動物、海草、珊瑚等生物量,則養殖的蝦產量更少。

由於圍網養殖帶來的生態負作用較大,我國部分地區現在限制圍網養殖業。2007&nbsp年7&nbsp月12&nbsp日,在合肥市召開的全國湖泊汙染防治工作會議決定,我國將嚴格控制湖泊圍網養殖規模,推廣湖泊自然放養,&nbsp所有湖泊現有圍網養殖面積一律不得再擴大,並在5&nbsp年內逐步降到科學合理的水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流域在2008&nbsp年年底前將全面取消湖泊圍網養殖,&nbsp最高水位線外1&nbspkm&nbsp範圍內禁止魚塘養魚。2006&nbsp年3&nbsp月1&nbsp日,梁子湖拆除圍網養殖行動正式開始。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湖泊,&nbsp水域面積2.80&nbsp萬hm2,其中圍網養殖面積達0.45&nbsp萬hm2。根據《湖北省實施(漁業法)辦法》關於大中型湖庫圍欄養殖面積應當控制在總面積10%以內的規定,決定保留圍欄養殖面積2&nbsp304&nbsphm2,拆除2&nbsp163&nbsphm2,圍網面積控制在8%左右。

2&nbsp網箱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網箱養殖指利用合成纖維或金屬網片裝配成一定形狀的箱體,設置於天然大水體中,通過箱體內外水體的不斷交換,使箱內形成魚類生長的適宜環境。20&nbsp世紀80&nbsp年代我國網箱養魚進入了全面推廣階段,一為利用水庫天然餌料,培養鰱、鱅魚種,投放水庫;二為不投餌養殖鰱、鱅魚,從魚種到成魚配套養殖;三為用大體積網箱混養兩個品種以上的魚類。此階段的養殖存在的問題是單產和效益不高。80&nbsp年代後期,多種網箱養殖技術試驗均以提高產量和效益為目的,最終形成單品種、高密度、魚種和成魚配套養殖,有投餵全價配合飼料的養鯉魚模式和投餵水草的養草魚等模式,形成了一套技術成熟的模式,推廣迅速。

由於網箱養殖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成本低、經濟效益高、便於管理的特點,網箱養殖在我國發展迅速,&nbsp重慶市1995&nbsp年江河漁業基地有網箱養魚船36&nbsp艘和簡易網箱5.8&nbsphm2,1998&nbsp年江河網箱養殖面積達到25.0&nbsphm2;2001&nbsp年重慶市水庫網箱養殖面積發展到11.2&nbsphm2,&nbsp產量為6&nbsp720&nbspt,&nbsp平均單產600t/hm2,船舶網箱養殖面積7.7&nbsphm2,產量為3&nbsp329&nbspt,平均單產432&nbspt/hm2。由於養殖密度高、投餌量大,魚類進食後留下的殘餌以及排洩物的量也大,儘管箱體內水質因不斷與外面交換而保持良好,但排出的汙染物總量卻很大,長期的養殖生產對附近水體質量影響很大,特別是一些地方只考慮短期的利益而盲目發展,嚴重超過養殖容量,造成大面積水域汙染,已嚴重影響到當地居民生活與生產用水。

為了保護或優化內陸淡水水域的水環境,國家頒布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以湖、庫水質標準為依據,並按其主功能(飲用、灌溉、蓄洪等)差別,禁止或允許網箱養殖,同時全年進行監測,如水質達不到要求的,要終止或減少網箱養殖。如天津市的於橋水庫是禁止網箱養殖的;&nbsp浙江省千島湖573.0&nbsphm2的水域內,為保水質不被汙染,在5&nbsp年內允許發展不投餌網箱73.0&nbsphm2,&nbsp投餌網箱33.0&nbsphm2,這表明了我國在發展網箱上的慎重。

3&nbsp池塘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在海水養殖中,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生與養殖環境的惡化和近岸海水汙染密切相關。養殖池廢水排放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連片大面積蝦池養殖區域排放的廢水,對近岸水域生態環境,尤其對海灣網箱養魚的影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

一是養殖廢水對近岸水域的營養化影響。當養殖池排放的汙水物質總量超出該區域環境容量時,也就會造成該區域的水質汙染和富營養化。近幾年,部分近岸海域赤潮頻頻發生,儘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局部海域富營養化是重要原因之一;二是養殖消毒劑和抗菌素對微生物生態環境的影響。水產養殖病害防治藥物通常以抗菌素為主,富含消毒劑和抗菌素的養殖池水大量排放,對近岸水域微生物生態系統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當正常的微生物生態系統受到幹擾或破壞之後,汙染物質的分解速率易受到影響,自淨能力明顯降低,導致水質的進一步惡化;三是養殖廢水排放造成的自身汙染。養殖池水大量排放汙染到近岸水域的同時,也造成了自身汙染,危及養殖業的本身。養殖廢水排放,使海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質含量升高。當這種受汙染的海水再抽(放)進養殖池後,輕者影響養殖動物生長,重則很可能發生病害。特別是汙染導致赤潮發生時,易造成生物大量死亡,其屍體在分解過程中引起水質嚴重惡化。這樣只要有少數養殖池或局部地區發生病害,就很可能會通過養殖水的排放而造成病害的交叉傳染。由此可見,自身汙染不僅影響近岸生態環境,而且危害到水產養殖業本身。

4&nbsp外來物種入侵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外來物種入侵指從自然分布區通過有意或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的物種,在當地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並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損害或影響的現象。為了改良品種、提高品質和產量,人們有意識地引種。如山東省先後從國外引入了革鬍子鯰、虹鱒、美國紅鮑、美國綠鮑、尼羅羅非魚、太平洋牡蠣、海灣扇貝、巨藻、異枝麒麟菜、日本長葉海帶、日本真海帶、加州鱸魚、淡水白鯧、日本對蝦、南美白對蝦、大菱鮃、眼斑擬石首魚、條紋鱸、犬齒牙鮃、漠斑牙鮃等近百種水產養殖外來物種。江蘇省引入了鱘、鰻鱺、虹鱒、白鯽、銀鯽、卡拉白魚、露斯塔野鯪等51&nbsp種水產養殖外來物種。

外來物種通常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繁殖能力和防衛策略,引入新的環境後常常缺少天敵和其他制約因子,因此很快生長、繁殖、蔓延,不僅與本地種爭食、爭地盤,排斥本地種,甚至取而代之,有的還會與本地種雜交繁殖後代,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生物入侵」。生物入侵打破了本地有益的生態平衡,嚴重威脅著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導致許多原有養殖品種的衰敗,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是災難性後果。

如尼羅尖吻鱸的引入使得非洲維多利亞湖200多種棘鰭魚類滅絕,七鰓鰻的入侵對北美大湖地區漁業造成巨大損失,鯉魚的引進使得位於美國和加拿大交界處的北美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西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鯉魚泛濫,美國開始大規模毒殺鯉魚。在臺灣,作為寵物的「巴西龜」在臺灣定居繁殖建立族群,成為臺灣最普遍的龜類,「巴西龜」已經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世界最危險的100&nbsp個入侵種之一。在雲南,引進的麥穗魚、太湖新銀魚等在當地沒有天敵,並通過攝食土著魚類的魚卵以及與土著魚類形成了競爭關係,導致雲南湖泊洱海特有的大眼鯉和大理裂腹魚、滇池的雲南鯝和銀白魚等土著魚類瀕臨滅絕。據統計,現在雲南原有的432&nbsp種土著魚類中,近5&nbsp年來一直未採集到標本的約有130&nbsp種,約佔總種數的30%;另外約有150&nbsp種魚類在20&nbsp世紀60&nbsp年代是常見種,現在已是偶見種,&nbsp佔總種數的34.7%;&nbsp餘下的152&nbsp種魚類,其種群數量也均比60&nbsp年代明顯減少。肆虐上海崇明島的可怕入侵生物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nbsp年前從美國引進,由於缺少天敵,互米花草目前已成為整個崇明海灘的絕對霸主,&nbsp導致魚類、貝類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產養殖業遭受致命創傷。

5&nbsp水產養殖發展方向

近年來水產養殖業作為全球水產品供給量的主要生產方式以其巨大的發展潛力迎合了人們對水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但是由於水產養殖自身的生態結構和傳統養殖方式的缺陷,使得大部分養殖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傳統養殖方式雖可以通過增加養殖面積來增加養殖總量,&nbsp但養殖效益已明顯下降,水產品質量降低;養殖營養物的外排、化學藥物的使用造成水體自身汙染,環境惡化;主要養殖品種病情嚴重;在海水養殖業中,由於人為對灘涂和養殖海域的破壞,造成大面積赤潮,使得沿岸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水域生物多樣性減少。有人曾做過統計,意外地發現我國赤潮發生的規律與對蝦養殖產量有較好的正相關關係,而與全國廢水排放量卻沒有相關關係。我國渤海灣是對蝦養殖產區,近年來由於高密度的養殖造成養殖水體破壞,水體日益富營養化,赤潮發生頻率升高,生態環境惡化,造成對蝦和貝類養殖業的嚴重衰退。20&nbsp世紀90&nbsp年代初期在全國範圍內發生的對蝦流行病給人們敲響的警鐘。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探索新的養殖模式、研究新的養殖技術、方法等來減輕養殖環境壓力,&nbsp維繫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健康養殖」這一概念被提出並付諸實施。

我國健康養殖的研究也已起步。這主要是由於近幾年淡水魚類、海養蝦類、貝類等的大量死亡,使人們開始認識到健康養殖技術的必要性。我國淡水魚類養殖中的綜合養殖技術,包含了許多健康養殖的內容。近幾年在基礎理論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例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在池塘動力學和微生物生態學方面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在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以及養殖系統內部的水質調控和病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好的結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對湖泊中不同養殖方式對水體環境的影響及可持續發展技術、模式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我國的海水養殖業中,近幾年也已經提倡實施健康養殖管理並發展了一些相應的技術,特別是疾病預防體系的建立及診斷技術的開發。水產藥物使用與開發逐步走向規範化,海水養殖品種的育種問題已引起人們重視,王長忠等探討了核酸疫苗在水產養殖業中的應用,通過疫苗預防水產動物疾病,將會成為各國研究者關注的重要內容。養殖容納量的研究以及生態養殖的開發均有一些初步成果。魚蝦類病害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我國已經加入WTO,這也意味著關稅壁壘的消除,我國的水產品要與國外發達國家的水產品進行競爭,必須做到質量保證,健康、無藥物殘留、衛生及無公害是首要條件。到21&nbsp世紀中葉,我國健康養殖將全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即對應用基礎有深入研究,實現生態調控自動化、生產操作機械化。近20年,我國漁業發展速度一直高於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堅信再過15~20&nbsp年時間,水產健康養殖將出現一個全面發展的新局面。到那時,讓我國健康養殖的水產品,成為我國水產養殖的一個品牌,讓我國人民及全世界吃得放心,&nbsp為21&nbsp世紀人類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迅猛發展,&nbsp滲透到各行業,漁業亦不例外。我們不應該再在我們目前有限的土地資源上做文章,應該有計劃地逐漸將農業化養魚向集約化養魚方式前進,學習國外先進科技,利用生物技術、免疫技術等高新技術,徹底改變過去以消耗自然資源、汙染環境為代價的養殖方式。

(本文已被瀏覽 7709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微生態製劑在水產健康養殖中的應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
    微生態製劑在水產健康養殖中的應用出處:《水產科技情報》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07-11 12:15:00   近年來,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養殖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養殖環境和養殖水域的水質日趨惡化,制約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並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為此,有關漁業主管部門開始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技術。
  •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
    因此改善水產養殖水域環境已成為養殖業生產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研究熱點。眾所周知,水產環境中化學藥品的使用會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藥品的殘留量,汙染水環境,同時會殺害水中有益細菌,造成水生生態的失調。
  • Ecological Indicators:水產養殖系統的生態經濟研究新進展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和出口區,濱海溼地水產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也是紅樹林生態系統快速消失和難以恢復的重要原因;其生態經濟效益與影響如何是關係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環境退化與生態恢復領域植被與景觀生態學研究組的博士生李林軍在其導師任海研究員、陸宏芳研究員的指導下,開展的能值與經濟學綜合研究表明,區域水產養殖系統雖然在經濟投入強度與效益上差異顯著,但生態經濟表現相近;區域水資源利用率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高投入高產出的集約型水產養殖模式並不一定意味著高環境影響。
  •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
    因此改善水產養殖水域環境已成為養殖業生產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研究熱點。眾所周知,水產環境中化學藥品的使用會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藥品的殘留量,汙染水環境,同時會殺害水中有益細菌,造成水生生態的失調。
  • 關於水產微生態製劑的乾貨
    動物口服益生菌後,調整腸道菌群,使腸道微生態系統處於最佳的平衡狀態,活化腸黏膜內的相關淋巴組織,使抗體分泌增強,提高免疫識別能力,並誘導T、B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等產生細胞因子,通過淋巴細胞再循環而活化全身免疫系統,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系統。
  • 「福壽螺」養甲魚 「革命草」影響水產養殖
    「福壽螺」養甲魚 「革命草」影響水產養殖2009-11-07 15:4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汕頭特區晚報據了解,「水浮蓮」別名水葫蘆&nbsp,學名鳳眼蓮,是一種原產於南美洲的水生植物,自進入我國以來,一直就在江河湖泊等水體中瘋長,它不僅堵塞河道阻礙通航,而且還影響水質,造成水體發黑髮臭,導致大量水生動植物的死亡。  2005年,澄海農科所利用水浮蓮生料栽培平菇試驗獲得成功。該技術將水浮蓮打撈曬乾,用石灰水處理2天后洗淨瀝乾,隔天便可進行開放式栽培,25天左右就能出菇。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華大基因共建國家水生生物基因庫
    本網訊6月17日,在開展實質性合作並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礎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華大基因宣布共建「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發布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加快推進包括重要養殖品種和瀕危物種在內的水生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共建國家水生生物基因庫。
  •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在水產養殖廢水快速降解方面取得新進展
    水產養殖中過量的殺菌劑和抗生素等危害物長期積累將對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的風險。由於傳統的處理方法(如過濾法、活性汙泥法和生物膜法)處理時間長(60 min以上)、處理效果差(50%及以下),因此開發新的高效降解方法意義重大。
  • 養殖如何成功?把握這六個關鍵詞,把水產養殖進行到底
    水產養殖就是人們人為控制下運用水域或灘涂繁殖、培育、養成和收穫水生動植物的生產活動。狹義的水產養殖主要是指從苗種養成水產品的全過程。廣義上也可包括水產資源增殖。漁業尤其是水產養殖生產的歷史非常悠久,源遠流長,魚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中國淡水養殖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5世紀已有《養魚經》問世。
  • 上海市《水產養殖尾水新型汙染物末端處置可行技術指南(試行)》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北極星水處理網獲悉,近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發布《水產養殖尾水新型汙染物處理可行技術指南(試行)》。本指南提出了淡水池塘養殖尾水末端處理模式下,排放尾水中抗生素類新型汙染物處理過程工程設計、參數配置、運行維護、生態淨化效果、排放水質等技術要求。
  • 微生物在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
    微生物在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6-04-22 14:32:00殘餌以及浮遊植物殘體等有機物,同時微生物鏈在水質淨化中通過氧化、還原、光合、同化和異化作用把有機物轉變為簡單的化合物,保證水質的正常功能,從而維持養殖環境生態系統中養殖生物、病原、水質間的平衡。
  • 上海發布《水產養殖尾水新型汙染物末端處置可行技術指南(試行)》
    前言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上海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防治環境汙染,推進水產養殖尾水治理,保障水環境生態安全,指導和規範水產養殖業新型汙染物治理工作,制定本指南。
  • 專家學者齊聚雲南霑益 共同探討澳洲淡水龍蝦水產養殖
    7月13日,智慧農業4.0澳洲淡水龍蝦水產養殖科技園示範基地研討會在雲南曲靖市霑益區國有原種場舉行。現場,相關部門的領導、各企業代表及專家學者等30餘人參會,共同探討澳洲淡水龍蝦水產養殖。且在大陸野外環境幾乎不具備繁殖能力,因飼主棄養而造成生態衝擊的風險大為降低。研討會上,雲南省山水公司AI智慧農業工程師張燕偉現場演示了該公司開發的最新的智慧農業監測系統。
  • 光合菌生理特點介紹及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應用
    光合菌是集約化水產養殖中應用研究進行得最早、研究成果最多的益生菌。本文就光合菌的營養方式、生態位及在水產養殖中的具體應用作簡單闡述,期望為養殖戶更好地使用光合菌提供參考信息。  營養方式  根據營養方式不同,光合細菌分為光能自養菌和光能異養菌。
  • 微生物製劑在水產養殖應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微生物製劑在水產養殖應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2013-10-12 09:4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丹徒區水產技術指導站在河蟹、河蝦、烏鱧、甲魚的養殖過程中,大部分的養殖戶都習慣用微生物製劑來調整、改善、保護水生水產動物的生活環境;控制、消滅病原、達到生態環保的養殖目的。但是,其中一部分養殖戶只是隨潮流而動,根本沒有按照微生物製劑的使用規定去做,使用後導致養殖池塘缺氧,有的養殖戶使用後起不到明顯效果,甚至給漁業生產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 中國水產養殖成功故事走向世界 將推動國際合作
    :張楷欣     6月上旬,依託中科院水生所技術的武漢梁子湖水產集團工作人員與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員一道,冒雨查看梁子湖水下魚類人工產卵場營造的魚巢情況。
  • 水產養殖過程中藍藻「水華」有哪些常見危害?如何防控?
    使養殖水體中的絲狀藻類和浮遊藻類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而死亡,致使養殖水體生物多樣性急劇降低。3)產生有毒有害物質 藍藻大量死亡時會產生藍藻毒素、大量羥胺及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嚴重汙染養殖水體。直接危害養殖動物,間接通過食物鏈而影響人類身心健康。
  • 水產養殖水體藍藻水華的防治技術
    水產養殖水體藍藻水華的防治技術出處:《水產養殖》 作者:趙蕾等 水產養殖網 2014-08-29 08:50:00具體描述如下:一是連續晴熱的高溫天氣,從藻相生態體系上看溫度是其主要影響因素,大多數藻類能在很大溫度範圍內生活,但最適宜生長溫度變幅較窄。一般來看,硅藻、金藻、黃藻適溫較低在14~18℃,綠藻較高為20~23℃,而藍藻更高,最喜歡生長在20~32℃的溫度階段。其中危害最大的微囊藻類在10~40℃都可生長,最適溫度為28~32℃。
  • 水產養殖中,乳酸菌、丁酸梭菌有哪些優勢和區別?
    目前乳酸菌、丁酸梭菌在水產應用中非常多,而許多養殖戶經常把乳酸菌與丁酸梭菌混為一談,認為丁酸梭菌與乳酸菌是一樣的作用,那麼究竟它們有什麼區別哪?今天就說一說自己的見解!
  • 水產養殖池塘水體氨氮與亞硝酸鹽的管理
    水產養殖池塘水體氨氮與亞硝酸鹽的管理出處:科學養魚 作者:李樣紅 水產養殖網 2016-09-30 14:48:00&nbsp&nbsp&nbsp&nbsp一、養殖池塘的氮循環&nbsp&nbsp&nbsp&nbsp在養殖池塘生態系統中,氮循環是養殖池塘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重要的一部分,含有蛋白質的飼料輸入成為系統含氮物質最重要的來源,飼料的輸入一方面為養殖的對象提供餌料,滿足了養殖動物在生長過程中對營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