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

2020-11-27 中國水產養殖網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

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6-11-16 17:01:00
在現在以投餌為主的養殖模式下,殘餌、糞便、N、P等富營養因子排入水體,使養殖水體中化學需要量(COD),生物耗氧量(BOD)嚴重超標,有的已超過國家三類水質標準。據估計每生產一噸蝦可水體中增加0.2噸的N無素和0.05噸的P元素,其結果是導致魚蝦病害和產量的瓶頸。因此改善水產養殖水域環境已成為養殖業生產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和研究熱點。眾所周知,水產環境中化學藥品的使用會造成病原體產生抗藥性,藥品的殘留量,汙染水環境,同時會殺害水中有益細菌,造成水生生態的失調。很快有學者提出對魚蝦用藥是暫時的手段,生態防治才是唯一的出路,而微生物作為一種生態調節劑,治理養殖水環境可以明顯改善水質,增加溶氧,降低氨氮與亞硝酸氮,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降解有機物,同時具有成本低收效大等優點而日益受到重視。本文介紹微生物在養殖環境中生物修復的概念,生物修復的作用及途徑:

一、生物修復概念&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生物修復是利用微生物(細菌,真菌,酵母菌或提取物)對環境汙染物的吸收,代謝,降解等功能,在環境中對汙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從而去除或消除環境汙染的一個受控或自發的過程。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目前,生物修復技術劃分為原位修復和異位修復兩種。所謂原位修復是指對受汙染的介質(土壤,水體)不作搬運或輸送而在原位汙染地進行的生物修復處理,其修復過程主要依賴被汙染地土著微生物的作用,必要是引入一些外來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將環境中的汙染物降解到不對環境產生影響。異位修復是指將被汙染介質(土壤,水體)搬運或輸送到別處進行的生物修復處理。前者主要用水域,耕地的環境修復,後者主要用於工業和生活汙水的處理。

二&nbsp、微生物在水體中生態鏈中的地位和作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微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廣,種類最多,數量最大,個體最小的生物類群,是大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這些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水產養殖對象和養殖環境,很好地分解養殖生物排洩物,殘餌以及浮遊植物殘體等有機物,淨化了環境,同時微生物鏈在水質淨化中通過氧化,還原,光合,同化,異化把有機物轉變為簡單的化合物,保證水質的正常功能,從而維持水生生態系統中水生生物,病原,水質間的平衡。其主要通過以下幾個循環發生作用:

1、微生物在碳循環中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水中,微生物參與碳循環的轉化,主要是通過它們對各種含碳化合物,特別是含碳無氮有機物的作用而進行,其主要作用是常見的發酵和氧化作用。大多水生環境的表層為有氧區,進行氧化作用,有機物如纖維素,澱粉,幾丁質被各種細菌和真菌分解後通常使之完全轉化為CO2。在深水區和淤泥中則是無氧區,進行無氧發酵作用,有機物主要借細菌發酵產生有機酸,CH4,H2和&nbspCO2。其生成的CO2再被植物光合作用合成複雜有機物,並進而被動物利用合成複雜的動物有機物,從而形成一個複雜的動態循環。

2、微生物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水生環境中,共生性固氮系統是不常見的,大量的氮是由自由生活的藍綠藻固定的。氮循環是水產養殖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重要環節,養殖水體氮的多少能促進或限制水產養殖生態系統中物質能量的轉化,也是浮遊植物生長限制性營養元素之一。氮的各種形式的轉化是參與構成整個養殖環境循環的重要過程,微生物在這個複雜的動態循環中起了決定作用,其重要過程有:
(1)氨化作用,就是含氮有機物經微生物分解而產氨,可在有氧或無氧條件下進行,其主要受PH值影響,以中性,弱鹼性環境最佳。常見的氨化微生物很多,包括細菌,放線菌和真菌。
(2)硝化作用,就是氨經過亞硝酸的中間階段而氧化為硝酸的過程。其作用受水體中溶氧,PH值和溫度的影響,以弱鹼性為最佳環境。
(3)反硝化作用,就是硝酸鹽還原為較簡單的氮化物的所有過程。主要受PH,N2,NO3-的濃度以及溶氧的影響,許多細菌真菌能起反硝化作用。
(4)固氮作用,就是使游離分子氮活化而成氮化物的作用。水體中的某些微生物和藍藻類,具有一些特殊的酶系統,能把一般生物不能利用的單質氮轉化為生物能利用的化合物形式,許多放線菌,真菌和藻類具有這種功能。

3、微生物在磷循環中的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磷作為浮遊植物生長的限制營養元素,其需要量比氮少,對水體初級生產力的限制性營養元素之一,其需要量比氮少,對水體初級生產力的限制作用往往比氮更強。P的三種形式:溶解無機磷(DIP),溶解有機磷(DOP),顆粒磷(PP),三種形式的轉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構成磷的一個重要複雜的動態循環。磷的動態循環可以看成是增磷作用與耗磷作用的矛盾運動過程,而養殖水體中含磷量的變化量即增加或減少量就是由這對矛盾決定的。

4、微生物在硫循環中的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硫有三種形式:氧化態-II(硫氫基,R-SH,以及硫化物H2S),氧化狀態0(元素,S0),氧化狀態+(硫酸鹽,SO42-)。許多微生物和植物可用硫酸鹽作為硫的唯一來源,以氧化態(R-HS)把它轉變成為有機的硫氫基化合物。微生物產生的H2S對大多需氧微生物有毒性,並且它可以與許多的金屬離子起反應,使之生成沉澱,從而起淨化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總之,在水體生態環境中,C循環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釋放CO2,經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複雜的有機物,為底棲動物,魚蝦提供O2和多糖類物質;N循環中微生物通過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把N2變為有機氮,為水產養殖提供餌料和肥料等蛋白質物質,生成硝酸鹽為藻類所利用,從而降低水體中的NH3,氨氮(NH4-N)與亞硝酸氮(NO2-N),起到了淨化作用;P循環中微生物使水中的溶解態的磷被懸浮顆粒吸咐形成顆粒態磷,經凝絮作用轉為沉澱,有效地降低了水體的磷元素,同時也為動物提供了其需要P元素;S循環中微生物的作用下產生硫酸鹽和H2S等,其中H2S對許多需氧微生物有毒作用,同時H2S與金屬生成&nbsp沉澱,降低了有害的H2S,硫酸鹽可為動物提供需要的含硫胺基酸等。總的來說微生物在C,N,P,S循環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促進四大元素在生態鏈中轉化,保持了水產環境的動態平衡,從而抑制有害生物,形成有益微生物菌落,分解有機物,消除有害物質(NH3,H2S,過量的N,P等),有效地淨化了水質,減少水產動物疾病,提高了存活率,促進生長。

三&nbsp有益微生物對水生生態系統生物修復的功能和途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水生生態系統是一個維持水質,病原,水生生物之間平衡關係的極為複雜的系統。在探討水產動物病害發生的原因,對水環境微生物的研究(特別是細菌)時,往往都認為是有害的,微生物生態學和微生態的研究表明水環境和水生生物中存在大量的有益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直接影響水質和水產養殖。其實微生物無論從群體還是從個體說,它都是具有兩重性,既有致病作用,也有生理作用,致病作用和生理作用是相對的,只有在特殊狀態下,才會表現致病作用。

1、有益微生物對水質淨化的作用機理。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水生生態環境中的有益微生物(硝化細菌,光合細菌,硫化細菌,芽孢桿菌等淨水微生物)它們的使養殖者在不中斷養殖過程的情況下,清除池塘長時間養殖水域底部,尤其是老蝦池底積累大量的殘餘飼料,排洩物,動植物殘體以及有害氣體(氨,硫化氫等),使之先分解為小分子(多肽,高極脂肪酸等),後為更小分子有機物(胺基酸,低極脂肪酸,單糖,環烴等),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硝酸鹽,硫酸鹽等有效地降低了水中COD,BOD,使水體中的氨氮(NH4-N)與亞硝酸氮(NO2-N)降低,起到了淨化水質的作用。且能為單細胞藻類為主的浮遊植物的繁殖提供營養物質,促進藻類為主的浮遊植物的繁殖,這些藻類為主的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又為池內底棲動物,水產動物的呼吸,有機物的分解提供氧氣,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有利於水產動物的迅速生長,其主要營養物質循環。同時由於淨水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在池內形成優勢種,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減少疾病發生。

2、有益微生物對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功能
(1)去碳,去氮,解磷的功能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芽孢桿菌,鹼桿菌屬,假單孢菌,黃桿菌等複合菌有去除水中碳,氮,磷系化合物的能力,並能轉化硫,鐵,汞,砷等有害物質。光合細菌能降解BOD的98%的含碳汙水,去除總氮的66.7%,報導,光合細菌是水體中C,N,S循環的主要的參與者,可以明顯地改善水質,增加水中中的增氧,氨氮,硝氮,並使硫化物降低。
(2)絮凝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芽孢桿菌,不動桿菌,專性厭氧的脫硫孤菌,假單孢菌,產鹼桿菌,黃桿菌,無色桿菌,微球菌,動膠菌等有生物絮狀作用,互相粘連在一起,構成菌膠團,擔負氧化分解的任務將有機物結合絮狀,使重金屬離子,P元素沉澱,使水體淨化。
(3)硝化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硝化作用是微生物將水體中產生的NH3氧化成的硝酸鹽,為藻類生長提供養料,這對河流復原因有重大的意義。主要分兩個過程:第一階段是氨被氧化為亞硝酸鹽,如亞硝化桿菌,亞硝化螺菌,亞硝化球菌等,第二階段是亞硝酸鹽被氧化硝酸鹽,如:硝化桿菌,硝化球菌,硝化刺菌等。
(4)反硝化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如芽孢桿菌,短桿菌,假單桿菌都是好氧菌和兼性厭氧菌,以分子氧為載體,在供氧不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可以利用硝酸鹽為最終電子載體產生NO2-,N和氮氣,而起反硝化作用,將硝酸鹽移出系統外,提高PH。
(5)去除淤泥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活性碳除淤泥法是利用活性碳淤泥的微生物在好氧條件下,利用有機物開始生長,有機物部分被微生物降解,水體中的COD和BOD得到降低.日本學者在98年報導用氟石和火成巖砂吸附一種乳桿菌,用以分解蝦池底部有機淤泥,結果使有機淤泥發生量減少了1/2-1/3,H2S減少了1/3,蝦的成活率提高了10%-20%。
(6)固氮作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主要是一些固氮藻類及細菌,如:固氮單胞菌屬,腸桿菌,芽孢桿菌,梭狀芽孢桿菌,光合細菌,魚腥藍細菌,苜蓿根瘤菌等,它們能把氮氣變為有機氮,為水產養殖提供餌粒和肥料,潛力很大。
總的來說,生物修復技術被稱為生物處理技術的一個裡程碑,是一項新興的可靠的環保技術,將會在世界範圍內日益得到重視和應用。

(本文已被瀏覽 16983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6-11-16 17:01:00 在現在以投餌為主的養殖模式下,殘餌、糞便、N、P等富營養因子排入水體,使養殖水體中化學需要量(COD),生物耗氧量(BOD)嚴重超標,有的已超過國家三類水質標準。據估計每生產一噸蝦可水體中增加0.2噸的N無素和0.05噸的P元素,其結果是導致魚蝦病害和產量的瓶頸。
  • 微生物在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中的地位與作用
    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水產養殖對象和養殖環境,很好地分解養殖生物排洩物、殘餌以及浮遊植物殘體等有機物,同時微生物鏈在水質淨化中通過氧化、還原、光合、同化和異化作用把有機物轉變為簡單的化合物,保證水質的正常功能,從而維持養殖環境生態系統中養殖生物、病原、水質間的平衡。
  • EM菌的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
    當水體以有害藻類為主時,則先殺滅一部分,然後在晴天少量多次使用EM菌母液,重新給水體培養新的有益藻類,使有益藻類與有害有害藻類進行生物競爭佔領的方法,改變水體藻相。EM菌在水產養殖中功效分析       EM菌為有效微生物群的英文縮寫,它能使乳酸菌
  • 微生態製劑在水產健康養殖中的應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
    微生態製劑在水產健康養殖中的應用出處:《水產科技情報》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07-11 12:15:00   近年來,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養殖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養殖環境和養殖水域的水質日趨惡化,制約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並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為此,有關漁業主管部門開始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技術。
  • 微藻在水產養殖和特種飼料中的應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
    做飼料對於大型動物、陸生動物豬、牛、羊、馬、兔、雞等營養需求主要是蛋白多糖、油脂;對水產動物也是一樣,尤其是多飽和脂肪酸是在甲殼類動物變態發育過程中是必須的,還有抗冷、抗應激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微藻的營養成分作為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用途非常廣泛。3.生物燃料:從生物燃料有很多種類,如生物柴油、生物乙醇、生物氣(甲烷),光合產氫都是國際研究的熱點,技術一直在儲備之中。
  • 水產養殖中,汙水不能隨便排放,汙水處理措施必不可少
    臭氧處理法是水產養殖廢水處理的常用方法之一,可去除氨氮、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有較強的殺菌作用,還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化學技術具有快速、高效、操作簡單、設備緊湊、產泥少等特點,近年廣泛用於水產養殖廢水處理三、生物處理物理、化學處理法雖然效率高,但耗能大,處理成本高,而且易造成二次汙染,在實際應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 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
    在水產養殖中,養殖的池塘經過一段時間飼養大量投餌,剩餘殘餌,動物糞便沉積池底,使底質惡化,產生有害物質,抑制水產養殖動物生長發育,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注意觀察底質,保持池塘生態系統平衡,水質各項指標穩定並符合漁業用水標準,營造一個穩定優良的水環境,促進水產養殖動物生長發育的過程。
  • 光在水產養殖中的作用
    中國水產頻道原創報導,  文|工業化水產圈李釩  長期以來,已經研究了環境因素對水生動物的影響。物理因子(溫度、光、濁度)和化學因子(DO、pH、NH3、NO2-...)在水產養殖中起重要作用。真實,特別是光,是一個較少關注的因素,但對水體具有重要意義,對水環境和水生動物生命都有間接和直接影響。但是,仍然有一些物種可以在沒有光的情況下生存,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深海或洞穴中的物種。  水體中光的一些概念  光線質量:不同波長的水會吸收不同程度的波長。
  • 芽孢桿菌、乳酸菌、光合細菌等在水產養殖中都有哪些神通?
    指有利於維持腸道內的微生態平衡的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其可通過進入並定植於宿主的消化道,促進腸道有益微生物的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調節宿生腸道菌群平衡,從而改善宿主的健康。 益生菌對宿主的作用屬於生物修復的範疇,因此,益生菌應具備以下條件:(1)必須對宿主無害;(2)被宿主攝入後,可定植於消化道內並發揮作用;(3)在人工感染的實驗中,必須能提高宿主的抵抗力。
  • 生物絮團您可能聽說過,但是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的運用您了解嗎?
    關鍵詞:生物絮團技術;水產養殖;細菌;氨氮濃度 我國是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 , 2017年我國水產養殖產量達4905.99萬噸[1] 其中,傳統的水產養殖模式,得益於成本低廉而迅猛發展,佔比較大。
  • 微生物製劑在水產養殖應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河蟹、河蝦、烏鱧、甲魚的養殖過程中,大部分的養殖戶都習慣用微生物製劑來調整、改善、保護水生水產動物的生活環境;控制、消滅病原、達到生態環保的養殖目的。但是,其中一部分養殖戶只是隨潮流而動,根本沒有按照微生物製劑的使用規定去做,使用後導致養殖池塘缺氧,有的養殖戶使用後起不到明顯效果,甚至給漁業生產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
  • 水產養殖中,乳酸菌、丁酸梭菌有哪些優勢和區別?
    目前乳酸菌、丁酸梭菌在水產應用中非常多,而許多養殖戶經常把乳酸菌與丁酸梭菌混為一談,認為丁酸梭菌與乳酸菌是一樣的作用,那麼究竟它們有什麼區別哪?今天就說一說自己的見解!
  • 寡糖在水產動物養殖中的作用
    寡糖在水產動物養殖中的作用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11-26 17:04:00 提高水產動物的生長性能寡糖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對動物的生產性能產生影響:(1)促進腸道有益菌的增殖,抑制病原菌和腐敗菌,使它們產生的毒素如胺、氨、吲哚等有毒有害代謝產物大量減少,減少動物疾病及腹瀉等的發生率;(2)腸道組織變厚增生、重量增加,腸絨毛高度增加
  • 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但在現有的養殖環境下,一些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圍繞圍網養殖、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外來物種入侵等4&nbsp個方面闡述了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對我國水產養殖將來的發展方向提出了幾點看法。
  • 微藻和動物性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
    微藻和動物性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作者:劉梅 朱曦露 蘇豔秋 羅國強 水產養殖網 2016-04-28 15:32:00 ■&nbsp成都通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nbsp劉梅&nbsp朱曦露&nbsp蘇豔秋&nbsp羅國強/文生物餌料是指經過人工篩選和優化培育,以活體作為水產養殖動物幼體食用的專門餌料
  • 水產養殖貼士:養魚池水中的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
    水產養殖貼士:養魚池水中的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2010-01-04 12:2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例如:水中有機物(糞便、殘餌、屍體等)產生的氨和硫化氫,在充足的溶氧條件下,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氨會轉化為亞硝酸鹽,再轉化成硝酸鹽;硫化氫則被轉化成硫酸鹽,均產生無毒的最終產品,並被浮遊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因此,水中保持足夠的溶氧對水產養殖非常重要。假如缺氧的話,這些有毒物質極易迅速達到危害的程度。
  • 我國現行水產養殖動物使用國標獸藥的種類
    目前農業部已批准的水產養殖用藥包括抗微生物藥、中草藥、抗寄生蟲藥、消毒劑、環境改良劑、疫苗、生殖及代謝調節藥共7類,通過評審並在農業部第1435號公告、第1506號公告、第1759號公告和第1960號公告及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中予以公布的水產用藥物共104種,並明確了在水產養殖中應用的對象。
  • 微生物在富營養水體修復中 起到了多大作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引言微生物製劑常見於富營養水體的治理工作中,它到底起到了多大作用呢?應對不同的N、P營養物質,在微生物的選取上有何不同?與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相比,在生態修復中,到底誰的角色更重要?
  • 【養殖天地】糞鏈球菌作用機理
    打造水產行業微信第一服務平臺  1. 糞鏈球菌分泌的乳酸為L型乳酸,可全被動物吸收利用。在動物的腸道裡,PH值可顯著影響微生物的數量與類型,大部分來自食物和唾液的微生物在腸道的酸性環境中存活很少,僅剩下大於103個細菌/ml,主要是糞鏈球菌和乳酸菌。
  • 「技術交流」海水養殖汙染與生態修復對策
    抗生素還將誘導海洋環境中的細菌產生抗性基因,增強細菌的耐藥性。這些耐藥基因將隨細菌或病原菌傳遞到海洋生物或人體內,產生健康風險。此外,殘留在水產品體內的抗生素也將最終進入人體,影響人體免疫系統,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02海水養殖汙染生態修復對策措施水產養殖汙染可以通過物理、化學及生物的修複方法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