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態製劑在水產健康養殖中的應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

2021-01-08 水產養殖網
微生態製劑在水產健康養殖中的應用出處:《水產科技情報》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07-11 12:15:00
  近年來,我國的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養殖的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養殖環境和養殖水域的水質日趨惡化,制約著我國水產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並引發了一系列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為此,有關漁業主管部門開始推廣水產健康養殖技術。所謂健康養殖,就是通過投放無疫病苗種,採用合理養殖模式並加強對投入品的管理,控制養殖環境等技術措施,使養殖生物保持最良好的生長和發育狀態,以減少養殖病害發生,提高養殖產品的品質。

  使用微生態製劑是實施水產健康養殖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微生態製劑又稱微生態調解劑、益生素、促生素、增生素、生菌素等,它是在微生態理論指導下,利用從養殖動物體內或其生活環境中分離出來的有益微生物,採用特殊工藝製成的活菌製劑。它具有無毒副作用、無汙染、無殘留和低成本等特點,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提高養殖對象自身的免疫力,維持養殖生態平衡。

  筆者對近年來幾種主要微生態製劑在水產健康養殖中的應用情況作一介紹,並就目前微生態製劑在生產中面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提出一些個人看法,以期為微生態製劑在養殖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參考依據。

  1&nbsp微生態製劑的種類及其在水產健康養殖中的應用
  
  按照用途,微生態製劑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體內微生態改良劑,將其添加到飼料中用以改良養殖對象體內微生物群落的組成,應用較多的有乳酸菌、芽孢桿菌、酵母菌、EM菌等;另一類是水質微生態改良劑,將其投放到養殖水環境中以改良底質或水質,主要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反硝化細菌、EM菌等。

  1.1&nbsp光合細菌
  
  光合細菌是能進行光合作用的一類細菌。其菌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生物素、類胡蘿蔔素、輔酶Q等生理活性物質。該細菌能吸收水體中的氨氮、亞硝基氮、硫化氫和有機酸等有害物質,抑制病原菌生長。王怡平(1999)等將固定光合細菌用於中華絨螯蟹的人工育苗中,當其質量分數為(1.5~2.5)×109個/mL時,氨氮和亞硝基氮的去除率在90%左右,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明顯下降,並且蟹苗的成活率也比對照組提高了15.7%。筆者曾做過試驗,在飼養中華絨螯蟹的池塘內施用光合細菌,每千平方米放蟹種750隻,每15~20&nbspd施用一次光合細菌,整個養殖周期未施用任何魚藥,池塘保持水質清新、底質良好,且未發生病害。

  1.2&nbsp芽孢桿菌
  
  芽孢桿菌為革蘭氏陽性菌,是普遍存在的一類好氧性細菌。該菌能以內孢子的形式存在於水生動物的腸道內並分泌活性很強的蛋白酶、脂肪酶、澱粉酶,可有效提高飼料的利用率,促進水生動物生長;它也可以通過消滅或減少致病菌來改善水質;芽孢桿菌還可以分解並吸收水體及底泥中的蛋白質、澱粉、脂肪等有機物以改善水質和底質。劉克琳、何明清等用芽孢桿菌的添加量為1×107 個/g的飼料對鯉魚進行生長及免疫功能試驗,結果試驗組的體重增長比對照組提高11.8%,飼料係數下降0.24;試驗組鯉魚的免疫器官——胸腺、脾臟生長迅速,T、B淋巴細胞成熟快、數量增多,產生的抗體增多,免疫功能增強,腸黏膜也出現有利於增重、防病治病的生理變化。李卓佳、張慶等利用以芽孢桿菌為主導菌的微生物複合製劑進行養魚池有機汙泥的分解試驗,有益菌的質量分數為(1.5~4.5)×106個/L。1個月後,池底原有厚3~125px的有機汙泥被分解,魚類的生長明顯加快。

  1.3&nbsp硝化細菌
  
  硝化細菌是亞硝化細菌和硝化細菌的統稱,屬於自營性細菌的一類。亞硝化細菌將水體中的氨氮轉化為亞硝酸氮,硝化細菌能將亞硝酸鹽氧化為對水生動物無害的硝酸氮。硝化細菌主要與其它細菌一起製成複合微生態製劑。筆者曾試用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處理泥鰍的養殖廢水,24&nbsph後,化學需氧量下降80.6%,亞硝基氮的去除率達90.2%,氨氮的去除率達98.5%。

  1.4&nbsp反硝化細菌
  
  反硝化細菌由具有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種群組成,主要是把硝酸鹽或亞硝酸鹽轉變成氮氣而釋放出來,多用於處理底泥。在養殖池底層溶解氧低於0.5&nbspmg/L、pH值8~9的條件下,反硝化細菌能利用有機物中的底泥作為碳源,將底泥中的硝酸鹽轉化為無害的氮氣排入大氣中。反硝化過程能大量消耗池塘底層的發酵產物和沉積於底層的有機物,使底層汙泥中有機物和硝酸鹽的含量迅速減少,有效防止氣候突變引起的水質劇變。

  1.5&nbsp乳酸菌
  
  乳酸菌是一種能使糖類發酵產生乳酸的細菌,它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動、致病菌的增殖、有機物的腐敗。乳酸菌可以分解在常溫下不易分解的木質素和纖維素,使有機物發酵轉化成對動、植物有效的養分。

  1.6&nbsp酵母菌
  
  酵母菌是一群屬於真菌的單細胞生物,含有較高的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在有氧條件下,酵母菌可將溶於水的糖類轉化為二氧化碳和水。在缺氧的條件下,酵母菌可利用糖類作為碳源進行發酵和繁殖酵母菌體。所以酵母菌能有效分解溶於池水中的糖類,迅速降低水體中的生物耗氧量。吳 偉等在試驗中利用假絲酵母處理水體中的亞硝基氮時,亞硝基氮的降解速率達0.036&nbspmg/L·h,並發現水體中亞硝基氮的含量、化學需氧量及鈣與鎂的比例對其降解率有影響。

  1.7&nbsp革蘭氏陽性放線菌群
  
  革蘭氏陽性放線菌屬好氣性菌群。它能從光合細菌中獲得基質,產生各種抗生素及酶,直接抑制病菌,促進有益微生物增殖。放線菌和光合細菌混合使用效果更好。它還能分解常態下不易分解的木質素、纖維素、甲殼素,有利於動、植物吸收。吳 偉等(2000)在試驗中利用諾卡氏菌處理養殖水體中的氨氮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氨氮的最大去除率達到3.5&nbspmg/L·h。

  1.8&nbsp硫化細菌
  
  硫化細菌是一種能將無機硫化物氧化為硫酸的自養型細菌,並從氧化無機硫中獲得能量。硫化細菌廣泛分布於池塘底泥和水體中,其氧化作用提供了水生植物可利用的硫酸態的硫元素,降低池內硫、硫化氫的含量。

  1.9&nbspEM菌
  
  EM為有效微生物群的英文縮寫,是由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多種有益菌種複合培養而成的微生物群落,它們能通過共生增殖關係組成複雜而又相對穩定的微生態系統。EM中的有益微生物經固氮、光合等一系列分解、合成作用,可使水中的有機物質形成各種營養元素,供自身及餌料生物的生長繁殖,同時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降低氨、硫化氫等有毒物質的含量,維持養殖水環境的平衡。另外,EM菌還能在腸道內形成優勢菌群抑制大腸桿菌的活動,並促進機體對餌料的消化吸收,使排洩物中的氨氮含量減少,起到淨化水質、促進生長的作用。筆者曾試驗,在羅氏沼蝦養殖池中施放EM菌,每隔20&nbspd施一次,施放後水體中的溶氧量基本穩定在5&nbspmg/L左右,養殖水質保持良好,未發生危害性蝦病,試驗組羅氏沼蝦上市的時間比對照組提前10&nbspd以上,單產提高&nbsp10%。

  2&nbsp微生態製劑在水產健康養殖中的作用

  2.1&nbsp分解有機汙染物,淨化環境
  
  體內微生態改良劑中的乳酸菌、芽孢桿菌、酵母菌、EM菌等能提高飼料中蛋白質等成分的利用率,抑制腐敗微生物的繁殖,減少氨及其它腐敗物質的產生,從而改善水體環境;水質微生態改良劑中的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芽孢桿菌等能參與有機物的降解,發揮氧化、氨化、亞硝化、硝化、硫化、固氮等作用,分泌胞外酶素,消除水體中的有機物、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降低化學需氧量&nbsp(COD)和生物耗氧量(BOD),間接增加水體中的溶解氧,改善水體環境。

  2.2&nbsp補充營養成分,促進養殖動物健康生長
  
  微生態製劑中的許多細菌本身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是優質飼料添加劑或動物幼體的優良餌料。水生動物消化道內微生物菌群的存在及它們與宿主之間的平衡,保證了宿主正常的代謝,為機體的生長發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也促進了消化道內多種胺基酸、維生素等一系列營養成分的有效合成和吸收利用,從而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如光合細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芽孢桿菌還可產生澱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等消化酶類,協助動物消化餌料,提高飼料利用率。

  2.3&nbsp抑制病原菌,提高機體免疫力
  
  水產養殖動物體內、外環境中存在著一個微生物的動態平衡系統,其中有益菌群和有害菌群共同生存。當水生動物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時,如養殖環境惡化、營養不足以及長期使用藥物等,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原有的群落結構發生變化,引起致病菌群大量繁殖。微生態製劑具有生物活性,施放後能迅速繁殖而成為優勢種群,與有害菌群爭奪空間和有限的營養,使有害菌群處於不利的生存環境,抑制其生長和繁殖。微生態製劑還是良好的免疫激活劑,某些有益微生物除了能夠競爭性排斥病原菌外,還可產生或含有抗菌物質和多種免疫促進因子,可活化機體的免疫系統,強化機體的應激反應機制。

  3&nbsp使用微生態製劑的注意事項

  3.1&nbsp要降低外界因子的不良影響
  
  水質微生態改良劑的作用易受環境因子,如水溫、pH值、溶氧、光照、有機物含量等影響,不同菌株受環境因子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如陰雨天使用光合細菌效果不明顯;亞硝酸鹽含量和pH值偏高的水體中使用芽孢桿菌製劑的效果不明顯;在水體中加入抗生素等物質,也會降低微生態製劑的作用效果。體內微生態改良劑在產品加工和貯運過程中易受乾燥、高溫、高壓、氧化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使用微生態製劑時應從實際出發,選擇相應的產品,並通過改進措施,儘量減少外界因子的不良影響。

  3.2&nbsp要儘早、長期使用
  
  微生態製劑在養殖對象的整個生長過程都可以使用,但幼體期養殖對象體內、外的微生態平衡尚未完全建立,抗病能力較弱,此時使用微生態製劑,易形成優勢菌群,效果最佳。另一方面,有益菌均有一個數量遞增達到高峰、再遞減的生長周期,且微生態製劑的預防效果好於治療效果。因此,只有定期不間斷地投放微生態製劑,才能長期穩定其種群優勢,維持微生態平衡。

  3.3&nbsp要注重微生態製劑的質量
  
  使用微生態製劑時一定要注意有益菌的數量和活力。微生態製劑的作用是通過益生菌的一系列生理活動來實現的,其最終效果同所施益生菌的數量和活力密切相關,數量不夠或活力不強,不能形成菌群優勢,難以起到作用。同時,試驗證明,隨著保存期的延長,微生態製劑的活菌數量逐漸減少,其作用效果明顯減弱,故保存期不宜過長。

  4&nbsp微生態製劑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微生態製劑雖然因其具有純天然性、無殘留、無抗藥性、對水生養殖動物無毒副作用等諸多優點,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取代抗生素,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水產養殖生產中,但它在水產養殖上的應用時間較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4.1&nbsp微生態製劑的針對性
  
  目前國內已確認的,適合於作為益生菌的菌種僅12種,且不同種類的微生態製劑,其針對性和作用效果不盡相同。如高質量分數的光合細菌,增氧效果最佳;EM菌和硝化細菌對氨氮的消除效果較好;芽孢桿菌有明顯的降低亞硝酸鹽含量的作用;EM有助於提高水體的pH。許多學者和生產廠家試圖利用不同菌株的不同特性,將多種菌株培育後複合,以期發揮其綜合效力。但不同菌株的生長、繁殖條件各異,同一環境條件難以同時滿足所有複合菌株發揮作用的要求,因而在實際生產中要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製劑,儘可能根據菌種、水生養殖動物的不同特點設計不同產品;要加強研究,進一步拓展可應用的微生物種類,開發耐酸性強、代謝產物多的優良菌種;採用分子生物學手段,改造現有菌株,加強其針對性,使之滿足人們的需求。

  4.2&nbsp微生態製劑的穩定性
  
  保持菌種的穩定性乃是從事微生態製劑研究和生產時面臨的最實際的問題。影響微生態製劑穩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溫度、溼度、酸鹼度、存貯時間、機械摩擦和擠壓等。如體內微生態改良劑在飼料加工、儲存過程中易降低或失去活性,以致進入消化道後耐酸性不強,難以形成優勢菌群;水質微生態改良劑的施用易受施用時間、施用周期、環境因子影響。因而在實際生產中要加強微生態製劑的劑型研究,減少加工等過程對菌體細胞的傷害,探討合理的使用方法,提高活菌的質量分數。

  4.3&nbsp微生態製劑的安全性
  
  許多微生態製劑源於環保製劑,將其應用於水產養殖時,要注意菌株的特異性,應經權威機構鑑定並定期對其進行安全性檢測,以確保養殖動物和消費者的安全。目前,除光合細菌外,對於其它微生態製劑尚無國家統一的產品標準,對微生態製劑中活性微生物的含量也無特殊的嚴格規定,加之國內生產廠家眾多,有些廠家設備簡單、生產規模小,在操作上存在復配、仿製甚至造假等現象,再加上檢測手段不完善等,造成市場上的微生態製劑產品良莠不齊。因此,漁業生產者應選擇那些有研發實力、技術成熟的生產廠家的產品,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政府部門須儘快建立微生態製劑檢測體系,逐步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加強宣傳,規範微生態製劑的生產和市場經營。

(本文已被瀏覽 7954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微藻在水產養殖和特種飼料中的應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
    微藻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微藻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水產動物苗種的鮮活餌料;微藻調水劑降解水體中的氮、磷,產生溶解氧,使水體溶解氧豐富,同時抑制有害的病菌生物,給水體一個健康的水體環境,為水產養殖動物提供良好的水環境,促進健康養殖;做為次級餌料,為輪蟲、枝角類、滷蟲作為餌料形成一個整體食物鏈,因此是魚、蝦、蟹的餌料,主要包括輪蟲橈足類、蠕蟲、枝角類等,在特種養殖中,像海參、鮑魚、貝類淨化方面用處廣泛。
  • 微生態製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微生態製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出處:科學養魚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06-09 10:57:00這時通過拌服含有微生態製劑的餌料,讓有益微生物在腸道內大量增殖,通過產生代謝產物和類抗生素物質,降低腸道pH值,以及與有害微生物競爭養分,起到抵禦致病微生物產生和繁衍的作用,從而保持和恢復腸道內微生態系統的平衡。
  • 關於水產微生態製劑的乾貨
    微生態製劑又稱微生態調解劑、益生素、促生素、增生素、生菌素等,它是在微生態理論指導下,利用從養殖動物體內或其生活環境中分離出來的有益微生物,採用特殊工藝製成的活菌製劑。它具有無毒副作用、無汙染、無殘留和低成本等特點,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提高養殖對象自身的免疫力,維持養殖生態平衡。
  •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6-11-16 17:01:00 在現在以投餌為主的養殖模式下,殘餌、糞便、N、P等富營養因子排入水體,使養殖水體中化學需要量(COD),生物耗氧量(BOD)嚴重超標,有的已超過國家三類水質標準。據估計每生產一噸蝦可水體中增加0.2噸的N無素和0.05噸的P元素,其結果是導致魚蝦病害和產量的瓶頸。
  • 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探索新的養殖模式、研究新的養殖技術、方法等來減輕養殖環境壓力,&nbsp維繫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健康養殖」這一概念被提出並付諸實施。我國健康養殖的研究也已起步。這主要是由於近幾年淡水魚類、海養蝦類、貝類等的大量死亡,使人們開始認識到健康養殖技術的必要性。我國淡水魚類養殖中的綜合養殖技術,包含了許多健康養殖的內容。
  • 水產養殖中各種藻類危害你知道嗎?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
    水產養殖中各種藻類危害你知道嗎?出處:南京宏遠生物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7-05-09 20:24:00 淡水水產養殖中的常見藻類大致分為:藍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甲藻門、隱藻門&nbsp2.氮磷比:藍藻既可利用水體中的氮,又具有更高的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較高富營養化的水體都可能導致藍藻的大量發生。適當提高氮磷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藍藻的生長。&nbsp3.生態關係:藍藻與其它藻類一起構成池塘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提供了89%以上的溶氧。
  • 微生物製劑在水產養殖應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微生物製劑在水產養殖應用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2013-10-12 09:4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丹徒區水產技術指導站        瀏覽量: 3189 次 我要評論 作者:殷厚成&nbsp&nbsp&nbsp  微生物製劑在水產養殖應用中被普遍被認為具有保健
  • 誘食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養殖網
    誘食劑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出處:本站整理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07-11-29 15:32:00 &nbsp 近年來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由傳統的自然放養轉向高密度集約化飼養,水產飼料的需求量不斷攀升,大量的集約化飼養幾乎全靠人工飼料,然而,人工飼料與傳統的天然飼料相比,其風味和適口性往往存在很大差異,而且不同的水產動物其喜好各不一樣。
  • 起底6大水產養殖新途徑_水產快訊(水產養殖)_水產養殖網
    其實,科學的混養概念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水產混養的目的在於:(1)充分利用有限的水體空間;(2)合理安排各生物群體之間的食物鏈;(3)減少病害傳播的機會;(4)提高綜合養殖產量;(5)提高綜合養殖效益。從這些角度考慮,我們可以大膽地設計出全新的混養模式,甚至魚、蝦、鱉、蟹之間也可以合理搭配混養。
  • 光合菌生理特點介紹及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應用
    光合菌只含有類似植物葉綠體的雙層膜結構,上面主要有細菌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不同種類光合細菌因雙層膜結構中所含色素種類和組成不同而顯示不同菌體顏色。光合菌是集約化水產養殖中應用研究進行得最早、研究成果最多的益生菌。本文就光合菌的營養方式、生態位及在水產養殖中的具體應用作簡單闡述,期望為養殖戶更好地使用光合菌提供參考信息。
  • 歸納水產養殖中常見的藻類植物,水產養殖池漆如何抗藻?
    淡水水產養殖中的常見藻類大致分為:藍藻門、裸藻門、金藻門、甲藻門、隱藻門、硅藻門、綠藻門、黃藻門等。水華,是指淡水水體中藻類短期內大量繁殖、老化、大量積累於水面的一種自然生態現象。水產養殖池水華的出現表明藻類生態系統失衡、水體富營養化、自淨能力降低或喪失、池塘生態系統惡化甚至崩潰。藻水華的出現是水質惡化的結果,不是水質惡化的原因!
  • 全球水產養殖論壇專家「先知道」
    周恩華教授在美國大豆協會工作17年,現任中國淡水養殖項目技術經理。主要負責在中國水產養殖過程中推廣大豆製品,增加淡水魚蝦在養殖過程中對其製品的需求。負責管理及操作所有淡水養殖的相關事宜,例如研討會、應用研究、養殖示範,負責對推廣機構、養殖場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周恩華教授通常每年在全國範圍內參加 15個應用研究和養殖示範活動以推廣基於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大豆膨化飼料。2013年,周恩華教授在中國推廣了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魚技術(IPA)。從那時起,他就一直負責 IPA技術在中國的研究與推廣。現今,IPA技術已經得到了中國水產養殖業的高度認可。
  • 養殖如何成功?把握這六個關鍵詞,把水產養殖進行到底
    以後,在歷代許多地方志書中有關水產養殖的記載,全面系統、深入細緻、具體生動形象,讓這一古老的漁業生產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目前,淡水養殖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傳統的池塘精養鯉科魚類,以施肥、投餌獲得高產,並將各種不同食性的魚類進行混養,以充分發揮水體生產力。這是水產養殖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一大批名優新魚類和特種水產養殖品種被成功開發和引進來,豐富、發展和提高了該養殖生產模式。
  • 乳酸菌在水產養殖行業的應用
    乳酸菌類微生態製劑的研究也已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焦點之一,目前,在眾多微生物添加劑中,&nbsp乳酸菌製劑是飼用微生物添加劑中應用最為廣泛、效果較好的一類,它是多種水產動物消化道主要的共生菌,能形成正常菌群,也是中國最早公布的兩種可直接使用的飼料級微生物添加劑菌種之一。
  • 通過實驗探索碘類消毒劑在水產養殖中應用
    是一種高效的廣譜殺菌劑,具有刺激性小、作用時間長、無汙染無殘留等特點,是水產上理想的水體和養殖動物消毒劑,可代替抗生素,減少環境汙染。 聚維酮碘自產生之日起,就因其優秀的殺菌能力而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並且隨著加工工藝的提高,聚維酮碘製劑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 腐殖酸鈉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對於腐植酸,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目前在國內的報導還不多見,在此本文作一些探討和評述。1、水產飼料添加劑1.1 生物活性機理腐植酸的主要元素組成為碳、氫、氧、氮、硫,是一種多價酚型芳香族化合物與氮化合物的縮聚物。分子量分布較寬,小分子分子量為幾萬,大分子分子量達幾萬到幾百萬。
  • 匙吻鱘_淡水養殖(鱘魚養殖)_水產養殖網
    學名:Polyodonspathula匙吻鱘簡介&nbsp匙吻鱘是一種大型淡水經濟魚類,它與中華鱘一樣,同屬於鱘形目,是鱘魚的一種,&nbsp屬世界珍稀名貴魚類,原產於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我國從1990&nbsp年開始每年從美國引進匙吻鱘受精卵,1993年8月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引進
  • 水產養殖中,乳酸菌、丁酸梭菌有哪些優勢和區別?
    目前乳酸菌、丁酸梭菌在水產應用中非常多,而許多養殖戶經常把乳酸菌與丁酸梭菌混為一談,認為丁酸梭菌與乳酸菌是一樣的作用,那麼究竟它們有什麼區別哪?今天就說一說自己的見解!
  • 水產養殖專業描述
    廣義上也可包括水產資源增殖。水產養殖有粗養、精養和高密度精養等方式。粗養是在中、小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種,完全靠天然餌料養成水產品,如湖泊水庫養魚和淺海養貝等。精養是在較小水體中用投餌、施肥方法養成水產品,如池塘養魚、網箱養魚和圍欄養殖等。高密度精養採用流水、控溫、增氧和投餵優質餌料等方法,在小水體中進行高密度養殖,從而獲得高產,如流水高密度養魚、蝦等。
  • 水產養殖中,汙水不能隨便排放,汙水處理措施必不可少
    在靠近湖泊海洋的地方建造人工養殖池進行養殖,池中的水需要定期更換,以前水產養殖的廢水會直接排放到海洋湖泊之中,這樣對養殖企業來說節省了大量的成本,但對於環境卻造成了沉重的負擔,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增大,這類養殖汙水必須要經過處理,達到排放標準之後才能排放。水產養殖廢水汙染主要有以下幾種物質:懸浮顆粒物、有機物、氨氮、亞硝酸鹽、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