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友海 張 明 科學養魚雜誌社
「全球水產養殖論壇」將於5月25-27日在廈門舉行,眾多大牌專家通過多國家、多領域、多角度的解讀和討論,互通養殖生產信息,分享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使產業鏈內各相關方實現緊密溝通和交流,共同尋求可持續發展與產業利益的契合點,助推全球水產養殖業健康有續發展。我們為您先行探訪專家,了解報告的主題,先到先得哦。
全球水產養殖發展:現狀、趨勢和挑戰
Global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Present Status, Trends and Challenges for Future Growth
賈建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部,副司長。1982年獲得菲律賓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理科碩士學位。賈先生曾在中國國家農業部工作20餘年,期間在中央、地方政府和非政府機構擔任一些重要的領導職位。從事農業農村發展、漁業和水產養殖管理,廣泛參與雙邊或多邊漁業談判以及遠洋捕撈協調和監督等在國家級層面的國際合作,協調中國和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之間在農業、畜牧業和漁業方面的合作。
賈先生於1998年初加入聯合國糧農組織,此後致力於促進的全球和區域性的漁業和水產養殖可持續發展,任水產養殖服務部主任,主持聯合國糧農組織水產養殖項目15年。2012年任糧農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部門副司長。
世界海水養殖和沿海養殖生產概況
World mariculture and coastal aquaculture production
中國水產養殖發展需要數據統計結構升級和提高公共數據可獲取性
Need for statistics structure update andimproved public data accessibility in Chinese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周曉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漁業和水產養殖部、漁業和水產養殖政策與資源司統計與信息處漁業統計官員(水產養殖)。周曉偉先生畢業於上海水產學院 (現上海海洋大學)和菲律賓大學。1983-1994年,就職於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中國無錫)從事科研和教育。1994-2009年,就職於位於泰國曼谷的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擔任項目官員。2009開始,加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義大利,羅馬),擔任漁業統計官員(水產養殖方向)。
中國淡水養殖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戰略
The status quo and future strategy of the freshwateraquacultureindustry in China
戈賢平,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二級,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中國水產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水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水產學會科學養魚雜誌社社長、主編。主要研究方向是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和水產健康養殖。近年來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學報級論文100多篇,其中SCI論文30多篇;獲授權專利20多項;主編出版著作10餘部,達300多萬字。近年來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2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中國水產學會範蠡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等。
中國水產養殖品的國際市場與消費分析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Consumer Analysis for ChineseAquaculture
Steve Hart博士,2006年自普渡大學獲得水產養殖生物營養學博士學位。完成學位後,擔任印第安納州大豆聯盟水產養殖主任一職,並於 2011年被任命為大豆聯盟執行董事。在這期間,他與聯盟成員親密合作,共同研發出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水產養殖業發展策略。
2015年,SteveHart博士加入GAA,主導發展新教育工具。他的職責包括開發負責任水產養殖實踐教育材料,調查影響水產養殖利益相關方的突發問題,同GAA成員一起應對突發問題,開括同其他組織的聯繫和活動,為GAA通訊提供內容。
網際網路+時代水產行業4.0之大北農神爽漁聯網工程
DBN fantastic aquaculture programIntroduction ofinternet + business epoch
易敢峰博士,大北農集團高級副總裁,水產科技集團總裁(核心原始股東),水產首席科學家、首席產品質量官、資深技術、研發、戰略、投資管理者。身兼中國海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集美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等著名海洋和農業院校客座教授。
1996-1999年師從中國農業大學工程院院士李德發教授;1999年3月至8月任美國動物蛋白和油脂提煉協會中國區技術經理;1999年8月師從美國密蘇裡大學Gary L. Allee教授,獲取動物營養博士學位;2003年1月任美國諾偉思公司總部動物營養研究經理。
2006年4月任大成食品(亞洲)有限公司資深協理。2009年12月加入新希望六和集團有限公司,擔任總裁助理和飼料專業化發展中心總經理。2012年10月加入大北農集團。
2015年1月掌舵大北農水產科技集團後,提出了「勝在神爽」的核心經營理念,並在行業內颳起陣陣「神爽旋風」,被業內尊稱為「神爽博士」。
開創中國水產養殖業的新時代
To create a new era of aquaculture industryin China
周恩華教授在美國大豆協會工作17年,現任中國淡水養殖項目技術經理。主要負責在中國水產養殖過程中推廣大豆製品,增加淡水魚蝦在養殖過程中對其製品的需求。負責管理及操作所有淡水養殖的相關事宜,例如研討會、應用研究、養殖示範,負責對推廣機構、養殖場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周恩華教授通常每年在全國範圍內參加 15個應用研究和養殖示範活動以推廣基於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大豆膨化飼料。2013年,周恩華教授在中國推廣了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魚技術(IPA)。從那時起,他就一直負責 IPA技術在中國的研究與推廣。現今,IPA技術已經得到了中國水產養殖業的高度認可。在加入美國大豆協會前,周恩華教授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國家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工作了將近 15年的時間,負責水產養殖教育和研究項目。
池塘生物膜低碳養殖技術
Biofilm Low-Carbon Aquaculture Techniques inPonds
江興龍,集美大學水產學院教授、碩導、博士、留學美國歸國人員。現任鰻鱺現代產業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集美大學水域環境與漁業資源監測中心主任。福建省水產學會理事、淡水漁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廈門市海洋與水產學會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業組成員。研究領域為水產健康養殖與水質管理。鰻魚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研發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獲福建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廈門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在國內外首創了池塘生物膜低碳養殖技術,節水減排成效顯著,入選全國水產養殖節能減排技術推薦目錄;開展我省近岸海域與內陸水域環境監測及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研究,獲得一定的學術成果。
挪威網箱養殖中的自動化及新設計
Automation in Cage Operations and New Designs
Bjørn Karlsen先生,挪威 AKVA集團亞洲區總監。在水產養殖業,他有著30年以上在各大供應商工作的豐富經驗及強大的背景。同時在歐洲、南美及亞洲工作。
IFFO RS負責任生產認證項目
IFFO Global Standard for Responsible Supply(IFFO RS)
徐瑤,中國區總監。徐瑤女士於 2011年10月份加入IFFO任中國區經理,在2013年被提升為中國區總監。她在此前的十年中擔任加拿大駐華使館商務專員,負責魚類、海產品、肉類及加工食品、以及飲料產品等。徐瑤女士擁有英語語言學士學位,並完成了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與北京大學共同合辦的國際金融暑期培訓課程。
EMS和EHP病害管理和南美白對蝦育種
EMS/EHP Disease management and Vannamei Breedingprogramme
史建國,水產養殖專業畢業,2009年加入美國夏威夷科拿灣海洋資源公司,現任科拿灣市場總監。主要負責中國,印度以及東南亞種蝦市場業務。
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產業的現狀與展望
The Situation and Perspective of Zero WaterDischarge (ZWD) System
劉鷹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連海洋大學海洋科技與環境學院院長。兼任aquacultural engineering society(AES)主席/榮譽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水產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特種水產工程分會主任委員,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四屆漁業機械儀器分技術委員會(SAC/TC156/SC6)委員等。發表文章130餘篇,主編書籍2部,授權發明專利27項,獲得省部級獎勵8項。劉鷹教授2012年入選中國科學院「海洋農業工業化生產體系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2014年入選青島市創業創新領軍人才計劃創新領軍人才,2015年被評為國家農業科研傑出人才,2016年被聘為中國科協「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
陶氏水處理在水產養殖行業的解決方案
Dow Water and Process Solutions in FisheriesIndustry
廖卓丹,陶氏化學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陶氏化學水處理及過程解決方案事業部,技術開發經理。多年從事分離膜及離子交換樹脂等產品的技術支持與開發工作,在工業水處理及廢水回用等領域具有豐富的應用經驗。
接力光伏產業,推動現代化設施漁業轉型升級
Pushing the Transition and Upgrade ofFisheries with the Usage of PV and Advanced Facilities
梁勤朗,通威設施漁業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副高級工程師,畢業於上海海洋大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承擔漁業環保工程養殖項目,配套現代漁業設施設備研發項目,設施國際合作項目。
先後榮獲中國水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成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成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現已獲得四川省科技廳鑑定科技成果3項,授權發明、實用新型專利12項。
全熟化飼料助力工業化養殖發展
Whole-ripened Feeds Help the Development ofSuper Intensive Culturing
陸裕肖,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 2004年至今就職於寧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現任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水產養殖技術和水產動物營養工作達三十餘年,主要研究方向為水產動物健康養殖。先後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重大課題研究任務,承擔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以及浙江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等多項獎項。
受控式貨櫃高效循環水養殖系統的推廣與應用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trollableEffective Recirculation System Container
彭鵬,廣州華大銳護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經理,自2005年畢業後一直從事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建設、運行與生產養殖工作。擔任過兩家國內知名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公司的生產總監和技術總監。期間結合澳洲工廠化養殖系統管理技術編寫了《工廠化養殖系統操作手冊》,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升與創新,使得工廠化養殖系統大幅度降低能耗與提高生產產量。同時通過規範的管理,使整個漁場拿到了美國BAP認證,並連續5年將生產的水產品出口香港、歐盟、與美國,經過長期的堅持,獨立設計出低能耗、高產量、結構合理、操作簡單的環形養殖系統。並得到養殖企業認可。現在在華大銳主要從事貨櫃循環水養殖系統的改進與升級工作。
全球魚類生產、貿易、需求現狀
Global Fish Production, Trade, Demand
AUDUN LEM 博士,2014年起任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羅馬)漁業和水產養殖部政策經濟司副司長,2012年7月起任FAO魚類貿易小組委員會部長。
2013-2014年,產品、貿易和營銷部主任,負責項目和活動採後事項。主要工作領域:市場準入、價格趨勢和物價指數,價值鏈分析、能力建設、多邊貿易協定,WTO、國際貿易和市場準入相關政策問題,市場為基礎的工具、水產養殖產品在國際貿易和糧食安全、國內和區域市場開發及OECD-FAO合作規劃。
中國水產養殖的生態集約化發展
Ecological Intensification of AquacultureSystems in China
董雙林,博士,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中國海洋經濟協會主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漁業學科組成員,1997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學獲得者。重點研究水產養殖生態學,發表論文 150多篇,出版書籍《中國綜合水產養殖的生態學基礎》,研究項目「低洼鹽鹼地池塘規模化養殖技術研究與示範」與「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技術研究」分別於 2006年和201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如今他致力於生態集約化水產養殖系統和近海魚類養殖的研究。
基於生態水產養殖的區域劃分、選址和管理
Aquaculture zoing, site selection and areamanagement under the ecosystem approach to aquaculture
José AGUILAR-MANJARREZ 博士,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水產養殖官員,墨西哥人,海洋學畢業,已在FAO工作19年。他一直致力於全球水產養殖業區域規劃管理,技術重點在內陸、沿海和海洋水產養殖區域化管理。他協調並撰寫了大量 FAO出版文件,同時在多個同行評議期刊發表論文。他在英國斯特林大學獲得水產養殖碩士學位和水產養殖規劃博士學位。他是 FAO資助歐盟的「水產養殖空間生態應用」和「海洋藍色經濟投資」兩個項目的核心負責人。
提高水產養殖技術效率和經濟效益:生物經濟學模型的一些啟示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performance of aquaculture: Perspective from bio-economic model
蔡俊寧,中山大學經濟學學士,夏威夷大學經濟學博士。2010年12月加入 FAO任水產養殖官員,負責部門評估、監控(包括預測)、政策規劃和商務分析規劃。近期致力於開發和推廣一個用於幫助水產養殖政策決策和部門管理的數據分析工具——世界水產養殖績效指標 (WAPI)。WAPI包括各種模塊,如水產養殖產量模塊(其中有對全球水產養殖物種多樣化的分析)、水產品消費模塊(其中有從國家、地區和全球層面預測未來水產品供給需求狀況)。蔡博士和他的同事最近正在研發一個羅非魚養殖生物經濟模型,旨在通過在不同自然(如氣候)、技術和金融狀況下優化養殖模式以幫助提高羅非魚養殖的技術效率和經濟效益。蔡博士還為許多國家各種有關水產養殖政策規劃或商業發展項目提供技術支持。他在水產養殖、漁業和農業有關的經濟問題擁有豐富的研究經驗並在國際期刊上發表了大量文章。
Global Sustainable Seafood Initiative
全球可持續水產行動倡議(GSSI)
Herman Wisse,項目主管,自2016年 1月,擔任全球水產品可持續發展倡議(GSSI)項目主管。GSSI基於荷蘭法律,其目標是為水產品認證方案提供一個廣泛適用的、一致的準則及全球基準測試工具,幫助全世界消費者對供應和宣傳的可持續水產品恢復信心,同時宣傳改善方案。在此之前,Herman Wisse擔任GSSI顧問工作,負責為GSSI基礎規則提供建議及相關組織聯絡工作。他是 FAO水產養殖技術指導準則中評估框架發展項目首席顧問。
2012年,Herman Wisse以優異的成績於瓦赫寧根大學並獲得水產養殖和海洋資源管理碩士學位。在為皇家阿霍德擔任顧問期間,他的畢業論文基準評估了「水產生態標籤」管理和 FAO指導方案要求。
中國飼料企業在國際化進程中的機遇與挑戰
Opportunities &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of Global Investment for Chinese Aquafeed Industry
陳晨曦,1993年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海水養殖專業學士;2003年獲得新加坡華夏管理學院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及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碩士學位。現任廣東恆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珠海恆興飼料實業有限公司及珠三角與海南區域運營中心總經理,全面負責該區域6家飼料分子公司生產經營工作。他是目前中國水產飼料產銷量排名前五的廣東恆興飼料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粵海飼料集團有限公司、海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業的開荒牛和市場奠基者,為這些企業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營銷網絡和團隊。從業二十多年來,為水產飼料行業培養了大量營銷人才,並對水產種苗業、水產飼料業、水產養殖業均有比較深入的研究與理解。對水產行業的產業發展趨勢以及技術發展趨勢具有高度的敏銳性和前瞻性,善於進行戰略布局和市場規劃,為中國水產飼料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現任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對蝦分會秘書長,湛江市飼料行業協會秘書長,行業領域內極具影響的「中國對蝦產業發展論壇」發起人之一。
發揮產業鏈優勢,實現走出去戰略
Exploit industrial advantage to achieve goingout strategy
王玲女士,碩士,高級經濟師。自2006年起,歷任廣西南寧百洋飼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廣西南寧百洋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北海欽國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廣東雨嘉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2010年9月起任百洋水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分管食品出口事業部貿易、採購業務等,在水產業領域擁有豐富工作經驗。同時兼任廣西廣聯水產業商會常務副會長,關心並致力於中國水產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中國對蝦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探索與思考
The exploration and pondering of Chineseshrimp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魯承誠先生,法國波爾多高等商學院 MBA,國聯水產董事、常務副總經理兼董秘。魯先生2006年起擔任兆方控股企劃部主管,2008年加入平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任投行二部高級業務總監;2011年至2014年,任華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投行二部執行副總經理,保薦代表人;在券商工作期間負責了國聯水產、愛施德、沃森生物、理邦儀器、南國置業、朗科科技等公司的IPO工作以及數十家企業的改制、規範工作,在國內資本市場具備豐富的實操經驗。
2014年2月,魯先生加入國聯水產,擔任董事、常務副總兼董事會秘書至今,主要負責公司戰略、投資併購及證券等業務。
加快海外發展步伐,引領水產行業創新
Speeding development pace in overseas, leading innovation of seafoodindustry
易剛輝,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通威(海南)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通威海南羅非魚封閉式產業鏈負責人。易總紮根海南10年,為海南羅非魚產業做出了許多貢獻:2012年,他在海南全力推進通威羅非魚產業鏈的打造,使通威羅非魚產業鏈得到了有效整合,正式參與、帶動和促進海南羅非魚行業的快速發展。2014年,將「通威365養殖模式」納入海南市場的發展版圖之中,這一舉措是為海南羅非魚養殖過程中注入科技的元素,讓養殖產生更大的價值。同時,結合通威股份公司「羅非魚鏈球菌綜合防控和品質提升項目」在海南落地的契機,率先提出打造「通威生態魚」的資格認證等工作,讓海南的「這條魚」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高的價格,打造具有海南元素、通威元素的羅非魚品牌。
如需轉載,請在篇尾按以下格式註明:
1.來源:《科學養魚》雜誌社
2.作者:魏友海 張 明
3.《科學養魚》雜誌社微信號:kxyyzzs
如未按上述要求轉載,一律視為侵權,感謝配合!
更多內容請關注《科學養魚》雜誌及微信公眾平臺
投稿網址:http://kxyy.fish.cn
廣告:0510-85569113
訂閱:0510-85555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