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惠州10月29日消息(記者鄭澍)水產種業作為漁業產業鏈的源頭,是漁業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現代漁業的第一生產要素,是推動現代養殖業發展最活躍、最重要的引領性要素。10月27至28日,廣東省海水種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東惠州舉行。本次論壇是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由廣東省科技協會、廣東省科技廳共同主辦。本次論壇圍繞「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助推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主題,邀請專家學者就水產種業領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作專題報告;組織專家與企業互動交流併到工廠化循環水育苗技術現場觀摩。論壇針對水產種業遇到的難題和未來趨勢進行分析,力求改善廣東省水產種業創新能力不足,良種覆蓋率低和育苗養殖模式粗放,集約化程度不高的狀況,將有效地促進廣東省水產種業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技術提高,推動水產種業領域學術交流和技術推廣。
廣東省海水魚養殖產業規模逐年發展,五年時間增長了74%
中山大學李桂峰教授在《廣東海水魚種業發展現狀及展望》的專題報告中介紹,廣東省2015-2019年海水魚養殖產業規模逐年發展,五年時間增長了74%,總量走在了全國前列。但同時,存在以下問題:廣東海水魚種業地位尷尬;土苗多,良種少;科研人員面向產業的技術研發思路未能切合產業關鍵和重要需求,成果落地數量和成效有限。同時,針對以上發展問題,強調要深化產學研合作的模式,明晰雙方的責、權、利;推動企業主導的種業創新格局,給廣東海水魚種業發展提供空間;強化各級良種場的作用,建立準入和退出機制。鼓勵以產學研合作方式聯合辦場,按現代種業標準規範省級良種場的運作。提升、創新種業制種方法與技術。
廣東海水蝦類在全國佔比達36.1%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超群研究員在《對蝦種業發展現狀及育種實踐》指出,據漁業年鑑統計,現在中國主要養殖蝦類(南美白對蝦、克氏原螯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中國對蝦、青蝦)已接近500萬噸。而且蝦類育苗量佔水產育苗量的32%,南美白對蝦育苗量佔蝦類育苗量83%。其中,廣東海水蝦類在全國佔比達36.1%,淡水蝦類在全國佔比達9.3%。
「雖然對蝦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品種有15個,但佔審定水產新品種數量少,而且當前對蝦種質遺傳與育種研究嚴重滯後於產業發展需求,許多其他動植物常用的育種技術尚未在對蝦應用或取得成功」。胡超群如是說。
海水貝類養殖年產值逾千億元
廣東海洋大學劉志剛教授在《貝類種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方向》專題報告時表示,2018年,我國海水貝類養殖產量就達1444萬噸,佔海水養殖產量的71.09%,穩居海水養殖第一位,年產值逾千億元。其中,廣東省貝類養殖產量1895千噸,佔全國13%,在沿海11個地區位列第四。
目前,廣東省貝類養殖佔比最大的3個類別分別是牡蠣(生蠔)、蛤類、扇貝,各品種都面臨著不同的發展問題。其中,近江牡蠣天然種苗供應缺口巨大、缺乏耐高鹽品種;扇貝種質出現嚴重退化;優良品種開發缺乏力度,新品種引導及推廣力度不足;缺乏規模化、規範化的貝類種苗場;政府政策層面缺乏引導等。
工廠化循環水模式非常契合種業生產
廣東省海洋漁業試驗中心教授級高工張海發在《水產種業發展新途徑—工廠化循環水育苗技術》專題報告中指出,在當前背景下,發展工業化養殖是解決海水養殖業諸多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且工業化養殖也是漁業生產中工業技術應用水平最高的生產方式。工業化循環水養殖技術的發展,可以有效補充日益增長的水產品需求,減少海洋捕撈量、節地、節水、減少養殖病害和汙水的排放,對高效利用水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生態意義。
循環水養殖系統具有產能高、節水節地、汙染排放可控、產品品質可控等優點,但同時也有系統投資偏高、運行能耗較高、技術要求高、管理要求高等缺點。工廠化循環水模式非常契合種業生產,可以巧妙地將循環水處理技術高位嫁接到工廠化育苗模式上,育苗全程實現育苗用水「全循環」、「不換水」,以此保持水質優良、穩定、安全,再配套濃縮小球藻在育苗中的應用、輪蟲高密度培養、配合飼料在育苗中的應用等輔助技術,從「水質」和「營養」兩個層面最大限度地滿足海水魚仔稚魚的生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