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新品畝產三連跳、「一個蘋果」賣千萬……山東種業創新獲大突破

2021-01-14 海報新聞

2019年即將過去,回首這一年,在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等科技計劃的支持下,山東在種業創新方面碩果纍纍,取得重大突破。民以食為天,這些都和老百姓的餐桌息息相關!

山東冬小麥單產連破全國最高紀錄

2019年9月,一場別開生面的小麥品種質量鑑評會在濟南舉辦,這也是首屆黃淮麥區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質量鑑評會。9月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趙振東代表大會發布鑑評結果:「新麥26、濟麥44、師欒02-1和濟麥229被鑑評為超強筋小麥品種。」其中,濟麥44、濟麥229均為山東省農科院育成,品質可與進口強筋小麥相媲美。

這是我國首次發布超強筋小麥品種。國家小麥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首席專家許為鋼表示:「超強筋品種的推出,是我國小麥育種的重大突破,能夠作為生產食品專用粉的基礎粉,滿足大宗制粉業需求,將成為我國在糧食貿易中的一張王牌,促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推動糧食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超強筋小麥品種有哪些特性?以「濟麥44」為例,其溼麵筋含量≥30%、穩定時間≥20min、拉伸能量≥160cm2,初步解決了我國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缺乏的「卡脖子」難題。

不僅如此,我省冬小麥單產連破全國最高紀錄。2019年6月12日至21日,經專家實收測產,由山東農業大學選育的小麥新品種--山農30和山農29,以及煙臺市農科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菸農1212,高產攻關田單產分別達到828.7公斤、835.2公斤、840.7公斤,呈現「三連跳」,連續刷新全國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標誌著我省「一年兩熟制」高產冬小麥研究整體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此外,我省小麥抗條銹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我省小麥條銹病危害嚴重,流行年份可致小麥減產10%-20%,特大流行年份達50%以上。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吳佳傑團隊成功克隆了小麥抗條銹病基因YrAS2388,開發了YrAS2388基因分子標記,並已申請了專利。該成果拓寬了小麥遺傳基礎,為改良小麥和大麥等作物抗條銹病水平提供了新的基因資源,在今後小麥抗病育種中具有重要利用價值。

一個蘋果新品種,身價值千萬

1000萬!這是由山東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選育的「魯麗」蘋果新品種,創下的我國蘋果新品種轉讓費最高紀錄!魯麗蘋果紅豔欲滴,煞是好看;一口咬下去,脆甜可口。

據了解,我國蘋果產業中,晚熟品種「富士系」比例過高,缺乏綜合性狀優良的早、中熟品種。「富士」在主產區生產面積佔80%以上,帶來一系列產業問題,包括「富士系」品種套袋栽培造成管理技術複雜、費工,成本居高不下,果實發育期長導致的「大小年」普遍,產量不穩,抗病性差,農藥投入大,威脅食品安全,也增加了生產成本。品種單一造成果品供應「同質化」,導致市場供給單一、銷售壓力大,影響產業穩定發展。

而「魯麗」無需套袋栽培,也能上色均勻,果面豔麗。此舉每年每畝可節省人工套袋、摘袋、材料費用1500元左右。相較於晚熟的「富士」,「魯麗」抗病,打藥施肥次數又少了6—7次,此舉又可省去每年每畝1000元左右。最重要的是它脆,放置一個月口感不發麵,遠勝於同期品種。「魯麗」的培育和轉化,為豐富我國蘋果品種類型,調整蘋果產業結構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科技與產業和市場的緊密結合。

好品種當然要賣好價錢,「魯麗」品種權受讓方、威海奧孚苗木繁育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元感覺花這1000萬元很值,這是產品的價值,這是市場的需求,「1000萬元轉讓費不貴,因為我們從這個品種身上,看到了國產蘋果的未來。」李元表示,在未來5年內將在山東蘋果產區建立『魯麗』蘋果新品種示範園30萬畝,預期經濟效益20億元。

不僅蘋果成績喜人,我省甜瓜馴化和重要農藝形狀形成機制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青島農業大學教授張忠華團隊成功構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為甜瓜重要性狀定向育種提供了較為精準的標記和基因資源,將進一步強化我國在瓜類作物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支撐

生物種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的根本,優良品種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的核心要素和命脈。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遵循種業創新規律,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資金鍊,我省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新的創新模式。

山東採取全產業鏈育種模式。2019年組織開展的優質強筋小麥、高蛋白大豆新品種選育等20個重大項目研發,全部採取了一體化布局種質資源、育種技術、品種創製和配套技術示範等內容,實施育種全鏈條攻關;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20個重大項目分別組建了由首席專家牽頭、整合省內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種業企業等優勢力量形成的省級種業科技創新團隊,組織開展聯合攻關;建立持續穩定支持模式。省財政科技經費,在整合資金、重點使用的基礎上,採取持續穩定支持的辦法,以解決科技人員跑經費、爭經費、不能安心科研的問題,進一步激發首席專家和每一位團隊成員的創新積極性,專心從事研發工作;堅持「項目、人才、平臺」一體化。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以首席專家領銜的人才團隊為支撐、以重大項目為核心、以創新平臺為載體一體化組織推進,培育種業創新人才團隊體系、構建創新平臺體系、建立精準高效的分子育種技術體系。

在良種工程長期穩定支持下,山東相繼攻克了小麥轉基因高效導入、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構建、扇貝全基因組選擇等一系列重大關鍵育種技術。累計收集保存農業種質資源45000餘份,培育國審農作物新品種305個、省審1844個,形成了「濟麥」、「登海」、「希森」、「魯單」、「魯棉研」、「花育」、「魯禽」等多個系列品牌品種。

山東累計獲得了以品種創新為核心的重大科技成果4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獎勵二等以上獎項23項。培植出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種質資源保護中心等一大批種業創新平臺,培養了束懷瑞、趙振東、包振民、李登海等千餘名高層次育種創新人才,培植了登海種業、希森馬鈴薯、魯研良種、華盛種業等一批種業骨幹企業。

據了解,山東農業品種已經更新換代4-5次,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45%,高於全國43%的平均水平。在良種的支撐下,山東糧食產量已連續5年穩定在1000億斤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食品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村變綠、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 通訊員 馬文哲)

相關焦點

  • 世界第二大種子大國,市場規模近千億元 種業經營誰領風騷?還看育種...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蹟。  江西九江修水縣地理地貌複雜,空氣溼度大,是稻瘟病重發區、紋枯病和稻曲病多發區。除了高產和優質外,抗性成為當地對品種的主要需求。  「我們以往種的品種,容易倒伏,抗性也一般,產量很難上去。」
  • 農業+轉基因概念龍頭股,國內現代種業領頭羊,種業龍頭強者恆強
    公司主要產品包括雜交水稻種子、玉米種子、蔬菜瓜果種子、小麥種子、食葵種子、雜交穀子種子、油菜種子、棉花種子及綜合農業服務等,其中水稻種子、玉米種子、蔬菜種子為公司核心業務板塊。,宣布海水稻在杜拜沙漠初獲成功,最高畝產500公斤。
  • 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從賣種子到賣服務
    從賣種子到賣服務——看河北大地種業有限公司如何為鄉村振興服務一個種業加工企業,在不到10年的發展中,從最初510萬元的註冊資金,到如今年營業額近2個億,進入中國種業20強。變化是如何實現的?「從賣種子到賣服務,是企業成功的秘訣。」
  • 做強農業高質量發展「晶片」 焦作(溫縣)第三屆小麥種子產業博覽會...
    >據了解,此次活動以「展示黃淮海麥區優良品種促進小麥種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旨在促進黃淮海麥區科研院所與種業企業之間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協調發展,鞏固焦作在黃淮海種子繁育基地的優勢地位,擴大焦作小麥種子產業的對外影響力,提升焦作種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探索小麥精深加工與綠色發展新技術、新途徑,推動小麥種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小麥一、二、
  • 山東發布「十三五」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農科院科研創新工作成效顯著,主要指標走在了全國省級農科院的前列。20項代表性成果:(一)農業新品種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據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加快提升生物種業育種關鍵技術和品種創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突破性新品種。
  •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李楠) 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
  • 農業新品種38個、新技術45項、新產品17個 山東發布「十三五」百項...
    20項代表性成果:   (一)農業新品種   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據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加快提升生物種業育種關鍵技術和品種創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突破性新品種。
  • 工程院院士趙振東到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調研交流
    中國山東網淄博4月9日訊(記者 徐子喻 見習記者 江學俊 攝影 王菲)4月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振東、山東農業大學教授趙檀方、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曹新有等小麥專家一行來到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調研交流(以下簡稱禾豐種業)。
  • 盤點歷屆山東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你認識幾個?
    在長期的石油礦場機械設備的設計研發創新工作中,研製出「大直逕取心工具」、「鏈條抽油機」、「勝利一號」鑽井船、「勝利二號」步行式鑽井平臺和液壓蓄能石油修井機等,產業化後獲得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開拓山東淺海油田做出了巨大貢獻。
  • 雙季稻畝產超3000斤!豪言推廣一億畝
    晚稻現場測產結果顯示:平均畝產達到了911.7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量619.06公斤,雙季稻畝產量達到了1530.76公斤,實現了袁隆平院士雙季「畝產3000斤」的目標,袁老及其團隊再次刷新了雜交稻的畝產紀錄。
  • 納米研究新成果:金屬納米粉體運用於小麥 大面積試種獲高產提質
    甘肅省科學院納米研究團隊在河南、新疆和甘肅試種的大面積納米冬小麥和納米春小麥提質增產。圖為河南襄城縣冬小麥對比照片(右側為納米小麥)。甘肅省科學院近日披露今年5月到7月的實收實測結果顯示,河南省襄城縣試種的冬小麥846畝,將納米粉體浸種和兩次噴灑處理,畝產提高27.3%;在新疆種植的600餘畝冬小麥,兩次納米噴灑處理,平均畝產提高13-15%。
  • 平度小麥曾搭神七遊太空 一畝多產百公斤(圖)
    太空小麥個頭高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平度蓼蘭鎮青豐種子有限公司種植基地看到,在一大片小麥種植區內,有兩大壟麥田裡種植著太空小麥,這些小麥與周邊傳統小麥相比個頭要明顯高了許多。記者注意到,周邊傳統小麥麥穗和葉片還有些發綠,但這些太空小麥則已成熟,麥穗和葉片已經全部發黃,單個麥穗也要比傳統小麥麥穗長了許多。
  • 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創建 山東省核能綜合利用再獲創新突破
    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創建 山東省核能綜合利用再獲創新突破 2020-12-01 13:55:18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左豐岐
  • 河北小麥的進化之路
    這些遺址多分布在甘肅、河南、山東、陝西、新疆、青海等地。綜合這些考古遺址出土早期小麥遺存的年代信息,我們可以確定,最晚在距今4000年以前,小麥已經傳入到中國境內,並廣泛分布在中國北方地區以及西部地區。」趙志軍認為,「其中,距今年代最早的是山東膠州趙家莊遺址出土小麥遺存,距今約4500年。」 專家認為,雖然這些考古遺址中,目前沒有位於河北的遺址。
  • 洛川蘋果:「百億」之後怎麼辦?
    這是洛川縣蘋果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的一個舉措。截至2020年10月,洛川縣的蘋果產業綜合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品牌價值更是以687.27億元高居全國水果類榜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何突破瓶頸,推動當地果業高質量發展,持續促進百姓增收?這成為洛川群眾和外界對於這個「蘋果之鄉」的最大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