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發布「十三五」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2020-12-05 央廣網

今天上午,山東省農科院在濟南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包括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農科院科研創新工作成效顯著,主要指標走在了全國省級農科院的前列。一是審鑑定和登記作物、蔬菜、果樹、畜禽等農業新品種510個;二是「花生單粒精播」、「蘋果免套袋優質高效生產」等87項技術列入全國或省農業主推技術;三是授權發明專利943件,認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302項;四是「魯原502小麥」、「花生抗逆高產栽培」等8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糧食作物一次性施肥」等11項成果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萬書波研究員先後獲得山東省最高獎和何梁何利獎,為實現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20項代表性成果:

(一)農業新品種

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據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加快提升生物種業育種關鍵技術和品種創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突破性新品種。

「功勳小麥」品種濟麥22,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廣和綜合抗性強等優點,種植區域橫跨黃淮南片、北片和北部冬麥三大主產麥區,連續9年為全國第一大小麥品種,2016年榮獲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截止2020年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糧食270億斤,實現經濟效益300多億元。

優質超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44,具有穩產、早熟、抗倒伏等優良特性,品質達到國家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在2019年首屆黃淮麥區優質小麥鑑評會上被評為超強筋小麥。品種生產經營權轉讓金額達到1500萬元,刷新了我國小麥品種轉讓的最高紀錄。2020年山東濰坊實打驗收平均畝產766.62公斤,創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新紀錄。

高產優質廣適大豆新品種齊黃34,有效解決了大豆高產與優質、高蛋白與高油、高產與抗病、高產與適應性廣的矛盾,蛋白質、脂肪含量分別達到45.13%和22.48%,均超過了國家優質高蛋白大豆和高油大豆品種審定標準,以畝產353.45kg創造了全國夏大豆高產紀錄。品種生產經營權轉讓費1870萬元,創全國夏大豆品種轉讓費最高紀錄。

優質糧飼兼用型玉米新品種「魯單9088」,在國家三大玉米主產區增產6.2~14.8%,籽粒蛋白含量比主推品種高20%左右,達到國家一級飼料玉米標準,是優質畜禽飼料原料,目前種植區域覆蓋我國玉米主產區25個省市,具有廣闊生產應用前景。

高油酸花生新品種「花育51號」,具有高產穩產、油酸含量高、適應性廣的特點,油亞比達到23.92。產量表現突出,畝產比常規品種增產18%以上,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優質早熟蘋果新品種「魯麗」,具有果型鮮亮,優質豐產的特點, 7月20號左右成熟且可自然採果至8月中下旬,被業內人士稱之為「早熟新秀」。2018年「魯麗」蘋果新品種使用權轉讓1000萬元,創造了我國蘋果新品種權轉讓的最高紀錄。已成為促進我國蘋果產業提質增效的主導品種。

甜櫻桃矮化砧木新品種「矮傑」,是世界上首次通過染色體加倍技術育成的六倍體新品種,抗性強、早花早果性能好、矮化性能優良,克服了傳統砧木樹勢弱、易早衰的缺點,是新一代甜櫻桃矮化砧木新品種,市場轉讓達到1250萬元,創造了我國果樹品種權轉讓的最高紀錄,破解了「櫻桃好吃,樹難栽」的難題。

優質高產網紋甜瓜新品種「魯厚甜1號」,具有適應性強,抗病性強、易坐果、產量高、風味品質好、耐儲運等特性,目前已經在山東、河南、河北等省區大面積種植,2017年品種權以458萬元的價格成功轉讓,創造了當時國內單個瓜菜品種轉讓的最高額度。

肉羊新品種—魯西黑頭羊,是適合我國北方農區氣候條件和舍飼圈養的第一個國審肉羊新品種,繁殖性能優越,兩年可產三胎,比引進國外品種高出80%以上;生長速度快,肉品質指標優於地方品種,屠宰率平均在55%以上,其繁殖性能和產肉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飼養一隻魯西黑頭羊比當地綿羊可增收400元以上,扭轉了我國北方農區長期依賴從國外引進專用肉羊品種的局面。

(二)農業新技術

主動順應國家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質量效益型農業和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新部署,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創新研發出一批綠色環保、節本增效的農業新技術,有力支撐了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和品牌興農。

熊蜂規模化周年繁育技術及產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和行業壟斷,攻克了熊蜂規模化周年繁育核心技術,實現了熊蜂商品群產品的國產化。設施番茄應用熊蜂授粉產品,每畝節省用工10個以上,授粉坐果率達95%以上,每畝增產15%~30%,節本增效3000元以上。

蘋果免套袋優質高效生產技術,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為全國10大引領性技術之一,該技術以主要病蟲害農業、生物、生理防控為核心,配套著色品種選擇、高光效樹形與整形修剪及提高土壤有機質技術,內在品質優於套袋果。每畝可節省人工成本65%以上,即每畝節約人工成本2000-3000元,畝新增純收益6000元以上。

花生帶狀輪作技術,入選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十大新技術,該技術充分發揮了花生的根瘤固氮作用和高杆作物的邊際效應,通過壓縮玉米、棉花、高粱等高杆作物的株行距、擠出帶寬種植花生,次年條帶輪作換茬,有效緩解了種地與養地不協調矛盾,達到種地與養地結合、克服連作障礙、防風固沙、碳氮減排及農業綠色發展的目的。玉米//花生畝節氮12.5%,畝增收花生120~180公斤,畝增收400元以上。

花生單粒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能充分發揮單株生產潛力,整體提升群體質量,顛覆了傳統「一穴多粒」的花生種植模式,畝節約用種量20%,增產8%以上,多次被農業農村部列為農業主推技術,創造了實打驗收畝產782.6公斤的世界紀錄,目前已在全國花生主產區廣泛應用,大幅提升了我國花生生產能力。

冬小麥/夏玉米一次性施肥技術,研製出高適應包膜緩控釋氮肥、低成本長效氮肥和高精度一次性施肥聯合作業機,破解了冬小麥/夏玉米生產中年際間和區域間效果不穩定的難題。具有省工、節肥、增產、減排等優點,每畝可節本增收 120 元以上,已在黃淮海區域大面積推廣應用。

有機固廢槽式高效堆肥關鍵技術,研發出有機固廢連續槽式好氧發酵堆肥技術與工藝,並研製出作物秸稈大型立式粉碎機及清塑除雜生產成套裝備,實現了蔬菜秸稈與畜禽糞便等有機固廢聯合發酵堆肥機械化生產,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已經在山東、河北、江蘇等10個省份推廣應用。

小麥高效基因編輯技術,成功開發出小麥多基因多靶點編輯載體系統,研發出農桿菌介導的小麥高效基因編輯技術體系,是當前國際上小麥基因編輯效率最高的載體工具。單基因三靶點同時編輯效率達到100%,雙基因六靶點同時編輯效率達到96%,該技術對加快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功能基因具有重要意義,最終實現精準育種、高效育種。

(三)農業新產品

圍繞山東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重大需求,研發出一批畜禽獸藥疫苗、田間作業裝備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新產品,有力支撐了山東省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國家新獸藥「清營口服液」,針對家禽養殖中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高和細菌耐藥性的生產難點,應用中獸醫辨證理論結合現代生產工藝研製而成,具有功能作用廣泛,毒副作用少的特點,可廣泛應用於大腸桿菌、慢性新城疫等家禽溫熱疫病的防治,目前已經實現產業化生產。

副豬嗜血桿菌病二價滅活疫苗,該產品通過創新細菌高密度發酵培養技術和抗原濃縮技術研製而成,疫苗保護率達90%以上、安全可靠,大幅降低豬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成功轉讓四家大型動保企業,轉讓經費890萬元,有力保障了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

大蒜直立精量播種機,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短牙尖大蒜的鱗芽方向控制難題,研製的大蒜直立精量播種機,大蒜單粒率達95%,鱗芽直立率達90%。現產品已經實現系列化,近三年共銷售各類產品500餘臺,累計推廣150餘萬畝,大幅提高了我國大蒜的種植效益。

穗莖兼收玉米收穫機,具有整機緊湊,操作便捷,可收穫不同種植行距的玉米等優點,且能收穫倒伏玉米,秸稈回收量大,畝均降低成本約100元,畝秸稈增收200元,收穫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市場前景廣闊。

相關焦點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11月23日上午,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百項農業科技成果新聞發布會在濟南舉辦。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讓農業藉助科技的翅膀騰飛!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魯網11月23日訊(記者 王雅茜)11月23日上午,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百項農業科技成果新聞發布會在濟南舉辦。
  • 農業新品種38個、新技術45項、新產品17個 山東發布「十三五」百項...
    「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包括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農業農村部發布「十三五」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記者黃垚、董峻)農業農村部日前總結並發布了超級稻畝產突破1000公斤等10項「十三五」期間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 水稻基因組學研究及應用 2020-11-23 15: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權威發布|「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發布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實現歷史性「十七連豐」,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這其中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 我國「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誌性成果發布
    11月20日,2020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在江蘇南京舉行,現場發布了我國「十三五」農業科技十大標誌性成果。
  •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⑧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⑧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 2020-12-01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東大學30項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7月2日下午,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濟南舉行,隆重表彰在創新型省份建設、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湧現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及科技成果山東大學共有30個項目獲獎,佔全省授獎總數的12.2%,整體獲獎數量較去年穩中有升。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山東大學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其中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佔全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授獎總數的66.7%;作為參與完成單位,山東大學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4項。
  • 「十三五」十大農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編者按: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科技是根本性決定性力量。「十三五」期間,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實現歷史性「十六連豐」,果菜茶肉蛋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這其中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 輝煌「十三五」 |系列發布《對話高校》之山東理工大學
    「十三五」期間,山東理工大學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盯「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國內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打造高水平的專業技術隊伍和管理服務隊伍,著力提升學生成長成才能力、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和校地融合發展能力,深入解放思想,持續深化改革,用改革激發全校師生員工幹事創業的無限熱情,用改革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
  • 海南「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在「南繁」等熱帶農業領域,圍繞南繁、檳榔、椰子、橡膠等方向,省科技廳組織實施了20個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圍繞種植、水產養殖等領域組織實施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306個,收穫了一批科研成果,解決了一批農業技術瓶頸;不斷推動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在南繁科技城設立分院,推進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三亞總部建設,推進南繁種業創新。
  • 山東曬科技創新成績單!這112項成果獲進步大獎
    其中,授予「濟薯系列專用甘薯新品種培育與加工利用」等112項成果為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一等獎18項、二等獎59項、三等獎35項。、山東農業大學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完 成 人:張民、陳宏坤、楊力、楊帆、張強、張玉鳳、王懷利、陳海寧、萬連步、陳德清、劉之廣、王敏  農業多源信息整合與精準服務技術  完成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
  • 山東農業大學「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山東農業大學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寂寞堅守迎來累累碩果□ 本報記者 王桂利 本報通訊員 翟榮惠 王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
  •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2項研究成果入選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
    近日,中國農學會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遴選結果的通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發的「花生帶狀輪作技術」和「高產抗逆優質糧飼兼用玉米新品種魯單9088」2項成果分別入選重大新技術、新產品。
  • 15項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在烏鎮發布
    央廣網烏鎮11月23日消息(記者梁爽 楊崇)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發展論壇23日在浙江烏鎮開幕,當天下午,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在烏鎮舉行,發布了15項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
  • 中科院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會召開
    5月27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張國範帶領科研、管理和合作企業人員17人參加了由中國科學院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科學院·天津市農業科技成果發布暨項目對接會,本次會議共有中科院28個研究所和天津市50餘家企事業單位500餘人參加,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施爾畏,天津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苟利軍等到會並講話。
  •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地質調查科技創新大會暨紀念中國地質調查百年學術研討會上,《中國地質調查局「十三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提出圍繞支撐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和國土資源中心工作,用「十大計劃」聚焦並服務「六大需求」,實施四項重大行動,用科技創新改造、支撐和引領地質調查,把地質調查的過程變成地質科技創新的過程
  • 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 含5項「科技抗疫」專項成果
    2020年11月23日下午,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年「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在烏鎮網際網路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行,這是第五次面向全球舉行世界網際網路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
  • 2020世界網際網路15項領先科技成果發布
    2020世界網際網路15項領先科技成果發布 2020-11-23 23: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