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1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回顧「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動農業產業發生一系列重大變革,對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貢獻。現遴選出了10項重大標誌性成果【】,為大家逐一介紹。
NO.
08
「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第二代測序技術開展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國家,中國農科院、北京農林科學院、中科院遺傳所和華中農大等優勢團隊合作,先後繪製完成了黃瓜、番茄、西瓜、大白菜、甘藍等蔬菜作物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和變異圖譜,在國際上處於領跑地位。在利用組學大數據挖掘重要農藝性狀基因方面,我國也與世界先進處於同一水平,克隆了控制果實品質與調控、株型建成、開花時間、抗病抗逆等重要性狀的上百個重要基因。相關成果在《Nature》、《Cell》、《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權威學術期刊發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論文,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
中國農業科學院黃三文團隊是國際蔬菜基因組研究領域的領先團隊,組織了多個蔬菜基因組的國際合作計劃,繪製了第一個蔬菜作物-黃瓜的基因組圖譜,發現了黃瓜、番茄和甜瓜等作物馴化和種群分化的遺傳基礎,奠定了國際蔬菜基因組研究的基礎,確立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為蔬菜育種創造了新理論框架和選擇工具。品質是多基因互作的複雜性狀,一直是遺傳改良的難點。黃三文團隊發現了黃瓜苦味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培育「葉苦抗蟲而果實不苦」的華南黃瓜新品種提供了育種方案;構建了番茄果實品質研究的多組學平臺,揭示了遺傳變異-基因表達-代謝物含量的三向關係,闡明育種如何改變了番茄果實代謝組。通過大規模品嘗實驗、化學分析和基因組分析,發現了決定番茄風味的33種重要代謝物和49個關鍵遺傳位點,為培育美味番茄提供了解決方案。共發表SCI論文100餘篇,SCI他引10000餘次,研究成果入選2017年、2018年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
中國農科院蔬菜所顧興芳團隊常年從事黃瓜育種工作,創製出聚合5-6個優質性狀和抗5-10種病害的自交系12個;培育出新一代保護地、露地等不同生態型的突破性新品種8個。中農16號、中農26號等,佔遼寧、河北等設施黃瓜主產區總面積的50%以上,引領了中短瓜條密刺型黃瓜的高品質育種方向。中農106號、中農18號等,成為廣東、雲南等7省區的主栽品種,佔主產區的30%以上。新品種在全國累計推廣1187.9萬畝,新增效益91.61億元。為推動黃瓜育種技術變革和蔬菜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華中農大葉志彪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研發出原創性的分子標記22個,首創番茄高通量分子標記基因分型系統,建立了高效的番種質資源綜合評價技術體系,創製新種質達572份。利用高效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和創製的優異育種材料,育成了聚合多種抗性、品質優良的番茄新品種10個。育成的「華番12」是國際上首個兼抗青枯病和黃化曲葉病毒病的大果番茄品種。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230萬畝,新增產值165.7億元,其中近3年推廣面積768萬畝,新增產值105.3億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
原標題:《「十三五」農業十大科技成果⑧ | 黃瓜番茄白菜等蔬菜基因組學研究利用國際領先》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