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
11月23日上午,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百項農業科技成果新聞發布會在濟南舉辦。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會上,山東省農科院副院長張立明介紹,「十三五」期間,山東省農科院科研創新工作成效顯著,主要指標走在了全國省級農科院的前列。山東省農科院主動置身國家和山東省發展大局中超前謀劃,搶抓發展機遇,狠抓科技創新工作,全院科研創新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實現了大幅提升,研發出一大批新成果、新技術、新產品。五年來,審鑑定和登記作物、蔬菜、果樹、畜禽等農業新品種510個;「花生單粒精播」、「蘋果免套袋優質高效生產」等87項技術列入全國或省農業主推技術;授權發明專利943件,認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302項;「魯原502小麥」、「花生抗逆高產栽培」等8項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要糧食作物一次性施肥」等11項成果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萬書波研究員先後獲得山東省最高獎和何梁何利獎,為實現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相關連結
20項代表性成果介紹:
(一)農業新品種
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據農業產業重大需求,加快提升生物種業育種關鍵技術和品種創新能力,培育出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突破性新品種。
——「功勳小麥」品種濟麥22,具有高產穩產、適應性廣和綜合抗性強等優點,種植區域橫跨黃淮南片、北片和北部冬麥三大主產麥區,連續9年為全國第一大小麥品種,2016年榮獲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截止2020年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糧食270億斤,實現經濟效益300多億元。
——優質超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44,具有穩產、早熟、抗倒伏等優良特性,品質達到國家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在2019年首屆黃淮麥區優質小麥鑑評會上被評為超強筋小麥。品種生產經營權轉讓金額達到1500萬元,刷新了我國小麥品種轉讓的最高紀錄。2020年山東濰坊實打驗收平均畝產766.62公斤,創全國超強筋小麥單產新紀錄。
——高產優質廣適大豆新品種齊黃34,有效解決了大豆高產與優質、高蛋白與高油、高產與抗病、高產與適應性廣的矛盾,蛋白質、脂肪含量分別達到45.13%和22.48%,均超過了國家優質高蛋白大豆和高油大豆品種審定標準,以畝產353.45kg創造了全國夏大豆高產紀錄。品種生產經營權轉讓費1870萬元,創全國夏大豆品種轉讓費最高紀錄。
——優質糧飼兼用型玉米新品種「魯單9088」,在國家三大玉米主產區增產6.2~14.8%,籽粒蛋白含量比主推品種高20%左右,達到國家一級飼料玉米標準,是優質畜禽飼料原料,目前種植區域覆蓋我國玉米主產區25個省市,具有廣闊生產應用前景。
——高油酸花生新品種「花育51號」,具有高產穩產、油酸含量高、適應性廣的特點,油亞比達到23.92。產量表現突出,畝產比常規品種增產18%以上,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優質早熟蘋果新品種「魯麗」,具有果型鮮亮,優質豐產的特點, 7月20號左右成熟且可自然採果至8月中下旬,被業內人士稱之為「早熟新秀」。2018年「魯麗」蘋果新品種使用權轉讓1000萬元,創造了我國蘋果新品種權轉讓的最高紀錄。已成為促進我國蘋果產業提質增效的主導品種。
——甜櫻桃矮化砧木新品種「矮傑」,是世界上首次通過染色體加倍技術育成的六倍體新品種,抗性強、早花早果性能好、矮化性能優良,克服了傳統砧木樹勢弱、易早衰的缺點,是新一代甜櫻桃矮化砧木新品種,市場轉讓達到1250萬元,創造了我國果樹品種權轉讓的最高紀錄,破解了「櫻桃好吃,樹難栽」的難題。
——優質高產網紋甜瓜新品種「魯厚甜1號」,具有適應性強,抗病性強、易坐果、產量高、風味品質好、耐儲運等特性,目前已經在山東、河南、河北等省區大面積種植,2017年品種權以458萬元的價格成功轉讓,創造了當時國內單個瓜菜品種轉讓的最高額度。
——肉羊新品種—魯西黑頭羊,是適合我國北方農區氣候條件和舍飼圈養的第一個國審肉羊新品種,繁殖性能優越,兩年可產三胎,比引進國外品種高出80%以上;生長速度快,肉品質指標優於地方品種,屠宰率平均在55%以上,其繁殖性能和產肉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飼養一隻魯西黑頭羊比當地綿羊可增收400元以上,扭轉了我國北方農區長期依賴從國外引進專用肉羊品種的局面。
(二)農業新技術
主動順應國家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質量效益型農業和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的新部署,按照「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創新研發出一批綠色環保、節本增效的農業新技術,有力支撐了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和品牌興農。
——熊蜂規模化周年繁育技術及產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壁壘和行業壟斷,攻克了熊蜂規模化周年繁育核心技術,實現了熊蜂商品群產品的國產化。設施番茄應用熊蜂授粉產品,每畝節省用工10個以上,授粉坐果率達95%以上,每畝增產15%~30%,節本增效3000元以上。
——蘋果免套袋優質高效生產技術,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為全國10大引領性技術之一,該技術以主要病蟲害農業、生物、生理防控為核心,配套著色品種選擇、高光效樹形與整形修剪及提高土壤有機質技術,內在品質優於套袋果。每畝可節省人工成本65%以上,即每畝節約人工成本2000-3000元,畝新增純收益6000元以上。
——花生帶狀輪作技術,入選2020年中國農業農村十大新技術,該技術充分發揮了花生的根瘤固氮作用和高杆作物的邊際效應,通過壓縮玉米、棉花、高粱等高杆作物的株行距、擠出帶寬種植花生,次年條帶輪作換茬,有效緩解了種地與養地不協調矛盾,達到種地與養地結合、克服連作障礙、防風固沙、碳氮減排及農業綠色發展的目的。玉米//花生畝節氮12.5%,畝增收花生120~180公斤,畝增收400元以上。
——花生單粒精播高產栽培技術,能充分發揮單株生產潛力,整體提升群體質量,顛覆了傳統「一穴多粒」的花生種植模式,畝節約用種量20%,增產8%以上,多次被農業農村部列為農業主推技術,創造了實打驗收畝產782.6公斤的世界紀錄,目前已在全國花生主產區廣泛應用,大幅提升了我國花生生產能力。
——冬小麥/夏玉米一次性施肥技術,研製出高適應包膜緩控釋氮肥、低成本長效氮肥和高精度一次性施肥聯合作業機,破解了冬小麥/夏玉米生產中年際間和區域間效果不穩定的難題。具有省工、節肥、增產、減排等優點,每畝可節本增收 120 元以上,已在黃淮海區域大面積推廣應用。
——有機固廢槽式高效堆肥關鍵技術,研發出有機固廢連續槽式好氧發酵堆肥技術與工藝,並研製出作物秸稈大型立式粉碎機及清塑除雜生產成套裝備,實現了蔬菜秸稈與畜禽糞便等有機固廢聯合發酵堆肥機械化生產,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已經在山東、河北、江蘇等10個省份推廣應用。
——小麥高效基因編輯技術,成功開發出小麥多基因多靶點編輯載體系統,研發出農桿菌介導的小麥高效基因編輯技術體系,是當前國際上小麥基因編輯效率最高的載體工具。單基因三靶點同時編輯效率達到100%,雙基因六靶點同時編輯效率達到96%,該技術對加快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功能基因具有重要意義,最終實現精準育種、高效育種。
(三)農業新產品
圍繞我省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重大需求,研發出一批畜禽獸藥疫苗、田間作業裝備和農產品精深加工新產品,有力支撐了我省農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國家新獸藥「清營口服液」,針對家禽養殖中傳染性疾病發病率高和細菌耐藥性的生產難點,應用中獸醫辨證理論結合現代生產工藝研製而成,具有功能作用廣泛,毒副作用少的特點,可廣泛應用於大腸桿菌、慢性新城疫等家禽溫熱疫病的防治,目前已經實現產業化生產。
——副豬嗜血桿菌病二價滅活疫苗,該產品通過創新細菌高密度發酵培養技術和抗原濃縮技術研製而成,疫苗保護率達90%以上、安全可靠,大幅降低豬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經成功轉讓四家大型動保企業,轉讓經費890萬元,有力保障了生豬產業的健康發展。
——大蒜直立精量播種機,在國際上首次解決了短牙尖大蒜的鱗芽方向控制難題,研製的大蒜直立精量播種機,大蒜單粒率達95%,鱗芽直立率達90%。現產品已經實現系列化,近三年共銷售各類產品500餘臺,累計推廣150餘萬畝,大幅提高了我國大蒜的種植效益。
——穗莖兼收玉米收穫機,具有整機緊湊,操作便捷,可收穫不同種植行距的玉米等優點,且能收穫倒伏玉米,秸稈回收量大,畝均降低成本約100元,畝秸稈增收200元,收穫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市場前景廣闊。
延伸閱讀:
山東省農科院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取得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與加快科技創新的諸多舉措分不開。
五年來,山東省農科院深刻學習領會「一個關鍵」(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兩藏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三個導向」(以解決好地怎麼種為導向、以緩解地少水缺的資源環境約束為導向、以滿足吃得好吃得安全為導向)、「四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個原則」(增產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四化要求」(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治化)等科學內涵,提高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強化擔當作為。
在編制實施強院強所建設提升工程規劃的基礎上,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東省農科院啟動實施了全國首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深化科技改革,堅持問題導向,組織開展「全省農業產業科技需求大調研活動」,凝練亟需解決的農業產業重大科技難題。按照「一所一優、一所一特」的要求,創建「三穩一活」創新機制,優化配置科技資源,集中力量辦大事,推動科研創新成果「接地氣」。
圍繞加快我省農業提質增效,解放思想,不斷提升開放辦院水平,山東省農科院與中國農科院開展戰略合作,共同組織實施重大協同創新任務,聯合破解山東農業產業發展重大難題。改革創新人才制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國首創「第一所長」、「產業研究員」兩項制度,聘任18名院士和21名知名專家擔任「第一所長」,聘任50名行業重點龍頭企業高管及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擔任「產業研究員」,藉助高層次專家智慧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搭建了「一帶一路」國際農業科技合作高層論壇等交流平臺,與歐美高等院校、國際糧農組織聯合建設了16個國際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提升引進消化再創新能力,加快提升我省農業科技供給水平。
為有效破解科技經濟「兩張皮」難題,集聚科研單位、地方政府和農業龍頭企業的優質資源,共建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造成科研與產業、企業結合的典範,山東省農科院形成了「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聯動、融合發展、互惠共贏的新格局。目前已經建設60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基本涵蓋了我省各區域的優勢特色產業。實施「三個突破」戰略,從我省東中西部分別選擇煙臺招遠、臨沂費縣、菏澤鄆城,集中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向三個縣市派出了工作組,堅持「抽硬人、硬抽人」,抽調3個研究單位的「一把手」脫產擔任駐縣工作組組長,選派82名業務骨幹作為鄉鎮第一鎮長、園區第一主任、企業科技副總等掛職幹部,聚集項目、人才、成果等資源,形成實物工作量打造科技支撐型齊魯樣板。力爭用3年時間,選派300人,投資3個億以上,在3個縣打造若干可推廣、可複製的科技興農示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