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營養鹽類、浮遊生物、魚類餌料」三者的關聯嗎

2021-01-10 講地又講理

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區也可概括為下五點:

①溫帶海域;

②大陸架海域;

③大河入海口處;

④寒暖流交匯處;

⑤上升流處。

為什麼漁業資源集中在以上五處,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進行了解。


漁業資源集中在溫帶大陸架海域原因:

①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 

②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 

③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浮遊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營養鹽類、浮遊生物、魚類餌料三者是什麼關係呢,請看下面源自「海寧中學地理組」文章。

1.概念:

營養鹽類指生物為進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鹽類。

2.常見類型:

包括活性矽酸鹽、活性磷酸鹽和硝酸鹽、亞硝酸鹽以及銨鹽。

3.來源:

(1)主要為大陸徑流帶來的巖石風化物質、有機物腐解的產物及排入河川中的廢棄物。

(2)海洋生物的腐解、海中風化、極區冰川作用、火山及海底熱泉,甚至於大氣中的灰塵,也都為海水提供營養元素。

4..時空分布:

(1)平面分布:近岸比海洋表層濃度高;

(2)垂直分布:表層較少,總體隨深度增加而增加,主要分布在500-1500米處。

(3)季節分布:夏季,浮遊生物吸收多,海水中含量少;冬季反之含量多。

5.影響:

是海洋浮遊植物生長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是海洋初級生產力和食物鏈的基礎。但含量過高,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出現赤潮。


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

2.分類(按個體大小)

(1)巨型浮遊生物,大於1釐米,如海蜇;

(2)大型浮遊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橈足類、磷蝦類;

(3)中型浮遊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橈足類;

(4)小型浮遊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藍藻;

(5)微型浮遊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

(6)超微型浮遊生物,小於5微米,如細菌。

3.時空分布

(1)水平分布:寒帶浮遊生物的種類少,每種的數量大;熱帶浮遊生物相反,種類多而每種的數量少;溫帶浮遊生物則介於兩者之間。

(2)垂直分布:浮遊植物要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分布在有光照的上層(約0~200米)。

(3)季節分布:北溫帶浮遊植物的數量高峰一般在春季出現,因那時光度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有利於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到夏季,營養鹽消耗殆盡,草食性浮遊動物又大量攝食,導致浮遊植物的數量驟減。入秋,營養鹽增多,浮遊植物再度大量繁殖,從而出現另一個比春季稍低的高峰。冬季環境惡劣(特別是溫度太低),浮遊植物再度減少。這種一年出現兩個高峰的現象稱為雙周期。

4.漁業意義:浮遊植物作為生產者是第一環節(也稱第 1營養級),植食性浮遊動物攝食浮遊植物,是第2環節。

遊植物的產量(初級生產力)決定著植食性浮遊動物的產量(次級生產力),而後者又決定著小型魚類的產量(3級生產力)和大型魚類的產量(終級生產力)。因此,漁獲量的大小基本上取決於浮遊生物產量。

(如浮遊生物作為貝、蝦、魚類幼體的天然餌料)


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的食物。水產養殖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2.分類:

(1)天然餌料:自然生長的生物餌料,如浮遊生物、細菌、底棲生物、周叢生物、水生維管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等。

(2)人工餌料:人工種植、培育的動植物或農業、畜牧業,以及製藥、食品等工業的產品和副產品,經加工而成的餌料。動物性餌料如魚粉、蠶蛹、血粉、乳製品副產物、肉類加工副產物、蝦殼粉等,是養殖業的重要蛋白源。

人工培養的活餌料如蠅蛆、蚯蚓、水蚤、輪蟲、單細胞藻類、滷蟲等,營養價值高,後4種活餌料在蝦類養殖中已普遍應用。



河湖中的沉積物是水體中磷的重要源頭和匯集的場所。進入水體各種形態的磷沉澱進入水體沉積物,通過再懸浮和分解等過程,釋放到上覆水體。細粒徑沉積物與吸附磷(吸附在沉積物礦物表面的磷)含量呈顯著正相關。坦噶尼喀湖是世界上最狹長和最深的湖泊之一,注入坦噶尼喀湖的甲河,河口溼地面積較大。圖6示意坦噶尼喀湖流域。據此回答1~3題。

1. 甲河河口溼地的沉積物中礦物表面吸附磷含量較其上遊河段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徑匯流量大    

B.溼地降解作用強 

C.工農業汙水量大    

D.河口淤泥沉積多 

2. 坦噶尼喀湖表層5-9月磷的濃度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A.農業生產化肥農藥殘留量大 

B.偏南風使深水層營養鹽上湧 

C.河流進入汛期帶來營養鹽多 

D.雨季大氣沉降帶來營養鹽多 

3. 據調查世界上80%的淡水魚類都曾在坦噶尼喀湖中被發現, 其主要原因是 

A.湖泊磷等鹽類含量很高              

B.人跡罕至人類破壞較小 

C.湖泊深長水體容量較大              

D.緯度低氣溫高生長較快

【答案】D  B  C

一般情況下,海水中的浮遊植物數量與營養鹽、光照、水溫呈正相關,但在不同的季節、海域,影響浮遊植物生長繁殖的主導因素不同。圖3示意長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遊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據此完成4~6題。        

             4.夏季圖示海域浮遊植物密度自西向東


A.遞減 

B.先減後增

C.先增後減 

D.遞增

5.導致夏季圖示海域浮遊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導因素是

A.水體營養鹽 

B.太陽輻射

C.水體含沙量 

D.洋流流向

6.與夏季相比,冬季圖示海域浮遊植物

A.總數量減少,密度高值區向陸地方向移動

B.總數量增多,密度高值區向外海方向移動

C.總數量減少,密度高值區向外海方向移動

D.總數量增多,密度高值區向陸地方向移動

【答案】D   C   A

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滷蟲生存於高鹽水域,以藻類為食,是水產養殖的優質活體餌料,也是候鳥的食物來源。美國大鹽湖(圖7)屬內陸鹽湖,滷蟲資源豐富,20世紀50~70年代,大鹽湖滷蟲產業規模小,產品需低溫運輸,主要用於餵養觀賞魚類。80年代以來,隨著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大鹽湖滷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1)分析大鹽湖盛產滷蟲的原因。(6分) 

(2)說明早年滷蟲產業規模較小的原因。(4分) 

(3)推測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及其對大鹽湖滷蟲產業發展的影響。(8分) 

(4)你是否贊同繼續在大鹽湖發展滷蟲捕撈業。請表明態度並說明理由。(4分)  

【答案】 

(1)屬於內陸鹽湖,為高鹽水域。(3分)注入該湖的河水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適合藻類等滷蟲餌料的生長。(3分) 

(2)運輸成本高(需低溫運輸);(2分)(主要用於餵養觀賞魚),市場需求量小。(2分) (3)原因:海洋漁業產量減少;(2分)市場需求增大;(2分)近海水產養殖技術提高。(2分) 

影響:對滷蟲需求量增加,(促進了大鹽湖滷蟲產業發展)。(2分) 

(4)贊成理由:滷蟲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經濟價值高,技術成熟,增加就業等。(4分)     

不贊成理由:讓滷蟲自然生長,維護生物鏈的穩定,保護溼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特別聲明:本文編自「海寧中學地理組 」

相關焦點

  • 浮遊動物是小龍蝦的天然蛋白質餌料,但你要知道小龍蝦喜歡吃那種
    一,案例展示:我們在養殖小龍蝦的過程中常見的鮮活的螺螄,河蚌以及生活在淺水底層的紅色的水蚯蚓等等,還有在水面活動的水黽,橈足類生物,蚊子和蜻蜓的幼蟲,以及水蜘蛛都屬於浮遊動物。不僅僅只有這些,廣義上來說還包括各種魚卵,小蝌蚪,甚至某些寄生蟲(比如纖毛蟲)等等。
  • 發育階段中,浮遊動物是適合的餌料
    導語:發育階段中,浮遊動物是適合的餌料苗種生產用的餌料臂尾輪蟲和雙殼類的幼體,是目前海產魚苗種生產廣泛使用的初期餌料。雙殼類的幼體比臂尾輪蟲小,所以用於少數魚類的剛孵化的仔魚。這幾年來,臂尾輪蟲培養技術進步顯著,大量生產比較容易,成本亦低,故用於大部分魚類。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而是浮遊在水中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主要分為浮遊動物及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水中浮遊植物多的原因大多是池塘的水體比較肥,細菌、有機碎屑(底部飼料殘餌)豐富而形成。一般魚類在幼魚階段都以浮遊生物為主要食料,人工餌料次之。浮遊植物是鰱魚類的天然餌料,鱅魚類終生都濾食浮遊動物。培水調水工作做得好的池塘,浮遊動物對細菌的攝食量如等於或高於細菌的量時,可以明顯降低魚類的生物性傳染病。水域中天然生長和通過施肥培育的浮遊生物是魚蝦的極好天然餌料。
  • 池塘浮遊動物您知多少?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如輪蟲、橈足類和枝角類等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蝦等水產養殖動物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浮遊植物為滿足其光合作用的需要,隨著光照的變化白天上浮、夜晚下沉的垂直運動現象會非常明顯,而小型植食性浮遊動物為滿足其攝食的需求,也會表現出晝夜隨著浮遊植物白天上浮、夜晚下浮垂直運動規律。
  • 課外地理 | 什麼是浮遊生物?
    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北溫帶浮遊植物的數量高峰一般在春季出現,因那時光度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有利於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到夏季,營養鹽消耗殆盡,草食性浮遊動物又大量攝食,導致浮遊植物的數量驟減。
  • 原來池塘中浮遊動物對魚類有這種影響,我不是最後知道的
    水中的浮遊動物由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和原生動物組成。它們的大小依次分別為:小於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其中鱅魚終生都濾食浮遊動物。輪蟲類和原生動物是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魚類的魚苗天然開口活餌料。
  • 魚蝦苗的關鍵餌料——浮遊動物的培育全解
    從事水產養殖,池塘裡的浮遊動物是魚蝦苗的天然餌料,不僅給魚苗補充全面的營養,還維持著水體的生態平衡。浮遊動物和藻類一樣也是屬於水體中的微生物,水藻是整個水體環境中食物網的頂端,而浮遊生物靠攝食水藻,經過培養生長以後,形成第二營養級,供魚苗食用。
  • 池塘中浮遊動物的種類以及對魚類的不同影響
    輪蟲類和原生動物是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魚類的魚苗天然開口活餌料。(魚類的優質天然餌料---水蚤)一、魚池中的浮遊動物主要種類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遊,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在水中營浮遊性生活的動物類群。
  • 關於養殖河豚,以及人工育苗用生物餌料的培養,這些你了解多少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在養殖河豚的時候,會遇到的一些關於人工育苗用生物餌料的培育,這些希望大家看了之後對大家有所幫助。餌料的養殖供應是魚類育苗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生物餌料具有有著高營養價值、不汙染水質、生長繁衍快等優點。實踐證明,凡是餌料生物養殖得好,數量多、質量高(包括形體活力、營養價值等方面),則魚苗成活率高,苗種生產容易成功。
  • 浮遊動物的定向培養
    相較於輪蟲以及原生動物,枝角類和橈足類的體積是相對較大的,它們屬於節肢動物門,小型甲殼動物,一般的體積大小以毫米計數,枝角類通常在0.2到3㎜,橈足類一般在0.3到2㎜。所以池塘中大多的枝角類以及橈足類我們是可以通過肉眼觀察到的,而一般的原生動物以及輪蟲我們需要藉助顯微鏡放大來觀察。       浮遊動物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它們通過攝食環境中的其它生物或營養來達到生長繁殖的目的。
  • 微藻和動物性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
    與配合飼料相比,生物餌料具有種類多、增殖速度快、營養全價、適口性好,能增強養殖對象抗病能力等特點。隨著對微藻培養及其在養殖動物育苗中認識的深入,人們發現為保證水產動物幼體發育成功,還需要有動物生物餌料參與。目前國內外常用微藻生物餌料包括小球藻、扁藻、角毛藻等;動物生物餌料包括輪蟲、枝角類等。下面就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現狀作一介紹。
  • 【地理視野】海洋魚類的肉肉為啥不鹹?漁場是如何形成的?究竟什麼是人工魚礁?人工魚礁的分類和作用?
    漁場即漁業資源豐富、魚類匯集、漁業活動頻繁的場所。據此推理魚類匯集的成因,思維過程是:魚類匯集←餌料(浮遊生物)豐富←營養鹽類、有機物質豐富←深層無機鹽上泛←特殊的海域位置。漁場形成的條件有一個規則——所在區要有利於浮遊生物的繁殖,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寒暖流交匯的海區,由於寒暖流密度差異的不同,海水受到擾動,可將下層由有機質和生物殘骸分解而來的營養鹽類翻湧上來,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於浮遊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餌料。同時由於兩種不同類型的洋流匯合時形成的「水障」阻礙魚類遊動,使得魚群集中。
  • 浮遊動物與水產養殖:不能多也不能少,才能保障水生態系統的生物平衡!
    水體中的浮遊生物,此處注意的是"浮遊"兩字的含義,它是指水中自身很微小、浮遊力很弱的一類微型生物,浮遊生物主要有兩大類: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但在食用成品魚池中,魚類的攝食一般只改變浮遊生物的組成,成魚大了常因選食大型種類而使小型種類易於殘存而佔優勢。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
  • 南京地理所在小型雜食性魚類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魚類在維持湖泊食物網結構與功能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雜食性魚類是指同時以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為食的魚類,可至少從兩個營養級中獲取食物來源。例如,鯉可攝食搖蚊幼蟲、水蚯蚓和植物碎屑;鰱、鱅可攝食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因此,雜食性魚類可通過多種途徑(多個營養級)影響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 2019國家公務員公安類考試公安基礎知識:世界漁場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2019國家公務員公安類考試公安基礎知識:世界漁場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關注微信公眾號:gsoffcn 比較多招考資訊及時享甘肅公安輔警司法群 648534106
  • 溶氧和水質對魚的影響你知道嗎?
    我們養魚池塘的溶氧一般來源於三個方面: 一是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是來自大氣中擴散溶於水中的氧; 三是人工機械增氧或施藥增氧。三者以光合作用增氧最多。
  • 淡水魚養殖,養殖的優勢,你都知道了嗎
    增養殖水域環境是指水生經濟動物生存所需的各種自然條件,它是各種經濟水生動物產卵繁殖、生長育成、越冬、洄遊所需的諸環境條件的統稱,它由相互聯繫的非生物性環境(包括水的物理特性、化學特性、氣象、底質、徑流等)和生物性環境(包括藻類、浮遊植物、餌料生物、底棲生物等)所組成。
  • 塘裡保持適量浮遊動物有利於魚蝦苗成長
    浮遊動物是經濟水產動物,是中上層水域中魚類和其他經濟動物的重要餌料,此外,還有不少種類可作為水汙染的指示生物。 如在富營養化水體中,裸腹溞、劍水蚤、臂尾輪蟲等種類一般形成優勢種群。有些種類,如梨形四膜蟲、大型溞等在毒性毒理試驗中用來作為實驗動物。
  • 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浮遊動物:浮遊動物會成為人類未來的食物嗎?
    ↑ 海月水母 (中國圖庫 供圖) 浮遊動物有很多類群,其中人們最熟悉的是水母。有些水母的毒性很強,例如箱水母,它一次小小的出擊就足以致人死亡,因而被稱為海洋中最毒的生物,沒有「之一」。所幸這種生物只分布在澳大利亞北部的熱帶地區,我國沿海沒有分布。有時候水母的數量會突然增多,科學家將這一現象稱為「水母旺發」。水母旺發本身沒有什麼危害,但是水母旺發往往伴隨著魚類減少。有時候漁網會被數量眾多的水母撐破,因此,水母旺發被視為社會問題,各國都非常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