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區也可概括為下五點:
①溫帶海域;
②大陸架海域;
③大河入海口處;
④寒暖流交匯處;
⑤上升流處。
為什麼漁業資源集中在以上五處,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進行了解。
漁業資源集中在溫帶大陸架海域原因:
①大陸架水域,海水較淺,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強盛;
②寒暖流交匯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將海底營養物質帶至表層;
③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浮遊生物繁盛,魚類餌料充足,易形成大漁場.。
這裡又有一個問題,營養鹽類、浮遊生物、魚類餌料三者是什麼關係呢,請看下面源自「海寧中學地理組」文章。
1.概念:
營養鹽類指生物為進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鹽類。
2.常見類型:
包括活性矽酸鹽、活性磷酸鹽和硝酸鹽、亞硝酸鹽以及銨鹽。
3.來源:
(1)主要為大陸徑流帶來的巖石風化物質、有機物腐解的產物及排入河川中的廢棄物。
(2)海洋生物的腐解、海中風化、極區冰川作用、火山及海底熱泉,甚至於大氣中的灰塵,也都為海水提供營養元素。
4..時空分布:
(1)平面分布:近岸比海洋表層濃度高;
(2)垂直分布:表層較少,總體隨深度增加而增加,主要分布在500-1500米處。
(3)季節分布:夏季,浮遊生物吸收多,海水中含量少;冬季反之含量多。
5.影響:
是海洋浮遊植物生長繁殖所必需的成分,也是海洋初級生產力和食物鏈的基礎。但含量過高,會引起水體富營養化,出現赤潮。
浮遊生物泛指生活於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遊植物及浮遊動物。
2.分類(按個體大小):
(1)巨型浮遊生物,大於1釐米,如海蜇;
(2)大型浮遊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橈足類、磷蝦類;
(3)中型浮遊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橈足類;
(4)小型浮遊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藍藻;
(5)微型浮遊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
(6)超微型浮遊生物,小於5微米,如細菌。
3.時空分布
(1)水平分布:寒帶浮遊生物的種類少,每種的數量大;熱帶浮遊生物相反,種類多而每種的數量少;溫帶浮遊生物則介於兩者之間。
(2)垂直分布:浮遊植物要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分布在有光照的上層(約0~200米)。
(3)季節分布:北溫帶浮遊植物的數量高峰一般在春季出現,因那時光度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有利於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到夏季,營養鹽消耗殆盡,草食性浮遊動物又大量攝食,導致浮遊植物的數量驟減。入秋,營養鹽增多,浮遊植物再度大量繁殖,從而出現另一個比春季稍低的高峰。冬季環境惡劣(特別是溫度太低),浮遊植物再度減少。這種一年出現兩個高峰的現象稱為雙周期。
4.漁業意義:浮遊植物作為生產者是第一環節(也稱第 1營養級),植食性浮遊動物攝食浮遊植物,是第2環節。
遊植物的產量(初級生產力)決定著植食性浮遊動物的產量(次級生產力),而後者又決定著小型魚類的產量(3級生產力)和大型魚類的產量(終級生產力)。因此,漁獲量的大小基本上取決於浮遊生物產量。
(如浮遊生物作為貝、蝦、魚類幼體的天然餌料)
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的食物。水產養殖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2.分類:
(1)天然餌料:自然生長的生物餌料,如浮遊生物、細菌、底棲生物、周叢生物、水生維管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等。
(2)人工餌料:人工種植、培育的動植物或農業、畜牧業,以及製藥、食品等工業的產品和副產品,經加工而成的餌料。動物性餌料如魚粉、蠶蛹、血粉、乳製品副產物、肉類加工副產物、蝦殼粉等,是養殖業的重要蛋白源。
人工培養的活餌料如蠅蛆、蚯蚓、水蚤、輪蟲、單細胞藻類、滷蟲等,營養價值高,後4種活餌料在蝦類養殖中已普遍應用。
河湖中的沉積物是水體中磷的重要源頭和匯集的場所。進入水體各種形態的磷沉澱進入水體沉積物,通過再懸浮和分解等過程,釋放到上覆水體。細粒徑沉積物與吸附磷(吸附在沉積物礦物表面的磷)含量呈顯著正相關。坦噶尼喀湖是世界上最狹長和最深的湖泊之一,注入坦噶尼喀湖的甲河,河口溼地面積較大。圖6示意坦噶尼喀湖流域。據此回答1~3題。
1. 甲河河口溼地的沉積物中礦物表面吸附磷含量較其上遊河段大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徑匯流量大
B.溼地降解作用強
C.工農業汙水量大
D.河口淤泥沉積多
2. 坦噶尼喀湖表層5-9月磷的濃度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A.農業生產化肥農藥殘留量大
B.偏南風使深水層營養鹽上湧
C.河流進入汛期帶來營養鹽多
D.雨季大氣沉降帶來營養鹽多
3. 據調查世界上80%的淡水魚類都曾在坦噶尼喀湖中被發現, 其主要原因是
A.湖泊磷等鹽類含量很高
B.人跡罕至人類破壞較小
C.湖泊深長水體容量較大
D.緯度低氣溫高生長較快
【答案】D B C
一般情況下,海水中的浮遊植物數量與營養鹽、光照、水溫呈正相關,但在不同的季節、海域,影響浮遊植物生長繁殖的主導因素不同。圖3示意長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遊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據此完成4~6題。
4.夏季圖示海域浮遊植物密度自西向東
A.遞減
B.先減後增
C.先增後減
D.遞增
5.導致夏季圖示海域浮遊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導因素是
A.水體營養鹽
B.太陽輻射
C.水體含沙量
D.洋流流向
6.與夏季相比,冬季圖示海域浮遊植物
A.總數量減少,密度高值區向陸地方向移動
B.總數量增多,密度高值區向外海方向移動
C.總數量減少,密度高值區向外海方向移動
D.總數量增多,密度高值區向陸地方向移動
【答案】D C A
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滷蟲生存於高鹽水域,以藻類為食,是水產養殖的優質活體餌料,也是候鳥的食物來源。美國大鹽湖(圖7)屬內陸鹽湖,滷蟲資源豐富,20世紀50~70年代,大鹽湖滷蟲產業規模小,產品需低溫運輸,主要用於餵養觀賞魚類。80年代以來,隨著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大鹽湖滷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1)分析大鹽湖盛產滷蟲的原因。(6分)
(2)說明早年滷蟲產業規模較小的原因。(4分)
(3)推測20世紀80年代以來,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原因及其對大鹽湖滷蟲產業發展的影響。(8分)
(4)你是否贊同繼續在大鹽湖發展滷蟲捕撈業。請表明態度並說明理由。(4分)
【答案】
(1)屬於內陸鹽湖,為高鹽水域。(3分)注入該湖的河水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適合藻類等滷蟲餌料的生長。(3分)
(2)運輸成本高(需低溫運輸);(2分)(主要用於餵養觀賞魚),市場需求量小。(2分) (3)原因:海洋漁業產量減少;(2分)市場需求增大;(2分)近海水產養殖技術提高。(2分)
影響:對滷蟲需求量增加,(促進了大鹽湖滷蟲產業發展)。(2分)
(4)贊成理由:滷蟲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經濟價值高,技術成熟,增加就業等。(4分)
不贊成理由:讓滷蟲自然生長,維護生物鏈的穩定,保護溼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特別聲明:本文編自「海寧中學地理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