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人一樣有"五臟六腑",也和我們人類一樣,渴望生活在一個愜意、舒適的環境中,快樂的活著!
但是,畢競它不是高等動物,它不能"生活自理",它需要我們的呵護,最終,它會以生命的完結來回報我們的。
看似這是一個童話,但這是真實並且是完全能夠辦得到的,要想讓魚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生長其實也不難,多在"溶氧"和"水質"兩個方面下足功夫就行了。
一、先說"溶氧"
先了解下什麼是溶氧?
我們通常把溶解在水中的空氣中的分子態氧稱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與空氣中氧的分壓、水的溫度都有密切關係。在自然情況下,空氣中的含氧量變動不大,故水溫是主要的因素,水溫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不管什麼生命體都離不開氧,在我們水產養殖中水體當中的養殖對象更離不開溶解氧,當溶氧不足的時候會浮頭,上岸,嚴重時直接翻塘。
我們養魚池塘的溶氧一般來源於三個方面:
一是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是來自大氣中擴散溶於水中的氧;
三是人工機械增氧或施藥增氧。三者以光合作用增氧最多。
同時,池塘溶氧消耗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物理作用向空中逸散消耗;
二是水體有些物質的化學反應而消耗;
三是水生生物呼吸、有機物分解、底質等生物作用所消耗。
魚類耗氧與魚的種類、年齡、體重、性別及活動水平有關,同時也與水體的溫度、溶氧、二氧化碳、pH值等因素有關。
影響魚池溶氧變化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氣溫高。在進入5月以後穩定逐漸上升。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高溫會引起養殖水體溶氧降低,同時塘中其它生物在高溫時耗氧增多;
養殖密度過大。今年可能要明顯得多因為今年大多數養殖老闆都增加了放養密度加上套養的龍蝦、鱖魚等養殖動物的呼吸作用加大,生物耗氧量也增大;
有機物的分解作用。在進入五月後河蟹等養殖動物吃食力量增大底部殘餌糞便增多尤其是水混的塘口水體有機物越多,細菌就越來越活躍,這種過程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氧氣才能進行,因此容易造成底部缺氧;
無機物的氧化作用。水中存在著低氧態無機物時,會發生氧化作用消耗大量溶解氧。
管理不到位。很多情況下管理不到位,造成水體藻相的變化或底質的惡化(如倒藻、泛底等)都會導致水體缺氧。
底呼吸。池塘底部淤泥過厚或者投餵過多飼料,養殖對象糞便堆積在池塘底部。積累大量消耗物在池塘底部,在分解的過程中會大量消耗氧氣。
蟲子過多。水體中水生蟲類,浮遊生物,都進入生長旺盛期及繁殖生理期,在塘口產生大量代謝廢物,引發氨氮到亞硝酸鹽的奔襲,蟲子過多後水體白混影響水體的光合作用,影響水草生長。蟲子死亡的屍體大量堆積分解過程也大量耗氧。
倒藻。發生倒藻時,水體中的理化因子和浮遊生物品種即刻產生很大的變化。大家應該清楚池塘80%的溶氧來自於藻類的光合作用倒藻後首先溶解氧會下降,二氧化碳會增加,這是由於水中少了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而引起的;另外,二氧化碳增加後又會使pH值迅速下降,一般會在7.5以下。其次,由於大量死藻的分解,除了會加大氧的消耗外,往往還會產生氨氮和亞硝酸鹽(因為藻類本身是氮循環的一個環節),而且大量的死藻又會使池塘本身的自淨細菌負擔不起,特別是遇上陰雨天時更明顯。再次,就是水中的原生動物會大量繁殖起來,反過來又會抑制藻類的生長。
水生植物過多。大多數的養殖戶都知道在養殖螃蟹時,要在池塘裡種植一些水生植物,這樣可以為螃蟹提供植物性飼料,還能為螃蟹遮陽。然而,許多養殖戶沒有控制水生植物的數量,導致池塘裡的水生植物太茂盛,造成池中的氧含量降低,氣體不能及時通風,從而導致池塘缺氧。
二、再說"水質"
水產養殖動物作為水環境中的主體,對水環境有一定要求和適應性。同時,水產養殖動物對水環境又有一定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個十分複雜的生態系統。它們互為條件、互相作用、彼此改變、關係密切,不斷處在矛盾和平衡過程中,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病害。科學、合理地使用藥物是關鍵。而改變傳統的養殖觀念,優化養殖水環境生態結構,對於預防病害的發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水——水質(日常)管理。
種——養殖(放養)模式。
餌——餌料(肥料)配套。
魚兒離不開水。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良好的水質有利於魚類的生長發育,減少魚類病害的發生。
池塘(水)的前期準備:包括水文資料,排灌設施,池塘載水量,清塘消毒。
魚苗(種)的前期準備:包括放養品種、放養密度、搭配比例或輪捕方式。
餌料(肥)的前期準備:餌料係數,飼料採購或肥料準備。
養魚先把水養好,水好漁病自然少。整個水產養殖管理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水質(日常)管理的過程。良好的水質「肥、活、嫩、爽」。
其實,"溶氧"和"水質"是一對雙胞胎,是相輔相成的,一般情況下(氣候惡化例外),水質好當然溶氧就充足,反之,溶氧充足一般水質也優良,因此,要想把池塘的水質調節好,增加水體溶氧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在精養的高產池塘中,養殖水體中有機質沉積較多,排洩的糞便也多,稍不注意水質極易惡化,在夏季高水溫的情況下,非常容易發生如水質突變、藻類死亡、籃綠藻爆發等情況,如此狀態下,魚兒生病或者缺氧死魚就成了"常態"。
再加上在夏季持續高溫的情況下,養殖水體的分層現象特別嚴重,水體上、下層對流停止,下層水體處於缺氧狀態,缺氧分解的各種有害物質即刻大量產生,亞硝酸鹽或氨態氮含量也會提高,水質也會突然惡化,很容易暴發各種魚病。
綜上所述,提升水體含氧量略顯重要一點,水質調節要在平常時段就要提前介入,因此,重點搞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1、加注新水。
這個方法受條件限制,有條件的魚場,引進外來水源是最好的方法,沒有外來水源條件的魚場,則在降雨時要想方設法引排雨水入池即可,當然暴雨洪水例外。
2、開機增氧。
利用各種機械增氧也是最簡便且最有效的方法,因為現時在一般的養魚場均有增氧機配置,精養高產塘或水質惡化的池塘要多開增氧機,至於在什麼時段開機可靈活掌握,但在夏秋高溫時節,每天晚上(或者半夜至凌晨)必須開動增氧機。
3、藥物調節。
該方法包括使用水質(含底質改良)改良和增氧藥物兩類。使用水質(含底質改良)改良劑和增氧藥物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水體中的浮遊生物,化解氨氮和亞硝酸鹽以及硫化氫等有毒物質,調和池水的pH值,促使水體吸收足夠的氧氣,以維持良好的水質。
經常保持魚塘水質清新,並保證魚塘水中有足夠的營養及溶氧,創造適宜環境,使魚類能有一個比較舒適的生存環境,是加速魚類生長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