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魚普通病是指由機械損傷、水質不良、缺氧、中毒和營養缺乏等因素引起的疾病,觀賞魚普通病病因極多,有的是單獨一種因素引起發病,有的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魚發病。臨床上常見的觀賞魚普通病有機械損傷、浮頭、氣泡病、爛鰭病、中暑與悶缸、飢餓與營養缺乏症和中毒症等。普通病如果防治不當,也會給觀賞魚養殖帶來重大損失,如浮頭、中暑等普通病也可導致魚大批死亡,即便是魚體表損傷,若治療不當,傷口可被病原微生物侵入,從而感染其他傳染性魚病,因此,在飼養過程中,也應嚴加防範,儘量減少損失,下面列舉了幾個比較簡單常見的疾病。
機械損傷
外傷是觀賞魚類常見的疾病之一,儘管許多觀賞魚體表都有較硬的鱗片覆蓋,但在飼養、運輸、捕捉等過程中容易受一些外傷。當魚體受到嚴重損傷,可馬上引起魚類死亡,有時雖然損傷不嚴重,但因損傷部位被微生物感染,也可引起魚類大量死亡。
病因
用網捕魚時,在拉網的過程中,由於網內空間漸小,造成魚到處亂竄,互相碰撞受傷;用鉤釣時,會出現釣傷或在強行摘鉤時被捏傷;魚蓄養時,一般都暫時使用暫養槽、網箱等,在運輸時使用搬運箱,這往往造成飼養密度過大,魚觸及網箱壁或相互碰撞都會使鰭、眼或體表其他部位受傷;魚在水族箱中密度過大,在投餵爭食時也容易造成傷害,水族館展缸中造景突出部分等也都是導致觀賞魚損傷的原因;此外,飼養種類搭配不當,可導致兇猛魚的咬傷。
主要症狀和病理變化
常見損傷有壓傷、碰傷和擦傷、強烈震動三種
1、壓傷
當壓力長期加在魚體某一部位時,因這部分組織的血液流動受到阻礙,使組織發生萎縮、壞死,如在底質堅硬的越冬池中,魚以胸鰭和腹鰭的基部作支點靠在池底,長期受體重壓力,會導致該部分皮膚壞死,嚴重時肌肉也壞死。
2、碰傷和擦傷
鰭、眼珠等部位易受碰撞和摩擦,病魚可見鱗片碰掉,折斷鰭條,擦傷皮膚,還會引起肌肉深處的損傷。
3、強烈震動
運輸時強烈震動和長期擺動,會迫害魚類神經系統的活動,使魚呈麻痺狀態,失去正常活動能力,仰臥或側臥在水面。如刺激不過大,又及時解除,魚類可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一般大魚對震動的反應比小魚強,因此在運輸魚苗、魚種為宜。
防治措施
魚體受傷後進行治療比較困,因而需要以預防為主,平時注意觀察,發現病魚及時治療。
改進漁具和容器,儘量減少捕撈和搬運,在捕撈時應小心對待,並選擇適當的時間。創造適合觀賞魚生長的環境,如魚池壁應光滑,越冬池的水底不宜過硬,放魚之前要用砂紙把造景的突起部分除掉。多數魚對光較為敏感,照明燈的突然開關會使魚上跳或衝撞缸壁,因此在調節照明燈時以及照明燈數量較多時,注意不要一次性全部開或關而最好逐漸地開關。飼養時注意魚群的密度不宜過大,避免爭奪空間發生鬥爭。觀賞魚混養時注意,體型不可有過大差別,否則會發生以強欺弱的情況,兇猛的魚不要和性情溫馴的魚在一起飼養。觀賞魚很多新發外傷很難發現,所以新魚引進後必須進行藥浴。魚受傷後,可在損傷處塗1%高錳酸鉀水溶液、漂白粉水溶液等,注意塗藥時應將頭部向上,也可在水中投入抗菌劑進行藥浴,嚴重時應肌肉注射硫酸黴素,每千克體重注射2萬國際單位。
感冒
很多朋友並不知道魚感冒是怎樣一個表現,其實就是魚食慾差、厭遊動、體表黏液增多、逐漸瘦弱死亡等表現為感冒。如果魚出現以上幾種情況就可以確定了,該病是由水溫驟變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病,常見於魚缸換水時溫差過大或買回的魚直放入溫差較大的魚缸中等情況。
病因
魚是變溫動物,其體溫隨水溫變化而變化,一般魚體與水溫相差僅0.1℃左右,但無論是熱帶魚還是金魚,對水溫的變化都十分敏感,水溫劇烈升高或降低刺激皮膚的神經末梢,引起內部器官活動的失調,從而引起感冒發生。
主要症狀和病理變化
病魚皮膚失去原有光澤,顏色變淡,體表黏液增多,魚體色澤變得暗淡,懶於攝食,遊動也活潑,甚至漂浮於水面或臥於水底,病情嚴重時,魚常失去活動能力,在幾小時或幾天內逐漸瘦弱死亡。
防治措施
防治該病要注意加強飼養管理,尤其在換水時要注意水溫,勿使溫差過大,同時注意新水和陳水要保持一定比例,除非發生特殊性水質惡化,才能將水全部更換,但在全部換水時,要注意控制新舊水的溫差,魚種不超過5℃,魚苗不超2℃,買回的魚,如塑膠袋中水溫和水族箱中水溫有2℃以上差別,可將塑料放入水族箱中20分鐘,直到溫度與水族箱裡的溫度相同為止。
如果發現魚感冒,應立即設法調節水溫,或將病魚放人28-30℃溫水中靜水靜養,也可放在1%的食鹽水中短時間洗浴,然後置於綠水中靜養有助於恢復。
魚浮頭
觀賞魚與其他動物一樣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氧氣,多種原因能引起觀賞魚缺氧而浮到水面呼吸,這種現象叫浮頭。當含氧量低於其最低限度時,就會引起窒息死亡,叫泛池。
病因
魚浮頭原因很多,可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的。內源性浮頭又包括血源性和鰓源性兩種。
1、外源性浮頭
該類浮頭為水中缺氧所致。一般的熱帶魚、金魚、錦鯉要求的溶氧為每升水5毫克,在通常情況下,水中溶氧低於每升水1毫克魚就會浮頭,低於每升水0.5毫克魚就會窒息死亡。如果溶氧長期低於每升水4毫克即使魚不死,也會生長緩慢,顏色變淺。在魚的密度過大、水質較差、天氣悶熱、大氣壓低的情況下容易發生該類浮頭。
2、內源性浮頭
1、血源性浮頭
是由組織缺氧所致,有些有毒物質,如氰、氨和硫化會導致血液運氧能力下降,或者使體內生物氧化反應中斷。比如過濾系統不是很完善的水族箱裡,由於微生物對食物殘渣和糞便的分解發酵產生硫化氫,其容易在水族箱的底砂部分蓄積,是一種強烈的神經毒,在體表和鰓表面迅速溶解,進入組織,抑制某些酶的活性,阻斷生物氧化反應,造成組織缺氧,使細胞窒息,無法完成重要的生化反應,使魚室息而死。而且,硫化氫還與魚體組織中的鈉離子反應,形成有強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鈉。每升10毫克的硫化氫,可以在4小時內殺死所有的魚類。錦鯉的致死濃度是每升6.3毫克,金魚的致死濃度是每升4.3毫克,熱帶魚則更低。
2、鰓源性浮頭
分為生物性浮頭和化學性浮頭兩類,其中生物性鰓源性浮頭要是由於大量寄生蟲和細菌在鰓部寄生,對鰓造成破壞,嚴重影響的正常換功能。常見的有柱狀曲撓桿菌引起的細菌性爛鰓病,隱鞭蟲、魚波豆蟲(口絲蟲)、斜管蟲、車輪蟲、小瓜蟲、杯體蟲、指環蟲,三代蟲等引起的寄生蟲,這些病原體會破壞鰓絲,破壞鰓上皮細胞,使鰓變形,並刺激使之產生大量,蓋在鰓絲表面,嚴重影響鰓的正常氣體交換,使魚窒息。而化學性鰓浮頭主要是由有毒氣體、化學物質和重金屬引起,如氨、硫化氫、重金屬及酸鹼中毒,這些物質有些是刺激鰓,產生大量的黏液,覆蓋鰓絲,阻礙氣體交換,引起缺氧;有些直接在鰓上發生反應,比如說,硫酸銅在鰓上直接作用於琥珀酸脫氫酶等呼吸酶引起呼吸障礙。
危害
缺氧嚴重會導致觀賞魚窒息死亡,即使魚並未死亡,如果水族箱經常缺氧,也會因經常浮頭而形成畸形或生長發育不良。判斷飼水是否缺氧嚴重,可以魚是否易受驚嚇為標準,如缺氧不嚴重,浮頭的魚一遇驚嚇就會立即潛入水中,若水中缺氧嚴重,則浮頭的魚,既不怕人,也不怕水波驚動。
浮頭危害嚴重與否與發生的時間有關,在室外池塘水體,如果浮頭發生在黎明,一般危險不大,因為天亮後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能迅速補充水中的溶氧,缺氧現象很快就會消失;如果浮頭發生在上半夜或下半夜,則表明水中缺氧嚴重,如不及時採取措施,魚就會出現大量死亡。
再者,觀賞魚對低氧的耐受力還與健康狀況有關,例如溶氧為每升2.6~3健康狀態的魚不會發生浮頭,而患鰓上寄生蟲的鯉魚就會發生浮頭,其原因是由於寄生蟲的刺激,鰓上黏液增多,黏液阻礙了水和鰓絲的接觸,魚氧氣攝入不足,發生浮頭。
防治措施
預防魚浮頭必需加強飼養管理,採取綜合措施
要適當控制水族箱中的飼養密度,掌握科學的放養密度,如2.5釐米的淡水魚需要65cm2的表面積;高氧魚,如2.5釐米鰷魚需要125cm2的表面積注意保持水質的清潔,建立完善的過濾系統,及時除去殘餘食物、糞便,加快有害氣體的消除。避免大量有機物消耗氧氣,同時有助於有害氣體如硫化氫的消除。在陰天或天氣悶熱等氣壓較低的天氣裡,要適當減少魚的餌料投餵量,避免投餵過多,殘餌造成水質敗壞,並適時注入新水。如發現浮頭,要根據情況及時或全部更換新水,在水族箱中配備充氧泵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對有毒氣體和重金屬等引起的浮頭,可泵氣,換水,重金屬中毒注射解毒藥,通常用二巰基丙醇。
△內容源自觀賞魚,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