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在養殖河豚的時候,會遇到的一些關於人工育苗用生物餌料的培育,這些希望大家看了之後對大家有所幫助。
餌料的養殖供應是魚類育苗生產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生物餌料具有有著高營養價值、不汙染水質、生長繁衍快等優點。實踐證明,凡是餌料生物養殖得好,數量多、質量高(包括形體活力、營養價值等方面),則魚苗成活率高,苗種生產容易成功。因此,大量生產高質量的餌料生物,是搞好海水魚類育苗的重要保證。
作為人工養殖的優良餌料生物應具備下列條件:1.大小適口,形態單一;2.遊動速度較慢,浮遊力強,分布均勻,易於被魚苗捕食;3.容易被消化吸收,有著高營養價值;4.代謝產物無毒;5.環境的適應非常好,繁衍生長快,容易養殖和採收。
目前,國內外選擇作為河豚魚苗用的生物餌料主要有如下幾種:貝類卵及浮遊幼體、輪蟲、滷蟲無節幼體、橈足類(日本虎斑猛水蚤、蒙古裸腹蚤等)、枝角類、端足類、紅蟲等。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輪蟲、橈足類和滷蟲幼體。
一、褶皺臂尾輪蟲的養殖
褶皺臂尾輪蟲是海水魚類苗種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物餌料。仔魚以輪蟲為開口餌料,輪蟲的數量和質量往往關係到育苗生產的成敗。輪蟲雌雄異體,一般常見的是雌體。雄性的輪蟲很少見到,如果出現,生存時間也很短,且雄性的個體小。
(一)生殖習性 褶皺臂尾輪蟲就像其他輪蟲一樣,整個生命周期有兩種不同的繁衍方法:一個是單獨繁衍,另一個是有性繁衍。卵子有兩組染色體,因此不需要受精,直接發育到下一代的個體中,但始終是雌性的個性(雌性輪蟲),而不是用來混合雌性的身體。雌性輪蟲是由從大卵孵化出來的,小的卵孵化出來的是雄性的。
雄蟲完成交配後即死亡,雌蟲繼續生存。受精卵含有大量卵黃,外被厚殼,卵的一端有較大空隙,呈橘黃色,稱「冬卵」或休眠卵。冬卵需經過幾周或幾個月的休眠期,到翌年春天,環境好轉時,才分裂發育,孵出不混交雕蟲,繼續進行孤雌繁衍。
(二)生態習性
褶皺臂尾輪蟲分布於由溫帶到熱帶廣大地區的半威水和海水水域,我國沿海均有分布。
1.鹽度 適應鹽度範圍為2%~50%,在10%~30%下生長較好,在15%~25%的鹽度範圍內生長繁衍最好。休眠卵孵化的適宜鹽度範圍為1.5%~35%,最適範圍為15%~20%。褶皺臂尾輪蟲對鹽度大幅度的突然變化的忍耐力較低,需要經過逐漸過渡才能適應。
2.餌料 褶皺臂尾輪蟲以細菌、浮遊藻類、小型原生動物和有機碎屑為餌。一般大小在25微米以下的餌料較為適宜。藻類中以綠藻較好。
3.水質 褶皺臂尾輪蟲喜歡有機質較多的水體。
(三)生長和繁衍 褶皺臂尾輪蟲的雌體當被甲長達140微米時即可產卵繁衍,此即生物學的最小型。卵產出時較小,隨著胚胎的發育,短徑膨大,在27℃水溫下,最遲在一天之內孵化。剛孵化的小輪蟲形態和成體相似,平均被甲長96微米,寬72微米,在水中活潑遊泳,攝食小型藻類,並迅速生長。孵化後約需3-4天達到生物學的最小型,便能產卵(抱卵)。在溫度25℃,餌料充足的條件下,經10天養殖,由原來每毫升1個增殖到每毫升1 500-2000個,增長了1500-2000倍(青島海洋水產研究所,1972)。
(四)褶皺臂尾輪蟲的大面積養殖
1.養殖池 大面積養殖輪蟲,可利用室外水泥池或土池。養殖池的容量大小按實際需要而定,水泥池有10平方米,20平方米,40平方米或更大的;土池以200~350平方米比較適宜。養殖池水深1米左右。土池的圍堤應堅固,不慘漏。最理想的是能引入淡水,可以調節水的比重。
2.清池 用水泥池養殖輪蟲,養殖前須把池子洗刷並用過濾海水衝洗乾淨,曝曬1-2天,灌入經篩絹過濾的海水。用土池養殖輪蟲,養殖前需要清池,目的是殺死池中輪蟲的敵害生物。
3.施肥繁衍餌料生物 如果養殖用水經過沙濾,必須接入藻種。主要施氮、磷肥,施肥可按每立方米水體施硝酸銨37g和過磷酸鈣7g;也可按每立方米水體施硝酸銨50g、磷酸二氫鉀5g和檸檬酸鐵銨0.5g。也可施用其他肥料。第一次施肥後,每隔5-7天追肥1次,追肥量與施肥時間,依池水餌料藻類含量的具體情況而定。
4.接種 池中餌料藻類達到一定數量後,即可接種輪蟲入池養殖。接種密度一般50~1 000個/升。如果在養殖池中保存有輪蟲冬卵,則不需要接種。
5.養殖管理
(1)維持池中浮遊藻類的數量在適宜的範圍內:在輪蟲大量繁衍後,投餌量增加,消耗大量的浮遊藻類。因此,必須追施肥料,繼續繁衍浮遊藻類,使池中浮遊藻類維持一定的數量。
(2)注意水質變化的情況:在養殖管理中,應注意水質變化情況。特別是天氣悶熱、溫度高的情況下常易引起缺氧。在水質有惡化的可能時,應及時加入較大量的新鮮海水搶救。
上述的文章到這裡結束了,大家還有什麼疑問的嗎,都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給到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