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螺的人工育苗高產技術_種苗技術(苗種培育)_水產養殖網

2021-01-17 水產養殖網
東風螺的人工育苗高產技術出處:本站整理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07-11-29 15:01:00
&nbsp&nbsp&nbsp&nbsp方斑東風螺屬腹足綱、新腹足目、娥螺科,是熱帶、亞熱帶種類,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和廣西沿海,它生長速度快、肉質味道鮮美,是近幾年新興的一個海水養殖品種。但過度捕勞使方斑東風螺的自然資源大大減少,需要對方斑東風螺進行人工養殖以滿足人們的需要。筆者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於2002年和2003年在湛江海洋大學覃鬥試驗基地進行了兩年的方斑東風螺人工育苗試驗,取得了出苗量13萬隻/m2的好成績,現將試驗的技術措施和結果報導如下
 &nbsp&nbsp基本情況和主要技術
&nbsp&nbsp&nbsp&nbsp1.1 設施
&nbsp&nbsp&nbsp&nbsp親螺培育及產卵池、育苗池共10個,規格為3mx6.3mx1.3m,每池水體25m3;幼體孵化池及餌料培養池共12個,每池水體5m3。育苗系統由一臺3KW羅茨鼓風機供氣。育苗用水為經過沉澱再經過過濾的沙濾水。
&nbsp&nbsp&nbsp&nbsp1.2 親螺來源
&nbsp&nbsp&nbsp&nbsp親螺購自廣西合浦營盤的拖網魚船,兩批分別購得親螺30kg和40kg,其規格為殼高5cm以上。因每天的收購量較小,先將收購的親螺暫養於當地育苗場,收購所需數量後採用降溫幹運的方法將親螺運回試驗基地。具體運輸方法是:將一個裝有冰塊的塑料簍子放進泡沫箱中(冰塊要用塑膠袋密封,以防冰融化後浸泡到親螺),再在簍子周圍放上親螺,親螺上方蓋上一層溼布,加蓋密封即可進行運輸,塑料簍子的作用是將冰和親螺隔開,防止親螺被凍傷;每箱裝親螺20kg。
&nbsp&nbsp&nbsp&nbsp1.3 親螺的培育
&nbsp&nbsp&nbsp&nbsp方斑東風螺有潛沙習性,將運回的親螺放於池底鋪有5cm沙的親螺培育池中培育。投以當地易得的雜魚和珍珠貝肉,每天晚上投餌一次,投餌量約為親螺體重的5%~10%,具體投餌量可根據親螺攝食情況調節,一般以第二天早上略有少量剩餘餌料為適宜。每天早上8:00-9:00進行換水和清汙,先排乾親螺培育池的水,消除池底的殘餌,用海水將池底沙衝洗乾淨後再加滿水;換水清汙時為防止將親螺衝走在出水口加隔離網;每星期用(50~100)x10-6濃度的高錳酸鉀將沙消毒一次。
&nbsp&nbsp&nbsp&nbsp&nbsp1.4 親螺的交配產卵和孵化
&nbsp&nbsp&nbsp&nbsp&nbsp在人工培育條件下成熟親螺會自然交配並產出卵囊,方斑東風螺一般將多個楔形卵囊產在池底的沙上形成卵群。採集卵囊結合換水進行,排乾水後即可進行卵囊採集,將採集的卵囊清洗乾淨,用100x10-6濃度PVP-I消毒2~5min後,置於40目小網箱在育苗池中孵化,網箱底部要儘量拉平,以避免卵囊大量堆積在一起造成局部缺氧而影響卵的孵化率。在水溫27℃經過6天左右幼蟲即可孵出,孵出的幼蟲穿過網箱進入育苗池,而空卵囊和未孵化的卵囊則留在孵化網箱中,待育苗池中幼蟲密度達到1萬~2萬隻/m3將卵囊移到另一個池子中繼續孵化。
&nbsp&nbsp&nbsp&nbsp&nbsp1.5 幼蟲的培育管理
&nbsp&nbsp&nbsp&nbsp&nbsp換水:前5d每天換水一次,以後每天換水二次,日換水總量為20%~50%。隨幼蟲生長更換換水器不同網目的網布,浮遊期用100目網布,變態後用80目網布。
投餌:浮遊期幼蟲以投餵小球藻為主,金藻、扁藻和麵包酵母為輔,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餌1次,幼蟲不同發育時期投餌量見表1。
&nbsp&nbsp&nbsp&nbsp培育期的水質條件:水溫23℃~29.8℃,海水相對密度1.021~1.023,pH8.1~8.3,溶解氧>5mg/L。
&nbsp&nbsp&nbsp&nbsp1.6 幼蟲變態期的管理
&nbsp&nbsp&nbsp&nbsp幼蟲達760μm即具有變態能力,此時將幼蟲移到另外池底鋪有沙的育苗池進行變態,具體方法是:將40目網布篩取的海沙用淡水衝洗乾淨,用200x106濃度PVP-I消毒10min,衝洗乾淨藥液後均勻鋪放到消毒好的育苗池底,沙的厚度為0.5cm左右,加滿水備用。
用換水器將培育有幼蟲的育苗池水排至30cm~50cm,在育苗池排水口安放集苗網箱,並在集苗槽內加入海水,使槽內水位比育苗池水位低10cm~20cm,拔起排水膠塞將幼蟲排至集苗網箱。保持集苗槽與育苗池的水位差不要太大,以控制幼體的排出速度,防止水流太急而損傷幼蟲。將集好的幼蟲清洗乾淨後移入上述已準備好的育苗池。
&nbsp&nbsp&nbsp&nbsp此時的餌料投餵方法為藻類繼續投喂,再投餵少量魚肉,為了便於觀察幼蟲的變態情況和及時清除殘餌,魚肉應投放到餌料臺上,餌料臺的製作見圖1。每天投餵魚肉1~2h後提起餌料臺,檢查魚肉上是否附有已變態的幼蟲。每3~4m2安放一個餌料臺。
&nbsp&nbsp&nbsp&nbsp1.7 藥物防病措施
&nbsp&nbsp&nbsp&nbsp浮遊期每隔3d投一次抗菌素,其種類有百炎淨、氟哌酸、環丙沙星,這幾種抗菌素輪流使用,濃度為0.5x10-6濃度。投藥後停止換水一天。
&nbsp&nbsp&nbsp&nbsp1.8 稚螺期的管理
&nbsp&nbsp&nbsp&nbsp育苗池水中沒有浮遊幼蟲時幼蟲完全變態為稚螺,停止投餵藻類,只投餵魚肉。剛變態的稚螺口中的齒舌尚嬌嫩,投餵肉質較細軟且經過急凍再解凍的魚肉。
稚螺有爬壁習性,在池內壁水面上方貼掛經海水浸溼的雙層紗布,防止稚螺乾燥死亡。7:00、18:00各收紗布一次,將池壁的稚螺衝洗入育苗池水中。
&nbsp&nbsp&nbsp&nbsp1.9 幼螺的出池方法
&nbsp&nbsp&nbsp&nbsp1.9.1 過篩法
&nbsp&nbsp&nbsp&nbsp將沙和幼螺置於40目的篩網中在水中過篩,沙通過網布沉於水底,稚螺則留在篩網中。
&nbsp&nbsp&nbsp&nbsp1.9.2 餌料誘捕法
&nbsp&nbsp&nbsp&nbsp停投一次餌料使幼螺處於適度飢餓狀態,再把魚肉投放到餌料臺上,一小時左右提起餌料臺,將附在魚肉上的幼螺收集起來。
&nbsp&nbsp&nbsp&nbsp2 結果與分析
&nbsp&nbsp&nbsp&nbsp2.1 親螺的交配和產卵
&nbsp&nbsp&nbsp&nbsp方斑東風螺雌雄異體,屬體內受精、卵胎生種類。雄螺在右觸角下方有交接突起,雌螺則沒有交接突起。人工飼養條件下雌雄親螺都可成熟交配產卵,一般早上換水後至傍晚進行交配活動,晚上進行產卵,產出的卵被包在卵囊中。卵囊一般產在池底的沙上,每個雌螺所產長楔形卵囊的柄基部粘在一起形成卵群,每個卵群所含卵囊數和每個卵囊所含受精卵數不同,隨機抽取10個卵群進行產卵指標統計,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方班東風螺的產卵量一般為3.4~4.7萬粒,每個卵囊含卵量為670~940粒。
&nbsp&nbsp&nbsp&nbsp2.2 幼蟲及稚螺生長速度與水溫的關係
&nbsp&nbsp&nbsp&nbsp方斑東風螺幼蟲及稚螺的生長速度受水溫影響較大,水溫高生長速度快,水溫低則生長速度減慢。2002年和2003年育苗試驗中幼蟲及稚螺生長情況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水溫低時幼蟲生長速度變慢、浮遊期增加,2002年浮遊期為33d左右,2003年因水溫高浮遊期僅為24天左右。在2002年育苗試驗中的5、6、7號池變態期水溫因有冷空氣降到23℃,絕大部分幼蟲不能變態而死亡,其餘四個池的稚螺也因水溫低而處於停食狀態,故整個育苗期水溫應在25℃以上;2003年試驗中各池育苗期的水溫均較高,從變態到長成殼高2mm稚螺的時間僅為21~23d。
&nbsp&nbsp&nbsp&nbsp2.3 2002年和2003年的育苗結果
&nbsp&nbsp&nbsp&nbsp2002年9月~11月的育苗試驗中共產卵7池,出苗68.4萬,單位底面積出苗0.9萬/m2;2003年5~8月的育苗試驗中共產卵10池,出苗248萬,單位底面積出苗1.3萬m2,取得了很好的育苗效果。具體試驗情況見表4。
&nbsp&nbsp&nbsp&nbsp3 問題與討論
&nbsp&nbsp&nbsp&nbsp3.1 關於變態期動物性餌料的投餵技術
&nbsp&nbsp&nbsp&nbsp變態期是幼蟲生活習性從浮遊向底棲、攝食習性從植物性餌料向動物性餌料轉變的時期。東風螺產卵不同步,導致幼蟲發育不同步、到達變態期也不同步,所以在幼蟲變態期要在投餵藻類的基礎上增投動物性餌料。根據資料[1,2]介紹,變態期幼蟲要投餵魚漿或碎魚肉以滿足已變態幼蟲的攝食需要。根據筆者在育苗過程中的觀察,變態期投餵魚漿幼蟲也可以變態為稚螺,但魚漿中小顆粒魚肉懸浮於水中,不能被稚螺攝食到,易汙染水質;大顆粒魚肉則沉於水底,不能被稚螺完全攝食乾淨,也沒有辦法將它們清除,易汙染底質,投餵魚漿和碎魚肉的做法往往會引起水質和底質的惡化,導致幼蟲和稚螺的大量死亡,造成出苗率低。
&nbsp&nbsp&nbsp&nbsp變態期幼蟲個體較大、面盤趨於萎縮、而腹足變得發達,活動於水體的底層,並交替進行爬行和遊泳。筆者曾將即將變態的幼蟲放入玻璃缸中,一夜之間幼蟲面盤全部脫落而從浮遊生活轉變為底棲生活,並開始主動覓食塊狀魚肉。已變態的幼蟲具有爬行能力,其嗅覺也很發達,投餵魚肉後,距離魚肉1m遠以內的稚螺很快地向魚肉移動,距魚肉不同距離的稚螺對魚肉反應時間見表5。
&nbsp&nbsp&nbsp&nbsp我們在試驗中採用多點、定點將薄片狀魚肉投餵到餌料臺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已變態稚螺充分攝食,並可以檢查幼蟲的變態情況,另一方面便於清除殘餌、避免殘餌汙染水質,經試驗證明是變態期合理的餌料投餵方法。
&nbsp&nbsp&nbsp&nbsp3.2 關於稚螺期稚螺死亡原因及對策的探討
&nbsp&nbsp&nbsp&nbsp根據筆者觀察:稚螺有爬壁習性,常爬於水面以上的池壁上;稚螺腹足分泌物粘性較強,而幼螺身體較輕,附於池壁上的稚螺即使腹足已收回殼中往往也會被粘液粘在池壁上,不能自行從池壁落入水中,時間長了會造成幼螺乾燥死亡,2003年7月進行的不同氣溫下殼高1~1.2mm幼螺露空時間與死亡率關係試驗,結果見表6。由表6可以看出在氣溫越高幼螺在露空狀態下的生態時間越短。
&nbsp&nbsp&nbsp&nbsp在東風螺人工育苗中一般採用水瓢淋水的方法將幼螺衝回水池中以避免幼螺因露空時間太長而死亡,但此方法需要30~50min潑淋一次池壁,常因為工作量太大不能及時潑淋而造成附壁幼螺的大量死亡。我們在試驗中採用池壁貼掛溼紗布的方法很好地解決了幼螺附壁死亡問題,具體做法是將海水浸溼的雙層紗布一邊搭在池壁面上,另一邊沿池壁垂下並浸入水中;幼螺爬壁時進入紗布與池壁之間的空隙,而且也不能爬得太高,經試驗幼螺以此法保持溼潤狀態12h後其成活率為100%。實踐證明此法簡單易行,是提高幼螺成活率的重要手段。
&nbsp
(本文已被瀏覽 5493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第十一屆全國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石斑魚...
    一批高校也從科研技術創新上推動水產南繁建設。海南大學副校長範文介紹,海南大學依託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海南省熱帶水生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等教學科研平臺,取得了點帶石斑魚規模化人工繁育技術研究等一批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科研成果,聯合培育了&nbsp「虎龍雜交斑」等石斑魚新品種,為水產南繁貢獻智慧和技術力量。
  • 海膽人工育苗技術
    海膽人工育苗技術出處:中國海洋報 作者:常亞青 水產養殖網 2008-06-20 14:52:00   海膽是海洋中比較常見的一類無脊椎動物,其外殼上生有許多可動的棘,形似刺蝟,故稱之為「海刺蝟」。海膽是一種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科研價值都比較高的經濟海洋生物,其部分種類的生殖腺味道極其鮮美,營養也很豐富。
  • 疣吻沙蠶人工育苗關鍵技術探討
    疣吻沙蠶人工育苗關鍵技術探討2014-06-01 09:3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海洋與漁業》          目前在國內疣吻沙蠶天然資源較好、水域汙染較輕的地區(如中山神灣、陽江東城)已進行人工圍灘護殖,取得良好經濟效益,但因人工繁殖技術沒有得到解決,人工護殖完全依賴於天然苗種,限制了這一品種的開發利用。筆者於2013年9月至12月進行了疣吻沙蠶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現就疣吻沙蠶的人工育苗技術總結如下,並針對其中幾個關鍵問題進行探討。
  • 養殖方斑東風螺 30平方米利潤可達1萬元
    養殖方斑東風螺 30平方米利潤可達1萬元2013-01-10 09:1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財寶典種苗價格穩定&nbsp養殖模式分三種&nbsp&nbsp隨著需求的增加,野生捕撈的方斑東風螺供不應求,1999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成功地進行了該螺人工繁殖。隨後廣東、福建等省也先後開展方斑東風螺養殖技術研究,2003年海南、廣東部分研究所、苗場開始向市場上供應方斑東風螺苗。
  • 淡水水產所科技成果展:紅螯螯蝦規模化繁育及配套養殖技術
    淡水水產所科技成果展:紅螯螯蝦規模化繁育及配套養殖技術2020-12-31 10:16: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1946 次 我要評論
  • 雜交條紋鱸魚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技術
    雜交條紋鱸魚苗種培育及成魚養殖技術2009-09-22 08:23: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5496 次 我要評論  雜交條紋鱸目前有兩種,一種為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國南加州生產的「原始雜交」種即用條紋狼妒的卵與金眼狼妒的精子人工雜交而得,另一種為雌性的金眼狼妒與雄性的條紋狼妒雜交種「陽光鱸」。
  • 石斑魚人工育苗技術
    受精卵經過人工孵化卵出的仔魚,稱魚花、水花,從仔魚培育到全長3釐米左右的幼魚,身體已經被鱗片覆蓋,稱魚種。人工育苗指的是以一定的方式,在人工控制環境的條件下將孵出的仔魚培育成魚種的過程。           目前石斑魚苗孵化的生產方式主要有三種:室內水泥池育苗、室外高位池育苗、室外土池育苗。          目前採用最多的是室外高位池育苗,其效果也是最好的。
  • 南海所「小丑魚全人工培育及養成技術成果轉化」獲院大漁創新獎
    南海所「小丑魚全人工培育及養成技術成果轉化」獲院大漁創新獎2019-04-11 09:48: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南海水產研究所        瀏覽量: 23218 次 我要評論
  • 省農業農村廳發布春季水產養殖技術操作指南: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對水產養殖和市場供應帶來一定影響。同時,春季氣溫逐漸升高,晝夜溫差大,天氣變化頻繁,是水產動物防病促長、提高成活率和品質的關鍵時期。為加強養殖管理,確保各地水產養殖穩定和市場供應充足,我省農業農村廳有關水產專家編寫了水產養殖技術指南,供養殖戶參考使用。
  • 巴沙魚人工繁育技術要點
    巴沙魚人工繁育技術要點出處:《海洋與漁業》 作者:黃維 黃木珍 林碧海 水產養殖網 2014-11-01 21:58:00 原廣東省淡水名優魚類種苗繁育中心於2008年引進80尾巴沙魚後備親魚,2010年6月進行繁殖試驗,催產8尾親魚,共孵化出65萬尾水花,培育成3cm以上規格苗種25.8萬尾;目前巴沙魚繁育技術已成熟,每年可生產500萬尾3cm以上規格的苗種,廣東和海南已有養殖。
  • 黃海水產研究所多項成果入選改革開放40周年漁業科技標誌性成果
    黃海水產研究所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研究,鯷魚資源、漁場調查及鯷魚變水層拖網捕撈技術研究,大菱鮃的引種和苗種生產技術的研究,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魚類種質低溫冷凍保存技術的建立與應用,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海洋生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調查與評估,中國對蝦「黃海1號」新品種及其健康養殖技術體系,半滑舌鰨苗種規模化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開發與應用,海水鮃鰈魚類基因資源發掘及種質創製技術建立與應用等
  • 黑魚生魚黑芝麻培育技術要點詳解_淡水養殖(黑魚養殖)_水產養殖網
    黑魚生魚黑芝麻培育技術要點詳解出處:旺海大講堂 作者:活寶源-黃志東 水產養殖網 2017-04-12 16:32:00 前言&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生魚魚價開始回落。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開工 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開工 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金羊網  作者:張豪  2021-01-10 項目用地規模約8000畝,項目建成後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
  • 水產苗種管理辦法
    養殖可育的雜交個體和通過生物工程等技術改變遺傳性狀的個體及後代的,其場所必須建立嚴格的隔離和防逃措施,禁止將其投放於河流、湖泊、水庫、海域等自然水域。  第九條 國家鼓勵和支持水產優良品種的選育、培育和推廣。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有計劃地組織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選育、培育水產優良新品種。
  • 2015年水產種苗購種指南|水產種苗企業|水產種苗供求|專題報導...
    ,國家級水產(對蝦)良種場。   海南海尚種苗培育基地有限公司
  • 吃貨們有福啦|寧波市科技局|育苗|水產養殖|烏賊|...
    蔣霞敏教授介紹研究成果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寧波大學課題組團隊攻克了虎斑烏賊大規模人工繁育難題,累計育出苗種120餘萬隻,養成500克以上商品烏賊11萬隻,創造了國內人工養殖數量最多、單體最大的歷史記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該物種的規模化苗種繁育與養殖,這標誌著寧波市人工養殖虎斑烏賊取得新突破,為開展大規模養殖奠定了基礎。
  • 【高職專業庫】水產養殖技術,專業介紹及就業前景
    具備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水產經濟動植物的增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養殖魚類、甲殼類、藻類(可選擇其中的2-3類)的人工育苗、育種和成體的集約化養殖等生產環節的技術關鍵;掌握主要養殖魚類、甲殼類、藻類(可選擇其中的2-3類)的人工育苗、育種和成體的集約化養殖等生產環節的技術關鍵;具備內陸水域、淺海、灘涂的漁業資源和環境調查與規劃的基本方法
  • 黃海水產研究所「狼鰻人工繁育技術」通過專家現場驗收
    8月8日,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組織相關專家對黃海水產研究所與煙臺天源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青島金沙灘水產開發有限公司合作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