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理所在小型雜食性魚類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09 瀟湘晨報

魚類在維持湖泊食物網結構與功能穩定中發揮重要作用。雜食性魚類是指同時以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為食的魚類,可至少從兩個營養級中獲取食物來源。例如,鯉可攝食搖蚊幼蟲、水蚯蚓和植物碎屑;鰱、鱅可攝食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因此,雜食性魚類可通過多種途徑(多個營養級)影響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在淺水富營養化湖泊生態修復中,魚類群落調控是一種重要手段,其重點在於通過去除或降低雜食性魚類的生物量,達到改善水環境條件、促進沉水植物生長的目標。在熱帶生態修復湖泊中(如惠州西湖),雜食性魚類生物量會逐漸恢復至修復前的水平,其中主要以鯽、羅非魚等個體較大的雜食性魚類為主;而小型雜食性魚類逐漸發展為亞熱帶湖泊生態修復後(如蠡湖)魚類群落的優勢種(如麥穗魚、鰺、鰟鮍等)。已有研究多關注大型雜食性魚類(如鯉等)對水質、透明度、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學界缺少對小型雜食性魚類的研究,對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影響與作用的了解相對匱乏。

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體汙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自主部署項目的資助下,劉正文課題組博士于謹磊進行相關研究,以大鰭鱊(鰟鮍魚類的一種)為研究對象,開展小型雜食性魚類對水質及生物群落的影響途徑及機理研究。

1.大鰭鱊對沉積物擾動較弱,主要通過排洩營養鹽的途徑引起水體營養鹽濃度升高和光照條件下降

魚類可通過擾動沉積物和排洩的途徑影響水體營養鹽濃度。個體較大的底棲雜食性魚類主要通過擾動沉積物,加速沉積物營養鹽釋放,促進沉積物再懸浮等途徑,導致水體營養鹽和無機懸浮物(ISS)濃度上升。在沉積物再懸浮研究中,ISS濃度常被用於評價魚類等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對沉積物的擾動作用強弱。研究發現,小型雜食性魚類鰟鮍(大鰭鱊)引起水體營養鹽和總懸浮顆粒物(TSS)濃度升高;但對沉積物的擾動作用較弱(ISS與對照組間無顯著差異)(圖1、圖2)。其說明鰟鮍主要通過排洩途徑來增加水體營養鹽濃度,從而促進浮遊植物生長,通過促進水體有機懸浮顆粒物(OSS)的途徑增加TSS濃度(圖2)。

2.小型雜食性魚類有利於藍藻發展為優勢種,同時促進輪蟲和水絲蚓生物量上升

大鰭鱊有利於藍藻發展為優勢種(圖3),其與其它雜食性魚類(如鯽和鯉)的研究結果一致。然而,大鰭鱊不但沒有降低,反而促進浮遊動物豐度和生物量上升,其中以輪蟲為主(圖4)。大鰭鱊增加水絲蚓的豐度和生物量(圖5),其與底棲雜食性魚類引起水絲蚓等底棲動物生物量下降的結果不同。

3.大鰭鱊對不同沉水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

沉水植物在淨化水質、抑制浮遊植物生長和穩定湖泊食物網結構與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沉水植物群落構建已廣泛應用於修復我國熱帶/亞熱帶富營養化淺水湖泊。在五裡湖生態修復示範區中,大鰭鱊主要以沉水植物為食,但因其口裂較小,可能對不同沉水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研究發現,大鰭鱊通過排洩可增加水體營養鹽濃度(圖6),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沉水植物的生長。然而,大鰭鱊通過攝食金魚藻(C. demersum),抑制金魚藻的生長;而大鰭鱊對狐尾藻(M. spicatum)的攝食強度較小,較高的氮、磷濃度促進狐尾藻的生長(圖6)。在實驗周期內,大鰭鱊對輪葉黑藻(H. verticillata)和密刺苦草(V. denseserrulata)生長的影響不顯著。

通過研究小型雜食性魚類的影響,增加學界對雜食性魚類影響湖泊生態系統途徑的新認識,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湖泊管理與修復策略。雖然小型雜食性魚類的個體較小,但研究數據表明,其對水體營養鹽、懸浮顆粒物濃度、水下光照、浮遊生物群落結構、底棲動物群落結構以及沉水植物生長均具有較強的影響。此外,小型雜食性魚類是亞熱帶淺水湖泊生態修復後的優勢魚類,當密度較高時,對湖泊生態修復及修復效果的穩定維持具有潛在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建議在湖泊管理與生態修復中,需加強對此類小型雜食性魚類的種群監測與管理。

論文連結:1、2、3、4、5

圖1.不同密度大鰭鱊對TP、TN、Chl a和水下光照(light intensity)的影響

圖2.不同密度大鰭鱊對水體總懸浮顆粒物(TSS)、有機懸浮物(OSS)和無機懸浮物(ISS)的影響

圖3.大鰭鱊對浮遊植物群落的影響

圖4.大鰭鱊對浮遊動物群落的影響

圖5.大鰭鱊對搖蚊幼蟲和水絲蚓的影響

圖6.鰟鮍排洩對水體營養鹽的影響(Exp.1)以及不同沉水植物生長(RGR)對鰟鮍的響應(Exp.2)

【來源: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水生所在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研究中獲進展
    由於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調水量巨大、調水工程沿線水體交換頻繁、受到流域內多重人類活動(如城鎮化、工業、農業、採礦業等)影響較大,調水沿線水體及受水地區的水生態系統健康與水質安全備受關注。目前,尚缺乏有關南水北調東線水生態系統健康與大尺度生態格局的研究。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2017-11-03 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贛江流域是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森林類型複雜多樣,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脅迫日益劇烈。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研究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生物固氮作用為陸地及水生態系統提供了大量的氮源。目前,關於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吳慶龍團隊通過對撫仙湖表層和真光層固氮微生物空間分布特徵進行研究,揭示了撫仙湖固氮微生物的空間分布的高異質性及影響因素。相關成果最近發表在生物領域國際期刊Microbial Ecology上。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湖泊熱力學過程是湖泊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物理過程,與湖泊光學和水動力學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對物質分解、浮遊生物的新陳代謝及初級生產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溫及其季節變化決定生物群落結構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
  •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蠡湖良性草型生態系統重構為淺水湖泊治理與恢復提供參考 2021-01-06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南京土壤所在細菌群落裝配過程介導土壤剖面SOC代謝研究中獲進展 2020-07-13 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裝配對於理解微生物群落調節生態系統水平功能的機制十分重要。
  • 新疆生地所在乾旱區湖泊微生物多樣性和重金屬抗性基因研究中獲進展
    湖泊是我國西北乾旱區重要的水資源,對於維護生態安全和保障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水體微生物在湖泊元素地球化學循環和汙染物的消除轉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長江中下遊湖泊富營養化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以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為依託單位,於2002年4月啟動了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在全國率先開展「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富營養化的發生機制與控制對策研究」。該項目集中院內多家優勢力量,強化學科交叉,全力攻關,三年來,通過對長江中下遊100多個湖泊的調查、研究,在湖泊的底泥內源汙染及釋放機制、富營養化湖泊內源汙染控制及生態修復的理論和治理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性進展,為我國即將開展的大規模湖泊富營養化治理提供了科學儲備和技術支撐,同時也為填補國際湖泊學有關淺水湖泊的研究空白做出了重要貢獻。
  • 記中科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就湖泊水生態系統的觀測及研究專程赴中國科學院太湖湖泊生態系統研究站(以下簡稱太湖站)取經。 揚帆起航 太湖位於世界著名湖群之一 —長江中下遊湖群的下遊,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積3.7萬平方公裡,人口密度集中。這裡河網密布,有140 多條河流出入,水滯留時間300天左右。
  • 南京地理所研究員劉正文擔任Freshwater Biology編委
    該期刊發表內陸水域生態學基礎理論與應用方面的研究論文和綜述,包括微生物、藻類、大型植物、無脊椎動物、魚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等,也發表揭示水體整個生態系統特徵的物理與化學過程方面的論文,期刊尤其歡迎有明確假設的研究論文。Freshwater Biology每年還就熱點科學問題出版專輯。
  • 水生所在魚類腸道微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魚類腸道是一個與外界具有明顯隔離的半開放系統,經由口和肛門與周圍環境交流並構建具有特定群落結構的微生態系統。該系統具有類似於被水體隔離島嶼的物理和生態特徵,因此關於魚類腸道「島嶼」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的研究不僅能增進對微生態系統的認識,也將為揭示宏觀生態系統相關群落生態學原理提供依據。
  • 南京地理與湖泊所大型儀器流式細胞儀安裝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實施知識創新工程以來,大力加強儀器的裝備和更新改造,裝備了數臺先進的大型儀器,這些儀器同原有的儀器設備相配套,有效提升了南京地理與湖泊所的設備支撐能力,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條件保障。
  • 水產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1&nbsp圍網養殖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圍網養殖是淺水湖泊中一種半集約化養魚方式,自20&nbsp世紀80&nbsp年代以來在淺水湖泊中普遍開展生產性圍網養殖,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但由於缺乏科學指導和規劃,過度地開發集約化養魚導致大量外源性營養物質輸入,&nbsp超出水體的自淨能力,嚴重破壞了水資源,對湖泊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2018年考研推免生招生簡章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2018年考研推免生招生簡章   一、申請條件   凡在高等院校獲得推薦免試資格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均可申請推薦免試攻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或直博生。
  • 地理資源所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中獲進展
    自2006年以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系統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穩定同位素生態系統生態學研究方向取得了快速的發展。>  高時間解析度的大氣水汽δD,δ18O和d 數據可促進全球和生態系統尺度大氣和生態水文過程的理解
  • 南京專家最新研究發現: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復甦需要一千萬年
    紅色箭頭所示二疊紀末期(2.52 億年前)發生的顯生宙最大的生物滅絕事件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最新的研究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之後湖泊和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一千萬年的時間才能明顯恢復,相關成果於3月31日在線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地質學》(Geology)。
  • 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後,湖泊生態系統需要一千萬年才能恢復
    研究區域的實地照片。圖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二疊紀末的大滅絕(EPME)發生在大約在2.52億年前,造成了嚴重的海洋和陸地生態系統危機,大約75%的陸地生物物種消失了。陸地生態系統恢復需要多長時間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NIGPAS)的王博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二疊紀末大滅絕後,湖泊和形成泥炭的森林生態系統可能需要長達1000萬年的時間才能恢復。結果於3月30日發表在《地質學》上。
  • 南京地理所揭示湖泊水體陽離子對藍藻聚集及水華形成的促進機理
    南京地理所揭示湖泊水體陽離子對藍藻聚集及水華形成的促進機理 2016-09-18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藍藻水華除受環境營養鹽、水文氣象及生物脅迫作用外,水體中存在的陽離子(如鈣鎂離子)濃度對顆粒聚集及水華形成的影響卻鮮有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