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2021-01-10 科學網

 

湖泊熱力學過程是湖泊生態系統中最基本的物理過程,與湖泊光學和水動力學過程緊密相關,同時對物質分解、浮遊生物的新陳代謝及初級生產過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水溫及其季節變化決定生物群落結構和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而對於深水湖泊/水庫而言,湖泊水溫差形成的湖泊熱力分層及循環還是引起水體各種理化過程(如溶氧分布、底泥營養鹽釋放)、上下層水流混合和對流等動力現象的主要因素。因此,全球變暖引起的湖泊增溫首先會改變湖泊熱力學結構,影響溫躍層深度、厚度、強度、湖泊熱力分層和熱力循環,進而進一步影響湖泊生態系統其它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最終影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研究所「一三五」重點布局的湖泊光熱過程耦合等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張運林研究小組與淳安縣環境監測站、杭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在深水湖泊熱力循環及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基於2010年至2013年千島湖(新安江水庫)3個站點水溫垂直剖面月觀測以及千島湖周邊5個氣象站1951年至2012年月平均氣溫觀測數據,研究發現從每年的3、4月到次年的1、2月千島湖存在長期穩定熱力分層,表層水溫和透明度是影響湖泊熱力分層的主導因素。在溫躍層穩定及減弱階段,表層水溫與溫躍層深度存在顯著負相關,與溫躍層厚度和強度存在顯著正相關;透明度與溫躍層深度存在顯著正相關,與溫躍層厚度存在顯著負相關。過去62年千島湖地區氣溫上升造成溫躍層深度降低1.4m,厚度和強度增加1.1m和0.22°C/m;而過去26年千島湖透明度下降造成溫躍層深度降低2.72 m,溫躍層厚度增加1.62 m。氣溫上升和透明度下降強化湖泊熱力分層,延長分層時間,不利於上下層水體交換和溶解氧擴散,造成下層水體缺氧,影響湖泊水質。

以上研究結果發表在湖沼學期刊《湖沼學與海洋學》(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第4期。這是張運林研究小組第二次在該刊發表我國湖沼學方面的研究成果,2010年該刊曾刊登張運林研究小組關於雲貴高原湖泊有色可溶性有機物特徵和來源方面的研究成果。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自然子刊文章解讀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正如最近幾十年來所觀察到的那樣,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威脅做出了響應。2020年7月14日,《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發表題為《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Global Lake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的文章,從冰層、表面溫度、蒸發和水位等物理變量切入,全面系統地討論了全球湖泊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東北地理所等在氣候變化影響青藏高原湖泊的遙感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3-15 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大氣所關於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 針葉林地下生態過程對氣候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的生態學效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
  • 段安民小組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從上世紀30年代至今,大尺度地形機械和熱力強迫作用對大氣環流影響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全球副熱帶地區的大地形(如亞洲的青藏高原、北美的洛基山脈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脈等)在大氣環流定常態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受到重視。 「這也正是近年來,人們研究全球氣候變化時將視野由經典氣候學轉向氣候系統動力學的原因。」
  • 東北地理所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
    湖泊變遷記錄著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是全球變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湖泊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受到關注。湖泊溫度是湖泊重要的物理特徵,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氣候變化參量。開展湖泊溫度的相關研究,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湖泊的綜合響應、湖泊演化和格局的驅動機制等具有理論意義。
  • 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宋柱秋在開花物候對氣候變暖響應的種內變異性研究上取得進展。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功能生態學》。植物開花物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生態系統的最敏感指示器之一。研究物候響應氣候變化的種內變異性,有助於準確預測物候和評估氣候變化對生物的潛在影響。然而,自然系統中物候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在種內的變異性依然不清楚,尤其是在大空間尺度上。
  •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溫帶荒漠植被格局及氣候響應特徵研究中獲進展 2016-03-30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封面圖片背後的故事 | 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響應
    一些全球研究計劃的興起支撐和推動了全球變化與生態系統的研究, 比如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STATS)等。「全球變化和陸地生態系統」(GCTE)研究計劃是IGBP的核心研究計劃之一, 旨在分析全球尺度上大氣成分、氣候、人類活動和其他環境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預測未來全球變化可能帶來的農業、林業、土壤和生態系統複雜性的改變。
  • 中亞地區晚全新世水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亞是全球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其生態環境脆弱,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2010~201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先後開展了「中國地質碳匯潛力研究」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研究」項目。項目主要目標任務是理清巖溶作用在全球碳循環中的時間尺度與地位,開展碳酸鹽風化大氣CO2匯的穩定性和量級及其與矽酸鹽風化的對比,估算我國巖溶碳匯,並提出人工幹預增匯途徑與潛力評價。
  • 理加聯合應邀出席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2017年10月13日-14日,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循環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機制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sponse and Feedback of Forest Ecosystem Carbon, Nitrogen and
  • 內陸湖泊流域化學風化作用與古氣候研究成果卓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內陸湖泊流域化學風化作用的沉積記錄與古氣候反演」課題利用單一流域盆地沉積物在記錄特定流域內剝蝕和風化產物的獨特優勢,選取內蒙古岱海、青海湖這兩個中國內陸封閉型湖泊作為研究對象,著眼於陸地表生地球化學過程與氣候和生態環境的密切關係,為季風區乃至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地球化學依據,並探討其在湖泊古氣候環境恢復中的普遍意義
  • 土壤微生物對溫溼度交互變化響應研究獲進展
    在土壤生態過程對溫度、溼度等環境變化的響應方面已有大量的相關研究,但關於調控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對溫溼度響應行為的研究還較為缺失。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對土壤溫度和溼度的變化的響應規律是準確模擬土壤溫室氣體排放過程、氮磷周轉過程的生物學基礎,也是改進全球氣候和陸面模型模擬不確定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中國正穩步推進「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
    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說,隨著綜合國力提升,中國「第三極」科學研究領域已處於世界領先的主導地位,「三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國際大科學計劃正在穩步推進中。
  • 土壤食物網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
    在公開發行的生態學期刊上發表的關於全球變化的文章中,只有不到3%的文章聚焦全球變化對土壤生物或土壤生態過程的影響(Wardle,2002)。因此,土壤食物網中各生物類群以及土壤生態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反饋可能是全球變化研究中重要的不確定因素(Bardgett et al.,2008)。
  • 湖泊溼地植物穩定同位素相關研究取得進展
    利用同位素技術研究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的生態過程與機制,已成為了解環境變化和生態系統演變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植物作為湖泊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湖泊溼地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的重要基礎與支撐。植物體內穩定碳氧同位素(δ13C和δ18O)組成不僅記錄了植物生長過程中外界環境信息的變化,還可以揭示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已逐步成為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重要方法。
  • 全球閃電活動對短時宇宙線變化的響應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宇宙線對全球天氣/氣候的影響逐漸受到學者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認可。作為地球大氣電離的主要電離源,宇宙線不斷與大氣粒子相互作用產生次級粒子,通過一系列的級聯反應改變大氣電離率、電導率以及電場強度,並通過傳導作用改變全球大氣電流環路以及整個地球大氣的電學環境。
  • 熱力循環及總能系統學科發展戰略
    熱力循環一直是工程熱力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特別是新型熱力循環與相應新工質的研究,已成為永恆的研究方向。人們孜孜不倦地從不同途徑探索新的熱力循環,但沒有新概念的提出、新技術的運用、新材料或新工質的使用,就沒有新熱力循環的產生,更談不上動力裝置的更新換代和性能的大幅度提升。一個新概念的提出或新技術的突破,常會萌發出新的熱力循環構思,開發出新的動力裝置與能源系統。
  • 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或存滯後效應
    日前,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程磊教授實驗室提出了深層土壤對氣候變化響應存在滯後效應的設想。該成果以技術評論的形式,於2月23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氣候與土壤,一個「天」一個「地」,兩者的聯繫涉及一個十分重要的科學問題——全球碳循環。在陸地生態系統中,全球土壤有機碳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活性碳庫,其碳儲量是大氣的三到四倍。土壤是否為氣候變暖的「減緩器」,這在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