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所關於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熱帶降水對全球能量分配、區域氣候、旱澇災害等至關重要,降水的變化是大氣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核心問題。近年來,關於降水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機制,國際上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目前多雨地區降水將增加;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降水的增加集中在未來海溫增加較多的區域。而以上兩種理論在解釋降水變化的季節循環時均和模擬結果有出入。

本研究根據最新的CMIP5數值模式資料發現,以上兩種機制並非互相牴觸而實為互補,二者分別說明了引起降水變化的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降水變化的空間和季節分布特徵。研究表明,在全球變暖下,海溫分布型將在赤道地區引起上升運動異常,而在兩側形成下沉運動異常,這一影響常年保持不變;同時,氣候平均的上升運動將全球變暖下更溼的大氣抬升引起降水增加,而這一影響是隨著季節變化南北擺動。海溫變化和氣候平均環流分別控制了動力和熱力變化過程,二者疊加形成了熱帶降水變化的季節和空間分布型。

本研究構建了全球增暖下即有氣候平均狀態和未來氣候變化相互作用的完整圖像,成功解釋了降水季節循環的變化,加深了對全球變化大氣動力學理論的認識。特別是研究重點關注熱帶降水的季節循環變化,這對預估我國季風氣候對全球變暖的響應具有指導性意義。文章已被最新的IPCC AR5評估報告引用。

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為黃平博士,文章合作者包括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謝尚平教授和黃榮輝院士課題組成員。

該項目得到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的聯合資助。

論文連結

圖註: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示意圖。季節平均氣候態降水(左下)和海溫增長分布型(右下)分別影響了降水變化的熱力分量(左中)和動力分量(右中);這使得熱力和動力分量分別具有氣候態降水和海溫分布型的空間和季節變化特徵;二者疊加共同形成了熱帶降水變化(上)。

相關焦點

  • 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
    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因此,全球變暖對該類事件的潛在影響一直都是該領域的前沿研究課題。然而,基於氣候模式的研究結果表明模式中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事件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缺乏一致性。
  • 關於全球變暖 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_中國海洋外宣第...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前人研究基於模式模擬指出熱帶火山爆發會使季風區降水減少,季風環流減弱,並歸因於海陸熱力差異的減小。近年來也有研究發現不同緯度的火山爆發會通過影響環流對季風降水產生不同影響,但物理機制解釋仍存在不足。
  • 段安民小組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新成果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段安民小組對青藏高原激發的大氣定常波對亞洲氣候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以氣候系統動力學的新視角在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氣候系統動力學視角 在全球氣候帶的劃分上,中國基本上處於西風帶的控制範圍內,基本氣流是西風氣流。
  • 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在1.5℃低增溫情景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聯合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和復旦大學,探究了在未來全球變暖的低增溫情景下北太平洋副熱帶環流的變化。研究成果10月20日由博士研究生鞠汶姍等人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上。
  • 研究揭示生物固氮對養分輸入的響應格局和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
  • 大氣所揭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
    基於形態,完整的水循環包括通量和儲量;基於區域,水循環包括大氣分支和陸面分支。降水、蒸發和淡水通量(即降水與蒸發之差)是連接大氣和陸面水循環的關鍵過程。除此之外,大氣水循環還包括大氣含水量和水汽輸送;陸面水循環還包括陸地水儲量(如積雪、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和徑流。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全球變暖正在悄悄地改變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氣候環境,熱浪、暴雨、乾旱等極端「天氣劇」在地球不同地區頻頻上演。  受全球變暖影響,熱帶氣旋風和降水的增加,加劇了極端海平面事件和沿海災害。平均強度、風暴潮規模和熱帶氣旋降水速率的增加會加重這些風險,尤其在溫室氣體排放繼續保持高位的情景下。
  • 關於厄爾尼諾現象,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研究成果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3日訊 今天,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蝴蝶效應與厄爾尼諾在全球變暖下的自我調節機制》的文章。初始的隨機微小擾動會導致同一氣候模式模擬出完全不同的厄爾尼諾演化過程(類似於「蝴蝶效應」)該研究首次發現並提出,厄爾尼諾可以「記住」其過去的表現並對其將來變暖下的響應做出相應調整。
  • 全球變暖:底層土壤碳庫的響應出乎意料
    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土壤碳庫輸入和輸出的微小改變都可能較大程度地影響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進而加速或減緩全球變暖進程。因此,土壤碳周轉過程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全球變化生態學的焦點問題。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層土壤(0-20 cm),底層(20 cm以下)土壤碳庫對增溫的響應機制尚不明確。
  • 南方雪災的三重門——拉尼娜、大氣環流異常和全球變暖
    國家氣候中心系統診斷室主任任福民介紹說,雖然它們的名字源自於海洋,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並不是一種孤立的海洋現象,它們是熱帶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產物。拉尼娜的出現通常會強化原有的氣候格局,使南美沿岸降水更加稀少,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等地則更加多雨,現在那些地方就正在經歷強降水呢。
  • 寒旱所荒漠區降水格局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劉冰、常學向等科研人員在黑河流域荒漠區降水格局及其脈動特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此項研究對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據悉,在荒漠區降水格局是生物過程的根本驅動力。
  • 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
    原標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新發現:全球變暖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頻率增加50%日前,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發布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向全世界媒體發布了信息,邀請同領域專家撰寫對該項研究成果的解讀和評論。
  • 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大西洋的一支強勁熱鹽環流——大西洋經圈翻轉流(AMOC)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上層分支可將熱帶地區暖海水輸送至北大西洋中高緯度地區,為北美和歐洲大陸帶來溫暖空氣和豐沛降水。已有研究通過分析冰芯等記錄發現,在地質歷史時期,AMOC的減弱(如新仙女木事件,距今約1.28萬年前)導致全球變冷、東亞夏季風減弱、冬季風增強。由此可見,AMOC在調節全球氣候中發揮重要作用。
  • 全球變暖大氣環流異常 今夏為何出現罕見高溫
    新的高溫中心逐漸增多  入夏以來,我國重慶、四川等地出現了近50年來最嚴重的高溫伏旱天氣,重慶平均降水量僅有244.5毫米,為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四川東部、重慶無降水日數達30—50天。高溫熱浪原本是印度、巴基斯坦等熱帶、副熱帶地區的典型氣象災害,但近年來以前比較涼爽的歐洲、美國、日本、中國等的中高緯度地區天氣卻日趨炎熱,極端高溫事件越來越多。美國的五大湖區、法國、英國、西班牙和我國華北等都逐漸成為新的區域高溫中心。  氣候變暖「左右」極端天氣  董文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北半球及我國夏季高溫乾旱事件頻繁出現的大背景。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季風區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為區域內人口提供了生活、生產用水。但是夏季風降水的異常變化也容易造成旱澇災害。我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夏季風降水一直受到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 新聞資料: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
    對氣候的影響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所造成的危害,誰也無法確切地說明將來會有多嚴重?科學家正在估算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害。按目前的技術水平計算,2004年才能闡明大氣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機理,這樣就能發現溫室效應是如何產生的。2006年才能準確的預知因地球升溫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這一切要到2050年。
  • 南京大學再發全球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全球變暖!
    未來全球變暖的速率及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未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CO2)的濃度持續上升。CO2濃度的不斷增加,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即碳匯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研究表明,大氣CO2施肥效應是造成近幾十年來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匯顯著增加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全球變綠的主要驅動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