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2020-11-17 光明網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造成地球系統能量收支不平衡,全球正在加速變暖。地貌由綠變黃、森林大火蔓延、冰雪融化導致海平面高度升高……大多數進入地球系統的總能量通過海氣界面熱通量形式被海洋表層吸收,進而被海洋環流運輸、遷移並存儲在海洋內部。海表吸熱是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的關鍵因子,其變化對地球各圈層均有影響,能夠調節全球變暖速率。

19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加速增暖,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並存儲的熱量也在迅速增加,其中以南大洋(30°S以南,圍繞南極大陸的海域)和北大西洋的表層熱吸收為主,但南大洋的貢獻大於北大西洋。這種海洋吸熱的南北不對稱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的同時增加,並且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關。大西洋的一支強勁熱鹽環流——大西洋經圈翻轉流(AMOC)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上層分支可將熱帶地區暖海水輸送至北大西洋中高緯度地區,為北美和歐洲大陸帶來溫暖空氣和豐沛降水。已有研究通過分析冰芯等記錄發現,在地質歷史時期,AMOC的減弱(如新仙女木事件,距今約1.28萬年前)導致全球變冷、東亞夏季風減弱、冬季風增強。由此可見,AMOC在調節全球氣候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北大西洋地區,溫室氣體的增暖效應導致AMOC減弱、海洋吸熱增加;人為氣溶膠卻帶來相反的影響,其冷卻效應使AMOC加強、海洋吸熱減少,這兩種效應相互抵消,使北大西洋熱吸收增加較少。由於人為氣溶膠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因此,對於南大洋地區來說,其溫室氣體的增暖效應主要驅動海洋熱吸收的大幅增長。但當著眼於整個21世紀海洋熱吸收的可能變化時,科研人員發現,在未來預估氣候變暖情景下,大氣中人為氣溶膠減少,溫室氣體濃度隨排放情景不同或減少或增加。這與19世紀中期以來二者同時增加的狀況存在較大區別。因此,21世紀海洋熱吸收的區域特徵和機制可能因不同排放情景而改變。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剛團隊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Dependence of regional ocean heat uptake on anthropogenic warming scenarios的研究論文,揭示全球變暖不同情景下,氣溶膠和溫室氣體對海洋吸熱的區域影響。基於《巴黎協定》確立的1.5°C、2.0°C低溫升閾值和已有研究,該研究著重探討了未來低排放情景下海洋熱吸收的南北不對稱性及原因,分析大氣氣溶膠對海洋,尤其是北大西洋熱吸收、傳輸和存儲的重要調控作用。

研究人員利用第五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的多模式模擬數據,運用通用地球系統模式進行氣候模擬實驗。研究發現,21世紀北大西洋和南大洋海表吸熱在高排放情景下具有一致增加的長期趨勢。但是,在低排放情景下,和南大洋吸熱減少的長期趨勢相比,北大西洋吸熱具有增加的長期趨勢,這使北大西洋在未來成為全球海洋吸熱的中心。其中,南大洋吸熱在高低排放情景下的相反趨勢主要是由於溫室氣體的不同走向;北大西洋吸熱在高低排放情景下均為增加趨勢,主要受人為氣溶膠和溫室氣體共同調控。該研究進一步指出,在高、低排放情景下,未來人為氣溶膠減少會造成AMOC減弱、海洋向北熱輸送減弱、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熱輻散,進而導致北大西洋副極地地區海表熱吸收增加、整層海洋熱存儲減少。

「前人在研究海洋吸熱在全球變暖情景下的變化時發現,相對於歷史時期,自中排放至高排放情景下,北大西洋在全球海洋吸熱中佔比越來越大;南大洋對全球海洋吸熱的貢獻雖仍為主導,但是越來越少。然而,人們對未來低排放情景下海洋吸熱區域特徵和機制的認識較少。」論文第一作者、大氣所博士生馬曉帆說。「我們首次發現低排放情景下海洋吸熱具有明顯的南北不對稱形態,長遠來看,北大西洋吸熱持續增加,將成為全球海洋吸熱的主要區域。該現象反映出氣溶膠的重要調控作用及AMOC的影響。因此,重視人為排放氣溶膠的氣候效應、考慮海洋環流的長期影響,將有助於氣候事件的檢測歸因和提升對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的預估水平」。

「為避免地球生態失衡,國際社會共同協商,各國為減緩全球變暖正做出實際舉措,人類正朝著實現低排放目標而努力。該研究體現出低排放能夠調節海洋吸熱的重要科學意義,有利於推動學界認識、理解和預估低排放情景下的氣候變化」,論文通訊作者黃剛談到。該研究的合作者還包括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助理教授Wei Liu和Robert J. Allen、大氣所研究員李熙晨。

由於目前海洋觀測存在時空局限性,該研究依賴氣候模式的模擬結果;未來觀測體系的健全、觀測數據的改進有利於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研究。加強氣候模式的研發、提升氣候模式對海洋環流的模擬能力,有助於提高決策者對海洋吸熱的認識,進而進行合理有效預估,為其做出減緩氣候變化有關決斷,提供科學基礎。

圖1.近一萬年的大氣CO2濃度曲線(左)及全球平均溫度曲線(右)。人類活動使CO2濃度和全球溫度在近一百年內迅速攀升,遠超自然條件下的速率。無論是近一萬年還是近幾百年時間尺度上,人類活動過度排放到大氣中的CO2均是全球變暖的重要驅動力。(左圖來自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連結https://sioweb.ucsd.edu/programs/keelingcurve/;右圖摘自WMO Statement on the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in 2019)

圖2.低排放(RCP2.6)和高排放(RCP8.5)情景下,CMIP5多模式模擬的海洋熱吸收變化。CMIP5多模式平均的2006-2100海洋熱吸收趨勢(A,B),圖A為RCP2.6情景,圖B為RCP8.5情景,打點區域通過95%顯著性檢驗,正值表示海洋獲得熱量。CMIP5模式模擬的北大西洋(35oN-70oN,80oW-10oW,藍色)和南大洋(35oS-70oS,0o-360o,粉色)海表熱吸收異常值2006-2100年平均序列(C,D),圖C為RCP2.6情景,圖D為RCP8.5情景,粗線表示多模式平均結果,彩色陰影表示一個標準差的模式間不確定性,計算異常值參考時段為2006至2025年,為方便作圖,南大洋熱吸收時間序列的數值被擴大了三倍。(圖片來源於該研究論文)

來源: 大氣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19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加速增暖,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並存儲的熱量也在迅速增加,其中以南大洋(30°S以南,圍繞南極大陸的海域)和北大西洋的表層熱吸收為主,但南大洋的貢獻大於北大西洋。這種海洋吸熱的南北不對稱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的同時增加,並且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關。
  • 儲存了全球變暖93%的能量,海洋正成為地球的火藥桶
    科學家發現全球變暖90%以上的能量都存儲在海洋當中,海洋是地球系統的儲熱罐,又是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來自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裡京演講實錄:今天有幸給大家介紹一下海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到底是什麼角色
  • 氣候變暖背景下全球平均海洋環流在加速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吳立新院士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表點評文章,介紹了這一研究成果。 1 為什麼要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海洋環流?
  • 全球變暖引發海洋「災難」—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IMAGEBROKER/ALAMY STOCK PHOTO   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全球氣候不斷變暖,世界各地的海洋平均溫度已上升1°C。近日,兩項研究分別探討了全球氣候變暖對大西洋洋流和海洋生物的影響。
  • 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什麼「極寒」天氣也變多了?
    氣候危機下人類的前景到底怎麼樣?來源:圖蟲創意)  01.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熱和極寒一起出現,異常大氣環流造就冰火兩重天。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自然災害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之一,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人類的生存。  了解自然災害知識,學習災害預防和治理方法,是每個國家和公民的當務之急。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提高災害風險治理能力」。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全球變暖已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氣候系統正在經歷改變。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
  • 全球變暖背景下,為什麼「極寒」天氣反而變多了?
    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熱和極寒一起出現 魏科介紹,這些年,新聞和時事進展經常會提到一個概念,叫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個話題所對應的最基本的科學問題,就是全球氣溫正在急劇增加。所以儘管全球溫度在增加,但是不排除有些地方會出現短時間的極寒天氣。 而且全球變暖還有可能讓這種極端天氣變得更為嚴重。因為天氣過程是被溫度、壓強、風等等各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如果整體溫度增加,就很有可能產生異常的大氣環流,進而就有可能造成極端高溫,也有可能造成極端低溫。
  • 全球減排需久久為功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7日發表一份最新氣候學研究報告指出,大規模減少人類排放或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方能讓全球地面溫度出現可檢測的變化。這一報告指出,減緩氣候變化需要付出長期努力,這並不是短期立即就能看到效果的一件事。氣候變暖已經給人類帶來了變化,而「減少人為排放是緩解全球變暖的必需條件」已成為普遍共識。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研究表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水變暖正在全面改變全球的降雨模式,導致一些地區一年中的雨水減少,並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受全球變暖影響,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亞夏季風強度持續減弱、季風雨帶逐漸南移,從而導致中國北方乾旱、南方洪澇。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我國年均降水總量增加,降水結構發生了變化。
  • 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
    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南方雪災的三重門——拉尼娜、大氣環流異常和全球變暖
    國家氣候中心系統診斷室主任任福民介紹說,雖然它們的名字源自於海洋,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並不是一種孤立的海洋現象,它們是熱帶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產物。拉尼娜的出現通常會強化原有的氣候格局,使南美沿岸降水更加稀少,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等地則更加多雨,現在那些地方就正在經歷強降水呢。
  •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中美兩大國責任重大
    全球海洋酸化加劇氣候變暖 聯合國稱中美責任重大  綜合國外媒體報導,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日發布了第四份全球氣候評估報告,首次在報告中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對全球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影響,呼籲世界各國重視氣候變化並採取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在抗擊全球變暖的過程中,中國和美國應發揮建設性作用。
  • 關於全球變暖,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幾十年減排難改全球氣溫—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Nik Spencer/Nature 大規模減少人類排放可能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讓全球地面溫度出現可檢測的變化 儘管減少人為排放是緩解全球變暖必需條件已成為了普遍共識,但大氣可能出現變化的時間尺度尚不明確。公開討論中有觀點認為減排可以立即影響全球變暖,但氣候系統慣性強、固有背景噪聲大,這些特點會掩蓋突然改變對氣候系統的短期作用。雖然此前針對二氧化碳減排的研究已討論過這一問題,但氣候系統對於其他人為排放的響應還不明確。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報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0.0415%,憂心嗎丨光明時評
    網絡圖片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一種溫室氣體,對全球變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保持這一水平,今年可能會成為最熱的一年。另一方面,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攀升至歷史最高,也意味著生態災難可能迅速發生並進一步惡化。海洋對於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至關重要。研究發現,近30年來碳吸收的重點主要在北大西洋,其海面像一塊巨大的海綿,吸收了大量的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
  • 全球變暖:太陽能地球工程可能存在風險,減排仍是最佳選擇
    今天,層積雲覆蓋了亞熱帶海洋的大片區域。最近的證據表明,這些層積雲反射回太空的熱量將導致全球變暖5攝氏度。隨著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累積,高解析度模擬顯示這些雲層將逐漸稀薄,甚至可能完全消散。即使在溫和的變暖情況下,結果也顯示亞熱帶層積雲逐漸稀薄並破裂。
  • 關於全球變暖 青島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又有新發現_中國海洋外宣第...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3日訊 近日,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院士領銜,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教授團隊、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多位專家學者參與的研究團隊,在全球變暖對印度洋偶極子事件的影響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發現正位相印度洋偶極子強事件在全球變暖下表現為發生頻率增加。
  • 是什麼導致了6000萬年前的全球氣候變暖?
    在這一場發生在遠古時代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大升溫(簡稱PETM)」的「全球變暖事件」期間,陸地遭受了強烈的傾盆大雨,而海洋酸化與溫度升高,導致許多海洋物種滅絕。同時,陸地動物也即將滅絕,取而代之的是體形矮小的物種,開始奪取陸上霸主的地位。如今,我們已經在北極地區發現大量目前常見於佛羅裡達地區的鱷魚、巨型烏龜與植被遺蹟,且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約300英尺。
  • 研究發現:全球海洋溫度創新高 變暖趨勢將持續不減
    據英國《獨立報》網站1月28日報導,一組中國專家的研究發現,2017年海洋上層2000米的水溫遠遠超過此前最熱的2015年。這一發表在中國《大氣科學進展》期刊的研究表明,海洋2017年比2015年升溫的熱量是中國年均發電量的699倍。研究作者成裡京和朱江寫道:「人類活動所導致的長期變暖趨勢將持續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