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雪災的三重門——拉尼娜、大氣環流異常和全球變暖

2020-12-03 南方周末

科學界並不主張將任何一次單一事件與全球變暖進行直接聯繫

此次拉尼娜事件可能持續到2008年夏季,目前尚不能確定它的強度
最直接的因素是持續穩定的大氣環流異常,它為我國南方帶來了持續二十多天的雨雪過程

 


剛剛過去的冬天給南方廣袤地區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華社圖



    「我們的地球不僅正在變暖,而且正在變得面目全非。」這是澳大利亞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分析主任戴維·瓊斯(David Jones)對不久前中國南方經歷的極端氣候事件的一句評論。而中國氣象局則使用「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這個術語來對同一事件進行命名。
    對於科學家來說,探索這起事件背後成因的研究才剛剛開始,需要幾個月甚至數年才能得出確切的結果。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們對這一事件發表初步看法。


相互依賴的兄妹
    一種意見是此次南方雪災與拉尼娜有關。與厄爾尼諾相比,拉尼娜的性情通常比較溫和,並不會對全球氣候帶來劇烈影響。但這一次,人們卻見識了她潑辣的一面。
    2007年2月,一次弱厄爾尼諾(El Nio)事件剛剛確認結束,3月,國家氣候中心便根據熱帶太平洋海氣狀況、歷史資料分析以及國內外動力和統計模式預報,預測在未來的春夏季,將可能形成一次拉尼娜(La Nina)事件。
    拉尼娜(西班牙語「小女孩」)與厄爾尼諾(西班牙語「小男孩」)相對而生,用來表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異常偏冷或偏暖現象。通常情況下,在熱帶太平洋洋面,赤道南北兩側盛行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不斷地將東太平洋表層的海水向西太平洋輸送,使得西太平洋水位升高,熱量積蓄;而東部沿岸則由於表層暖水減少,因此下層的冷海水被迫向上抬升,於是造成整個太平洋海面呈現出西暖東冷、西高東低的格局。
    不過這一格局並不穩定,每隔2至7年,當某種原因引起信風減弱的時候,西太平洋的暖水便開始向東蔓延,使得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轉暖,當其持續6個月偏高0.5℃時,便被稱作一次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逆轉了太平洋通常的冷暖分布,嚴重改變其上空的大氣環流,由此引發的氣候變化影響巨大。
    然而,就像一對相互依賴的兄妹一樣,常常就在厄爾尼諾還在馳騁發威的時候,拉尼娜已經悄悄出現在它身後。厄爾尼諾爆發過程中大氣和海洋的調整,以及由此驅動的海氣相互作用和能量重新分配,孕育了拉尼娜事件的發生,它將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偏冷,由此強化太平洋西暖東冷的格局。


拉尼娜變厲害了
    2007年6月,赤道西太平洋海溫持續異常偏暖且範圍明顯擴大。9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拉尼娜狀態。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拉尼娜狀態已完全建立,專家預計其可能在11-12月達到最強,並可能持續到2008年初,最終形成一次弱-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國家氣候中心系統診斷室主任任福民介紹說,雖然它們的名字源自於海洋,但厄爾尼諾和拉尼娜並不是一種孤立的海洋現象,它們是熱帶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產物。拉尼娜的出現通常會強化原有的氣候格局,使南美沿岸降水更加稀少,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等地則更加多雨,現在那些地方就正在經歷強降水呢。
    任福民指出,拉尼娜能夠施加直接影響的僅限於熱帶太平洋地區,對於中高緯度,它只能遠遠地發威。海洋將異常信號傳遞給大氣,然後通過大氣環流把這種異常信號傳遞到中高緯度地區,也就是說,海洋的影響最終需要環流的異常來表現。
    因此對於和中、東太平洋相隔遙遠的中國,拉尼娜便是通過改變大氣環流來表現自己的。拉尼娜使得中緯度大氣環流的經向度加強,冷空氣活動頻繁,由此造成我國北方和東部大部地區氣溫偏低,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偏多。這一點今年已經表現得很明顯。專家分析,此次拉尼娜事件是導致我國大範圍持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更是指出,如果沒有拉尼娜,大氣環流就不會長時間維持在異常狀態,也就不會造成我國南方的雨雪連綿不斷。
    2007年11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較常年同期平均低1.5℃,成為目前為止此次事件的峰值月份;2007年12月-2008年2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繼續異常偏低並略有波動。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此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次,也是近10年來表現最強的一次。
    至於它的未來走勢將會如何,是繼續減弱還是會有所增強,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朱豔峰表示,目前國內外的各種模式預測結果顯示,此次拉尼娜事件可能持續到2008年夏季,但有所減弱,夏季之後其走勢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關於這一次拉尼娜的強度問題——到底是中等還是強,任福民說目前尚不能確定,因為這是一個累積性過程,要形成最終的判斷必須等它結束以後,跟所有的歷史事件進行比較,即使這次拉尼娜前期可能比較強,但如果它後來減弱的非常迅速,總量上並不是很強,那最終評價可能只是中等。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發生有明顯的階段性。從1951年到現在,厄爾尼諾事件總共發生了17次,拉尼娜事件加上這次共計12次。其中從198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事件便非常頻繁,強度也比過去明顯增大;而拉尼娜則在1970年代以後便明顯減少、減弱。從1976年到2000年25年間,厄爾尼諾總共發生了8次,而拉尼娜事件卻僅有4次,我國遭遇的上一個拉尼娜年就是在1998年至2000年。
    雖然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發生有一定規律可循,但每一事件的過程也都各有特點,沒有哪兩次完全一樣。與以往多數事件相比,這次拉尼娜所表現出的不同點在於:第一,拉尼娜的發生通常會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減弱,而這一次它卻較往常偏強;第二,澳大利亞北部和印度尼西亞西部海域的海水溫度比通常要低,而在典型的拉尼娜現象中,這一區域的海水溫度會比通常情況下高一些;第三,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傳統上受影響強烈的熱帶區域,今年對拉尼娜的響應比較弱。至於究竟為何如此,目前還不得而知。


大氣環流異常發威
    雖然有拉尼娜的發生作為背景和重要原因,但對於此次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最直接的影響因素還是大氣環流異常,持續穩定的大氣環流異常為我國南方帶來了持續二十多天的雨雪過程。
    2008年1月以來,中高緯度歐亞地區的大氣環流異常表現為西高東低的分布,即烏拉爾山地區環流場異常偏高,中亞至蒙古國西部直到俄羅斯遠東地區偏低,有利於冷空氣自西北向東南活動。這種環流異常持續了20天以上,是1951年以來最長的一次。由此,冷空氣從西伯利亞地區連續不斷地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南下入侵我國,為我國自北向南出現大範圍低溫、雨雪、凍害天氣提供了活動條件。
    與此同時,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北、偏強,這在拉尼娜的冬天是非常罕見的。由於副高西側的偏南風是南方暖溼空氣的主要引導氣流之一,配合中高緯度冷空氣活動頻繁,強大的副高便造成冷暖空氣交匯作用的加劇,併集中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及其以北地區,使這裡出現低溫雨雪災害。1月中旬後期,副高主體開始較前期南移,強度也有所減弱,於是冷暖空氣交匯區域也隨之南移,低溫雨雪冰凍等災害性天氣轉移到了長江中遊沿江及以南地區。
    除此以外,今年青藏高原南緣的南支槽異常活躍,也進一步增強了暖溼氣流向我國的輸送。特別是1月中旬以來,南支槽活動頻繁,且強度加劇,其活躍程度近十多年來少有。南支槽的這種持續活躍有利於來自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的暖溼氣流沿雲貴高原不斷向我國輸送,為我國長江中下遊及其南部地區的強降雪天氣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來源。
    就這樣,大氣環流異常為我國輸送了兩股暖溼空氣和一股冷空氣,再加上這個冬天如期而至的寒潮來襲,結果兩暖兩冷強強相遇,各不相讓,於是一起滯留在我國南方,共同演繹了這場近一個月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與全球變暖無關
    除了這次南方的災害,我國近兩年各處都很不太平:2006年的全國大範圍的乾旱;2007年的平均氣溫為近57年來最高。就在這一年,遼寧受到56年來最強降雪襲擊,淮河流域發生了僅次於1954年的第二大洪水;北方出現罕見的連陰雨天氣;重慶遭受百多年來最強暴雨侵襲;江南、華南出現50年來罕見大旱;強颱風「羅莎」橫掃東南沿海……以往幾十上百年不遇的事件如今俯仰皆是,氣候異常幾乎已經成為了正常現象,這是為什麼呢?全球變暖?
    對此,任福民解釋道,全球變暖確實會導致許多極端氣候事件頻繁、大範圍的發生,但每一事件都有它各自的直接原因,「科學界不主張將任何單一的一次事件與全球變暖進行直接聯繫。因此對於中國這次災害事件,我們不(能)說全球變暖是它的原因,不直接怪罪到它。」
    澳大利亞氣候學家彭妮·惠頓(Penny Whetton)也認可這樣的解釋。惠頓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組織(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撰寫人之一。她認為中國面臨的惡劣天氣和全球變暖沒有直接聯繫。「每隔數年或者數十年,許多氣象條件就會集體出現,從而導致極端天氣現象。我想這次中國的暴雪只是一種自然的氣候過程,沒有任何特別的因素使之與全球變暖掛鈎。根據氣候變化模型的預測,我們並不認為這樣的雪災會越來越多。」
    「應該說,冷的極端事件並不會愈發劇烈和頻繁,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正在變暖的世界裡。」她補充道。
    澳大利亞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分析主任戴維·瓊斯(David Jones)認為:「冬天對於北半球來說本來就常常會下大雪、暴雪,以前如此,以後也將如此。」不過「下雪的次數可能會少一些,而下雪的強度很可能會有所增強」。
    他說:「我們的地球不僅正在變暖,而且正在變得面目全非。」
    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水資源和大氣層中能量的分布發生變化,海洋和大氣的循環、溫度場的分布也都發生紊亂,這將使得原有的大氣模式失衡,導致更多暴雨、暴雪、乾旱、酷熱等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三次評估報告顯示:從1950年至1998年,每10年中世界範圍內發生極端氣候事件的次數分別為13、16、29、44和72次,呈現快速上升趨勢。2007年,IPCC發布第四次評估報告稱,全球變暖將導致極端性氣候事件進入高發期。
    作為一個大背景,全球變暖確實對氣候變化產生深遠的影響。然而是不是所有極端氣候事件都可以戴上「全球變暖是大背景」這頂大帽子,不少專家則持謹慎態度。

 

(責任編輯 朱力遠 nfzmsci@yahoo.com.cn)

相關焦點

  • 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雪災的主要原因
    氣象局局長: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來中國發生了50年一遇的大範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
  • 專家:拉尼娜現象與大氣環流異常導致北方乾旱
    新華網北京2月6日電(記者於文靜)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張培群6日表示,近四個月來我國北方地區遭遇嚴重乾旱的根本原因是拉尼娜現象和全球大氣環流異常的共同作用。張培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造成今冬以來我國北方大部降水少的原因是影響我國的暖溼空氣少,這是由於來自東南方向的西北太平洋暖溼氣流和西南方向的印度洋、孟加拉灣暖溼空氣都偏少,其根本原因與拉尼娜現象有關。 「拉尼娜現象導致今冬副熱帶高壓偏弱,太平洋西側水汽輸送較弱,同時,全球大氣環流異常造成青藏高原空氣偏暖,南支槽不活躍。」
  • 全球變暖大氣環流異常 今夏為何出現罕見高溫
    美國的五大湖區、法國、英國、西班牙和我國華北等都逐漸成為新的區域高溫中心。  氣候變暖「左右」極端天氣  董文杰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北半球及我國夏季高溫乾旱事件頻繁出現的大背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丁一匯研究員告訴記者,由於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明顯增加,致使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顯著增加。通過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
  • 拉尼娜來襲,今年或遇60年極寒冬天?快聽聽國家氣候中心怎麼說!
    一般來說,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完成一次循環過程是 2 到 7 年,平均周期是 4 年。這種周期性振蕩是不規則的。而當海溫出現變化時,會給大氣環流造成很大影響,氣候也會發生變化。綜合分析近期赤道太平洋海洋與大氣環流監測實況,結合國內外氣候模式預測結論,預計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將持續發展,秋季維持拉尼娜狀態,並於冬季達到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 拉尼娜或持續到2021年,我國會出現特大雪災?
    如今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了環境變化的大趨勢,2020年也已經進入到了9月份。最近常被科學家提起的便是馬上到來的拉尼娜了。有人說它一旦出現,氣溫將會大幅度降低,有些地區和國家也會面臨一場寒冬,因此,今年的冬天是否會產生特大雪災,也成為了大家熱議的一部分。
  • 拉尼娜已出現,科學家猜測或持續到2021年,我國會出現特大雪災?
    如今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了環境變化的大趨勢,2020年也已經進入到了9月份。最近常被科學家提起的便是馬上到來的拉尼娜了。有人說它一旦出現,氣溫將會大幅度降低,有些地區和國家也會面臨一場寒冬,因此,今年的冬天是否會產生特大雪災,也成為了大家熱議的一部分。
  • 拉尼娜事件的前因後果,真相是…
    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出現大範圍偏冷、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冷水現象。大家經常說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可以說是兄妹倆,兩者循環出現,是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院長羅京佳解釋,當海溫異常偏暖時,就會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當海溫異常偏冷時,就會形成拉尼娜現象。"一般來說,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完成一次循環過程是2到7年,平均周期是4年。這種周期性振蕩是不規則的。
  • 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與乾旱災害
    01知識點1、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熱帶海洋地區,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氣候。(2)相互作用:①大氣環流的改變,會引起洋流的變化,進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②洋流的改變,表層海水溫度也會隨之變化,反作用於大氣圈,引起降水異常。精講精析:(1)分析厄爾尼諾的形成過程。
  • 任福民:大氣環流異常與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
    全球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尤其是最近亞洲、歐洲發生的極端事件,像俄羅斯的熱浪引發的森林大火,以及巴基斯坦大洪水,還有中國從7月中旬到8月下旬初,持續北方到西部的異常強降水,這些事件實際是有某種聯繫。俄羅斯的高溫就是由於在東歐到烏拉而山地區非常暖的高壓長期存在,也超過一個月,這樣持續的高壓存在,使得溫度非常高。
  • 氣象局:2010年是本世紀以來中國氣候最異常一年
    是什麼導致2010年我國天氣氣候如此異常呢?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分析,氣候是受大氣、海洋、冰雪、陸地和巖石等圈層影響的複雜系統。2010年我國天氣氣候異常與氣候系統各圈層的異常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關。  宋連春表示,全球氣候變暖是極端事件增多、增強的大背景。
  • 【地理備考】沃克環流、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現象對我國的影響
    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
  • 高中地理——每日講1題(厄爾尼諾、拉尼娜、沃克環流、洪澇)
    的熱帶海洋地區,海水溫度異常持續變暖,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氣候。>拉尼娜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指的是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地區,海水溫度持續異常變冷,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氣候。(2)相互作用:①大氣環流的改變,會引起洋流的變化,進而破壞海洋生態系統;②洋流的改變,表層海水溫度也會隨之變化,反作用於大氣圈,引起降水異常。精講精析:(1)分析厄爾尼諾的形成過程。
  • 拉尼娜來了,對今冬大氣汙染擴散有何影響?
    世界氣象組織則在新版《全球季節性氣候更新》中指出,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影響世界諸多地區的溫度、降水和風暴形式。  「拉尼娜」現象一般兩到七年發生一次,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與常年同期相比,大範圍偏冷,並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現象。
  • 科學家預測今年出現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大增,地球是否要降溫了?
    不過,拉尼娜現象發生所產生的影響,並不一定引發大範圍的低溫和特大雪災,這是我們的一種先入為主的理解無論是厄爾尼諾,還是拉尼娜現象,其本質都是位於太平洋赤道附近區域的海洋水溫,在一定時間段內發生異常的增加或者下降變化,所連帶引發的一種氣候現象,說白了,帶有明顯的時間性、周期性和區域性,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地球整體氣候特別是平均溫度。
  • 國家氣候中心答每經問:拉尼娜現象改不了整個氣候變暖趨勢
    近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行的2021年1月新聞發布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2020年是拉尼娜年,可全球氣溫包括中國氣溫依然處於歷史高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對此,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回應稱,2020年下半年特別是12月以來,受拉尼娜狀態影響,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低,但整體來看,全球平均氣溫及中國平均氣溫依然處於歷史高位,體現了對全球變暖的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