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報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

  根據最新發布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1998年至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每十年上升0.05℃,遠遠低於1951年以來每十年上升0.12℃的增溫速率。

  丁一匯總結了科學界的有關研究,認為導致近15年氣候變暖減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東太平洋地區拉尼娜事件增多,使海水錶層溫度降低,對大氣環流起到了冷卻作用;2000年以來,太陽活動處於寧靜期,來自太陽的輻射減弱;2000年以來,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增加,氣溶膠也不斷增多,對大氣也起到了冷卻和降溫的作用;過去20年北極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轉向負位相,使極地冷空氣極易擴散南下,北半球的寒冷天氣增多。北極海冰的減少也對亞歐天氣氣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北極海冰減少使歐亞地區阻塞高壓發生的機會增多,寒潮變得更加頻繁;同時,海冰減少增加了海面蒸發,使北極大氣水汽含量增加,從而使大雪和暴雪更加常見。此外,太平洋十年濤動處於冷位相和火山的爆發也促使地球溫度降低。

  氣候變暖的減緩對中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丁一匯說,這種減緩的狀態使中國的氣候朝著更為極端的方向發展,在冬季,北方地區將更為寒冷;在夏季,東部地區將更加乾熱,氣候走向極端化。這種氣候模式是今年南方罕見高溫熱浪和四川、西北地區東部暴雨的「幕後推手」。

  丁一匯強調,雖然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停頓,但全球變暖的趨勢並未逆轉,氣候是在冷暖波動中不斷上升的。經過氣候模式的預測,丁一匯認為這種變暖減緩的趨勢可能持續到2017年。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信息,2001年至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是1850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IPCC在報告中也對近15年的變暖停滯做出解釋說,由於自然波動,短時期的溫度變化對選取時期的起止時間很敏感,但不能反映氣候變化的長期趨勢。

  據悉,10月23日,來自國家氣候中心等國內科研機構和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的專家在北京就全球變暖趨勢、氣候極端事件、氣候變化歸因等內容開展了學術交流。

(責任編輯:孫禕)

相關焦點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自然因素是主因—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專家:近50年全球變暖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即將舉行前,組織者希望用這種活動喚起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  記者:追溯近百年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您認為是以自然因素為主還是以人類活動為主?   丁一匯: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雖然對這個結論有不同的聲音和爭論,但總體上在科學界達到了共識。正是這種科學的共識導致了國際上政治層面的重大決策,即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 ...臨界點,丁一匯,溫室效應,冰蓋,消融,升溫,上海,增暖,疊加,碳...
    「正正」疊加,升溫速度將進入「快車道」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變暖的腳步從未停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研究員指出,這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人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所謂人為因素,就是人類活動導致碳排放增加產生的溫室效應,這一直是一個增量,全球氣溫因此而呈現不斷增暖的趨勢。
  • 全球氣候變暖真假仍莫辨? 「挺暖派」信心漸足
    然而,主流的意見還是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客觀事實,人類活動對此的影響是主要因素,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挺暖派」信心越來越足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已經經歷了歷史上少見的持續變暖的過程。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北半球比南半球升溫更明顯,冬半年比夏半年上升得更明顯。
  • 氣候變暖 「看海」還是抗旱
    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氣候變化正在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但具體到某一區域的變化,還要結合自然因素的影響。 「對於區域的氣候,特別是對我國,不僅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也有自然因素造成的明顯變化,比如南澇北旱,比如西北乾旱區局部呈現暖溼化趨勢,但它本身還是一個乾旱和半乾旱的氣候帶。」丁一匯說。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然而,前幾天,公眾感受的「極端」寒冷,正昭示著不斷上升的全球溫度曲線已「入侵」到每個人的生產生活中。「極端」寒冷和全球升溫曲線,為何兩個看似相悖的名詞會產生關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
  • 文匯報:全球變暖,為何「冬天越來越冷」?-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遇有持續低溫冷凍天氣,對於全球變暖的質疑總是此起彼伏。全球變暖了,可是為何我們的冬天變得更冷了呢?難道是全球變暖停滯了?提及對未來的氣候變化走向,總會聽到地球「繼續變暖」和「進入小冰河期」等不同觀點的交鋒。  有研究認為,1999年以後,全球氣候變暖進入了一個停滯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認為,「現在得出這一結論為時尚早。
  • 地質工程技術能否減緩全球變暖
    科學家近日警告說,有些人寄希望於通過在海面上製造人工白雲反射陽光以抵消全球變暖效應,然而這種做法將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該做法是指通過海上小型船隊向大氣中噴射鹽霧來製造白雲,這只是減緩全球變暖效應的「地質工程」技術方法中的一種。而研究者們正在對這類方法的實施可能性進行調查。
  • 全球變暖 水資源會發生哪些變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表示,氣候變化正改變著全球和中國的水資源。以全球為例,在氣候變化影響下,全球氣候帶正在發生著變化,主要特點是熱帶地區上升運動在加強,副熱帶地區下沉運動也在加強。簡單說,就是本來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而副熱帶乾旱少雨地區降水在減少。「這就叫做幹者越幹,溼者越溼,這是氣候變化造成全球水資源改變的主要特點。」丁一匯強調。
  • 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但全球氣候系統平衡被打破後,西風帶開始不穩定,環流形勢也躁動起來,開始擴張自己的「地盤」,這時就會出現寬闊的大槽大脊,引導著冷空氣順著大槽長驅南下。今年這次寒潮的癥結正在於此。丁一匯表示,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北極以其他地區2倍到3倍的速率升溫,即其他地區增溫1℃,北極可以增溫2℃到3℃,導致海冰快速融化。2020年9月,北極海冰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第二少,是北極變暖的有力證據。
  • 全球地表溫度110年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原標題:全球地表溫度110年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7日發布第五次評估報告稱,1901至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升高了0.89℃,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升高1.5至2.0℃。報告指出,有95%的可能性,人類活動是自1950年代以來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其實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但全球氣候系統平衡被打破後,西風帶開始不穩定,環流形勢也躁動起來,開始擴張自己的「地盤」,這時就會出現寬闊的大槽大脊,引導著冷空氣順著大槽長驅南下。 今年這次寒潮的癥結正在於此。丁一匯表示,在全球變暖大背景下,北極以其他地區2倍到3倍的速率升溫,即其他地區增溫1℃,北極可以增溫2℃到3℃,導致海冰快速融化。2020年9月,北極海冰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第二少,是北極變暖的有力證據。
  • 科學家發現快速減緩全球變暖方法
    【美聯社華盛頓1月12日電】多國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說,他們已經發現能在短期內減慢全球變暖且預防數百萬人死於不潔淨空氣的方法。所以不要再過多關注二氧化碳了。
  • 報告指110年來全球地表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報告指110年來全球地表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中新社紐約9月27日電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7日發布第五次評估報告稱,1901至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升高了0.89℃,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升高1.5至2.0℃。
  • 南極變暖速度達全球平均水平3倍多的主因是自然因素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29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題為《過去30年南極變暖記錄》(Record Warming at the South Pole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的文章顯示,1989—2018年,南極變暖的速度達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多,但該趨勢尚處於模擬的自然變率範圍之內。
  • 氣候專家解析嚴寒天氣寒潮頻發將終結全球變暖?(圖)
    有觀點認為,這表明,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發生改變,氣候將由「暖」轉「寒」。  什麼原因導致最近頻繁出現寒流和暴風雪?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已經改變了嗎?本報記者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氣候專家丁一匯,就人們普遍關注的這些問題進行深入解析。
  • 海洋酸化加劇全球變暖
    海洋浮遊生物向空氣中釋放的硫化物有助於減緩全球變暖,但海洋酸化卻可能阻礙這一進程。圖片來源:Wim van Egmond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隨著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氣體的吸收,海洋酸性緩慢而無情的增加,除了能夠對氣候產生影響外,還會加劇全球變暖。酸化能夠導致某些海洋生物減少硫化物的釋放,而之前的研究表明,這些硫化物能夠促進雲團的形成,從而給全球降溫。 大氣中的硫大部分來自於海洋,它們可謂是減緩全球變暖的一個「狙擊手」。
  • 海洋溫度變化會改變全球變暖「步調」?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這是在氣溫升高創紀錄之時,成員國達成的新的創紀錄的全球協議。根據該協定,全球氣溫增幅在2100年將控制在比工業革命前高2℃以內併力爭控制在1.5℃。
  • 氣候變暖加速全球洋流
    海洋中環繞大陸的巨大洋流可被視為地球的循環系統,每一支洋流的水量相當於世界上所有河流流量的總和。同時,這些環流似乎開始加速:近25年來,洋流一直在快速加速,部分原因是全球變暖。  據《科學》報導,2月5日發表於《科學進展》的一篇論文提出了這一結論。結合模型的觀測結果,從1990年到2013年,海洋洋流能量每10年增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