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 專家稱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新網10月24日電 據中國氣象局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丁一匯表示,根據觀測,全球地表溫度自1998年以來並沒有出現顯著上升,而是出現了全球變暖的減緩或停頓現象。這個時期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明顯增加,但自然因素的變化可能抵消了溫室氣體增加帶來的增溫效應。

  根據最新發布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1998年至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每十年上升0.05℃,遠遠低於1951年以來每十年上升0.12℃的增溫速率。

  丁一匯總結了科學界的有關研究,認為導致近15年氣候變暖減緩的因素主要包括:中東太平洋地區拉尼娜事件增多,使海水錶層溫度降低,對大氣環流起到了冷卻作用;2000年以來,太陽活動處於寧靜期,來自太陽的輻射減弱;2000年以來,伴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顯著增加,氣溶膠也不斷增多,對大氣也起到了冷卻和降溫的作用;過去20年北極濤動和北大西洋濤動轉向負位相,使極地冷空氣極易擴散南下,北半球的寒冷天氣增多。北極海冰的減少也對亞歐天氣氣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北極海冰減少使歐亞地區阻塞高壓發生的機會增多,寒潮變得更加頻繁;同時,海冰減少增加了海面蒸發,使北極大氣水汽含量增加,從而使大雪和暴雪更加常見。此外,太平洋十年濤動處於冷位相和火山的爆發也促使地球溫度降低。

  氣候變暖的減緩對中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丁一匯說,這種減緩的狀態使中國的氣候朝著更為極端的方向發展,在冬季,北方地區將更為寒冷;在夏季,東部地區將更加乾熱,氣候走向極端化。這種氣候模式是今年南方罕見高溫熱浪和四川、西北地區東部暴雨的「幕後推手」。

  丁一匯強調,雖然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停頓,但全球變暖的趨勢並未逆轉,氣候是在冷暖波動中不斷上升的。經過氣候模式的預測,丁一匯認為這種變暖減緩的趨勢可能持續到2017年。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信息,2001年至201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是1850年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熱的十年。IPCC在報告中也對近15年的變暖停滯做出解釋說,由於自然波動,短時期的溫度變化對選取時期的起止時間很敏感,但不能反映氣候變化的長期趨勢。

  據悉,10月23日,來自國家氣候中心等國內科研機構和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的專家在北京就全球變暖趨勢、氣候極端事件、氣候變化歸因等內容開展了學術交流。

相關焦點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自然因素是主因—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丁一匯:近15年全球變暖減緩 海洋等自然因素是主因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永報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在10月23日舉行的中英氣候變化科學交流會上表示,海洋表層溫度上升的減弱和太陽活動的顯著減弱等自然因素是近15年全球變暖出現減緩和停頓的主要原因。
  • 全球地表溫度110年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原標題:全球地表溫度110年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7日發布第五次評估報告稱,1901至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升高了0.89℃,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升高1.5至2.0℃。報告指出,有95%的可能性,人類活動是自1950年代以來地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科學家發現快速減緩全球變暖方法
    科學家說,問題關鍵在於減少兩種導致全球變暖的強效和作用迅速的物質排放:甲烷和煤煙。科學家說,從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中釋放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因,但減少甲烷和煤煙是一種更快速的修補方法。科研小組刊登在今天《科學》周刊網站上的研究報告說,煤煙還是影響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用現有技術大幅減少煤煙,每年能挽救70萬到470萬條生命。
  • 報告指110年來全球地表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報告指110年來全球地表上升0.89℃ 人類活動是主因   中新社紐約9月27日電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7日發布第五次評估報告稱,1901至2012年,全球地表溫度升高了0.89℃,預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地表溫度將繼續升高1.5至2.0℃。
  • 專家稱「小冰河期」無依據 全球依舊在變暖(圖)
    寒暑自然變換,出現一些冷天對全球氣候來說之正常,便如人們常常會打幾個噴嚏。大家都明白打噴嚏不一定就是感冒,這需要全面「診斷」各種徵兆。  世界氣象組織發言人納利斯4日表示,去年整個12月和今年1月份的大部分時間裡,歐洲整體氣溫較往年偏高,「因此我們不認為這次寒潮能創低溫紀錄。當然,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創紀錄低溫。」
  • 全球變暖減緩空氣流動 或是極端天氣成因
    科學家說, 類似2011年美國的乾旱和2003年歐洲的熱浪在內的一些極端事件可能是由全球變暖導致北半球巨大的波狀天氣流移動速度減緩引發的。該結論來自一項針對環繞地球的迂迴空氣系統的研究。據路透社報導,這一結論有助加深人們對這些極端事件的理解。
  • 南極變暖速度達全球平均水平3倍多的主因是自然因素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6月29日,《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題為《過去30年南極變暖記錄》(Record Warming at the South Pole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的文章顯示,1989—2018年,南極變暖的速度達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多,但該趨勢尚處於模擬的自然變率範圍之內。
  • 廣東經歷最暖的10年連續出現第五個暖冬
    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有人開始預言電影《後天》那樣聳人聽聞的大災大難也將在地球出現。儘管誰也無法預測未來的千年地球將如何改變,但在經歷了2006年的全國暖冬之後,在2007年的今天,尤其是在「3.23」世界氣象日前後,氣候變暖的話題愈發牽動老百姓的關注和憂心。
  • 專家:近50年全球變暖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即將舉行前,組織者希望用這種活動喚起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  記者:追溯近百年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您認為是以自然因素為主還是以人類活動為主?   丁一匯: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雖然對這個結論有不同的聲音和爭論,但總體上在科學界達到了共識。正是這種科學的共識導致了國際上政治層面的重大決策,即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 媒體稱全球將進小冰川期系誤讀 變暖趨勢未減緩
    新華社/法新全球氣候究竟是變暖還是變冷,學界一直有爭議。>在解釋低溫天氣成因時,很多媒體都在報導說,有專家已經指出,未來20~30年,全球將進入「小冰期」時代。全球氣候到底是變暖還是變冷?最近幾天,中國氣象網的官方微博多次解釋說,氣候變暖仍然是趨勢,不會出現所謂的小冰期;英國氣象局也已經闢謠,批駁媒體關於全球已經進入小冰河期的報導。中國氣象網的微博甚至還不客氣地指出,關於小冰期的諸多報導缺乏科學依據,公眾不可輕信。事實上,本世紀以來,全球多次出現過低溫天氣。
  • 地質工程技術能否減緩全球變暖
    科學家近日警告說,有些人寄希望於通過在海面上製造人工白雲反射陽光以抵消全球變暖效應,然而這種做法將會使事情變得更加糟糕。該做法是指通過海上小型船隊向大氣中噴射鹽霧來製造白雲,這只是減緩全球變暖效應的「地質工程」技術方法中的一種。而研究者們正在對這類方法的實施可能性進行調查。
  • 中國專家質疑人類活動致全球變暖說法
    新華網北京2月9日電(記者 胡浩)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指出,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導致近50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2℃。對這一為眾多政治家和部分科學家廣泛認可的觀點,中國科學家、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錢維宏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人類活動不是全球變暖的主因,本世紀的全球平均溫度最多上升0.6℃,不可能達到2℃的閾值。
  • 外國專家:南北半球強烈氣溫反差是全球變暖的結果
    專訪:南北半球強烈氣溫反差是全球變暖的結果——訪秘魯國家氣象水文局專家阿瓦洛斯新華網利馬8月22日電新華社記者賈安平南半球今年入冬以來,素以溫暖著稱的秘魯已多次遭到寒流襲擊,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降至多年來的低值。
  • 專家稱火爐城市會越來越多 減緩氣候變暖是關鍵
    那麼,這次南北方為何同步出現高溫,分別有何特點,高溫背後和近些年提及的極端天氣頻發以及全球氣候變暖又有何關係,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相關氣象專家進行解讀。  南方「喝完湯」和北方一起進入「高烤」時間  每逢入夏,南方便「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今年也不例外。
  • 減緩全球變暖 我們所能做的
    全球變暖迫在眉睫,個人的力量可以減緩全球變暖嗎?當然可以,減少碳排放,減緩全球變暖,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住小一點的房子,把衣服擰乾了再晾。很多小事都能為減緩全球變暖出力。如果你和科學家、工商企業界以及政府聯手,可以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很大貢獻。下面是為減緩全球變暖我們所能做的一些事情哦。
  • 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是全球變暖主因
    世界氣象組織報告說,2018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約為14.68攝氏度,比1850年至1900年的工業化前基線高出近1攝氏度,是有氣溫記錄以來的第四熱年。報告說,受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的2016年仍是史上最熱年,比工業化前基線高1.2攝氏度;2017年和2015年的全球平均氣溫均比工業化前水平高1.1攝氏度,這兩年幾乎難分伯仲,差異小於百分之一攝氏度。
  • 緩減全球變暖趨勢,海立睿能在行動
    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冰川消融,已經世人皆知。處在北境的加拿大,也是受害者之一。 近日,加拿大最後一個完整北極冰架坍塌,根據官方數據,該冰架僅在今年7月底的兩天內就消失了40%的面積。加拿大海冰服務局稱,氣溫高於正常水平、海上的風,以及冰架前的開闊水域都是造成冰架斷裂的因素。
  • 40年來滅絕的11種動物 汙染和變暖是主因(圖)
    科學家稱,當今物種加速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活動導致了生物棲息地大面積消失和環境遭到破壞。全球氣溫變暖、人口急速增長和自然環境惡化,使地球上的生物正在經歷有史以來第六次大滅絕。下面是在過去40年內新近滅絕的11大最典型的動物。
  • 地質地球所揭示近百年氣候變暖疊加在500年周期暖相位上
    是否超過了自然周期變暖的幅度?,揭示了氣候冷、暖變化存在約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位於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他們的研究認為,即將開始的百年尺度自然氣候周期性變冷,有可能減緩人類影響全球變暖的趨勢。太陽活動的500年變化周期,可能是驅動自然氣候百年尺度周期性變化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