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揭示近百年氣候變暖疊加在500年周期暖相位上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全球氣候正在經歷的近百年變暖過程被普遍認為極其可能是人類影響造成的。然而目前全球氣候變化的格局,是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器測溫度記錄也僅有近百年的歷史,因此要客觀地認識百年來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要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數千年來的氣候冷、暖變化,是否存在百年尺度的自然周期?今天的氣候變暖,是否疊加了自然周期的變暖過程?是否超過了自然周期變暖的幅度?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呂厚遠學科組和國內同行近期在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報導了來自我國東北瑪珥湖5350年的沉積年紋層花粉記錄,揭示了氣候冷、暖變化存在約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位於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他們的研究認為,即將開始的百年尺度自然氣候周期性變冷有可能減緩人類影響全球變暖的趨勢。太陽活動的500年變化周期,可能是驅動自然氣候百年尺度周期性變化的主要因素。  

  呂厚遠學科組利用東北龍崗火山區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具有準確定年的優勢,高解析度地分析、鑑定了5350年以來(到公元2005年止)小龍灣瑪珥湖周邊地區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揭示了適合寒冷氣候的松樹花粉和適合溫暖氣候的櫟屬花粉含量相互消長,呈現周期性變化1:松樹花粉增加和櫟屬花粉減少的峰值,指示的氣候最寒冷時期先後出現在2700BCBC公元前)、2200BC、1600BC、1200BC、900BC、600BC、300BC、200ADAD公元)、700AD、1200AD1800AD前後,約每500年出現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譜分析結果也呈現出顯著的500年周期。約公元1830年以來開始的暖期,處在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今天已經達到暖相位峰值的位置2),有進入相位的趨勢,有可能減緩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對氣候周期性變化驅動機制的進一步研究認為,太陽活動可能是驅動氣候500年周期性變化的主要因素。另外,即使不考慮中全新世以來的總體變冷趨勢,僅從最近一次的變暖幅度上看,約5350年以來,近一百年來的氣候變暖幅度並不是最高的。可以說今天的人類影響的氣候變暖,應該疊加了自然周期的變暖貢獻,而且總體變暖幅度可能還沒有超過自然周期最溫暖的幅度。 

  該研究成果201419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Xu et al. 500-year climate cycles stacking of recent centennial warming documented in an East Asian pollen record. Scientific Reports, 4: 3611, DOI: 10.1038/srep03611)。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新生代地質與環境研究室古生態學科組博士後徐德克為論文第一作者,呂厚遠和徐德克為共同通信作者。中科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雲南師範大學學者參加了合作研究。本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計劃和中科院碳專項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

1 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記錄的5350年植物花粉變化a, 小龍灣地理位置b),小龍灣瑪珥湖形貌(c) 

 

  2 小龍灣瑪珥湖植物花粉第1主成分變化具有500年周期a,譜分析結果b 

相關焦點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東亞季風與人類活動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呂厚遠科研團隊與雲南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合作,提供了全新世以來我國東北地區氣候和人類活動兩組完全獨立的代用指標記錄(圖1):一組是,基於東北龍崗火山區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準確定年的優勢,高解析度分析、鑑定了9260年以來(到公元2005年止)周邊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圖2),揭示出適應強夏季風溫暖溼潤氣候的櫟屬等花粉含量以及花粉組合第一主成分呈現周期性變化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我國南北方存在500年準周期不同步的季風...
    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器測溫度記錄僅有近百年歷史,因此,要客觀認識百年來季風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近萬年來的東亞季風變化是否受到千-百年尺度自然周期的影響?現今南旱北澇或北旱南澇的氣候格局演變,是否疊加了自然周期的氣候過程?
  •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全新世我國南北方存在500年準周期不同步的季風降水變化過程
    然而,現今的我國季風區降水的演化格局,是在地質歷史時期的長期演化的背景下形成的。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類器測溫度記錄也僅有近百年的歷史,因此要客觀地認識百年來季風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要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近萬年來的東亞季風變化,是否受到千-百年尺度自然周期影響?今天的南旱北澇或者北旱南澇的氣候格局演變,是否疊加了自然周期的氣候過程?
  • 五千萬年未見!科學家警告:地球氣候將進入「溫室」,大周期加速
    令人興奮的是,研究人員在分析了數千個有孔蟲樣本中的化學元素後,建立起了地球上有史以來最為詳盡的氣候記錄,進而向世人揭示了地球當前嚴峻的氣候現狀。該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有孔蟲最古老的近親出現在近10億年前的海洋中,從海床向下挖掘得越深,發現的有孔蟲標本就越古老。有孔蟲殼中碳和氧同位素的比值為我們提供了有關氣候的重要信息。例如,氧同位素18O和16O之間的比值可以揭示出當有孔蟲形成殼時周圍水的溫度,前者比率越高,表明海水溫度越低;碳同位素13C和12C之間的比率則揭示了微生物可食用有機碳的豐富程度,較高的比率與大氣中較高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含量有著密切的關係。
  • ...臨界點,丁一匯,溫室效應,冰蓋,消融,升溫,上海,增暖,疊加,碳...
    而自然因素指的是海洋、陸地、太陽活動、火山爆發等相互之間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海洋的冷暖變化周期或循環,這是一個自然的變量。」丁一匯說。  於是,人們可以簡單把近百年的氣候變化理解為——當海洋處於暖位相時,人為和自然兩個因素都是正的,「正正」疊加,升溫的速度就會變快;而當海洋處於冷位相時,海洋帶來的氣候變冷可抵消部分人類活動的影響,升溫的速度就會變慢。
  • 科學家預測:未來200年長江中遊將迎更豐沛季風降水
    我國當前季風區降水的演化格局是在地質歷史時期長期演化背景下而形成。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加上人類儀器測溫記錄僅有近百年歷史,因此要客觀認識百年來季風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
  • 全球氣候變暖真假仍莫辨? 「挺暖派」信心漸足
    然而,主流的意見還是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客觀事實,人類活動對此的影響是主要因素,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挺暖派」信心越來越足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全球已經經歷了歷史上少見的持續變暖的過程。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74℃,北半球比南半球升溫更明顯,冬半年比夏半年上升得更明顯。
  • 專家:近50年全球變暖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
    丁一匯:近百年的現代氣候變化由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雖然對這個結論有不同的聲音和爭論,但總體上在科學界達到了共識。正是這種科學的共識導致了國際上政治層面的重大決策,即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與《京都議定書》。
  •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地質地球所揭示地磁場百年衰減導致磁層收縮 2015-04-07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但所有這些模型都只是針對當前的地磁場強度所建立。實際上,自19世紀人們開始對地磁場進行連續的常規觀測以來,地磁偶極磁場強度平均每百年衰減5-7%。地磁場的快速衰減將直接影響著磁層頂的位置。
  • 重大地質歷史災變後 地球氣候系統會自我修復新知
    為什麼地質歷史時期地球經歷一段較長的冷期後,便迅速經歷一個相對較短的氣候變暖期,隨後又再次重複?最近,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這種冷暖轉變的背景時發現,這涉及到南北兩個半球氣候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問題。
  • 變暖!變冷!誰在忽悠地球?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一份針對10個國家的民調顯示,60%受訪者認為全球暖化是一個「緊急威脅」,需要加緊應對。在南非德班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前夕,歐盟專門對氣候變化做的民調顯示,68%的人認為氣候變暖問題「非常嚴重」。  「氣候變暖」一步步為公眾所接受,並成為婦孺皆知的「常識」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時,一些科學家發現,20世紀後半期,全球溫度上升趨勢「非常明顯」。
  • 未來地球是冷是暖 專家詮釋"氣候大轉型"
    曾乘坐"雪龍號"前往北極考察的我國科學家稱,根據最新綜合研究結果,全球環境正在發生大的變化,目前處於一個大轉型期,在轉型期內,以年計到10年計的短周期氣候變化幅度增大,災害性氣候可能有所增加。未來人類生存的氣候環境究竟怎樣?記者就此採訪了氣象科學研究所有關專家。
  • 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和氣溶膠,造成地球系統能量收支不平衡,全球正在加速變暖。地貌由綠變黃、森林大火蔓延、冰雪融化導致海平面高度升高……大多數進入地球系統的總能量通過海氣界面熱通量形式被海洋表層吸收,進而被海洋環流運輸、遷移並存儲在海洋內部。海表吸熱是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的關鍵因子,其變化對地球各圈層均有影響,能夠調節全球變暖速率。
  • 丁一匯院士解析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之關係
    一次極端冷事件無法阻止全球氣溫曲線攀升儘管從古至今氣候一直在不斷變化,但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在地球溫度的變化中「施加」了越來越多的影響,除了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時期的地球,全球平均氣溫一路爬升,已經超過了億年氣溫平均線。增溫或許不可怕,可是如果從兩個方面去分析氣候變化,就會產生壓力。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1997年,141個國家和地區籤署《京都議定書》,呼籲限制發達工業國家的碳排放量。進入21世紀,科學界發現地表暖化出現減速甚至停滯現象。從1997-1998年的超級厄爾尼諾事件開始,出現了一個長達15年的「全球變暖停滯期」 (圖1),由此引發一輪大討論。但在這段時間裡,自然因素卻是有利於全球降溫的,比如太陽活動處於極弱期,全球火山活動加劇。
  • 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專家今向市民解讀氣候...
    本報記者 劉晶晶  百年來平均地表溫度增0.74℃  去年熱辣的夏天令市民們記憶深刻。去年上海市年平均氣溫17.6℃,是有氣象記錄134年以來歷史最高值,由於去年10月平均氣溫創歷史最高值,造成本市氣象意義上的入秋比常年偏晚一個月,為歷史最晚記錄。近20年上海呈現明顯的溫度升高趨勢。  這不僅僅是上海的個別現象。
  • 從「全球變暖」到「全球變冷」:誰在忽悠地球—新聞—科學網
    進一步研究揭示,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近50年觀察到的氣候改變速度是此前百年的兩倍,並將氣候改變歸結為人類現代生活方式。研究成果影響逐步走出學術領域,進入公眾生活,但與「臭氧層損耗問題」相比,全球「氣候變暖」在當時只是一個邊緣話題。
  • 復旦通識·全球變暖|黃恩清、田軍:從地質角度看全球變暖
    1997年,141個國家和地區籤署《京都議定書》,呼籲限制發達工業國家的碳排放量。進入21世紀,科學界發現地表暖化出現減速甚至停滯現象。從1997-1998年的超級厄爾尼諾事件開始,出現了一個長達15年的「全球變暖停滯期」 (圖1),由此引發一輪大討論。但在這段時間裡,自然因素卻是有利於全球降溫的,比如太陽活動處於極弱期,全球火山活動加劇。
  •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及答案:全球氣候變暖與人類的活動無關
    大多數環境學論著認為,人類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溫上升,而全球變暖將使地球兩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進而給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但是,荷蘭學者克羅寧博格所著的《人類尺度:一萬年後的地球》一書中的觀點,似乎可以讓人稍稍緩解一下在氣候變暖問題上的緊張感。作者的基本觀點是:當下發生的所有氣候變化,從地球的立場出發,都是「正常運作」。
  • 應對氣候變暖還需持續攻堅
    「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  「全球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引起的溫室效應,疊加在地球自然變化因素之上,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驅動因子」  「中國所做出的承諾會百分之百完成,而且會爭取做得更好一些」  「投入其中,參與進去,從身邊小事做起,我們都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  影響:未來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