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預測:未來200年長江中遊將迎更豐沛季風降水

2020-11-13 北京日報客戶端

我國季風區降水正經歷由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北澇南旱」過渡為20世紀70年代之後「南澇北旱」的氣候狀態,對我國社會、經濟和農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了解大尺度季風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副研究員徐德克與國內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未來200年,東北地區將終結200年的暖溼氣候條件,長江中遊地區將迎來更豐沛的季風降水。

我國當前季風區降水的演化格局是在地質歷史時期長期演化背景下而形成。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加上人類儀器測溫記錄僅有近百年歷史,因此要客觀認識百年來季風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副研究員徐德克與國內科研人員合作,選取我國東部季風區高精度定年和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東北瑪珥湖年紋層花粉記錄和長江中遊地區洞穴石筍磁性礦物記錄。研究表明,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

小龍灣與和尚洞位置圖

東北地區孢粉記錄反映了距今9260年以來周邊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揭示出適應強夏季風降水存在千年尺度和500年準周期性變化。在千年尺度上,夏季風降水強盛期出現在距今7000年至5500 年,減弱期出現在距今1400年至300 年;在500年周期上,降水強盛期先後出現在距今8630年至8370年、8080年至7820年、7550年至7280 年等時段。

小龍灣櫟屬花粉與和尚洞磁性礦物記錄

長江中遊地區石筍磁性礦物記錄揭示距今8580年以來長江中遊地區的季風降水變化,在千年尺度上,季風降水減弱期出現在距今7000年至5500 年,強盛期出現在距今1400年至300 年;在500年周期上,降水強盛期先後出現在8560年至8320年、8070年至7820年、7570年至7090 年等時段。

在千年尺度變化過程中,兩個地區存在明顯反向變化模式;在500年周期相位上,長江中遊地區滯後東北地區約幾十年到200年。我國南北方降水千-百年尺度不同步的現象與低緯度地區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的頻率密切相關。

此外,研究還發現,我國南北方500年氣候周期,是疊加在全新世(全新世是最年輕的地質年代,從1萬多年前開始一直持續至今)氣候總體變化趨勢上的。根據全新世總體趨勢以及在500年自然氣候周期背景下,未來200年,東北地區將終結200年的暖溼氣候條件,長江中遊地區將迎來更豐沛的季風降水。

據介紹,這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和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高端人才項目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張航

編輯 王雯淼

流程編輯 劉偉利

相關焦點

  •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全新世我國南北方存在500年準周期不同步的季風降水變化過程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徐德克副研究員與國內同行合作,選取了我國東部季風區高精度定年和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一條為東北瑪珥湖年紋層花粉記錄,另一條為長江中遊地區洞穴石筍磁性礦物記錄。分析發現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圖1)。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全新世我國南北方存在500年準周期不同步的季風...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副研究員徐德克與國內科研人員合作,選取我國東部季風區高精度定年和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東北瑪珥湖年紋層花粉記錄和長江中遊地區洞穴石筍磁性礦物記錄。研究表明,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圖1)。
  • 火山爆發後,印度季風預測會更準確
    研究人員將氣象觀測、氣候記錄、計算機模型模擬以及地球歷史上幾千年的樹木圈、 珊瑚和冰芯等地質檔案中的數據結合起來,發現季風與最強烈的自然氣候變異模式EI Nio同步,使人們更容易預測印度次大陸季節性降雨的強度。
  • 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增加
    ◎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季風區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為區域內人口提供了生活、生產用水。但是夏季風降水的異常變化也容易造成旱澇災害。我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夏季風降水一直受到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但是夏季風降水的異常變化也容易造成旱澇災害。我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夏季風降水一直受到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 長江中上遊地區持續降水形成洪峰,長江三峽首次開啟十孔洩洪
    比如熱帶雨林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就屬於「年雨型」降水特徵,降水各月分布較為均勻;比如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就屬於「夏雨型」降水特徵,降水夏季多冬季少;比如地中海氣候就屬於「冬雨型」降水特徵,降水冬季多夏季少;比如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極地氣候就屬於「少雨型」降水特徵,降水各月都較少。
  • 未來十天江南西南多降水 高溫伏旱將明顯緩解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記者王希、於文靜)來自中央氣象臺的消息,未來十天,我國南方大部降水頻繁,高溫天氣與雨水形成此消彼長的趨勢,江南、華南等地持續多日的高溫天氣有望暫時結束,但29日以後江南、華南等地還將出現較大範圍的高溫天氣。    據預計,未來十天,我國主要雨帶位於淮河流域、漢水流域、江南地區北部、華南地區西部、西南地區東部等地。
  • 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
    前言:高大的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極,它高大挺拔的身軀不僅使它成為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區,而且對我國的季風氣候也有深遠的影響。今天我們就通過一道真題來探究一下青藏高原對我國季風氣候的影響。真題:(2012年安徽文綜,32~33,8分)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 2021初中地理: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初中地理:季風活動對降水的影響,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5月登陸,南嶺以南,6月到過長江中下遊地區用淮河流域,7-8月到達華北至東北,10月退出大陸。   2、東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集中在夏季,南方雨季長,北方雨季短,降水年際變化大。
  • 季風降水先減後增,人類能否「翻雲覆雨」?
    導語:季風是氣候學中重要且廣為人知的概念,和大家熟悉的東亞季風一樣,南亞季風是全球季風系統中的另一分支,主要影響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我國西南部等區域的氣候。我們將推出「南亞夏季風三部曲」系列文章,為大家介紹南亞夏季風的氣候特點、歷史演變、影響因素及其在未來的可能變化。下文為該系列的第一部,主要介紹人類活動對南亞夏季風的影響。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前人研究基於模式模擬指出熱帶火山爆發會使季風區降水減少,季風環流減弱,並歸因於海陸熱力差異的減小。近年來也有研究發現不同緯度的火山爆發會通過影響環流對季風降水產生不同影響,但物理機制解釋仍存在不足。
  • 強盛而無常的「季風」,在來去之間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主要分類及特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受季風影響分旱雨兩季,在雨季來臨之前通常有一個「熱季」,表現為氣候炎熱乾燥,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氣溫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主要原因是太陽直射點接近但雨帶沒有到來
  • 中科院稱青藏高原降水增加,我國多條大河水量將變多,調水更可行!
    9.5萬億立方米的水量,比世界最大河流亞馬遜河的年徑流量(6.90萬億立方米)還大,相當於長江10年流入東海的水量(長江年徑流量為9600億立方米),可見亞洲水塔上的水資源量還是相當豐富的。
  • 2020年農業降水極端天氣預測!整體來看降水、積溫氣候變化較大
    前段時間,多個網絡平臺對2020年氣候進行預測,最近又有新的說法。是關於來年降水、極端天氣、預測的,覺得有些道理,今天發給農民朋友,僅供參考。2020年有沒有極端天氣"厄爾尼諾"?最新預測!根據《國際科學家團隊》研究人員表明,複雜的氣候模式中,厄爾尼諾現象在2020年捲土重來的概率達到了80%,這相比如今的中性預測概率高了20%。並且在厄爾尼諾現象出現之後,預估在2020年底達到頂峰,這樣又可能引發全球平均氣溫的一個大變化,並且科學報告指出,可能導致全球年平均氣溫升幅在2021年創下新紀錄。
  • 2020年7月還會有颱風嗎?未來10天長江上遊強降雨維持
    今天(15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汛期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未來十天全國降雨情況、「七下八上」期間氣候預測、近期防汛救災的重點提示。未來十天長江上遊強降雨仍「盤踞」華北強對流天氣頻發  6月以來(截至7月14日),全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總體偏澇。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1月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全球變暖使北美季風減弱
    北美季風是一種環流系統,它可給北美西南部大片地區帶來充沛的夏季降雨,而它未來的變化會對區域水資源產生重大影響。然而,目前仍然不清楚隨著溫室氣體的增長,北美季風將如何發生變化,尤其是因為水平解析度較低以及系統性的海表溫度偏差限制了其數值模式模擬的可靠性。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科學家預測厄爾尼諾現象 或於2020年來襲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的研究人員預測,複雜天氣模式之厄爾尼諾現象很可能在2020年捲土重來,其可能性達到80%。它將於2020年底達到頂峰,可能導致全球年平均氣溫升幅在2021年創下新紀錄,還可能給太平洋周邊國家——從秘魯到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帶來災難性強降水和長期乾旱,屆時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的海面溫度將大大高於正常水平。        研究人員表示,根據建模並使用相應算法,基於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各監測點氣溫變化之間的聯繫進行分析,已能夠提前至少一年預測厄爾尼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