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季風區降水正經歷由20世紀70年代之前的「北澇南旱」過渡為20世紀70年代之後「南澇北旱」的氣候狀態,對我國社會、經濟和農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了解大尺度季風氣候變化至關重要。
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副研究員徐德克與國內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未來200年,東北地區將終結200年的暖溼氣候條件,長江中遊地區將迎來更豐沛的季風降水。
我國當前季風區降水的演化格局是在地質歷史時期長期演化背景下而形成。由於自然氣候系統的複雜性和模擬預估的不確定性,加上人類儀器測溫記錄僅有近百年歷史,因此要客觀認識百年來季風氣候變化的過程和規律,需從更長時間尺度的自然氣候變化歷史中去了解。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副研究員徐德克與國內科研人員合作,選取我國東部季風區高精度定年和高解析度的古氣候記錄——東北瑪珥湖年紋層花粉記錄和長江中遊地區洞穴石筍磁性礦物記錄。研究表明,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
小龍灣與和尚洞位置圖
東北地區孢粉記錄反映了距今9260年以來周邊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揭示出適應強夏季風降水存在千年尺度和500年準周期性變化。在千年尺度上,夏季風降水強盛期出現在距今7000年至5500 年,減弱期出現在距今1400年至300 年;在500年周期上,降水強盛期先後出現在距今8630年至8370年、8080年至7820年、7550年至7280 年等時段。
小龍灣櫟屬花粉與和尚洞磁性礦物記錄
長江中遊地區石筍磁性礦物記錄揭示距今8580年以來長江中遊地區的季風降水變化,在千年尺度上,季風降水減弱期出現在距今7000年至5500 年,強盛期出現在距今1400年至300 年;在500年周期上,降水強盛期先後出現在8560年至8320年、8070年至7820年、7570年至7090 年等時段。
在千年尺度變化過程中,兩個地區存在明顯反向變化模式;在500年周期相位上,長江中遊地區滯後東北地區約幾十年到200年。我國南北方降水千-百年尺度不同步的現象與低緯度地區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的的頻率密切相關。
此外,研究還發現,我國南北方500年氣候周期,是疊加在全新世(全新世是最年輕的地質年代,從1萬多年前開始一直持續至今)氣候總體變化趨勢上的。根據全新世總體趨勢以及在500年自然氣候周期背景下,未來200年,東北地區將終結200年的暖溼氣候條件,長江中遊地區將迎來更豐沛的季風降水。
據介紹,這項研究得到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和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雲南省高端人才項目的支持。相關研究成果已經在學術期刊上發表。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張航
編輯 王雯淼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