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2021-02-08 中科院之聲

季風區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為區域內人口提供了生活、生產用水。但是夏季風降水的異常變化也容易造成旱澇災害。我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夏季風降水一直受到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陳梓明在導師指導下,基於第六次國際耦合模式比較計劃(CMIP6),四種未來預估情景的試驗(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探究21世紀全球陸地季風區的夏季降水變化特徵及模式間不確定性的來源。

研究表明,四種氣候預估情景下,全球陸地夏季風降水明顯增多,其中高排放情景SSP5-8.5情景下降水增多(5.75%)和不確定性範圍(-0.17%~11.68%)最大。降水增多主要是因為升溫後大氣水汽含量增多,水汽垂直輸運增強。預估不確定性則與預估中季風環流變化的不確定性有關。給定海表面溫度(SST)均勻升溫驅動大氣模式,發現環流變化的不確定性並沒有顯著減少,這說明不同氣候模式對相同升溫分布的響應差異可以部分解釋季風預估的不確定性。研究認為,降水增多的不確定性主要受環流變化的差異影響,了解造成環流變化的原因,便有可能得到更可靠的預估結果。

 

相關成果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

 圖1. 四種預估情景下,全球陸地季風區(紅框)和各子季風區,在近期(2021年-2040年)、中期(2041年-2060年)和遠期(2080年-2099年)的夏季降水變化(中間粗橫線)及其10th-90th的不確定性範圍(柱),變化相對當前氣候態(1995年-2014年)。

圖2. 不同模式間,SSP5-8.5情景下近期(2021年-2040年,藍色)、中期(2041年-2060年,黃色)和遠期(2080年-2099年,紅色),全球季風區和各個子季風區的局地夏季風降水變化的不確定性與環流不確定性的散點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環流不確定性可解釋全球季風降水未來增加的不確定性
    季風區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為區域內人口提供了生活、生產用水。但是夏季風降水的異常變化也容易造成旱澇災害。我國位於東亞季風區,夏季風降水一直受到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可靠的季風降水未來預估結果,對季風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等具有意義。此前不少研究認為變暖背景下,季風降水將增多,但環流減弱,預估結果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全球季風區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季風的異常活動伴隨出現的洪澇和乾旱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火山活動作為自然外強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夠通過噴發產生硫酸鹽氣溶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減弱全球水循環。因此理解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社會意義。
  • 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增加
    ◎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當前的一項研究成果對此進行了「實錘」。1月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夏季風」的不確定性,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水旱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
    為什麼我國水旱災害多發風總是從高壓吹向低壓,所以我國夏季的風向是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而在冬季時情況正好相反,此時亞歐大陸內部形成了「亞洲高壓」,亞洲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保留在太平洋的部分稱為「阿留申低壓」,所以我國冬季的風向是由陸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風」(西北季風和東北季風)。
  • 全球變暖使北美季風減弱
    北美季風是一種環流系統,它可給北美西南部大片地區帶來充沛的夏季降雨,而它未來的變化會對區域水資源產生重大影響。10月9日《自然·氣候變化》刊載「北美季風隨全球變暖而減弱」(Weaken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monsoon with global warming)一文,研究人員利用解析度為50公裡的全球氣候模式來研究季風對大氣CO2增長的響應,這種模式可實際代表季風氣候學及其天氣尺度的變率。研究發現,季風對CO2倍增的響應容易受海表溫度偏差的影響。
  • 最新研究發現: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最新研究發現: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且受南亞季風影響的區域降水增加顯著高於受西風影響的區域
  • 颱風北移、熱浪增加、西北暖溼化:全球變暖對中國的影響 | NSR專欄
    季風與降水翟盤茂:對於中國的極端降水事件,季風系統的影響很大。但是,對季風變化的歸因工作還存在不足。不少人認為季風系統的變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影響,而不能歸因於人類活動的影響。這裡面牽扯到很多方面,和區域性問題、下墊面影響、氣溶膠變化、大氣環流等都有關係。季風會影響降水。
  • 大氣所關於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響應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 地環所揭示黑碳氣溶膠及溫室氣體對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及氣溶膠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類世氣候和環境顯著變化的重要強迫因子。黑碳氣溶膠作為大氣溶膠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產生於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燃燒過程。它可直接通過吸收可見光到紅外波段範圍內的太陽輻射加熱大氣,是除溫室氣體以外對引起全球變暖最大的貢獻者。
  • 科學家預測:未來200年長江中遊將迎更豐沛季風降水
    記者今天獲悉,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古生態學科組副研究員徐德克與國內科研人員合作研究發現,東北地區和長江中遊地區存在不同步的千、百年季風降水變化。未來200年,東北地區將終結200年的暖溼氣候條件,長江中遊地區將迎來更豐沛的季風降水。
  • 大腦區域與不確定性未來有關
    「潛在的未來威脅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對於了解焦慮和焦慮症的產生至關重要。」來自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College)的主要作者JustinKim博士說。「個體處理這種不確定性的能力與大腦特定區域內灰質的關係。」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APA的《Emotion》期刊上。
  • 季風降水先減後增,人類能否「翻雲覆雨」?
    導語:季風是氣候學中重要且廣為人知的概念,和大家熟悉的東亞季風一樣,南亞季風是全球季風系統中的另一分支,主要影響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我國西南部等區域的氣候。我們將推出「南亞夏季風三部曲」系列文章,為大家介紹南亞夏季風的氣候特點、歷史演變、影響因素及其在未來的可能變化。下文為該系列的第一部,主要介紹人類活動對南亞夏季風的影響。
  • 「亞洲水塔」河流徑流總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全球變暖背景下 青藏...
    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 拉尼娜陰影下 南美大豆產量不確定性仍存
    這種改變會嚴重的影響熱帶太平洋地區的降水分布,在熱帶西太平洋地區(亞洲地區),由於對流作用的減弱,當地會有強烈的乾旱現象,而東太平洋(美洲地區)對流會有所加強,進一步增加美洲西岸的降水強度。此外,厄爾尼諾會明顯改變熱帶太平洋的沃克環流,通過大氣遙相關作用,異常信號會在全球範圍內都有所體現,對全球的農業、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
  • 研究揭示對流解析模式更準確刻畫青藏高原中東部地區夏季降水特徵
    此外,青藏高原的熱力強迫和機械強迫對亞洲季風系統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對周邊地區乃至全球的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降水是高原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準確合理地再現高原地區降水,仍是世界性的難題,當前的數值模式普遍存在高估青藏高原地區降水的現象。
  • 黑碳氣溶膠及二氧化碳增加亞洲季風區降水
    本報訊(記者張行勇)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解小寧等利用降水變化的驅動和響應模式比對計劃(PDRMIP)框架下的9個全球海—氣耦合模式試驗結果,研究了10倍黑碳氣溶膠和2倍二氧化碳對亞洲夏季風和降水的影響,對比分析了黑碳與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引起的區域氣候環境效應的異同
  • 陸地生態系統固碳潛力研究結果多具不確定性
    「面對履約和外交談判的嚴峻形勢及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自主行動,迫切需要掌握天然森林和草地碳積累的自然過程與維持機制,以及未來全球變化影響下的固碳潛力的系統科學知識。」會議執行主席、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韓興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