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水塔」河流徑流總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全球變暖背景下 青藏...

2021-01-15 雲南網

原標題:「亞洲水塔」河流徑流總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全球變暖背景下 青藏高原將會更「溼」

◎劉曉倩 本報記者 陸成寬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將變溼?當前的一項研究成果對此進行了「實錘」。

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1960年以來,青藏高原升溫的速率是全球平均變暖速率的兩倍。2015年籤署的《巴黎協定》提出,將全球平均溫度升幅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控制在2℃以內。在此溫控目標下,「亞洲水塔」的氣溫將激增4℃。

「那麼,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亞洲水塔』供水量將發生怎樣的變化,『亞洲水塔』主要河流上遊人均水資源量將如何演變,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汪濤說。

地球系統模式是預估氣候變化的重要工具。然而,不同的地球系統模式對青藏高原未來降水的預估存在巨大差異,在青藏高原地區的模式預估結果可信度極低。同時,該模式對包括蒸散發和土壤水分等關鍵陸表水文過程的模擬也存在偏差,且大多缺乏對山地冰凍圈水文過程的刻畫。因此,基於當前地球系統模式預估未來青藏高原徑流變化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為此,研究人員從印度季風與西風協同作用是主導青藏高原水圈變化的核心思想出發,基於多源觀測資料約束了地球系統模式對青藏高原未來降水和徑流變化的預估,繪製了包括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怒江、湄公河、長江和黃河等主要河流上遊人均水資源量分布圖。

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且受南亞季風影響的區域降水增加顯著高於受西風影響的區域;同時,主要河流徑流總量也將增加,其中恆河上遊增加最大,印度河上遊增加最小。

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雖然「亞洲水塔」供水增加,但並不是總能增加上遊流域人均可用水量。「基於未來人口變化的相關數據,我們發現,長江和黃河上遊流域人均可用水量將增加,而印度河和恆河上遊流域人均可用水量可能會減少。」汪濤說。

他表示,這項研究對於改善水資源管理,推動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目標,保障水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陸成寬)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將變溼?1月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的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全球變暖,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會變溼?「實錘」來了。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雜誌上。
  • 朱立平:全球變暖下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還好嗎?
    這些河流,為東南亞、南亞,甚至是中亞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青藏高原在整個亞洲起到了水源匯聚和分發的功能,因此我們稱它為亞洲水塔。2亞洲水塔為何如此重要?1. 提供充足的水資源供給全球水塔眾多,亞洲水塔為什麼如此重要?
  • 未來青藏高原降水將增加
    ◎ 劉曉倩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13日,記者從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獲悉,基於觀測數據約束的地球系統模式,來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降水和徑流的未來變化進行了預估,他們發現,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降水將持續增加,主要河流的徑流總量也將隨之增加
  • 全球升溫2°C,青藏高原會怎樣?
    如果全球升溫2°C,對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有何影響?科學家最新研究給出答案:在全球升溫2°C情景下,青藏高原氣候將持續變溼,降水增加,主要河流徑流總量以及長江、黃河上遊流域的人均可用水量也將隨之增加。
  • 「亞洲水塔」比例失衡了?30億人的「守護之塔」面臨重要風險
    近50年來,地球的溫度一直在緩慢升高,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更是全球變暖最顯著的地區。有資料顯示,青藏高原升溫幅度是同期全球其他地區平均值的兩倍,這也直接導致冰川退縮,積雪覆蓋減少,凍土退化。冰雪消融暫時增加了周邊河流的徑流量,增大了部分湖泊的面積,但也改變了高原地區水文地質條件和地表孕災環境,加劇了災害的頻率、規模和複雜性。
  • 姚檀棟等:「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
    「亞洲水塔」也是亞洲 10 多條大江大河的源頭。不同組分間保持動態平衡,以維持「亞洲水塔」水循環。 近 50 年「亞洲水塔」的變化 過去 50 年來,人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變暖。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地區更是全球變暖最強烈的地區。
  • 亞洲水塔全球最脆弱 我國建立災害監測預警體系
    「我們評估了全球78個水塔單元的脆弱性,發現亞洲水塔是全球最脆弱的水塔。」1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科院院士姚檀棟在科考成果發布會上介紹,阿姆河、印度河、恆河—雅魯藏布江、錫爾河、塔裡木河在亞洲水塔中脆弱性排名前5。
  • 「亞洲水塔」一年蒸發3570個西湖,水循環在加快,科學家感到擔憂
    審核-小文提到青藏高原地區,很多朋友都會想到那裡氣候寒冷又乾燥,不過事實上,青藏高原卻被稱作「亞洲水塔」,很多知名的河流都從這裡起源。」的青藏高原,就是多地「母親河」的起源之處,黃河、長江、恆河、湄公河、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七條亞洲重要河流都在這裡孕育。
  • 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變化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孕育著黃河、長江、恆河、瀾滄江、印度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等亞洲的重要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其廣泛分布的多年凍土通過獨特的水分運移影響著區域水文和水循環過程。青藏高原現存多年凍土的總面積約為 106 萬平方公裡。
  • 全球變暖背景下 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降水發生了哪些變化?雨日特別是小雨日數減少,這意味著乾旱風險增加,而暴雨日數增加意味著短時強降水事件頻率增加,城市內澇等風險增加。  每年夏季,許多城市因為強降水而出現「看海模式」,這就是全球變暖背景下,與降水相關的極端事件增加的表現。  氣候變暖還會影響水質。
  •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光明日報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此次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院士介紹,第三極地區的冰川、積雪、凍土、湖泊、河流等是「亞洲水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冰川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常年積雪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多年凍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裡,湖泊面積約5萬平方公裡。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亞洲水塔」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作者 |崔雪芹近期,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該報告是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指導下完成的。通過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碳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的共同努力,報告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狀態進行了評估。姚檀棟是報告中「水與冰凍圈」主題的主要作者。
  • 「亞洲水塔」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作者 |崔雪芹 近期,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該報告是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指導下完成的。
  • 地球「水塔」要缺水了!全球變暖繼續,陸地冰川已連續38年萎縮
    在我們的地球上,高山和高原地區積蓄起來的冰川和冰蓋被稱為「水塔」,它們能作為許多河流的發源地,為數億人提供飲用水和灌溉用水,並為全世界數百萬英畝的植物和動物棲息地提供水源。除此而外,冰川形成的河流還能進行發電。
  • 是什麼力量,將水汽從南半球抽上青藏「水塔」?
    青藏高原水資源豐富,有「亞洲水塔」之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院士等提出,在青藏高原「熱力驅動」下,暖溼氣流從低緯海洋向高原輸送、匯聚,形成了特殊的跨半球、全球性「大氣水塔」大氣水分循環過程。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高的大地形,被稱為「世界屋脊」,佔中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數以千計的冰川遍布在這一高原臺地上,伴隨高原隆起演化形成了大量冰川和積雪。融化的冰川和大氣降水源源不斷地形成徑流,持續供應給湖泊與河流:長江、黃河、印度河、湄公河、恆河等大江大河都由此發源。
  • 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密切相關的地球系統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
    通過科考發現,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是一個以「變暖變溼、生態趨好、災害風險增加」為基本特徵的地球系統複雜、遞進的多圈層鏈式響應過程,具體為:暖溼差異化、水體液相化、生態趨同化、災害頻發化、圈層鏈式化。在大氣圈表現為暖溼差異化,導致極端事件區域差異分布,其中高原北部以乾旱、暴風雪等為主,南部以洪水為主。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報告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狀態進行了評估。在這一主題中,科學家們圍繞水和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就亞洲水塔變化及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最新科學評估。報告指出,基於中國科學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亞洲水塔地區的冰川徑流量將在2030至2050年之間達到峰值。
  •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本報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