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水塔」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2020-09-21 中國科學報

作者 |崔雪芹

近期,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該報告是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指導下完成的。

通過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碳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的共同努力,報告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狀態進行了評估。

姚檀棟是報告中「水與冰凍圈」主題的主要作者。在這一主題中,科學家們圍繞水和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就亞洲水塔變化及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最新科學評估。

報告指出,基於中科院「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亞洲水塔地區的冰川徑流量將在2030至2050年之間達到峰值。

由於該地區積雪、凍土和冰川產生的徑流佔河流總徑流量的45%,未來徑流量減少將影響這一地區的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

姚檀棟領導的研究團隊評估了亞洲水塔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提出了亞洲水塔觀測—模擬—預警一體化集成方案,成為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的經典案例。

今後,研究團隊還將啟動亞洲水塔圖計劃,估算亞洲水塔總水量,聚焦氣候暖溼化背景下的冰崩、冰湖潰決等災害問題,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的監測—預警—治理體系,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和治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範例。

《中國科學報》 (2020-09-21 第4版 綜合)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亞洲水塔」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作者 |崔雪芹 近期,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該報告是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指導下完成的。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此次發布的《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是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指導下完成的。姚檀棟是報告中「水與冰凍圈」主題的主要作者。在這一主題中,科學家們圍繞水和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就亞洲水塔變化及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最新科學評估。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發布專題報告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的《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發布。《團結於科學2020》專題報告        姚檀棟是報告中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新聞—科學網
    《團結在科學之中2020》專題報告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此次發布的《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是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指導下完成的。 通過WMO、全球碳項目(GC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的共同努力,報告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狀態進行了評估。 姚檀棟是報告中「水與冰凍圈」主題的主要作者。
  • 中國科學家支撐聯合國發布《團結於科學2020》專題報告
    近期,姚檀棟院士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此次發布的《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是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指導下完成的。《團結於科學2020》專題報告姚檀棟院士是報告中「水與冰凍圈」主題的主要作者。
  • 姚檀棟等:「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
    「亞洲水塔」也是亞洲 10 多條大江大河的源頭。不同組分間保持動態平衡,以維持「亞洲水塔」水循環。 近 50 年「亞洲水塔」的變化 過去 50 年來,人類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變暖。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第三極」地區更是全球變暖最強烈的地區。
  • 科學網—亞洲水塔:最重要又最脆弱
    2016年7月17日,阿汝冰川發生冰崩,崩塌方量為0.7億立方米,9位牧民及幾百頭牛羊因此失蹤。 兩個月後的9月21日,阿汝冰川再次冰崩,這次崩塌方量達到了1億立方米。 時隔兩年,2018年10月16日和10月29日,雅魯藏布江下遊米林縣加拉村附近的色東普溝連續兩次發生冰崩,進而形成碎屑流並堵塞雅魯藏布江。當地居民發現,江水突然漫到了自己家門口。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介紹說,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發源於亞洲水塔區的河流的流域總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裡,流域內的總人口約20億。第三極地區的冰川、積雪、凍土、湖泊、河流等是亞洲水塔的主要組成部分。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此外,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
  • 「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了
    這是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階段性重大進展。此項成果是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絲路環境」的深入推動和第二次青藏科考國家專項成功實施所取得的重要科學成果之一。亞洲水塔失衡及其影響的科學發現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闡述「水資源空間分布失衡,帶來不少問題」的重要科學基礎,是國家水資源保護戰略的重要科學支撐。
  • 網易聯合綠色和平呼籲拯救"亞洲水塔"
    網易新聞和綠色和平希望藉此凸顯氣「亞洲水塔」青藏高原的消融危機;同時提醒網友:現在離延續《京都議定書》的最後機會——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僅剩100天時間。喜馬拉雅—青藏高原地區的冰川、凍土與湖泊等每年向亞洲提供860萬立方米淡水。從這裡發源的河流包括我國境內的黃河、長江、印度境內的恆河、以及布拉馬普特拉河(我國境內稱雅魯藏布江)、湄公河(境內為瀾滄江)、薩爾溫江(境內為怒江)、印度河(境內稱森格藏布,即獅泉河)等國際河流。因此,喜馬拉雅—青藏高原地區被稱為「亞洲水塔」。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 中外科學家加強合作研究 共同應對「亞洲水塔」環境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泛第三極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姚檀棟表示,加強「亞洲水塔」環境變化的研究並找到應對方案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合作。「『亞洲水塔』的環境脆弱,很容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們討論的內容不僅對科學界,對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姚檀棟說。
  •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聊點科技【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
  •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本報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齊芳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有「亞洲水塔」之稱的地球第三極地區——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案例入選聯合國
  • 儲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為何有這麼多水?水從何處而來?
    亞洲水塔是青藏高原及青藏高原周邊眾多高山地區的總稱,它位於地球的第三級,主要是由冰川、積雪、湖泊等組成。光是冰川面積就達到了十萬平方公裡,亞洲水塔之大由此可見。亞洲水塔裡究竟有多少水2017年,中國的第二次青藏科考正式開始。
  • 「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青藏高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2017年,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圍繞「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等課題,展開考察研究。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透露,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科考發現,「亞洲水塔」區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了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青藏高原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2017年,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科考,圍繞「亞洲水塔」動態變化與影響等課題,展開考察研究。近日,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透露,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重大進展。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12月21日)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目前,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對「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三者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