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是青藏高原西南部岡底斯山脈的主峰(2018年6月24日攝)。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首期研究成果在拉薩發布。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記者袁全 賈釗)聚焦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研究的「亞洲水塔國際研討會」11日至12日在京召開。來自全球40名頂尖科學家參會,分享科研成果,熱議應對措施。
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高山地區是地球上除南北極之外,冰川分布最廣泛的地區,有「第三極」的美譽。它還是包括長江、黃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在內的亞洲十大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因此青藏高原又被稱為「亞洲水塔」。
最近的研究發現,該地區氣溫快速升高,冰川融化加速,儲水量不平衡,全球30多億人的生存用水將因此受到影響。
此次會議主題集中在當地水資源,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來自中國、德國、瑞典、尼泊爾、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參會者分享他們的觀測及研究成果,分析地區環境變化及其影響,並以此為基礎制定國際合作方案,向決策者提供科學建議。
姚檀棟院士在研討會上發言。(中科院TPE項目供圖)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由「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和「泛第三極環境」計劃主辦。這兩個科技專項由中國科學院分別於2009年和2018年啟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泛第三極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姚檀棟表示,加強「亞洲水塔」環境變化的研究並找到應對方案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合作。
「『亞洲水塔』的環境脆弱,很容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們討論的內容不僅對科學界,對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姚檀棟說。
近年來,中國加強了對「亞洲水塔」氣候,生物多樣性和水資源變化的研究。研究人員啟動了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並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綜合觀測網絡,包括航天空間的衛星、無人機、遙感飛機、無人船、飛艇等覆蓋地、空、天的最新技術。
中國科學家還積極與區域外的專家和聯合國機構合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自然科學項目官員貝斐然稱讚研討會是國際合作的「完美範例」。
「來自地區內外不同國家的研究人員,在這裡自由地分享和傳播知識,為的是解決一個全球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貝斐然說。
研討會還表明中國積極推動科學家在「亞洲水塔」環境變化研究上的國際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十分讚賞。」他說。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教授沃爾特·伊默澤爾在研討會上分享了冰川融水對當地灌溉農業的貢獻。他的觀點新穎,受到與會科學家關注。
科考隊員楊永平(中)在西藏阿里地區為新華社記者介紹高原植物習性(2017年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他說:「能夠參與這樣的國際科學合作中,我感到很榮幸。中國政府一直在推動國際合作。未來如果繼續加強合作,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推動這一領域的科學發展,並提出更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卡特爾是一名尼泊爾科學家,自2009年以來一直參與「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他說,能夠參與這樣的全球合作科技項目感到自豪,並期望今後的合作可以為尼泊爾等國家帶來更多的培訓機會和先進設備,幫助他們加強「亞洲水塔」的研究工作。
姚檀棟表示,隨著環境變化,「亞洲水塔」地區已出現冰崩等新的自然災害,人類急需採取減緩或適應措施。與此同時,國際合作也將會更加緊密。姚檀棟的團隊正在與法國頂尖科學家合作,建立水體穩定同位素觀測網。「這對提高目前中國的研究水平十分重要。」他說。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主任馬克·塞雷茲在研討會上介紹了美國在冰雪研究和數據管理方面的經驗,並表示很願意與中國科學家合作。
「因為這是全球關注的地區,應對環境變化、特別是『亞洲水塔』變化是全球科學家的責任。」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