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加強合作研究 共同應對「亞洲水塔」環境變化

2020-12-04 新華社新媒體

海拔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是青藏高原西南部岡底斯山脈的主峰(2018年6月24日攝)。2018年9月5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的首期研究成果在拉薩發布。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記者袁全 賈釗)聚焦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研究的「亞洲水塔國際研討會」11日至12日在京召開。來自全球40名頂尖科學家參會,分享科研成果,熱議應對措施。

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高山地區是地球上除南北極之外,冰川分布最廣泛的地區,有「第三極」的美譽。它還是包括長江、黃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在內的亞洲十大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因此青藏高原又被稱為「亞洲水塔」。

最近的研究發現,該地區氣溫快速升高,冰川融化加速,儲水量不平衡,全球30多億人的生存用水將因此受到影響。

此次會議主題集中在當地水資源,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來自中國、德國、瑞典、尼泊爾、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參會者分享他們的觀測及研究成果,分析地區環境變化及其影響,並以此為基礎制定國際合作方案,向決策者提供科學建議。

姚檀棟院士在研討會上發言。(中科院TPE項目供圖)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由「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和「泛第三極環境」計劃主辦。這兩個科技專項由中國科學院分別於2009年和2018年啟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泛第三極環境專項首席科學家姚檀棟表示,加強「亞洲水塔」環境變化的研究並找到應對方案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合作。

「『亞洲水塔』的環境脆弱,很容易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我們討論的內容不僅對科學界,對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姚檀棟說。

近年來,中國加強了對「亞洲水塔」氣候,生物多樣性和水資源變化的研究。研究人員啟動了青藏高原的科學考察,並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綜合觀測網絡,包括航天空間的衛星、無人機、遙感飛機、無人船、飛艇等覆蓋地、空、天的最新技術。

中國科學家還積極與區域外的專家和聯合國機構合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自然科學項目官員貝斐然稱讚研討會是國際合作的「完美範例」。

「來自地區內外不同國家的研究人員,在這裡自由地分享和傳播知識,為的是解決一個全球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貝斐然說。

研討會還表明中國積極推動科學家在「亞洲水塔」環境變化研究上的國際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十分讚賞。」他說。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教授沃爾特·伊默澤爾在研討會上分享了冰川融水對當地灌溉農業的貢獻。他的觀點新穎,受到與會科學家關注。

科考隊員楊永平(中)在西藏阿里地區為新華社記者介紹高原植物習性(2017年8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他說:「能夠參與這樣的國際科學合作中,我感到很榮幸。中國政府一直在推動國際合作。未來如果繼續加強合作,我相信我們一定能推動這一領域的科學發展,並提出更有價值的政策建議。」

卡特爾是一名尼泊爾科學家,自2009年以來一直參與「第三極環境」國際計劃。他說,能夠參與這樣的全球合作科技項目感到自豪,並期望今後的合作可以為尼泊爾等國家帶來更多的培訓機會和先進設備,幫助他們加強「亞洲水塔」的研究工作。

姚檀棟表示,隨著環境變化,「亞洲水塔」地區已出現冰崩等新的自然災害,人類急需採取減緩或適應措施。與此同時,國際合作也將會更加緊密。姚檀棟的團隊正在與法國頂尖科學家合作,建立水體穩定同位素觀測網。「這對提高目前中國的研究水平十分重要。」他說。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主任馬克·塞雷茲在研討會上介紹了美國在冰雪研究和數據管理方面的經驗,並表示很願意與中國科學家合作。

「因為這是全球關注的地區,應對環境變化、特別是『亞洲水塔』變化是全球科學家的責任。」他說。

相關焦點

  • 姚檀棟等:「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
    因此,「亞洲水塔」與南極、北兩極之間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的聯動變化,會共同影響全球變化。 「亞洲水塔」變化的災害風險不但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也對「一帶一路」地區眾多國家水資源規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帶來環境風險,事關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這些挑戰和風險的應對,需要多學科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來解決。
  • 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共同話語研究
    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共同話語研究 2019年07月15日 09:5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查明建 字號 內容摘要:2019年7月6日,來自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波蘭等17國的近80名中東歐青年代表,參加「未來之橋」第三屆中國
  • 科學網—亞洲水塔:最重要又最脆弱
    類似的災害也曾發生在西藏聶拉木縣,當地的樟藏布冰湖兩次發生潰決,衝毀下遊道路、橋梁和電站,對尼泊爾境內也造成重大損失。 冰川崩塌、冰屑堵江、冰湖潰決……這些災害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災害背後:亞洲水塔失衡 「這些現象,都是亞洲水塔災變風險的直接表現。」
  • 中外科學家共同致力於鹹海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
    此次研討會邀請線上、線下200多位中外科學家參會,為有效應對中亞區域各國對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提升中亞區域應對鹹海生態危機的能力,貢獻各國科學家的智慧。他說,「為了加強鹹海生態環境保護,我呼籲全球科學家攜手合作,開展鹹海問題的聯合科研、對話與經驗交流,共同致力於提出科學的解決方案。」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是此次國際研討會主辦方之一,是中國科學院布局在新疆的一支國家級科研團隊。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團結在科學之中2020》專題報告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通過WMO、全球碳項目(GC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的共同努力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發布專題報告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的《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聯合國發布。        該報告通過世界氣象組織(WMO)、全球碳項目(GC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共同努力而完成,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狀態進行了評估。
  • 亞洲水塔最新研究成果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新聞—科學網
    《團結在科學之中2020》專題報告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 通過WMO、全球碳項目(GC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UNESCO-IO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的共同努力,報告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狀態進行了評估。 姚檀棟是報告中「水與冰凍圈」主題的主要作者。
  • 「亞洲水塔」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作者 |崔雪芹近期,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通過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碳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等國際權威組織機構的共同努力,報告對全球氣候系統的狀態進行了評估。姚檀棟是報告中「水與冰凍圈」主題的主要作者。在這一主題中,科學家們圍繞水和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就亞洲水塔變化及其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最新科學評估。
  • 「亞洲水塔」入選聯合國專題報告
    作者 |崔雪芹 近期,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與聯合國框架下組織的其他科學家一起,撰寫完成並在聯合國發布了《團結於科學2020》報告。該報告是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的指導下完成的。
  • 「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了
    這是科考隊近期在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的機理研究方面取得的階段性重大進展。此項成果是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絲路環境」的深入推動和第二次青藏科考國家專項成功實施所取得的重要科學成果之一。亞洲水塔失衡及其影響的科學發現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闡述「水資源空間分布失衡,帶來不少問題」的重要科學基礎,是國家水資源保護戰略的重要科學支撐。
  • 科學家根據重要性、受威脅程度對全球「高山水塔」進行排名
    華盛頓2019年12月10日 /美通社/ -- 全球科學家評估了地球78個基於高山冰川的水系統,並首次依據這些水系統對於相鄰低地社區的重要性,及面對未來環境和社會經濟變化的脆弱性,對這些水系統進行了排名。
  • 「亞洲水塔」一年蒸發3570個西湖,水循環在加快,科學家感到擔憂
    審核-小文提到青藏高原地區,很多朋友都會想到那裡氣候寒冷又乾燥,不過事實上,青藏高原卻被稱作「亞洲水塔」,很多知名的河流都從這裡起源。 「母親河」發源地提到「母親河」,在我國大家都知道是「黃河」,而在其他國家,比方說印度,則是「恆河」,而作為「亞洲水塔
  • 「亞洲水塔」水量超9萬億立方米
    此次科考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姚檀棟院士介紹,第三極地區的冰川、積雪、凍土、湖泊、河流等是「亞洲水塔」的主要組成部分,其中冰川面積約10萬平方公裡,常年積雪面積約30萬平方公裡,多年凍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裡,湖泊面積約5萬平方公裡。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新華網哈爾濱8月28日電(記者 高星 潘麗君 侯悅)中、日、韓等多國代表27日至28日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東北亞生態(伊春)論壇上倡議,各國應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交流與合作,推進林業發展,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共同為維護東北亞地區乃至全球氣候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 超9萬億立方米,「亞洲水塔」水量初步摸清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12月21日)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目前,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對「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進行了初步估算,三者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是地球第三極,是亞洲10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被稱為「亞洲水塔」。如果以海拔2500米的等高線為界,亞洲水塔區的面積約400萬平方公裡。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
  • 「亞洲水塔」冰川湖泊河流水量:超過9萬億立方米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青藏科考隊)21日發布消息說,最新研究成果顯示,有「亞洲水塔」之譽的青藏高原及周邊高山地區,其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此外,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科考隊員利用直升飛機運載科考設備到極高海拔冰面作業。
  • 第二次青藏科考初步摸清亞洲水塔水量
    亞洲水塔有多少水?21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初步估算,亞洲水塔中的冰川儲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處的徑流量之和超過9萬億立方米。積雪和凍土的水量估算還在進行中。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標準制修訂,構建由碳減排量評估與績效評價標準、低碳評價標準、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等管理技術規範,以及相關生態環境基礎標準等組成的應對氣候變化標準體系框架,完善和拓展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探索開展移動源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協同控制相關標準研究。(九)推動環境經濟政策統籌融合。
  • 頂尖科學家達成共識:應對氣候變化最大挑戰是全球合作
    氣候變化如何改變人類命運?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來自全球的頂級科學家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出發,對於這個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他們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全球各國如何協同一致共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