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2020-12-06 網易教育

新華網哈爾濱8月28日電(記者 高星 潘麗君 侯悅)中、日、韓等多國代表27日至28日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東北亞生態(伊春)論壇上倡議,各國應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交流與合作,推進林業發展,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共同為維護東北亞地區乃至全球氣候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秘書長、國家林業局氣候辦常務副主任李怒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一方面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源,另一方面就是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匯,而森林就是一個巨大的碳匯。」

聯合國對於碳匯的定義是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專家指出,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生態系統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發揮的功能和作用,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增加森林面積,加強可持續的森林經營,可以增加碳吸收,那麼就增加碳匯。」李怒雲說。

第二屆東北亞生態(伊春)論壇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局、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共同主辦,來自中國、韓國、日本、德國、印度等國的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以及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代表出席了論壇。

論壇全體代表共同倡議,充分認識林業碳匯的價值與作用,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培育和管理,鼓勵建立科學的、量化的、可操作的區域生態評估與考核制度,積極建立森林生態補償機制。

「過去10年,全球森林每年約有1300萬公頃消失,每年淨減少森林面積520萬公頃。2005-2010年,全球森林碳儲量每年減少約5億噸。」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司長王祝雄表示,森林減少是導致氣候變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為此,與會代表在倡議書中表示,應進一步加強天然林保護和管理,強化對森林火災、有害生物和非法徵佔林地行為的防控,最大限度減少森林資源的消耗,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固碳能力。同時,應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科學培育森林資源;積極開展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科研工作,加大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相關行動投入,確保森林資源數量增長、質量提高;擴大和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激活林業發展活力,促進森林功能恢復。

近年來,各國對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認識不斷提高,一些國家已積極採取措施推進林業發展,增加碳匯功能。

韓國環境科學院前院長、中國環境科學院教授李德吉表示,在應對溫室氣體排放和碳匯等氣候變化的問題上,森林是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韓國國家綠色增長戰略的支持下,有關政府機構正在研發各種各樣的項目以加強在森林生態系統、植被、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良性循環等方面的管理。

日本林野廳森林裝備部研究保全課森林吸收原情報管理官赤堀聰之介紹說,日本通過促進位定保安林等保護與保全措施,增加保安林等面積,針對人造林則推進間伐等森林作業,積極增加森林管理對象的森林比例。

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林業生態建設,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國家主席胡錦濤2009年9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2011年3月,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作為約束性指標被納入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國家林業局不久前制定的《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提出,2020年中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3%以上。

「森林為人類社會提供著價值巨大的生態服務,但這種價值目前尚未完全得到社會承認。」李怒雲說。論壇代表表示,迫切需要建立包括森林碳匯在內的生態價值評估和考核體系,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來源:新華網)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植萬億棵樹:應對氣候變化 貢獻中國碳中和目標
    而由於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導致紅樹林、泥炭地和熱帶雨林損毀,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持續加劇氣候變化。樹木,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佳的碳捕獲與碳封存載體,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緩解氣候變化風險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推動再造林的遠大目標與行動顯得尤為重要,科學的指導並開展大規模植樹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挑戰的最優方案之一。
  • 森林固碳效果監測與評估—發展林業應對氣候變化
    發展林業,正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的戰略選擇。    2009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了一份重要的協議文本,文本中第六條款特別明確了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獨特作用:「我們認識到,減少濫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提高森林對溫室氣體的清除量,我們認為有必要通過立即建立包括REDD+在內的機制,為這類舉措提供正面激勵,促進發達國家提供的援助資金的流動。」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能忽視草原的重大作用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臨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與行動,充分發揮草原的固碳功能,使之成為更大、更穩定的碳庫。
  • TNC: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不可或缺
    COP25期間,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國際氣候政策主任約翰威爾迪克(John Verdieck)受邀參加了由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承辦的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為主題的中國角邊會。
  • 被忽視的真相:森林減緩氣候變化
    問道氣候變化:剛才張老師提到一點,目前全球森林面積減小,固碳的能力反而有所增加。這好像和我理解的有些出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張稱意:之所以出現森林固碳能力提高的狀況可以從兩方面來解釋:一是變暖對北方中高緯度地區森林生長產生的促進作用,以及生長季的延長,使森林有更長的時間進行光合固碳;二是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在森林的固碳過程中扮演了「施肥」的角色。
  • 研究稱森林固碳作用更有助實現控溫目標
    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7日發布一項新研究說,與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相比,利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可能更有助於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既定目標水平內。根據《巴黎協定》,各方以「自主貢獻」方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較工業化前水平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並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 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成效
    本報訊  記者張興國 通訊員王福祥報導  《2017年國家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近日發布。2017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政策方面,國家林草局印發了《2017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與分工方案》和《省級林業應對氣候變化2017-2018年工作計劃》。開展造林綠化等專項督導。
  •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
    中方倡議展現了中國堅定支持《巴黎協定》、促進合作共贏的決心。」巴西全球南方研究所所長亞歷山大·菲格雷多表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國際社會應進一步加強團結,共同努力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氣候變化是全球性議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解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一直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團結合作。」
  • 增加森林固碳潛力的途徑
    雖然森林和其他生命體一樣,通過呼吸作用釋放CO2,但當光合作用超過呼吸作用時,森林在不斷生產和積累生物質。所謂「森林碳匯」,就是指森林生態系統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CO2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的CO2量減去因土壤和植物自身呼吸釋放到大氣中的CO2量。 每當提到氣候變化就必然提到森林的作用。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 溼地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2019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旨在提醒公眾: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並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溼地保護能夠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問題的自然解決方案。溼地是重要的「儲碳庫」在人們的印象中,沼澤是一種熟悉的溼地類型。
  • 五國專家研討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會場與會代表在觀看牆報論文  9月21-24日,第四屆「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  本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主辦,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資源環境學院、農業部西北植物營養與農業環境重點實驗室及中英可持續農業創新協作網聯合承辦,旨在推進我國農業土壤固碳與氣候變化領域的研究,促進我國西部地區及全國土壤碳循環與農田可持續發展。
  • 應對氣候變化 習近平「中國承諾」彰顯大國擔當
    12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針對全球氣候變化議題,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闡述中方觀點和承諾,並積極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多邊進程。
  • 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推進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這也是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內容之一。2020年9月22日,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富於雄心的長期目標,將有力推進中國的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也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 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企業做好準備了嗎?
    文 | 陳奇峰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  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緊迫挑戰,推進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這也是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鍵內容之一。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發揮更大作用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加強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普及氣候變化知識和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採取的措施,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科學認識,動員全社會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國家方案》的實施。  七、加強組織領導  為切實加強對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領導,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溫家寶總理任組長,曾培炎副總理、唐家璇國務委員任副組長。
  • 巖溶動力學理論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新途徑
    2010~2015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先後開展了「中國地質碳匯潛力研究」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地質調查研究」項目。項目主要目標任務是理清巖溶作用在全球碳循環中的時間尺度與地位,開展碳酸鹽風化大氣CO2匯的穩定性和量級及其與矽酸鹽風化的對比,估算我國巖溶碳匯,並提出人工幹預增匯途徑與潛力評價。
  • 應對氣候變化,植樹造林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氣候大會特別策劃
    因此,減排仍然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首要之事,不應過分誇大植樹造林在減緩氣候變化上的作用。綜合考慮各種固碳和減排手段的利弊,探索適合國情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最優方案。」森林佔全球陸地面積 (除去南極洲) 的三分之一 [1] ,不僅能夠提高生物多樣性,為野生動物提供重要棲息地,也為人類提供了審美和休憩的場所,並且能保持水土,提供木材,以及固碳 [2,3] 。由於森林的眾多益處,植樹造林已經成為了全人類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