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固碳效果監測與評估—發展林業應對氣候變化

2021-01-18 中國政府網

    發展林業,正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新的戰略選擇。

    2009年12月召開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了一份重要的協議文本,文本中第六條款特別明確了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獨特作用:「我們認識到,減少濫伐森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需要提高森林對溫室氣體的清除量,我們認為有必要通過立即建立包括REDD+在內的機制,為這類舉措提供正面激勵,促進發達國家提供的援助資金的流動。」

    森林碳匯以最經濟、最直接、最快捷的優越性受到各國的矚目,並成為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和履行國際減排義務的重要途徑。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提出,中國要大力增加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中國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

    這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向世界展示對未來高度的責任心,也爭得了應對全球變暖問題的話語權。

    胡錦濤主席的承諾擲地有聲的依據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長期監測與評估的結果: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年固碳量為3.59億噸,折算為年吸收二氧化碳量為13.15億噸,為我國2008年二氧化碳年排放量60.18億噸的21.85%,表明中國排放的近1/4的二氧化碳被森林所固定,年釋氧量為12.24億噸。

    中國森林固碳釋氧功能價值的測算依託中國森林生態站網的長期連續觀測研究數據。主要體現在林分淨生產力和土壤年固碳速率數據上。我國的固碳效果監測,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森林生態站成立之初就已開展。進入21世紀,以全國森林生態站為基礎,從現有森林資源出發,開始探討適合於評價我國森林在大氣碳平衡中作用的研究框架。新的技術研究突破在於不僅認識了森林地上部分產生的固碳價值,還更多地關注森林的多層次固碳效果,特別是地下部分——土壤產生的固碳作用,這使中國原有的固碳價值的測算數值有了較大的提升,並更接近真實。

    2009年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廳合作開展的森林生態效益評估結果,表明了中國森林碳匯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僅廣西全區一年森林固碳量就達4870.15萬噸,折算成二氧化碳為17857.22萬噸。中國生態站網中心主任王兵將廣西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比對發現,廣西森林基本可以消除全區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從而實現了廣西的二氧化碳「零排放」。

    河南寶天曼森林生態站是對中國森林固碳價值核算有重要作用的生態站。該森林生態站的觀測系統通過對林內的風、溫度、溼度、水汽壓、輻射、土壤熱通量等進行監測,揭示了生態系統碳通量(單位時間和單位面積內碳增減的數量)的日、季節和年際波動特徵及其對環境因素變化的相關性,從而準確地估計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寶天曼森林生態站的長期連續觀測研究為森林生態系統碳平衡模型的建立和驗證提供了有效數據,其碳匯效應及其對國家減排的貢獻率,是制定CO2減排相關重大戰略決策急需的數據依據。

    中國政府由於在森林碳匯計量和監測工作中掌握了主動權,對於推進森林碳匯和國際履約談判產生了重要作用。國家林業局代表團去年出席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和哥本哈根會議,積極參加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議題談判,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訂,適時發布了《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

    目前世界上對於二氧化碳的減排主要有三種技術方向和選擇:一是採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術;二是提高能效、減少能耗;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匯技術。從目前情況看,前兩種技術都難以推廣。進行技術改造和推進替代技術,成本高,各國難以承受;提高能效或過多減少能耗,會嚴重影響GDP,舉例說,如果我國實行「氣代煤」的比例為5%,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會減少4.9%,但GDP會下降2.0%。

    森林碳匯因潛力大、易執行、見效快、成本低、對經濟增長影響小等特點正成為一種新的技術方向選擇,是當前減排的最佳手段。

    我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森林面積蓄積持續增長,全國森林覆蓋率由18.21%提高到20.36%,森林質量不斷提高,森林生態服務功能不斷增強。這些成果更說明了我國森林碳匯有著巨大潛力。

    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已成功開展了多項工作。胡錦濤主席就林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依靠人民群眾,依靠科學技術,依靠深化改革,紮實開展植樹造林活動,著力加強森林保護和經營,確保實現2020年的奮鬥目標。

相關焦點

  • 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成效
    本報訊  記者張興國 通訊員王福祥報導  《2017年國家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近日發布。2017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政策方面,國家林草局印發了《2017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與分工方案》和《省級林業應對氣候變化2017-2018年工作計劃》。開展造林綠化等專項督導。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19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
    ,緊緊圍繞《「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及《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十三五」行動要點》《林業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2016—2020年)》確定的目標任務,切實履行部門職責,強化組織領導,加強政策保障,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推進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
  • CEJ論文精要|中國森林固碳的潛力與挑戰
    在國務院2007年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明確將森林作為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在內的可持續增長的戰略規劃重點,將森林碳匯作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並制定了相應的行動計劃和發展目標。2009年11月,國家林業局和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提出了三個階段的目標和22項主要行動。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09年9月22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宣布了到2020年中國會增加4000萬公頃碳匯儲備森林的目標。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只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表述為「減緩戰略」和「適應戰略」,或者說,客觀上順應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2007年發布的「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是「減緩」與「適應」並重的。這一目標也體現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的一致性。
  • 賈治邦代表:減排必須發揮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
    「實現減排任務必須『兩手抓、兩手硬』,在高度重視工業減排的同時,高度重視森林固碳的特殊作用。」3月7日,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在談到如何實現減排目標時激動地說。他說,「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毫不迴避地指出去年全國沒有實現降耗減排的目標,並提出了今後要採取的堅決措施。
  • 願做一根為森林固碳的老竹
    目前,項目技術已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竹子重點分布區大面積推廣,年均產生減排量150多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可進一步開發成CCER(中國核證減排量)竹林碳匯項目,為社會經濟發展創造巨大的減排空間。  周國模從事竹林碳匯研究近20年,他帶領團隊研發和推廣相關科技成果,既為山區群眾精準脫貧積極探索,也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提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供了中國智慧。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監測能力、海洋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提高沿海地區抵禦海洋災害的能力。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及時發布信息,科學防範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及其衍生災害。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新華網哈爾濱8月28日電(記者 高星 潘麗君 侯悅)中、日、韓等多國代表27日至28日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東北亞生態(伊春)論壇上倡議,各國應廣泛開展雙邊和多邊生態保護與建設的交流與合作,推進林業發展,增加森林碳匯,應對氣候變化,共同為維護東北亞地區乃至全球氣候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下簡稱《國家方案》)已經國務院批准,現摘要如下。  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應對氣候變化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7年03月02日14:08
  •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
    在以往的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我們更注重就過去的事件作出被動響應,而不是主動防禦未來的變化,然而應對氣候變化本身就是對風險作出選擇和管理的過程,只有認知到這一點,才能對適應有所領會,並且將適應氣候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抑制未來氣候變暖的目標真正結合起來。目前全世界各國政府、環保界都已經在不斷地積累適應方面的經驗。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此外,數據還將服務於全球變化研究,準確評估全球碳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等。  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正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量的又一次匯聚,爭取為明年氣候變化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增加政治推動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助推著中國碳排放總量上升為世界最大。
  • 科學家解讀當前林業管理與氣候變化關係
    在獲得更多信息之前,Bellassen等人建議,林業管理應該優先考慮雙贏策略——通過保護樹木免受動物侵害到取代死亡或低生產率森林等方法,增大森林蓄積和森林採伐。 迄今為止,有關氣候變化對森林影響的大部分討論集中在森林火災、蟲害、乾旱和暴風等局部毀滅性事件發生率的升高上。
  • 我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等重大項目研究,並組織編寫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為國家制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政策和參加《氣候公約》談判提供了科學依據。近年來,中國加大了氣候變化問題的宣傳和教育力度,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有關氣候變化的知識講座和報告會,舉辦了多期中央及省級決策者氣候變化培訓班,召開了「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等大型研討會,開通了全方位提供氣候變化信息的中英文雙語政府網站《中國氣候變化信息網》等,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 秦大河:完善法律制度應對氣候變化
    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彰顯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問題出現在發展進程中,就應該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解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始終堅持《政府間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因為它既反映了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歷史責任、當前人均排放水平的差異,又是未來國際合作得以維繫並取得進展的基礎。
  • 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二氧化碳排放達峰目標與碳中和願景為牽引,以協同增效為著力點,堅持系統觀念,全面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籌融合,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整體合力
  •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
    (三)主要目標「十四五」期間,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統籌融合的格局總體形成,協同優化高效的工作體系基本建立,在統一政策規劃標準制定、統一監測評估、統一監督執法、統一督察問責等方面取得關鍵進展,氣候治理能力明顯提升。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
    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監測能力、海洋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建設沿海防護林體系,提高沿海地區抵禦海洋災害的能力。加強對各類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的監測、預警、預報,及時發布信息,科學防範和應對極端天氣與氣候災害及其衍生災害。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前言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氣候公約》同時也要求所有締約方制定、執行、公布並經常更新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了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機構,並根據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採取了一系列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