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不能忽視草原的重大作用

2020-12-04 中國天氣

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臨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與行動,充分發揮草原的固碳功能,使之成為更大、更穩定的碳庫。


草原有強大的固碳能力(資料圖)

一、草原對應對氣候變化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其一,草原是面積最大的綠色資源,其固碳能力決不能小視。我國草原面積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10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是我國耕地面積的3.2倍、森林面積的2.5倍。因而,草原是光合作用最大的載體,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碳庫。從植物層看,我國草原植物年生長量約為10億噸(鮮草),折合有效乾物質2-2.5億噸,其固碳量能達到0.9-1.13億噸。據有關研究,草原土壤層的儲碳量一般是植被層的15-20倍,即使以15倍計算,我國草原植物層和土壤層的總固碳能力應該達到近20億噸,約相當於178億人的年呼出量、33億輛汽車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其二,草原固碳成本相對低廉,固碳形式比較穩定。草原是最經濟而有效的儲碳庫。據測算,以圍欄、補播、改良等綜合措施,保護建設1公頃天然草原,投入約1000元,能固碳5噸,平均每噸碳的成本約為200元,而人工造林每固定1噸碳的成本約為450元,是草原的2.25倍,若採用工業減排措施,每噸碳成本則高達萬元。若考慮項目對草原資源的有效保護,以及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對土壤層的良性影響,其實際固碳量就更大,效率也就更高。

其三,草原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有效地發揮碳匯作用。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草原是碳源而不是碳匯,其理由是草原上的牧草被家畜放牧利用,而家畜又將牧草所固定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因而草原固碳不穩定。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第一,我國有大約30%的草原由於坡度大、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氣候惡劣等因素,並不能為畜牧業所利用。第二,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我國對不少草原實施了禁牧封育等保護措施。第三,草原既有可食性牧草,也有大量不可食牧草,而且被家畜利用的牧草主要轉化為家畜的有機體。第四,草原還有重要的土壤層,千萬年來沉積了大量的有機物質,是一個巨大的碳庫,其固碳量通常是地上部分的幾十倍。

其四,草原是「地球的皮膚」,是地球的溫度調節器。所謂溫室效應是由於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大氣射入地面,使地面增暖後放出長波輻射,然後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由此可以看出,若減少地面長波輻射,也能起到減緩大氣變暖的效果。我國有2/5的國土為草原植被所覆蓋,就是說有2/5的地面為草原植被所保護,這對減少長波輻射、調控大氣溫度,無疑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其五,發展草地農業,有利於減少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發展草地農業,通過引草入田,利用植物作為有機肥,或利用豆科牧草的固氮特性來增強土壤肥力,不施用或少施用化肥,不僅同樣能提高糧食產量,還能有效保護環境,減少農業生產中碳的排放。同時,這種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的生產方式,可以使農業生態系統中的養分和能量達到最佳結合,不僅有利於土壤固碳,也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草原保護建設,充分發揮草原的固碳功能

樹立「大碳庫」理念,重視森林也重視草原。在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政策時,真正確立草原、森林都是碳庫的「大碳庫」科學理念,像重視林業生態一樣重視草原生態,像重視林業發展一樣重視草原發展,像重視工業減排一樣重視植綠護綠。我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行動目標中,已確定了到2020年新增造林面積和提高森林積蓄量的具體任務,建議加快制定《應對氣候變化草原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草原保護建設面積和草原植物生產能力等目標,真正實現林、草的協同發展。

加大政策和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碳庫能力。一是要不斷加大工程建設力度。儘管近些年來的草原保護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草原保護建設仍處於「爬坡階段」。國家應繼續加強退牧還草等工程建設的投入,積極組織實施天然草原保護、人工飼草基地建設、草地農業等一批重大工程。二是加快實施草原生態補償政策。少用草就是多固碳。通過補償制度,鼓勵農牧民自覺實施草畜平衡,積極開展禁牧、休牧,促進草原合理利用,減少家畜超載過牧,減少對碳庫的破壞,維持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從而實現減畜、增草、增效,保障草原碳庫的持續穩定和發展。

強化草原依法管理,維護草原碳庫的穩定。開墾行為是對草原最嚴重的破壞,是草原碳庫最大的威脅。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計,1850-1998年,由於土地變化引起的全球碳排放達20-24億噸碳/年,其中13%是由草地開墾造成的。顯然,由於人口數量的擴張,這一時期我國開墾草原現象更為嚴重,僅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累計開墾草原約2000萬公頃,所引起的碳排放也是巨大的。因此,在加強草原建設的同時,必須重視對草原的依法管理、科學管理,建立和完善草原監督管理隊伍,嚴厲打擊開墾草原、違法徵佔用草原等破壞草原植被的行為,保持草原資源的相對穩定。

積極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大力發展草原碳匯。草原有國界,但其對環境的影響卻沒有國界,草原固碳能力的減弱,將對全球氣候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倡導各國通過保護和建設草原,來抵消一部分工業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引進、消耗、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提高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要積極爭取國外資金在我國發展草原碳匯項目,通過保護和改良天然草原、建設優質的人工草地獲得碳匯。

重視草原固碳研究,提高科技支撐水平。我們在草原固碳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落後,既缺乏專門的研究人才,也缺乏相關技術支撐,底數不清、結論不一的現象非常突出。雖然有些科技人員進行了一些研究,但研究方法往往缺乏創新,研究過程缺乏系統性,研究內容也局限於小範圍或特定的草原,缺乏對我國整個草原生態系統的宏觀研究。我國草原面積大,分布廣泛,氣候及地理環境複雜,草原植被類型和利用方式也多種多樣,這給開展固碳研究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必須從國家層面予以立項支持,統籌協調、統一組織、統一標準、統一技術,開展聯合研究、協同攻關,爭取在較短時間內使草原固碳研究有大的突破。

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推動全民種草植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改善生存環境不能僅僅依靠植樹造林,還需要大力發展種草和種植其他綠色植物。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25平方米的良好草地就能吸收1個人排放的二氧化碳,從而實現「零排放」。要讓民眾真正了解綠化祖國的完整內涵,積極參與到種草、護草的行動中來,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胡錦濤總書記所積極倡導的「植綠、護綠、愛綠」的文明新風。

草原關係人類的前途與命運。我們要持之以恆地加強草原保護建設,不斷提高草原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劉加文)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

相關焦點

  • 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成效
    本報訊  記者張興國 通訊員王福祥報導  《2017年國家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近日發布。2017年,中央和地方各級林業草原主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政策方面,國家林草局印發了《2017年林業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安排與分工方案》和《省級林業應對氣候變化2017-2018年工作計劃》。開展造林綠化等專項督導。
  • 氣候變化和內蒙古草原普通牧民間的故事
    草原是氣候變化敏感地帶(資料圖)中國天氣網訊 內蒙古大草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傳統優良牧場,離離原上草,養育了千百萬草原兒女和數不清的牛馬駝羊,但是近年來的種種變化和研究表明,氣候因素對內蒙古的草原植被產生了重要影響。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印發《2019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
    為進一步宣傳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方針政策,充分展示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成效,積極營造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氛圍,我局組織編制了《2019年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白皮書(見附件)。現印發給你們,供工作中參考。 特此通知。
  • 氣候變化影響草原進退
    隨著氣候變化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日益擴大,草地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引起廣泛關注。日前,由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氣象影視中心共同主辦的大型科學考察與氣象科普活動「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來到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通過實地考察,深入探究氣候變化背景下草原生態環境變化,探討草原生態系統應如何適應氣候變化。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領導小組將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辦事機構設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
  •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
    專訪:3C原則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唯一途徑——訪美能源問題專家黃靖 新華網美國檀香山2月1日電 油價持續高企,全球暖化不斷加劇,使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黃靖表示,在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問題上,所有國家都存在共同利益,因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但在實踐過程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因為處於發展的不同階段存在不同的立場。一些發達國家藉此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更多責任,而此舉則危害到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和現代化是世界各國人民最基本人權。
  • 頂尖科學家達成共識:應對氣候變化最大挑戰是全球合作
    氣候變化如何改變人類命運?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來自全球的頂級科學家從各自研究的領域出發,對於這個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他們一致認為,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全球各國如何協同一致共同應對。
  • 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哲學思考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空前加強,隨著人口的劇增、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影響已經達到了不可忽視的水平。數據顯示,當前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與工業化前相比大幅升高,且這種上升趨勢並未出現逆轉現象,可能會進一步導致長期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更多極端天氣。作為具有理性和自覺能動性的一方,人類應承擔起義不容辭的責任。
  • 核電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所起作用
    本次論壇的主要議題是,關注發展核能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據悉,本次論壇圍繞如何通過發展核能實現「巴黎協定」目標、我國核能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核安全等熱點話題進行圓桌討論。參加論壇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理事長錢智民表示,發展核能有助於減少使用化石能源,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意義重大。
  • 溼地保護: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自然解決方案
    2019年,世界溼地日的主題是「溼地應對氣候變化」,旨在提醒公眾: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我們並非無能為力。事實上,溼地保護能夠成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重大問題的自然解決方案。溼地是重要的「儲碳庫」在人們的印象中,沼澤是一種熟悉的溼地類型。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首先是對氣候變化科學認識的差異和共識。從對氣候變化趨勢的認知來看,儘管有些學者對變暖是不是主要趨勢提出質疑,但從科學界已掌握的全球觀測資料看,確定近百年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在對氣候變化原因的認識方面,有一個確定的事實是大家都不否認的,即全球的觀測表明:近二百多年來,全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逐步顯著增加,而這一點顯然與人類大量利用化石能源等人為因素相關。
  • TNC: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在應對氣候變化中不可或缺
    COP25期間,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國際氣候政策主任約翰威爾迪克(John Verdieck)受邀參加了由中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主辦,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承辦的以「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為主題的中國角邊會。
  •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在於科技
    無論早在1987年通過的《蒙特婁協定》,還是2016年籤署的《巴黎協定》,都象徵著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的決心。基於此,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本屆氣候峰會中邀請五位科學家,從多角度透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共話人類未來與氣候藍天。
  • 我國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全文)
    」等重大項目研究,並組織編寫了《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為國家制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政策和參加《氣候公約》談判提供了科學依據。全球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儘管各國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和應對手段尚有不同看法,但通過合作和對話、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是基本共識。中國將積極參與《氣候公約》談判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相關活動,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推進在清潔發展機制、技術轉讓等方面的合作,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
  • 中國要以發展的眼光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其次,和環境惡化問題同根同源的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國際需要化解決的一個主要矛盾。氣候變暖一方面造成海平面會升高,侵蝕很多沿海耕地和城市,對有些國家帶來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導致極端氣候增多,個別地區的大雨、洪水、連續乾旱,對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會帶來重大影響。
  • 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
    來源:海外網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闡釋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主張,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巴西全球南方研究所所長亞歷山大·菲格雷多表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方面取得長足進步。國際社會應進一步加強團結,共同努力開創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新局面。「氣候變化是全球性議題,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單獨解決。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一直積極參與和推動國際團結合作。」中歐數字協會主任克勞迪婭·韋諾蒂認為,在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堅持多邊主義才能有效應對共同難題。
  •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摘要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下簡稱《國家方案》)已經國務院批准,現摘要如下。  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重大全球性問題。氣候變化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
  • 【專稿】孔鋒:氣候變化多樣性風險及其應對的全球機制
    2016年2月13日,在杜拜「世界政府首腦會議」期間舉行的氣候變化問題圓桌會議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達席爾瓦警告稱,如果不能立即採取行動,加強糧食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許多地區未來的糧食生產將受到「嚴重損害」,並可能導致全球為到2030年消除飢餓和極端貧困目標所作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這套地表覆蓋圖將地球無縫表達,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規劃提供基本底圖,對於全面掌握地球變化,支持全球可持續發展和治理能力意義重大。」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朋德指出,在此基礎上,全球人口變化、城鎮化、水資源調配、礦產資源開發、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有了決策的科學依據。  中國科技部已利用這一數據開展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
    領導小組將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辦事機構設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