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氣候變化,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面臨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採取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與行動,充分發揮草原的固碳功能,使之成為更大、更穩定的碳庫。
草原有強大的固碳能力(資料圖)
一、草原對應對氣候變化發揮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其一,草原是面積最大的綠色資源,其固碳能力決不能小視。我國草原面積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10左右,居世界第二位,是我國耕地面積的3.2倍、森林面積的2.5倍。因而,草原是光合作用最大的載體,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碳庫。從植物層看,我國草原植物年生長量約為10億噸(鮮草),折合有效乾物質2-2.5億噸,其固碳量能達到0.9-1.13億噸。據有關研究,草原土壤層的儲碳量一般是植被層的15-20倍,即使以15倍計算,我國草原植物層和土壤層的總固碳能力應該達到近20億噸,約相當於178億人的年呼出量、33億輛汽車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其二,草原固碳成本相對低廉,固碳形式比較穩定。草原是最經濟而有效的儲碳庫。據測算,以圍欄、補播、改良等綜合措施,保護建設1公頃天然草原,投入約1000元,能固碳5噸,平均每噸碳的成本約為200元,而人工造林每固定1噸碳的成本約為450元,是草原的2.25倍,若採用工業減排措施,每噸碳成本則高達萬元。若考慮項目對草原資源的有效保護,以及草原生態環境的改善對土壤層的良性影響,其實際固碳量就更大,效率也就更高。
其三,草原不僅能吸收二氧化碳,也能有效地發揮碳匯作用。長期以來,不少人認為草原是碳源而不是碳匯,其理由是草原上的牧草被家畜放牧利用,而家畜又將牧草所固定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中,因而草原固碳不穩定。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第一,我國有大約30%的草原由於坡度大、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氣候惡劣等因素,並不能為畜牧業所利用。第二,為保護草原生態環境,我國對不少草原實施了禁牧封育等保護措施。第三,草原既有可食性牧草,也有大量不可食牧草,而且被家畜利用的牧草主要轉化為家畜的有機體。第四,草原還有重要的土壤層,千萬年來沉積了大量的有機物質,是一個巨大的碳庫,其固碳量通常是地上部分的幾十倍。
其四,草原是「地球的皮膚」,是地球的溫度調節器。所謂溫室效應是由於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大氣射入地面,使地面增暖後放出長波輻射,然後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由此可以看出,若減少地面長波輻射,也能起到減緩大氣變暖的效果。我國有2/5的國土為草原植被所覆蓋,就是說有2/5的地面為草原植被所保護,這對減少長波輻射、調控大氣溫度,無疑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其五,發展草地農業,有利於減少農業生產中的碳排放。發展草地農業,通過引草入田,利用植物作為有機肥,或利用豆科牧草的固氮特性來增強土壤肥力,不施用或少施用化肥,不僅同樣能提高糧食產量,還能有效保護環境,減少農業生產中碳的排放。同時,這種有機農業、循環農業的生產方式,可以使農業生態系統中的養分和能量達到最佳結合,不僅有利於土壤固碳,也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草原保護建設,充分發揮草原的固碳功能
樹立「大碳庫」理念,重視森林也重視草原。在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政策時,真正確立草原、森林都是碳庫的「大碳庫」科學理念,像重視林業生態一樣重視草原生態,像重視林業發展一樣重視草原發展,像重視工業減排一樣重視植綠護綠。我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家行動目標中,已確定了到2020年新增造林面積和提高森林積蓄量的具體任務,建議加快制定《應對氣候變化草原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草原保護建設面積和草原植物生產能力等目標,真正實現林、草的協同發展。
加大政策和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碳庫能力。一是要不斷加大工程建設力度。儘管近些年來的草原保護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草原保護建設仍處於「爬坡階段」。國家應繼續加強退牧還草等工程建設的投入,積極組織實施天然草原保護、人工飼草基地建設、草地農業等一批重大工程。二是加快實施草原生態補償政策。少用草就是多固碳。通過補償制度,鼓勵農牧民自覺實施草畜平衡,積極開展禁牧、休牧,促進草原合理利用,減少家畜超載過牧,減少對碳庫的破壞,維持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從而實現減畜、增草、增效,保障草原碳庫的持續穩定和發展。
強化草原依法管理,維護草原碳庫的穩定。開墾行為是對草原最嚴重的破壞,是草原碳庫最大的威脅。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計,1850-1998年,由於土地變化引起的全球碳排放達20-24億噸碳/年,其中13%是由草地開墾造成的。顯然,由於人口數量的擴張,這一時期我國開墾草原現象更為嚴重,僅上世紀50年代以來,全國累計開墾草原約2000萬公頃,所引起的碳排放也是巨大的。因此,在加強草原建設的同時,必須重視對草原的依法管理、科學管理,建立和完善草原監督管理隊伍,嚴厲打擊開墾草原、違法徵佔用草原等破壞草原植被的行為,保持草原資源的相對穩定。
積極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大力發展草原碳匯。草原有國界,但其對環境的影響卻沒有國界,草原固碳能力的減弱,將對全球氣候產生嚴重影響。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倡導各國通過保護和建設草原,來抵消一部分工業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加強國際合作,有效引進、消耗、吸收國外先進的技術,提高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要積極爭取國外資金在我國發展草原碳匯項目,通過保護和改良天然草原、建設優質的人工草地獲得碳匯。
重視草原固碳研究,提高科技支撐水平。我們在草原固碳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落後,既缺乏專門的研究人才,也缺乏相關技術支撐,底數不清、結論不一的現象非常突出。雖然有些科技人員進行了一些研究,但研究方法往往缺乏創新,研究過程缺乏系統性,研究內容也局限於小範圍或特定的草原,缺乏對我國整個草原生態系統的宏觀研究。我國草原面積大,分布廣泛,氣候及地理環境複雜,草原植被類型和利用方式也多種多樣,這給開展固碳研究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必須從國家層面予以立項支持,統籌協調、統一組織、統一標準、統一技術,開展聯合研究、協同攻關,爭取在較短時間內使草原固碳研究有大的突破。
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推動全民種草植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建設生態文明、改善生存環境不能僅僅依靠植樹造林,還需要大力發展種草和種植其他綠色植物。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25平方米的良好草地就能吸收1個人排放的二氧化碳,從而實現「零排放」。要讓民眾真正了解綠化祖國的完整內涵,積極參與到種草、護草的行動中來,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胡錦濤總書記所積極倡導的「植綠、護綠、愛綠」的文明新風。
草原關係人類的前途與命運。我們要持之以恆地加強草原保護建設,不斷提高草原發展質量和發展水平,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劉加文)
查天氣 關注 「中國天氣網」 微信公眾號、「天氣管家」APP安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