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2021-01-18 中國網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

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14 版)

開欄的話

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標承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

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張國斌說,林業和草原應對氣候變化的地位和作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作為林業和草原工作者,他既感到責任重大,也感到使命光榮,「目前,圍繞新目標,我們正從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科學保護和利用等方面研究制定方案、落實具體目標」。

森林固碳是減緩氣候變化的主要途徑之一,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當前,減緩氣候變化有兩大主要途徑:一是工業和能源領域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即減排;二是保護修復森林、草原、溼地等,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即固碳。

「就像銀行存儲現金一樣,森林可以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存儲二氧化碳。」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建華介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後,並不能完全存儲下來,有一部分會隨著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釋放出來;植物死亡以及火災、病蟲害、採伐等,也會導致森林釋放一部分碳,剩餘存儲的二氧化碳就被稱為碳匯。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碳匯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有效的方式之一。朱建華介紹,森林固碳利用自然過程,不需要很高成本,同時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生態效益。

我國高度重視森林碳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早在2009年,我國就提出,到202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又於2015年提出,到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近年來,我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面保護天然林,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截至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超過45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已超額完成2020年目標,2030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的目標也已提前完成。」張國斌介紹。

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

專家指出,森林固碳速率與其年齡組成密切相關。一般森林按照年齡可分為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和過熟林。幼、中齡林的固碳速率相對較快,而成、過熟林由於生長速率下降,對碳的吸收和釋放基本平衡。

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在減少的大背景下,我國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目前的23.04%,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和植被恢復,目前我國森林整體處於以幼齡林和中齡林為主的階段,生長較為旺盛,有助於提高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強度,在溫室氣體減排的多重舉措中作用顯著。」朱建華說。

中國科學院2018年發布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扮演著重要的碳匯角色。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

國家林草局配合生態環境部,結合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對碳匯情況進行了系統測算。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表示,目前我國的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7到8億噸。

在我國新的氣候行動目標中,2030年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量從45億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億立方米。「經過測算,森林蓄積量每增加1億立方米,相應地可以多固定1.6億噸二氧化碳。」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表示, 完成新的目標,我們要付出很多努力。

除擴大森林面積,還要提升質量、科學保護利用

如何完成新的森林蓄積量目標、增加森林碳匯能力?朱建華建議,擴大森林面積,還需提升森林質量,科學保護利用。

「根據評估,我國森林覆蓋率最大潛力有可能達到28%—29%,目前可用於造林的土地還有約3000萬公頃,再加上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土地,總共還有4000多萬公頃土地可以用來擴大森林面積。」朱建華說,我國森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90多立方米,要加強森林經營,採取森林撫育等措施,建立健康、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

「要保護好現有的森林,減少毀林就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減少火災、病蟲害等導致的森林死亡和森林退化,這也是增加森林碳儲量的重要路徑。」朱建華表示。

「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國向國際承諾的一項重大事務,我們將把國土綠化與應對氣候變化有機結合起來。」劉東生說,同時林草部門還將提升草原、溼地碳匯,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本報記者 寇江澤)

相關焦點

  •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本報記者 寇江澤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攝於2020年10月)。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導,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將在實現碳中和目標過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重慶發布森林生態系統情況報告 森林碳儲量近6億噸
    重慶發布森林生態系統情況報告 森林碳儲量近6億噸   中新網重慶3月18日電(郭晉嘉 楊皓)記者18日在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通過對重慶市森林生態系統的調查分析,探明當地現有森林總碳儲量已達59788萬噸,位居全國前列。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以來,中央不斷加大對天然林保護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天然林保護資金投入達2400億元,天然林面積淨增8895萬畝,蓄積量淨增13.75億立方米。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其中80%以上的貢獻來自天然林。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第一財經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以來,中央不斷加大對天然林保護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天然林保護資金投入達2400億元,天然林面積淨增8895萬畝,蓄積量淨增13.75億立方米。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其中80%以上的貢獻來自天然林。
  • 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
  • 上海:首次開展森林碳儲量研究
    中國園林網5月21日消息:本市林業部門正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合作開展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估測研究,該研究將首次全面系統估測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我國各省...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鼓勵一些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加快建立全國碳市場,同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示範。」在生態環境部12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力爭於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為我國低碳轉型畫出路線圖
    科技日報記者 李 禾  「『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鼓勵一些重點行業率先達峰,加快建立全國碳市場,同時鼓勵地方開展試點示範。」在生態環境部12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說。
  • 應對氣候變化丨降碳成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總抓手 為我國低碳...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攝我國在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被列為明年的重點任務之一。「『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將抓住降碳這個總抓手,推動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
  • 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系列報道,圍繞森林碳匯、海洋固碳及工業節能減排、清潔能源發展等方面工作,展現我國為實現新的減排目標所做出的努力。   近日,國家林草局生態司氣候處三級調研員張國斌既忙碌又興奮:「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了到2030年的新目標,其中,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由我國發起的世界範圍內最大野外調查計劃,今天發布結果: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今天凌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正式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的七篇論文。
  • 我國生態系統固碳「清單」出爐 尋蹤「碳」秘有了中國依據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系列重要成果發布會現場。  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攝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氣候變化,是當前全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能源消費國,中國已位居全球碳排放首位,節能減排壓力愈發明顯。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報告指出,河北省等6個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重點省份和42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網站的野外監測結果表明,截至去年年底,6個退耕還林工程重點監測省份的物質量為:涵養水源183.27億立方米/年,固定二氧化碳1397萬噸/年,釋放氧氣3214.9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5452.62×1022個/年,吸收汙染物102萬噸/年,滯塵1.4億噸/年。
  • 「降碳」已成大氣汙染治理「牛鼻子」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也稱,藍天保衛戰雖已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我國大氣汙染防治仍整體處於初期階段,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10微克/立方米指導值差距很大。「為此,我們進一步提出氣候友好的大氣汙染防治策略,協同控制大氣汙染物與溫室氣體,突出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而在協同控制過程中,能源被視為重中之重。
  • 生物能源助力我國實現「碳中和」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要達到碳中和,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通過特殊的方式去除溫室氣體,例如碳補償。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
  • 水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現路徑
    對標歐盟在上世紀90年代二氧化碳排放達到45億噸的峰值、美國在2007年達到59億噸左右的峰值,預測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將達到106億噸左右,是歐盟的2.4倍,美國的1.8倍;按照歐盟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目標,其碳達峰至碳中和歷經60年,而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僅有30年。
  • 中國碳減排加速推進 全球氣候治理更有信心
    一般來講,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並固定在植被與土壤當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過程。  碳中和,根據《生態經濟》2020年第2期的解釋即「二氧化碳淨排放量降為零」。本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有國際氣候變化問題專家評價「這是過去十年裡最大的氣候新聞」,甚至推進全球提前達到《巴黎協定》目標。
  • 浙工大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原來森林這麼能吸「碳」
    而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無疑是生物固碳系統中最大的「碳庫」。 據了解,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截至201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21.66%,森林面積達到2.08億公頃,人工林保存面積6933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 我國科學家首次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新華網北京4月18日電(王瑩)在2001-2010年期間,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是固碳主體,貢獻了約80%的固碳量,農田和灌叢生態系統分別貢獻了12%和8%的固碳量
  •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中科院最新研究:乾旱半乾旱區造林可有效增加土壤碳氮儲量 梁樂 朱彤/科技日報 2018-05-04 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