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碳減排在行動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4日 第 14 版)開欄的話應對氣候變化,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建華介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後,並不能完全存儲下來,有一部分會隨著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釋放出來;植物死亡以及火災、病蟲害、採伐等,也會導致森林釋放一部分碳,剩餘存儲的二氧化碳就被稱為碳匯。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碳匯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有效的方式之一。
-
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 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發揮更大作用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已達92億噸實現碳中和 森林作用大(美麗中國·降碳減排在行動①)本報記者 寇江澤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攝於2020年10月)。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建華介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後,並不能完全存儲下來,有一部分會隨著植物和土壤的呼吸釋放出來;植物死亡以及火災、病蟲害、採伐等,也會導致森林釋放一部分碳,剩餘存儲的二氧化碳就被稱為碳匯。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碳匯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經濟有效的方式之一。
-
上海:首次開展森林碳儲量研究
中國園林網5月21日消息:本市林業部門正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合作開展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估測研究,該研究將首次全面系統估測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其中80%以上的貢獻來自天然林。科學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在國務院新聞辦12月1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大約7億到8億噸。
-
業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據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顯示,我國森林植被總碳儲量91.86億噸,其中80%以上的貢獻來自天然林。科學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平均約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在國務院新聞辦12月17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大約7億到8億噸。
-
中國林科院: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年總價值10萬億元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記者劉羊暘)中國林科院20日發布了中國森林生態服務評估研究成果。研究結果顯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積累營養物質、淨化大氣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6項生態服務總價值為每年10萬億元。 這是中國林科院首次對森林植被碳儲量以及森林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等生態服務進行評估。
-
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正式發布
12月13日,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對外發布雲南省自然保護區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報告。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人類能夠直接或間接從生態系統中獲得利益的功能,將為揭示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要性和價值,科學評判保護成效,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觀念融入決策體系,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提供重要的依據。
-
中國森林生態系統6項生態服務價值為每年10萬億
固碳釋氧、積累營養物質、淨化大氣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6項生態服務功能進行了物質量和價值量評估。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6項生態服務總價值為每年10萬億元,大體上相當於目前我國GDP總量30萬億元的三分之一。(一)涵養水源功能。是指森林的調節水量和淨化水質作用。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年涵養水源量為4947.66億立方米,相當於12個三峽水庫2009年蓄水至175米水位後庫容量。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涵養水源年價值量為4.06萬億元。(二)保育土壤功能。是指森林的固土和保肥作用。
-
2016年全省森林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硫等近6萬噸
2016年全省森林生態系統吸收二氧化硫等近6萬噸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省林業廳發布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11.1億噸
本報記者 吳兆喆 本報通訊員 李青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多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成果顯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這一成果表明,此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被嚴重低估。
-
張建輝:退耕還林使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
今年,國家林業局正式發布《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效益監測國家報告(2013年)》。報告指出,河北省等6個退耕還林生態效益監測重點省份和42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網站的野外監測結果表明,截至去年年底,6個退耕還林工程重點監測省份的物質量為:涵養水源183.27億立方米/年,固定二氧化碳1397萬噸/年,釋放氧氣3214.9萬噸/年,提供空氣負離子5452.62×1022個/年,吸收汙染物102萬噸/年,滯塵1.4億噸/年。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由我國發起的世界範圍內最大野外調查計劃,今天發布結果: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今天凌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正式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的七篇論文。
-
研究發現:中國森林比想像中還能「吸」碳
【文/觀察者網 鞠峰】原來,中國的森林這麼能「吸」。 上月,中方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對世界承諾,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研究顯示,中國的西南地區固碳貢獻最大,每年創造0.35拍克(3.5億噸)的碳匯,佔全國陸地碳匯的31.5%。同時,東北地區在夏季也有很強的碳匯創造能力,每年平均創造0.05拍克(0.5億噸)的碳匯,佔全國的4.5%。 研究發現,2010~2016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
黑龍江省森林和溼地生態價值居全國之首
12日,「黑龍江省森林與溼地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研究與評估」通過專家鑑定。項目研究認為:黑龍江省森林生態及溼地生態效益總價值達1.8萬億元,位居全國之首。全省森林涵養水源500多億立方米,相當於一個半三峽大壩水儲量。
-
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形成過程與機理
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形成過程與機理 發布時間:2017-10-07 10:02:26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發現成熟森林土壤可以持續積累有機碳,發展了生態系統碳平衡理論,引領全球成熟森林碳匯功能研究熱潮20 世紀 80 年代,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和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相繼實施,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全球變化生態學研究的熱潮。
-
中日韓等國倡議加強「森林固碳」應對氣候變化
專家指出,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森林生態系統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過程中發揮的功能和作用,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增加森林面積,加強可持續的森林經營,可以增加碳吸收,那麼就增加碳匯。」李怒雲說。
-
【新聞發布廳】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山西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
下面,請省林業廳廳長任建中介紹山西省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成果以及有關情況。省林業廳廳長 任建中:同志們、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森林生態價值是以貨幣化形式評價森林生態效益、衡量林業生態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山西省森林生態價值經國內權威專家論證,報請省政府同意今天正式向社會發布。
-
淺談:城市森林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影響
據IPCC 2001年的第三次評估報告,全球大氣的平均溫度在過去的100年中上升了約0.6℃,而且在未來幾十年內人為的增暖率將保持在每10年增加0.1~0.2℃的幅度。 1 城市森林的內涵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國甘迺迪政府在戶外娛樂資源調查報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這一名詞。
-
版納植物園揭示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雲南作為中國第二大林區——西南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其擁有巨大的森林碳儲量。因此,研究不同溫、溼條件下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的現狀及時空特徵,探討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可以為不同森林生態系統碳源-匯能力的評價提供基礎數據,為預測森林生態系統碳交換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區域生態系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支持。
-
我科學家摸清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家底」
在碳收支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比較容易測算碳排放的總量,但生態系統固碳,也就是碳吸收的能力,卻一直難以測算。北京時間18日凌晨3時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刊》以專輯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以下簡稱「碳專項」)子項目「生態系統固碳」任務群系列研究成果,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解答。科研人員對群落植物進行分器官取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