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中國森林比想像中還能「吸」碳

2020-10-30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鞠峰】原來,中國的森林這麼能「吸」。

上月,中方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對世界承諾,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彭博社、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BBC)等外國媒體,都使用了「令人驚訝」(surprised)來評價中方的目標,《科學》雜誌稱「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昨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又將「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寫入2035遠景目標。

想要達到碳中和、即用各種方式抵消排放的溫室氣體,減少排放和加大吸收,要雙管齊下。

巧的是,《自然》雜誌於10月28日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國森林強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被低估,BBC也於次日跟進報導。

BBC報導截圖

據BBC報導,兩片被低估的地區分別是中國西南的雲南、貴州、廣西省,以及東北地區,特別是黑龍江與吉林。

研究顯示,中國的西南地區固碳貢獻最大,每年創造0.35拍克(3.5億噸)的碳匯,佔全國陸地碳匯的31.5%。同時,東北地區在夏季也有很強的碳匯創造能力,每年平均創造0.05拍克(0.5億噸)的碳匯,佔全國的4.5%。

研究發現,2010~2016年,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同時期人為碳排放的45%。

這是我國近40年來植樹造林取得的成果。

沙地變綠野,這是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拍攝的一處沙地治理後的狀況。(圖源:新華社)

「要達到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需要能源生產的巨大轉型,還需要可持續地創造陸地碳匯,」研究報告主要作者、中科院劉毅對BBC表示,「我們發布(在《自然》雜誌)的報告,講述了中國的植樹造林方面的努力,這對達成目標有重要貢獻。」

據BBC報導,中國在近幾十年來,共種植了數十億樹木,不僅應對了土壤流失與沙漠化,還讓木材與造紙產業更加繁榮。

劉毅團隊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的定量評估,一直以來比較困難。此次,劉毅團隊聯合中國氣象局、中國林業局和英國愛丁堡大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採用「天地一體化」的新方法展開研究。

劉毅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截圖

隨著衛星觀測能力的提升,未來會而建立更全面的觀測體系,提供更準確的碳收支數據,為我國的「碳中和」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英國智庫「能源環境情報組織」(ECIU)的理察·布萊克(Richard Black)對BBC表示,「這份研究非常重要,當下中國設定了碳中和的目標,因此定量分析該國碳匯量很關鍵。」

同時,布萊克指出,雖然(中國的)森林固碳能力比想像中要強,但是不應將其視為「通向碳中和的『通行證』。其一,碳吸收不僅要用來抵消二氧化碳,還有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其二,中國森林的碳平衡效果,可能會因全球氣候變化而受影響,例如我們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山火)、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看到的那樣。」

與此同時,外界也注意到中國目前仍十分依賴化石燃料,燃煤電廠的比例仍然很大,轉型不僅需要強大決心,也需要龐大資金和雄厚技術。知名能源諮詢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的亞太副主席湯普森(Gavin Thompson)對中國頗具信心:「如果世界上有哪個國家能達成如此宏大的氣候變化目標,那就只有中國了。」

相關焦點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竟這麼能「吸」,規模驚人
    自讀書以來,我們就明白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全球氣候變暖一直是近些年來最為嚴峻的氣候問題,碳排放量過高、全球森林退化是主要原因,為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實現碳中和是世界的目標。,表明我國森林強大的固碳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被低估,研究顯示,中國的西南地區固碳貢獻最大,每年創造0.35拍克(3.5億噸)的碳匯,佔全國陸地碳匯的31.5%。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
    據英國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underestimated」)。An international team has identified two areas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 scale of 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 by new forests has been underestimated.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
  • 浙工大等科研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原來森林這麼能吸「碳」
    過去多年裡,科學家通過長期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分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對策。 基於近10年的碳匯觀測,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方雙喜聯合國內相關科研團隊定量估算了中國陸地植被的吸碳能力,比學界對其的固有認知,團隊測得的數據可以說翻了一倍。近日,這一最新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表,向全球展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上所作出的努力。
  • 「中國被低估了!」研究發現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丨外媒說
    據英國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
  • 上海:首次開展森林碳儲量研究
    中國園林網5月21日消息:本市林業部門正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共同合作開展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儲量估測研究,該研究將首次全面系統估測上海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報導稱,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在中國兩個地區的新造樹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程度被低估了。
  • 研究稱森林固碳作用更有助實現控溫目標
    新華社倫敦8月7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埃克塞特大學7日發布一項新研究說,與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相比,利用森林的固碳作用可能更有助於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既定目標水平內。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發表報告說,現在國際上控制全球升溫的方案中都包含使用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BECCS)策略,即通過生物能源作物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這些作物作為燃料進行發電等提供能源,最終實現碳的捕捉及封存。但這種方法需要佔用大量土地來種植生物能源作物。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深層土壤碳、氮礦化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深層土壤碳儲量佔土壤碳含量的一半左右,是重要的碳和氮儲存庫。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中常伴隨著氮的礦化,從而為植被生長提供氮源。碳、氮礦化間的相互關係能有效表徵土壤的氮供應能力。此外,微生物功能群落多樣性可影響土壤中有機碳、氮的礦化,但同時土壤中有機碳和氮的有效性的動態變化可進一步引起土壤中微生物功能群落的轉變。
  • 「中國的貢獻被低估了!」英媒: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規模令人驚訝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一個國際團隊近日研究發現,中國森林碳吸收量對全球的貢獻被低估了。BBC:中國植樹造林的碳吸收作用「被低估了」這一報告於10月28日發表在《自然》(Nature)科學期刊上,研究人員基於實地考察和衛星觀測,分析出中國兩個區域的新造樹林吸收二氧化碳規模被低估了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現土壤碳氮耦合新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土壤氮礦化、硝化與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碳氮比存在負相關關係。相關研究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上發表。  森林固碳作用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較少。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
    造林能夠改變輸入到土壤中凋落物的數量和質量,進而改變土壤中有機碳的動態。土壤中碳氮穩定同位素是對植物凋落物同位素信號的反應,所以,微生物利用土壤中來源於不同質量凋落物的有機物能夠被評估。但是,現階段影響微生物碳氮同位素的因素還不夠明確。
  • 世界最高樹木吸碳能力超估算 對氣候變化影響...
    為了應對不斷上升的二氧化碳水平,Mat Disney教授補充說,氣候科學中的一個大問題是,是否應該在哪裡種植更多的樹木,以及如何最好地保護現有的森林。要回答這些問題,科學家首先需要了解不同樹種中儲存了多少碳。據專家們說,估計超大型樹木的大小和質量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
  • 自然地球科學:海草固碳能力遠超森林
    中國園林網6月20日消息: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稱,每平方公裡沿海海草可以比森林存儲更多的碳,這意味著這些海岸植物可能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據報導,一個全球聯合研究小組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儘管海草佔據了全世界不到0.2%的海洋,每平方公裡卻可容納多達8.3萬噸的碳。一個典型的陸地森林每平方公裡可存儲3萬噸碳,而海草的存碳量是其兩倍以上。地球上的海洋是一個重要的碳匯,可讓來自人為和自然排放源的二氧化碳不進入大氣中。而科學家發現,每年埋存在海洋中的碳有超過10%是被海草吸收的。
  • 森林的世界很美妙,研究發現,森林裡的真菌群落能給樹林傳遞信息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的科學研究報告指出,森林當中的樹木,與森林中的真菌群落之間的關係。而經過研究發現科學家發現真菌群落的出現,給森林中的樹木,提供了類似於網絡般的連接,而科學家則是將相關的研究發表在了《生態學雜誌》上。
  • 重慶發布森林生態系統情況報告 森林碳儲量近6億噸
    重慶發布森林生態系統情況報告 森林碳儲量近6億噸   中新網重慶3月18日電(郭晉嘉 楊皓)記者18日在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通過對重慶市森林生態系統的調查分析,探明當地現有森林總碳儲量已達59788萬噸,位居全國前列。
  •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森林草原溼地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9月,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首次向全球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也是迄今為止各國中作出的最大減少全球變暖預期的氣候承諾。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明年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 新研究發現中國等國植樹造林的固碳貢獻大
    新華社華盛頓2月18日電(記者周舟)發表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項研究指出,世界上超過半數的碳匯歸功於不足140年的「年輕」森林而非熱帶雨林。這表明,中國等國的植樹造林活動對固碳具有重要作用。
  • 最新研究: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被低估 吸收人為碳排放約45%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獲悉,該所劉毅研究團隊聯合英美同行最新研究發現,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巨大,但在以往研究中被嚴重低估,其實際上約吸收人為碳排放的45%。
  • 阿爾泰山南麓積雪中吸光性雜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阿爾泰山南麓是中國主要積雪分布區,積雪作為重要的淡水資源,對農業灌溉及河流補給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全球變暖趨勢日益加劇,該地區正呈現出積雪範圍縮減、消融期提前的變化趨勢,積雪的加速消融進一步引起地表徑流增加,造成融雪性洪水頻發,對當地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