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2015-12-18 武漢植物園 【字體:一直以來,森林恢復工程被認為是可減少人類生存環境中溫室氣體釋放的有效途徑,並被積極倡導實施。森林恢復可通過土壤微生物活動改變土壤碳氮庫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進而影響土壤溫室氣體的釋放。但同時,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森林土壤對大氣溫室氣體貢獻的影響是不確定的,這個影響可以是積極的正效應、沒有顯著貢獻、也可能是負效應。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發現土壤碳氮耦合新機制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研究人員在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的研究中發現,土壤氮礦化、硝化與土壤有機碳和土壤碳氮比存在負相關關係。相關研究在《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上發表。 森林固碳作用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較少。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深層土壤碳、氮礦化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深層土壤碳儲量佔土壤碳含量的一半左右,是重要的碳和氮儲存庫。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中常伴隨著氮的礦化,從而為植被生長提供氮源。碳、氮礦化間的相互關係能有效表徵土壤的氮供應能力。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助理研究員田秋香在研究員劉峰的指導下,對中亞熱帶(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不同層次土壤進行培養實驗,分析不同溫度下土壤碳、氮礦化特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同時利用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土壤生態學課題組博士生張倩和助理研究員吳君君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以丹江口庫區農田、灌叢和森林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測量。研究結果表明,造林顯著增加土壤呼吸,造林顯著增加了土壤有機碳的數量和質量,從而使土壤呼吸增加。
-
「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項目
10月10日至12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森林生態系統碳-氮-水耦合循環的生物調控機制」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基金委生命學部于振良處長、項目主任趙桂玲參加了論證會。項目跟蹤專家北京師範大學葛劍平教授、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張全發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紀正研究員,同領域專家北京林業大學孫建新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張大勇教授、北京大學賀金生教授、樸世龍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曉敏研究員、李勝功研究員應邀出席會議。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土壤激發效應和碳固持研究中取得進展
土壤碳庫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之一,在全球碳循環及全球變化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外源碳輸入的改變(數量和質量)是當前全球變化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外源碳輸入土壤後一方面可刺激土壤原有有機碳的礦化(激發效應),另一方面可被微生物固持形成新的土壤有機碳,從而影響土壤碳平衡過程。
-
版納植物園揭示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在熱帶雨林碳循環中佔有重要地位
版納植物園揭示水文過程輸送的DOC在熱帶雨林碳循環中佔有重要地位 2016-10-12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學術交流會
【會議簡介】 穩定同位素技術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手段。碳、氫、氧、氮作為自然界最常見的組成元素,其在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氣圈間的交換、吸收、運移、分配、轉化構成了自然生態系統的主要生態過程。
-
森林可降低土壤氮礦化速率
日前,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在森林恢復對土壤氮循環的影響機制研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成果在《農業、生態系統和環境》上發表。
-
亞高山森林恢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研究獲進展
同時,在一些地段也存在自然演替恢復的次生林,與人工林相比,自然恢復次生林具有不同的林地結構、物種豐富度、根系密度和生物量等,但人們並不清楚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功能。因此,探究在不同空間(細根根際、粗根根際、土壤及團聚體組分中)和時間(20年,30年,40年和70年)的尺度上,人工林與自然恢復次生林如何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有助於深入理解亞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功能提升的機制。
-
研究揭示森林演替驅動生物固氮及其關鍵機制
其一,演替初期或中期土壤養分(尤其是氮)貧瘠,固氮植物和固氮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佔有優勢地位;但演替過程土壤氮逐漸累積增加,因此演替後期生物固氮已不具有競爭優勢,固氮速率降低或者終止。其二,磷是參與固氮反應的重要能源物質(ATP)和固氮生物生長的重要養分,隨著演替過程土壤磷的消耗,演替後期生物固氮受磷的限制。
-
版納植物園揭示長期降雨減少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呼吸的影響機制
版納植物園揭示長期降雨減少對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土壤呼吸的影響機制 2019-08-16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召開 2016-05-28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 為了了解最新的碳、氫、氧、氮同位素測定技術,促進不同領域學者間的交流,5月24日,北京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大型儀器區域中心(以下簡稱區域中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碳、氫、氧、氮穩定同位素技術學術交流會」。
-
科學家首次證明太陽中存在碳-氮-氧循環
科學家首次證明太陽中存在碳-氮-氧循環 2020-12-03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植物所揭示植物葉片氮吸收對生態系統碳氮循環的影響 2020-12-18 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在森林生態系統中,40%~80%的沉降氮在到達林下土壤之前已被森林冠層截留,部分被截留的氮可直接被冠層吸收。目前,研究多從增加土壤氮供應的角度關注大氣氮沉降產生的影響,對森林冠層氮截留過程的認識不足。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玲莉研究組利用氮同位素(15N)示蹤技術,進行了三年的中宇宙實驗,探討冠層對沉降氮的截留過程是否會改變植物對氮的吸收和固持。
-
應重視硝態氮同化過程在降低土壤硝酸鹽濃度中的作用|觀點
一般而言,硝態氮的產生過程主要是礦化和硝化過程,消耗過程包括反硝化和微生物同化(又稱微生物固持)。因此,提高硝態氮在土壤中的消耗速率很有可能成為降低土壤硝酸鹽累積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好氧條件下,反硝化速率常常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厭氧條件下,反硝化會產生大量的中間產物如N2O和NO。土壤中硝態氮反硝化的最終結果均會引起農業中氮素的損失,並影響大氣環境。
-
日本發現存活逾億年微生物,有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起源
日本發現存活逾億年微生物,有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起源 張夢然/科技日報 2020-07-29 08:04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但由於土壤微生物的個體十分小,其死亡後的殘留物常常被忽略。古詩言: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麼微生物死亡後的殘留物是否也對土壤健康起著重要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