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土壤激發效應和碳固持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2-06 中國生物技術網

土壤碳庫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之一,在全球碳循環及全球變化研究中起重要作用。外源碳輸入的改變(數量和質量)是當前全球變化過程的重要表現形式。外源碳輸入土壤後一方面可刺激土壤原有有機碳的礦化(激發效應),另一方面可被微生物固持形成新的土壤有機碳,從而影響土壤碳平衡過程。

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全球變化生態學學科組科研人員以八大公山亞熱帶森林土壤為研究對象,對表層和深層土壤進行外源碳、氮的添加實驗,分析土壤中「老」碳礦化和「新」碳固持的過程。結果表明,外源碳添加促進了土壤有機碳的礦化,產生正激發效應。氮有效性提高降低激發作用強度,這與微生物對碳利用效率提高有關。深層土壤對外源碳的固持效率顯著高於表層土壤(48% vs 43%),且深層土壤中的「新」碳更多的分布在穩定性高的碳組分中。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PeerJ 上。

論文連結:1 2

圖1.氮有效性如何調控激發效應的結構方程模型

圖2.新碳和老碳在表層和深層土壤中的分布的PCA分析

論文連結: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76-020-01148-0

相關焦點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深層土壤碳、氮礦化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助理研究員田秋香在研究員劉峰的指導下,對中亞熱帶(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不同層次土壤進行培養實驗,分析不同溫度下土壤碳、氮礦化特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同時利用  論文連結  亞熱帶山地森林不同層次土壤有機碳和氮礦化關係
  • 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西南喀斯特地區植被恢復對土壤碳固持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03 武漢植物園 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對評估陸地生態系統碳動態有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土壤生態學課題組博士生張倩和助理研究員吳君君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以丹江口庫區農田、灌叢和森林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測量。研究結果表明,造林顯著增加土壤呼吸,造林顯著增加了土壤有機碳的數量和質量,從而使土壤呼吸增加。
  • 華南植物園在南亞熱帶森林土壤緩衝酸雨能力研究中取得進展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西歐、北美溫帶地區的酸沉降頻率已大大降低,但我國亞熱帶地區的酸沉降(人為增加的SO2和NOX酸沉降的增加能夠改變森林土壤養分平衡以及化學物質的淋溶動態,從而影響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功能。因此,具有較高酸緩衝能力的森林土壤將有利於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 2015-12-18 武漢植物園 【字體:一直以來,森林恢復工程被認為是可減少人類生存環境中溫室氣體釋放的有效途徑,並被積極倡導實施。森林恢復可通過土壤微生物活動改變土壤碳氮庫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進而影響土壤溫室氣體的釋放。但同時,也有很多研究表明森林土壤對大氣溫室氣體貢獻的影響是不確定的,這個影響可以是積極的正效應、沒有顯著貢獻、也可能是負效應。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蘇以榮研究員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土壤中親水和疏水性有機碳礦化與激發效應的微生物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可溶性有機質是土壤有機碳分解礦化的重要中間形態,也是微生物主要的能量來源。將可溶性有機質區分為親水性和疏水性兩類不同性質的化合物,有助於闡明土壤有機質的微生物分解機制。近期,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蘇以榮團隊以13C-標記秸稈中提取的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為材料,研究了親水、疏水可溶性有機碳在兩種不同土壤(旱地和水田)中的礦化及激發效應。
  • 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歷史上,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歷過頻繁、大規模的人為幹擾,絕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別是低海拔地區的原生地帶性植被多已消失殆盡,少量保存的原始林也大多破碎化嚴重,亟需開展保護和修復。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 亞熱帶森林沉降汞研究取得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重要的汞匯,也是全球汞循環過程中活躍的關鍵地帶之一。從全球角度而言,森林生態系統能夠以凋落物的形式從大氣中轉移1000Mg-1200Mg的汞進入陸地生態系統,約佔全球大氣汞儲庫的20%。凋落物中的汞進入森林土壤系統中之後的歸趨,一直以來存在諸多爭議。
  • 武漢植物園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土壤碳氮耦合機制研究獲進展
    森林恢復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對於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國內外對此作用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差異,其原因之一在於缺少對土壤碳積累過程機制的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土壤碳氮循環耦合機制的認識。該項研究是當前土壤科學的前沿領域。
  •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沉水植物光合碳濃縮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武漢植物園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4-20   今日/總瀏覽:2/1325
  • 武漢植物園在Ecology​上發表中國森林基礎物種緯度梯度研究的新進展
    哈  近期,武漢植物園以
  • 國內土壤科研進展,了解一下
    導 讀 瀋陽生態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對土壤有機碳分解激發效應的影響;東北地理所在土壤表面形態演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地球環境所在我國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評估和生態修複評價方面取得進展
  •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
    武漢植物園揭示森林恢復過程中微生物碳氮同位素與碳氮可利用性的關係 2016-06-13 武漢植物園 造林能夠改變輸入到土壤中凋落物的數量和質量,進而改變土壤中有機碳的動態。土壤中碳氮穩定同位素是對植物凋落物同位素信號的反應,所以,微生物利用土壤中來源於不同質量凋落物的有機物能夠被評估。但是,現階段影響微生物碳氮同位素的因素還不夠明確。
  • 森林片斷化的生態效應研究
    由於人類活動的加劇,森林片斷化過程在世界許多森林分布地區都十分普遍,由此產生的森林邊緣也已成為森林景觀中普遍存在的景觀要素,森林管理者迫切需要深刻了解其生態效應,並以此為基礎提出科學的森林管理和保護策略。
  •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非靶標作用的緯度梯度格局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8-13 武漢植物園 【字體:大 中 小】
  • 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亞熱帶生態所召開
    10月14日至15日,「稻田生態系統碳氮關鍵過程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召開,會議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葛體達主持,來自法國農業科學院、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亞熱帶生態所等多家單位的30餘名專家學者與會。
  • 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國逸和研究員張德強指導下,在森林土壤有機碳積累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過程中的產物去向,而非凋落物產量,決定了土壤有機碳的賦存狀態;高質量的凋落物其分解產物向土壤轉移的比例更高。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前進中的武漢植物園
    (二)科研水平顯著提高,各項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隨著植物園創新工作的不斷進行,植物園的各項創新研究與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特別是在植物資源保育、水生植物生物學研究及內陸水體植被研究、農林複合生態等基礎性研究上實現了優勢的突破,取得了一些原始科學創新成果。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開發、植物園的科學普及功能的發揮上,植物園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