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始建於1956年。40多年來,武漢植物園針對我國華中地區兼具南北氣候過渡帶的植物區系特點,在植物分類學、地植物學、植物生態學、植物遺傳學、資源植物學等方面,為我國生物學基礎研究、植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生態環境建設、國民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已成為我國在區域植物資源研究方面獨具特色、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的植物學研究機構。
1998年,科學院啟動國家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極大地推動了植物園的改革進程。1999年以來,植物園模擬院一期創新試點辦法,進行了自費創新的努力,先後在科研、管理、開發、後勤四大系統和植物園進行了改革與學科調整,為建立與知識創新工程相適應的組織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2年1月武漢植物園正式進入中科院二期知識創新工程,按照現代科研院所制度的發展模式,武漢植物園進入了全新的創新發展階段,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肩負了國家戰略植物資源保護的國家植物園建設使命。
武漢植物園現有職工150人,其中科技人員114人,具有植物學博士學位和植物學、生態學碩士學位授予權;優勢學科領域為:植物保育遺傳學與遺傳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植物生物學與內陸水體植被恢復、農林複合生態學與區域生態環境治理、植物園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和植物遷地保護的綜合研究基地。
武漢植物園佔地面積70公頃,作為國家戰略性植物資源儲備基地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庫和東亞最大的水生植物資源圃;還建有兩個植物遷地保護附屬園地即「三峽植物園」和「華中地區珍稀植物遷地保護基地」。本園共引種栽培植物7000多種,是華中地區最豐富的植物物種多樣性與種質資源保存基地,是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教教育基地,同時也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以及湖北省、武漢市科普教育、環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三大基地。
科技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一)調整學科布局,促進科技創新
在中科院二期創新階段,武漢植物園實現了由傳統的按學科分類為依據的布局向國家戰略需要和科技發展前沿結合的布局轉變,構建了與國際植物園體系接軌的「所園一體,以園帶所」的發展格局,取消了原有的9個所園分離的學科布局,整合調整為所園一體的3個功能中心:研究中心、研發中心與園藝中心,分別承擔武漢植物園植物資源保護原理等基礎性原創研究,植物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與開發、物種資源收集及新品種開發利用等前瞻性戰略任務,重點開展植物保育遺傳學與遺傳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植物生物學與內陸水體植物恢復、農林複合生態學與區域生態環境整合的研究。
(二)科研水平顯著提高,各項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隨著植物園創新工作的不斷進行,植物園的各項創新研究與建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特別是在植物資源保育、水生植物生物學研究及內陸水體植被研究、農林複合生態等基礎性研究上實現了優勢的突破,取得了一些原始科學創新成果。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開發、植物園的科學普及功能的發揮上,植物園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承擔國家科技創新任務的能力日益增強,各類獎勵及成果較大幅度上升。植物園承擔有國家、地方、中科院、國際合作、院地合作等各類項目135項,比前期增長了40.6%。二期創新以來,武漢植物園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雲南省和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武漢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專利申請51項,獲得專利授權21項。2004年度,在湖北省科研事業單位中,武漢植物園專利申請總數名列第一位,植物新品種審定7個,制定湖北省地方標準1個,獲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個,發表學術論文350篇,其中SCI收錄40篇。與地方籤訂合作協議58項。
獼猴桃遺傳資源的研究和開發處於國際國內同等領域的領先地位。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的研究和產業化優勢已經成為引領國際國內獼猴桃科研動態與產業模式的主導力量。
武漢植物園目前收集56種獼猴桃資源(變種,變型),佔世界獼猴桃現有資源總數66種的85%,80餘品種資源,萬餘雜交後代,是世界上該屬植物收集最齊全的種質圃。在獼猴桃瀕危物種的收集上,植物園收集到8個瀕危物種中的6個。武漢植物園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涵蓋量最大、遺傳資源最為豐富的種質基因庫。在獼猴桃新品種選育研究方面,已經成功選育了系列品種,如武植3號、金霞、金早、金桃、磨山4號(♂雄株)等,其中金桃、金霞已經報國家級品種審定,金桃在南美獲得國際專利。2004年,武漢植物園在HortScience上發表了中國獼猴桃資源和產業化的綜述,「金桃」果及照片被選為該刊的封面,為我國在園藝學領域國際權威刊物HortScience的首次。2004年,植物園就有關獼猴桃分子系統學研究在Systematic Botany刊物上發表文章,實現國內該領域研究的突破。
武漢植物園獼猴桃研究小組成功地選育出了國際公認的獼猴桃新品種「金桃」,影響著世界獼猴桃產業的格局。
植物化學資源的開發利用取得了顯著成效。被列為國家「十五」重大專項課題的「抗癌一類新藥冬凌草甲素的研究」已經完成中試生產、主要藥效學、一般藥理學、毒理學和藥代動力學的研究,將於2005年完成全部臨床前研究,並申請國家一類抗癌中藥新藥的臨床試驗批件和按照國家新藥註冊一類藥整理文件並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冬凌草甲素抗癌一類新藥的研製,將為食管癌等癌症的防治提供一類新型的良好藥劑。
基礎性研究獲得突破性進展。植物園對中國本土植物資源保育的有關策略研究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引起了國際同行的極大關注。植物保護國際(BGCI)主席Wyse Jackson評價該論文對目前全球植物保護戰略具有重要貢獻。
園林植物研究及開發是植物園科技創新的主要成果之一。利用植物園保存豐富的物種資源的優勢,通過植物的野生轉栽培、植物品種的改良和選育、馴化,獲得一些較高經濟價值和開發利用前途的新品種,更好地運用於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戰略植物資源儲備基地的建設基本完成
植物園作為國家植物資源的重要儲備庫之一,將為提高國家生物安全的科技儲備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貢獻。以中國—日本植物區系亞域植物多樣性活體種質保育為主體,兼顧收集東亞區域主要植物資源,使遷地保護的植物種類在現有基礎上逐步增加到7000種,形成能保育15000份戰略資源的「活體種質遷地保育系統」以及體現現代高科技保育「DNA BANK」系統,在基因、物種、群落不同層次構成完整的植物多樣性種質保育體系。
植物遷地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武漢植物園收集物種數量達到7479種(包括部分園藝品種),其中物種5110種、品種1369種,中國本土維管束植物達到7179種(包括部分園藝品種)。同時武漢植物園十分注重稀有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工作,保存珍稀瀕危物種246種,單科單屬植物50種,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及開發潛力物種800種,遺傳多樣性含有量多的物種98種。
作為重要的植物遷地保護基地和植物資源儲備庫,武漢植物園重點專類園建設已初具規模。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圃、野生林特果專類園、華中古老孑遺和特有植物專類園以及藥用植物保育園已經成為在國際國內同領域資源儲備中具有一定地位的專類園。
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圃目前佔地近100畝,目前是全國第一,也是東亞最大的水生植物種質資源圃。
野生林特果專類園包括藤本果樹園區、核果類果樹園區等。目前,該專類園共保存物種達300餘種,是當今國內保存野生果樹種質資源較多的資源圃和國際最大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庫。
華中古老孑遺和特有植物專類園所有建設已經基本完成。目前,本專類園實現植物園各類珍稀植物遷地保護基本完成預定目標,成為收集保育華中地區珍稀植物物種最多的專類園和科研、科普基地。
藥用植物保育園建設已經完成巖石藥用植物保育園、林下植物種植區及蔭生藥用植物保育區等藥用植物主要保育區。已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藥用植物保育基地,為國家藥用植物的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源頭。
創新文化建設邁上嶄新臺階
自武漢植物園被確定為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單位以來,園領導與時俱進、團結一心,帶領全園職工以實踐「三個代表」為指導思想,努力提升創新文化內涵,凝聚了人心,使武漢植物園員工團結一致,穩步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在創新文化的實踐過程中,武漢植物園不斷推進可視層面建設、制度層面建設和精神層面建設,隨著植物園創新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植物園創新文化建設已從園區建設和制度建設逐步轉移重點到精神層面的建設上來。
(一)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凝練創新文化建設總體目標
植物園在制定的《武漢植物園創新文化建設實施意見》中,提出了武漢植物園創新文化建設總目標為:文明高尚的人文精神、優美和諧的園區風貌、嚴謹踏實的科研作風、開拓創新的時代特徵。經過全園職工的充分討論和醞釀,確定植物園的園風為:求實探索、敬業奉獻、誠信團結、開拓創新。同時開展了武漢植物園人品格情操的討論,凝練成形象簡煉、便於記憶、有植物園特色的十六字:小草胸懷、蓮花品德、松柏雄姿、紅梅風採。
加強作風建設,倡導奉獻精神
園黨委提出了《關於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全面推進知識創新工作的意見》。在工作上,引導職工把個人價值取向與園的發展方向緊密結合在一起,倡導奉獻精神,通過培育文化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崇尚學習風氣,加強黨性教育,倡導做學習型幹部
植物園每年均舉行各種有關黨性教育的講座,運用適當形式進行愛國愛園教育,增強幹部職工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要求黨支部組織本部門職工大力開展讀書活動,教育幹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適應知識創新工作的要求。
大力傳播科學知識
近年來,武漢植物園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和豐富的植物資源,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如成功舉辦了「湖北省首屆蘭花博覽會」、「荷蘭名花博覽會」、「罌粟花禁毒展」等科普活動。每年接待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約30萬人次,取得了顯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範
隨著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的不斷深入,有利於創新的新體制、新機制已經基本走上正軌。
創新制度建設
在制度建設上,結合植物園的實際,先後對綜合辦、科研、人事、財務、國資等原有制度進行清理、調整,制訂並實施各項規章制度50餘項,形成有章可循、科學民主、高效有序、團結協作的良好管理體系。
目標管理
對各部門和黨支部進行目標管理,確保植物園的創新工作任務完成。年初,由各部門和各黨支部根據創新工作的要求,制訂年度工作計劃,要求有明確完成任務的時間表以及具體實施的方式、方法、措施等。
完善所務公開制度
重視園務公開制度的實施,將實施園務公開制度納入年度黨委工作要點和創新文化建設實施意見之中,並在全園各部門進行討論,廣泛徵求廣大職工群眾意見和建議。
(三)園區建設
武漢植物園是國家三大核心園之一,植物園按照國際一流植物園的標準和要求對園區建設進行了整體規劃和設計,建築布局科學合理、功能齊全、環境優美,極富當地特色及時代氣息。
工作區。基礎設施建設創歷史最好水平,完成了實驗樓、行政樓、研究生公寓、生態停車場、全園道路系統、管道煤氣等大規模的建設和裝修改造;水、電、暖等基礎設施進行徹底根治。
生活區。植物園集資籌建4500平方米的青年科技人員宿舍樓,進一步改善了職工居住條件,為引進人才提供了物質保障。美化綠化西崗生活小區的生活環境,建立社區居委會,成為文明、安全、舒適的生活小區,形成了為植物園AAAA景點服務的餐廳、招待所(冶園居)、會務、車務等服務體系。
創新專項建設
植物園創新專項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按照中科院黨組「兩所三園」的戰略部署,建設具有東方特色、國際一流植物園的總體規劃,自2003年開始,武漢植物園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全園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改選拉開了序幕,在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裡,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已圓滿完成基礎設施、引種馴化設施和50%的科普、景觀項目的建設任務,大型景觀溫室和科普服務中心大樓年底即將竣工。
形象標誌建設
依據武漢植物園園風精神和科研活動的特徵,植物園設計了具有鮮明特徵的單位形象標誌,同時,還將文件稿紙、信封、信紙、茶杯、手提袋等實用性的辦公用品都做出了形象標誌。編輯出版了武漢植物園新的中英文畫冊。
交流與合作打開嶄新局面
(一)國內合作
積極參與國家建設,為社會經濟發展出謀劃策
武漢植物園利用自身在農業資源開發領域的優勢,本著科研與開發並舉的原則,積極參與國家與地方的經濟發展布局重大決策的策劃與建議,特別是在西部開發與地方農業經濟發展上充分發揮植物園的技術優勢。
加強與地方合作,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武漢植物園不斷加強與地方合作的力度。到2005年5月,植物園已經與湖北、江蘇、雲南、山東等6個省市、自治區建立了合作關係,開創了院地合作的良好局面。
與地方共建植物保護與研究基地。植物園已經與宜昌市政府共建三峽植物園,並建立了三峽珍稀瀕危植物、庫區特有植物保育基地,與姊歸共建了庫區消漲帶植物保育基地,與湖北九宮山自然保護區合作建立了華中地區珍稀瀕危植物與特有植物保育基地,與武漢市政府合作在和黃陂素山市建立了亞熱帶珍稀瀕危植物、特有植物保育基地,與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共建「神農架植物園」等等。
選派科技副職,加強與地方人才合作。武漢植物園積極開展科技副職的選派工作,促進院地人才合作。到目前為止,共向湖北省五峯縣、江蘇泰州市等地方政府和企業選派3名科技副職,同時也接納了一批從事農業的地方幹部到植物園深造。
加強與企業合作,推動成果產業化,促進企業技術進步
武漢植物園利用已建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獼猴桃種質資源圃這一優勢,選出了武植系列獼猴桃新品種,既走出了國門,也在國內得到了大力發展,推廣面積達6.2萬畝,遍及14個省市,總產44.3萬噸,新增產值18.9億元,並採用與國際接軌的新標準與湖北省中博安居集團建立萬畝獼猴桃出口基地,以此為龍頭帶動了產業化的發展。
武漢植物園率先在水生植物的利用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武植二號蓮藕已推廣到我國十餘個省市,在美國也得到了應用。睡蓮等新品種的應用,在其栽培技術上進行了革新,成功地進行了反季節栽培,在北京市得到了良好的應用。該品種還遠銷荷蘭等國。
通過湖北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湖北省地道藥材GAP的研究」,與河南濮陽泓天威藥業集團和武漢市鵬凌集團有限公司籤訂了各1000萬元的「植物天然藥物的研究與開發」、「共建華中天然藥用植物園」項目協議。同時,將合作建立中藥材飲片廠和藥用植物提取物工廠。
發揮植物園在園林景觀上的優勢,積極參與園林綠化等行業的社會化、市場化競爭。武漢植物園利用在植物園景觀設計與工程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順利中標參與社會公開競爭以來的最大一個項目——校園環境建設規劃投資6000萬至7500萬元人民幣的「湖北中醫學院新校園環境設計工程」。
(二)國際合作
二期創新試點工作以來,武漢植物園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使植物園已經逐步成為國際植物園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步入國際一流的植物園的行業。
發揮成果優勢,開拓成果推廣國際化
武漢植物園經過多年的資源收集和研究積累,在果樹資源特別是獼猴桃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利用上一直處於國際領先的地位。新選育的系列獼猴桃優良品種正逐步實現成果轉化,特別是「金桃」品種。2000年金桃(JINTAO)獼猴桃品種以17.2萬美元實現了品種繁殖權在歐盟國家的轉讓。2003年與義大利金色獼猴桃集團公司續籤該專利品種在歐洲產業化期限和南美市場的專利轉讓合同。2005年,再次與該公司就亞洲市場的專利轉讓進行了洽談,並將於今年7月赴義大利籤訂總價150萬元的轉讓合同。
發揮研究特色,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渠道
武漢植物園利用在品種資源研究與開發的優勢,繼續加強與歐洲、紐西蘭等國家的合作。隨著人才的引進,植物園積極拓展與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科技發達國家的合作與交流。另外,植物園還與植物園保護國際(BGCI)、美國Missouri植物園、英國Kew植物園等國際植物保護機構和國際一流植物園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Missouri植物園的Peter H Raven(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聘為植物園名譽研究員。
廣泛參與國際交流,努力擴大國際影響
武漢植物園通過積極組織與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擴大植物園的國際影響力。同時,每年選派20餘人次參加植物研究及植物園領域的各種會議,宣傳植物園的科研成果。2004年4月,武漢植物園黃宏文主任作為大會組委會、科學委員會成員應邀組團赴西班牙參加了第二屆世界植物園大會,並作大會主題報告。同時,報告團代表中國科學院向大會提交了在中國舉辦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的申請。2005年3月,BGCI通過專家評議和考察,確定2007年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在中國舉行,武漢植物園獲得承辦權。在2005年4月舉行的東亞植物園大會上,植物園主任黃宏文當選為東亞國際植物園總協調員。
科普開放工作成績斐然
按照中國科學院 「以公眾服務為主,兼有研究保護功能」新的發展定位來建設的武漢植物園,加強了科普方面的硬體與軟體的設施,並成立了專門的科普部門發展公眾科普教育事業。
武漢植物園的科普工作按照「發揮優勢、突出創新、體現特色、創造規模」的方針組織實施,努力創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普體系。2003年初武漢植物園被國家旅遊總局授予「國家AAAA級旅景點」。目前,國家正籌備啟動「AAAAA級旅遊景點」,武漢植物園被武漢市政府作為兩個主推景點之一,正積極準備首批進入「國家AAAAA級旅遊景點」,各類工作已經基本準備就緒。
科普展示系統建設已初見成效。園區的展示體系,包括導覽與科普展示兩大系統。目前已完成導覽系統的路標系統建設工程,科普展示系統已完成植物名牌、科普解說牌等一期工程。按照植物名稱、產地及用途製作植物名牌10000餘塊,並配有條型碼查詢系統。結合專類園特色,製作科普展示及解說牌700餘塊,建設的水生植物生態群落展示區、古老孑遺和特有珍稀植物展示園、中華醫藥植物及文化展示園、野生林果觀光實驗園也成為獨具特色的科普展示基地。
科普景點建設已頗具特色。以植物為主體,已建設景點十餘個,如「沉水植物展示」區「叢林迷霧」,「三峽庫區模擬消漲帶」等,同時,即將竣工的科普綜合樓及景觀溫室,將以各自獨特的效果成為植物園新的科普景點和展示平臺。
科普網絡建設已經在國內形成一定影響。對植物實行條形碼的「戶口」式管理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包含「身臨其境」、「本園活動」、「園區新貌」等9大主欄目,以及「園區導航」、「相關專題」眾多分欄目的科普網站系統「虛擬植物園」(www.whbg.org/xn)建設成功,中國科學院生物局與中國科學院科普辦公室決定,將「虛擬植物園」立項升格為全院植物園科普網站。完成了全國首家以植物學科普工作為核心內容的專業網站「綠網之園」(http://www.hast.org.cn/hbkx/zw/green-net/index.htm)的建設。
武漢植物園每年接待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約30萬人次。依託知識創新工程的不斷發展,武漢植物園在科普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先後被國家、省、市授予科技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環境教育基地、武漢市旅遊定點單位、科技教育先進集體、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先進單位等稱號。通過植物園科技人員輔導的中小學生在各項生物大賽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獲獎情況如下:
1. 國家、省市獎勵
2002年全國科普先進集體;2003年武漢市導遊大賽優秀組織獎;2004年4月,被共青團授予湖北省「青年文明號」稱號;2004年7月,被湖北省科技廳、科協、宣傳部授予2004年科技活動「優秀活動獎」;2004年湖北省旅遊局授予優秀景區;2005年被《武漢晚報》授予湖北省十大最美景區之「最佳生態博覽景區」。
2. 個人及集體科普先進工作稱號
2002~2004年度湖北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2003~2004年度武漢市科協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