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在亞熱帶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1-27 中國科學院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是我國獨特的森林植被類型,在我國的分布範圍最廣、面積最大、生物多樣性最高,約佔我國國土面積的1/4,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安全極其重要。歷史上,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歷過頻繁、大規模的人為幹擾,絕大部分原生性植被,特別是低海拔地區的原生地帶性植被多已消失殆盡,少量保存的原始林也大多破碎化嚴重,亟需開展保護和修復。然而,由於對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缺乏足夠的認識,如何保育和修復我國各類退化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面臨著核心理論「瓶頸」。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團隊近20年來一直致力於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研究。2018年該研究團隊基於中國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基地BEF-China,第一次對生物多樣性是亞熱帶森林高產的直接原因給出了確切的證明。近日,該團隊與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結合林下幼苗長期動態監測數據、高通量測序技術和鄰居效應模型,首次揭示了不同功能型土壤真菌驅動亞熱帶森林群落多樣性的作用模式,成功破譯了亞熱帶森林生物多樣性維持「密碼」,提出了基於外生菌根真菌與病原真菌互作過程影響植物生存的物種共存新模式,顛覆了基於病原菌-植物互作的經典物種共存理論。

  研究團隊前期通過對亞熱帶森林群落長期動態監測發現,植物同種密度制約能夠通過種內個體相互限制,為異種個體提供生存空間,進而促進群落植物物種共存。但是,植物同種個體間相互作用模式,以及同種密度制約的形成機制並不清楚。為此,研究人員首先對浙江省開化縣古田山24公頃樣地內連續9年幼苗存活監測數據進行了分析,基於鄰居效應模型,發現同種密度制約的強度主要受植物菌根類型影響,叢枝菌根植物更易受到同種鄰居密度限制,而外生菌根植物鄰居卻能夠保護異種個體免受同種密度制約的影響。

  隨後,研究人員通過選取34個物種320個植物個體,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對植物根際土壤真菌群落組成進行測定發現,在樹木生長過程中,植物累積病原真菌和外生菌根真菌的速度在物種間存在顯著差異,並呈顯著負相關。進一步研究表明,植物累積病原真菌和外生菌根真菌的速度與同種植物幼苗密度制約強度密切相關:受同種密度制約限制較大的物種更容易累積病原真菌,而能夠較快累積外生菌根真菌的植物物種不易受到同種密度制約的限制。與病原菌驅動的經典物種共存理論不同,實驗證明了植物同種密度制約是由有害的病原真菌和有益的菌根真菌相互作用共同決定的,而非單一類群作用的結果。

  上述成果是馬克平團隊在前期亞熱帶森林群落構建機制研究工作的拓展,為建立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修復理論、技術集成和示範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該成果也為正確認識全球變化情境下的亞熱帶森林群落重構過程以及全球木本植物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成果於10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Report形式發表,文章題為Differential soil fungus accumulation and density dependence of trees in a subtropical forest。馬克平研究組助理研究員陳磊為論文第一作者,馬克平為論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共同資助。

  文章連結

圖1.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圖2. 不同類型菌根植物同種密度制約強度

圖3. 同種密度制約與病原真菌(AC)以及外生菌根真菌(BD)累積速度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大尺度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固氮每年向陸地生態系統提供40~100 Tg的氮素,其中共生和自生固氮菌是生物固氮的主要貢獻者,能將大氣中的氮還原成氨,為植物生長提供有效氮,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土壤肥力並提高植物生產力。因此,闡明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可為理解森林氮循環過程以及調控氮素供給策略提供支撐。
  • 植物所在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酶動力學過程研究中獲進展
    人類活動導致的氮沉降上升威脅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佔陸地生物多樣性的很大比例,對於調節陸地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生態系統功能至關重要。已有研究發現,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和結構受植物群落的影響,但不確定土壤細菌對氮沉降的響應是否與地上植物群落的響應一致。
  • 昆明植物所揭示多維生物多樣性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影響機制
    大量關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關係的研究表明,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功能的主要驅動力,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生態系統。森林作為陸表最重要的生態系統,在調節全球碳循環、減緩氣候變化、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自然森林群落中,群落結構遠比草地生態系統複雜。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植物殘體和凋落物經過複雜的分解過程後形成土壤有機碳組分,秸稈還田與有機肥施用也是稻田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由於這兩部分的來源較為直接,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認識也較清楚。而來源於根系分泌物及其脫落物的根際沉積碳,由於其代謝周轉快,具有複雜性和多變性,儘管已有一些研究,但還不十分清楚這部分碳的命運(圖1)。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生物群落動態方面取得...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楊軍團隊)採用高通量DNA測序技術和生態統計方法,比較分析藍藻水華期和水華後優勢和稀有真核浮遊生物亞群落組成的時空分布特徵、探討影響群落組成變化的控制因子,並結合網絡分析揭示優勢和稀有真核生物間的互作關係與機制。研究表明,藍藻水華事件顯著地改變了稀有種亞群落的組成和多樣性,但並未顯著影響優勢種的多樣性。
  •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高等真菌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來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發布者:張薦轅   日期:2016-05-06   今日/總瀏覽:1/4360
  • 南京土壤所在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研究中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在微生物生態學中,選擇是確定性過程,漂變是隨機性過程,擴散和多樣化通常被認為是隨機過程,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是確定性過程。
  • 研究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大部分關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BEF)的研究表明物種多樣性能夠促進群落生產力,這是由於物種之間的功能差異帶來的物種多樣性效應的作用結果。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BEF-China)平臺為基礎,選擇具有基於母樹來源遺傳信息的樹木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個體在功能性狀的差異,及個體所在群落的生產力在種植4到9年間的變化開展了相關研究。
  • 植物所揭示樹木遺傳多樣性對功能性狀和群落生產力的影響
    大部分關於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BEF)的研究表明物種多樣性能夠促進群落生產力,這是由於物種之間的功能差異帶來的物種多樣性效應的作用結果。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實驗(BEF-China)平臺為基礎,選擇具有基於母樹來源遺傳信息的樹木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測量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個體在功能性狀的差異,及個體所在群落的生產力在種植
  • 武漢植物園在亞熱帶森林深層土壤碳、氮礦化關係研究中取得進展
    此外,微生物功能群落多樣性可影響土壤中有機碳、氮的礦化,但同時土壤中有機碳和氮的有效性的動態變化可進一步引起土壤中微生物功能群落的轉變。  論文連結  亞熱帶山地森林不同層次土壤有機碳和氮礦化關係 土壤有機碳礦化過程中常伴隨著氮的礦化,從而為植被生長提供氮源。碳、氮礦化間的相互關係能有效表徵土壤的氮供應能力。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助理研究員田秋香在研究員劉峰的指導下,對中亞熱帶(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森林不同層次土壤進行培養實驗,分析不同溫度下土壤碳、氮礦化特徵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同時利用BIOLOG Eco-Plates法分析微生物功能群落在土壤碳、氮礦化中的調控作用。
  • 北林大「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在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上取得...
    北林大「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在生物多樣性形成機制上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2020-04-27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細菌群落動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01-15 城市環境研究所 監測藍藻和浮遊細菌群落的動態變化、研究藻菌的相互作用及控制浮遊生物群落演替的關鍵因子,將有助於水庫水質優化管理、預防和控制有害藍藻水華發生。在自然水體中,自由生和附著生細菌在生活方式、群落組成、豐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但是人們對亞熱帶分層水庫中兩種生活方式的浮遊細菌群落對藍藻水華的響應模式、生活方式轉變及控制因素的認知還十分有限。
  •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昆明植物所在光合作用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9-10-11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然而一直以來,環式電子傳遞介導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的形成被認為是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主要調控機制。關於水水循環在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鮮有報導。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張石寶團隊對被子植物適應波動光強的光合調控策略開展了深入的研究。
  • 成都生物所在尼泊爾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因此,探索物種分布的模式和潛在的機制,進而識別生物多樣性關鍵分布區及其驅動因素,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管理十分重要。青藏高原及其周邊鄰近區域是國際上生物多樣性熱點分布區,複雜的地形和氣候異質性塑造了該區域豐富的植物和動物多樣性。前期研究指出,海拔是決定山區生物豐富度分布格局的決定因素。
  • 昆蟲多樣性監測和互作研究獲進展
    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植物多樣性喪失對高營養級產生的一系列生態學效應以及其互作。但是,學界關於植物多樣性喪失導致與之相關的營養級之間關係的內在機制研究有限。此外,對到底何種植物多樣性指標能夠更直接影響這些關係的機制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
  •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
  • 科學家揭示細菌多樣性與溫度和營養鹽耦合關係—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王建軍、瀋吉等在水體微生物多樣性維持機製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布於《自然—通訊》。
  • 長期施肥下土壤固氮菌群落構建研究取得進展
    在宏觀生態學理論中,群落的構建機制是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核心研究內容。生態位理論和中性理論常被用來解釋群落的構建過程。生態位理論強調的是確定性過程的作用,即環境過濾和種間相互作用對群落的影響;中性理論強調的是隨機性過程的作用,即隨機擾動、隨機擴散以及隨機的出生、死亡對群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