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多樣性監測和互作研究獲進展

2021-01-08 手機光明網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會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一系列影響。這一直是生態學中重要的科學問題。植物多樣性下降能夠導致一些諸如初級生產力、營養循環等重要的生態功能發生變化。大部分生態系統功能的變化都是由不同營養級生物類群改變而引起。其中,植物多樣性的喪失能夠顯著導致生態系統中消費者多度和豐富度下降。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植物多樣性喪失對高營養級產生的一系列生態學效應以及其互作。但是,學界關於植物多樣性喪失導致與之相關的營養級之間關係的內在機制研究有限。此外,對到底何種植物多樣性指標能夠更直接影響這些關係的機制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朱朝東研究組,聯合德國哥廷根大學Andreas Schuldt團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團隊,圍繞上述科學問題,在目前世界上最大樹種多樣性實驗樣地——中德「BEF-China」亞熱帶森林植物多樣性實驗基地開展了長期定位昆蟲多樣性監測和多學科交叉合作研究。他們整合了多重植物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功能多樣性、系統發育多樣性)和植食性昆蟲生物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有效物種數即Hill numbers,系統發育多樣性),選擇昆蟲分類學中的長期難點之一鱗翅目幼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分析了驅動生物多樣性關係相互影響的內在機制和不同營養級生物多樣性喪失所產生的後果。研究組成員按照植物樹種多樣性梯度,總共採集了8471條鱗翅目幼蟲,基於DNA條形碼(COI)實現了幼蟲物種界定,計算了系統發育多樣性指標,包括Faith’s 系統發育多樣性(PD)、平均成對系統發育距離(MPD)和平均最近種間系統發育距離(MNTD)。這些是迄今為止大規模的植物-植食者相互作用分析中很少納入的指標。

  研究發現,植物物種多樣性的喪失不僅能夠顯著地影響鱗翅目幼蟲的多度、豐富度及有效物種數(Hill numbers),更重要的是能夠顯著影響植食性昆蟲群落整體系統發育多樣性(PD和MPD)。而植物的MNTD對鱗翅目幼蟲的MNTD存在負向相關,表明了植物的系統發育多樣性在鱗翅目幼蟲的親緣關係相近的類群分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果顯示了樹種的物種多樣性、功能多樣性和系統發育多樣性能夠協同影響鱗翅目幼蟲的物種豐富度和系統發育多樣性。重要的是,植物多樣性能夠間接地通過鱗翅目幼蟲的多度影響其多樣性。研究結果進一步闡明了近年來全球昆蟲數量的下降,能夠決定植物和植食者群落之間系統進化上的依賴關係,同時能夠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產生影響。總的來說,研究表明:系統發育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寄主植物群落的改變對植食者群落產生的影響。因此,在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個營養級中納入更廣泛的多樣性指標,可以幫助人們更全面地理解不同營養級的生物多樣性變化而產生一系列生態學效應。

  這一研究結果以Multiple components of plant diversity loss determine herbivore phylogenetic diversity in a subtropical forest experiment 為題於8月14日被Journal of Ecology 雜誌接收。因其以較大數據集闡明了在以生物多樣性喪失為背景,多重的植物、植食者的生物多樣性之間的互作與其驅動機制,該論文在評審過程中均獲得了編輯和兩位審稿人的高度評價。朱朝東研究組博士研究生王明強作為第一作者,主要實施並完成了該研究工作。該研究得到「BEF-China」亞熱帶森林植物多樣性實驗基地相關人員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並得到中科院先導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生項目的資助。此外,前期團隊得到中科院國際合作局中德合作重點項目、中科院「國際人才計劃(PIFI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持續資助。

  論文連結

  圖1 樹種多樣性與(a)鱗翅目幼蟲多度、(b)鱗翅目幼蟲物種豐富度和(c)鱗翅目幼蟲有效物種數的關係

  圖2 樹種多樣性與(a)鱗翅目幼蟲PD和(b)鱗翅目幼蟲MPD的關係;(c)樹的MNTD與鱗翅目幼蟲MNTD的關係

  圖3 樹種多樣性指標與不同的鱗翅目幼蟲多樣性指標的路徑模型:(a)鱗翅目幼蟲的物種多樣性;(b)鱗翅目幼蟲PD;(c)鱗翅目幼蟲MPD;(d)鱗翅目幼蟲MNTD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研討會召開
    12月17日,在自然資源部辦公大樓會議室,來自政界、學界、基金會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源調查監測」主題展開研討,旨在深化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為相關管理決策提供科學支撐。
  •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中國蘇鐵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和保護研究獲進展 2017-04-13 昆明植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龔洵研究組一直致力於蘇鐵屬植物的系統發育和保護生物學的研究,並結合地質活動和氣候變遷探討其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起源、演化,為其有效保護提供理論依據。而以往研究提出的保護策略大多針對特定蘇鐵物種或類群,尚缺乏對已報導的中國的蘇鐵屬物種提出系統性的遺傳多樣性水平比較和保護建議。
  • 昆蟲多樣性僅來自51種特有蛋白
    本報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領導的研究組,在昆蟲特有蛋白的鑑定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通過分析完全變態與不完全變態昆蟲的基因組信息,並與其他真核生物的基因組信息進行比較,鑑定出51種昆蟲特有蛋白,包括與環境脅迫和感受刺激相關的蛋白、表皮蛋白和氣味結合蛋白等,揭示了昆蟲在環境適應與信息交流方面的獨特特徵。
  • 三疊紀昆蟲研究獲重大進展 蚊蠅、蝴蝶等「大復甦」時間被提前2000...
    近日,中科院牽頭的團隊證實了如蝴蝶、蚊子、蒼蠅、蛾子等全變態昆蟲和水生昆蟲,在約2.37億年前的三疊紀中、晚期經歷了快速輻射和多樣化。將之前報導的時間提前了2000萬年;將國外研究者提出的「中生代湖泊革命」時間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該研究於9月5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
  • 一位動物學碩士的來信:「關於#保護昆蟲多樣性#和#觀……
    ,表達了他在了解到綠會微信平臺有關保護昆蟲生物多樣性的活動與文章後的一些想法和觀點。在此,我們將周同學的觀點與建議分享出來供大家了解交流、溝通討論,為更科學、有效的做好昆蟲多樣性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綠會也非常期待社會各界更多有識之士和社會公眾的參與和支持!郵件原文如下:尊敬的中國綠髮會觀蟲工作委員會:您好!首先請允許我冒昧介紹一下我自己。
  • 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蛋白-核酸互作/蛋白-蛋白互作研究
    蛋白質或核酸功能的發揮並非依靠自己獨立起作用,而是主要通過互作複合物的形式來執行其功能,所以其功能闡釋的重點之一是蛋白-核酸或蛋白-蛋白互作研究
  • Methods Ecol Evol:研究建立新的生物多樣性快速監測法
    生物多樣性測量在解決我國環境問題的工作中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例如對具有豐富及特有生物多樣性的地區進行調查和監測、病害蟲及環境汙染的監控、生態保護項目(如人工橡膠林種植)的管理與監督等。然而,傳統的生物多樣性測量既耗時又費錢。尤其需要很多分類學家的加入,而目前優秀的分類學家越來越少。不同於普通的管理問題,「分類學障礙」已成為了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絆腳石。
  • 季榮教授團隊:運用昆蟲雷達技術監測邊境害蟲遷飛,為我國生態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近幾十年來,對新疆地區蝗蟲的研究及防控取得了較大進展,但與國內同領域相比較,尚缺乏一本反映新疆蝗蟲暴發機理研究及監測技術應用的專著。十多年來,新疆師範大學「中亞區域跨境有害生物聯合控制國際研究中心」團隊與哈薩克斯坦專家聯合攻關,共同解決中哈邊境蝗蟲跨境遷飛危害問題。
  • 綠會GBIF組更新兩組亞洲區蝴蝶生物多樣性數據 | 昆蟲生物多樣性
    9月30日,綠會GBIF工作組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平臺更新並發布兩組亞洲區蝴蝶生物多樣性數據。這兩組數據是綠會震旦鴉雀保護地·連雲港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周翀先生的最新觀測記錄。昆蟲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持健康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現將相關訊息分享如下,供讀者參考。
  •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遺傳發育所在選擇性剪切對擬南芥蛋白質多樣性貢獻研究中獲進展 2016-05-12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小】 語音播報   選擇性剪切是一種重要的調控機制,能夠增加轉錄組和蛋白質組的多樣性
  • ...昆蟲學會分類與區系學術會議」暨首屆「昆蟲系統學與進化生物學...
    為了促進和探討昆蟲系統學與進化生物學發展戰略、學術交流和青年人才培養,第十五屆「中國昆蟲學會昆蟲分類與區系學術會議」暨首屆「昆蟲系統學與進化生物學研討會」擬於2017年7月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昆蟲學會分類與區系專業委員會、化石昆蟲專業委員會、傳粉昆蟲專業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聯合主辦,中國科學院動物進化與系統學重點實驗室承辦。   1.
  • 水生所等在漢江流域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大型底棲動物是河流生態系統中的一個關鍵類群,是研究河流生物群落構建和多樣性格局的模式生物。然而,相比於溫帶(歐洲和北美)和熱帶(南美)地區,關於亞熱帶季風區河流底棲動物群落多樣性維持的研究仍然不足,有關該區域底棲動物物種、功能和系統發育多樣性格局的整合研究鮮見報導。
  • 第十五屆「中國昆蟲學會分類與區系學術會議」暨首屆「昆蟲系統學...
    為了促進和探討昆蟲系統學與進化生物學發展戰略、學術交流和青年人才培養,第十五屆「中國昆蟲學會昆蟲分類與區系學術會議」暨首屆「昆蟲系統學與進化生物學研討會會議內容   學術交流:昆蟲形態學、昆蟲分類學、古昆蟲學、傳粉昆蟲學、昆蟲多樣性監測等不同昆蟲學分支學科方向研究進展。   學術研討:昆蟲系統學與進化生物學發展戰略、學術交流和青年人才培養思路。
  • 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獲進展
    11月22日,國際權威植物學期刊《新植物學家》(New Phytologist)在線刊出了武漢植物園在物種多樣性與遺傳多樣性關係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2018-01-26 動物研究所 如此繁多的昆蟲依據形態上的差異,被歸併為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等30多個目級分類階元。2016年初,中德合作研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約一億年前)發現了一個滅絕的昆蟲綱新目——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在昆蟲綱中,奇翅蟲屬於異類,具有非同尋常的特徵組合,又被戲稱為「四不像」昆蟲。
  • 莫等「昆蟲大滅絕,人類兩行淚」
    從事昆蟲學研究的中科院動物所博士後米歇爾·奧爾告訴《中國科學報》,研究樣本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特別是北美和歐洲的溫帶地區,未充分涵蓋多樣性更豐富的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究其原因,北美和歐洲昆蟲研究實力較強,保留著相對全面的歷史記錄,其他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信息並不完整或缺乏。
  •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調控微生物-昆蟲共生關係動態變化信號分子研究獲進展 2017-12-01 動物研究所 【字體   松醇、葡萄糖和果糖是松樹的三大碳水化合物,三者相加佔碳水化合物總量的90%以上,其中以松醇為主,葡萄糖相對於松醇是小蠹蟲和伴生真菌的有利碳水化合物。
  • 昆蟲正在減少 而人類並不清楚—新聞—科學網
    「知識」與現實的巨大差距 該研究被認為是「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我們所知道的」與現實仍存在巨大差距。 「毫無疑問,全球範圍內昆蟲物種數量正在減少,這過去被忽視了,但根據目前掌握的數據還很難估計它們的嚴重性。」在朱朝東看來,這篇綜述報告的結論存在一定程度的誇張。
  • 科學網—提出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
    本報訊(記者郭爽) 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Douglas Yu課題組提出了大尺度生物多樣性監測方法,為環境保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全面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