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動物學碩士的來信:「關於#保護昆蟲多樣性#和#觀……

2020-12-04 澎湃新聞

一位動物學碩士的來信:「關於#保護昆蟲多樣性#和#觀……

2017-12-01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位動物學碩士的來信:「關於#保護昆蟲多樣性#和#觀蟲活動#的一些想法」

近日,綠會收到中國科學院大學動物學碩士研究生的郵件,表達了他在了解到綠會微信平臺有關保護昆蟲生物多樣性的活動與文章後的一些想法和觀點。
在此,我們將周同學的觀點與建議分享出來供大家了解交流、溝通討論,為更科學、有效的做好昆蟲多樣性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綠會也非常期待社會各界更多有識之士和社會公眾的參與和支持!
郵件原文如下:

尊敬的中國綠髮會觀蟲工作委員會:
您好!
首先請允許我冒昧介紹一下我自己。我目前正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動物研究所,攻讀動物學碩士學位,學習、從事一些昆蟲分類相關的工作。比起前面那一大串,我更喜歡簡單的介紹自己是一名昆蟲愛好者,或者誇大一點說成自然愛好者。我生於海澱,從小深愛昆蟲,那時就自己進行「觀蟲活動」,上大學後有幸學習了動植物相關的專業,豐富了自己對自然的認知,後來才一步步將自己兒時的愛好逐漸變為了今天的專業。剛剛看到綠髮會公眾號上的推送,可以說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當然也有一些疑慮,遂寫此郵件與貴會取得聯繫。
如您們所說,昆蟲的數量和多樣性在飛速減少,這點我深信不疑。和其它更大型的動物相比,昆蟲在群眾眼中的存在感可以說是很低很低了,在政策上也不例外,非法採集昆蟲要負擔的法律責任也相對較輕,說到底是重視度的問題。隨著人們對自然關注度的提升,昆蟲在近些年逐漸走進了一部分人的視野,在這裡,自然教育行業的興起功不可沒,我想咱們的「觀蟲活動」也算得上類似之吧。但是,自然教育的最終目的往往停留在認知自然、熱愛自然、回歸自然上,在保護自然方面我認為出力甚少,甚至有時最後的結果反而是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環境。反觀綠髮會的「觀蟲活動」和「中國大學校園昆蟲多樣性調查」活動,我想知道貴方是否有準備做出和其他自然教育機構不一樣的東西呢?
關於現有自然教育的負面效應,在觀鳥上還體現不出什麼,畢竟拿著望遠鏡或者相機記錄鳥類還算沒怎麼打擾它們,但是對於昆蟲就不一樣了,一般形式的觀蟲或者多樣性調查中,採集很多時候不可避免,即便不採集,對於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是有的。可以說,這種形式的活動很難立竿見影的顯示出對保護昆蟲的正面效益。從我專業的角度,昆蟲的減少和局部滅絕純粹是因為棲息環境的破壞,想保護昆蟲很簡單,人徹底離開不去打擾就可以了。所以,我們的活動能對保護昆蟲多樣性貢獻多少力量,我現在還看不清楚。
總之我想,讓人們正確的認識自然確實是必要的。具體是通過怎樣的形式開展活動,又如何去減少負面效應,這些問題還可以逐步改善。
最後,如需昆蟲相關人士的加入,我願意參入其中,祝組委會的工作順利!
此致
敬禮
周同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大量昆蟲死亡:如何拯救昆蟲與我們人類自己?
    為了推動昆蟲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綠髮會的努力包括但不限於:①建立了「觀蟲工作委員會」;②在外來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秋粘蟲、秋行軍蟲)的防治和「蟲口奪糧」上,呼籲生物防治納入主流化;③支持建立社區層面的「中華蜜蜂保護地」來保護中華蜜蜂;④由於昆蟲數量驟減可致大自然崩潰,綠會呼籲生物多樣性寫入憲法;⑤意識提升與環境教育;⑥倡導「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等等。
  • 世界最小蜻蜓侏紅小蜻現身青原山 這一顯示生態環境狀況標誌性昆蟲...
    吉安新聞網訊 11月2日,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慶明給記者來信,反映他8月初在青原山景區遊玩時偶然發現世界上最小的蜻蜓——侏紅小蜻的情景,想以科學的方式向家鄉的父老鄉親介紹廬陵本土發現的這一物種。
  • 綠會觀蟲工委會建核實螢火蟲放飛活動的昆蟲來源
    8月27日,中國綠髮會觀蟲工作委員會致函山東省濰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議查證濰坊富華遊樂園螢火蟲放飛活動所用螢火蟲來源。「濰坊故事」就此事進行的報導此事源於近日收到了來自一些志願者的舉報:濰坊富華遊樂園項目將於8月28日放飛萬隻螢火蟲。
  • 2019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動物學》考試大綱
    希望這些對你有用,歡迎關注 轉載,如果有疑問,或者想要參考書,真題,都可以留言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動物學》考試大綱本《動物學》考試大綱,適用於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動物學及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 動物學研究
    《動物學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以下簡稱ZR) 創刊於1980年,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中國動物學會共同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動物學類學報級雙月刊。期刊旨在報導國內外動物學主要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新進展、新技術和新方法,促進現代動物科學的發展,促進學術交流,為創新型國家的需求和經濟建設服務。2014年開始改為英文刊。ZR主要發表靈長類動物與動物模型、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動物多樣性與進化三方面研究結果。
  • 昆蟲多樣性監測和互作研究獲進展
    以往的研究大多關注植物多樣性喪失對高營養級產生的一系列生態學效應以及其互作。但是,學界關於植物多樣性喪失導致與之相關的營養級之間關係的內在機制研究有限。此外,對到底何種植物多樣性指標能夠更直接影響這些關係的機制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
  • 綠會GBIF組更新兩組亞洲區蝴蝶生物多樣性數據 | 昆蟲生物多樣性
    9月30日,綠會GBIF工作組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平臺更新並發布兩組亞洲區蝴蝶生物多樣性數據。這兩組數據是綠會震旦鴉雀保護地·連雲港野生動物保護志願者周翀先生的最新觀測記錄。昆蟲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持健康的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現將相關訊息分享如下,供讀者參考。
  • 【科學闢謠】生物多樣性日:假如昆蟲消失了會怎麼樣?
    作者 | 蘇澄宇 動物學碩士編輯 | 張昊責編 | 高佩雯人們常聲稱自己喜歡動物,但不得不承認,這種喜歡只是針對部分動物:那些毛茸茸的,看起來很可愛的哺乳動物或鳥類。其他一些動物,比如長著6條腿的昆蟲,就不那麼討喜了。
  • 紐約時報暢銷書:一位天體物理學家的來信
    《一位天體物理學家的來信》選錄了泰森的101封信,多為給讀者及觀眾的回信,少數是公開信或視頻節目的文字版等,時間跨度達幾十年,是上個月才出版的。這篇短文將對該書作一些片斷性的介紹和評論,以饗讀者。我們以泰森給一位小女孩的回信開始吧。2009年,一位15歲的小女孩寫信給泰森,詢問對諾查丹瑪斯預言及作為瑪雅日曆終點的2012年世界末日傳言的看法。
  • 87萬網友「雲觀展」 解密昆蟲冷知識
    原標題:87萬網友「雲觀展」,解密昆蟲冷知識 驚蟄之後,萬物復甦。3月6日,封面新聞「雲觀展」走進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副館長趙希擔綱講解員,帶你線上參觀「華語世界最大蝴蝶資源」,探秘昆蟲版的「動物世界」。
  • 保護生物多樣性,中國走在前列
    《生物多樣性公約》是一項保護地球生物資源的國際性公約,與《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防治荒漠化公約》並稱為聯合國環境保護三大公約。「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的星球。」聯合國副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裡克·索爾海姆對本報記者表示。  開幕式上,墨西哥總統培尼亞強調,「我們必須改變生活方式以阻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否則這種損失將永遠改變我們的生活。」
  • 生態學家警告:受殺蟲劑等威脅,昆蟲正加速滅絕
    據西班牙《公眾報》網站10月21日報導,西班牙專家指出,昆蟲的滅絕速度比哺乳動物、鳥類或爬行動物快8倍。西班牙昆蟲學協會和非營利組織「生態學家在行動」聯合發起了「沒有昆蟲,就沒有生命」運動,呼籲對昆蟲進行更多的研究和保護,強調昆蟲在地球生命中的重要性。根據研究人員提供的數據,地球上已知昆蟲有約100萬種,佔地球生物多樣性的80%。
  • 「雙西」生態如何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要保護
    聚焦話題「雙西」生態如何保護修復?西湖邊有10多對留守鴛鴦,西溪植物、昆蟲和鳥類的多樣性顯著增加西湖與西溪,水系人文相通,都是杭州綠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雙西」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努力。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為動植物「摸家底」!江蘇省連雲港市生物多樣性...
    白腰杓鷸為全面了解我市生物多樣性家底,亮出我市生態環境的「顏值」,自2017年起,連雲港市按照《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及省政府要求,分批分區域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目前東海縣的調查工作已經完成,其調查成果已於2019年底通過了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專家評審驗收;市區及灌雲、灌南縣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工作也已於2019年年底啟動,預計2021年將形成全市的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成果
  • 87萬網友「雲觀展」,解密昆蟲冷知識
    3月6日,封面新聞「雲觀展」走進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副館長趙希擔綱講解員,帶你線上參觀「華語世界最大蝴蝶資源」,探秘昆蟲版的「動物世界」。世界最大水生昆蟲——越中巨齒蛉,世界最長昆蟲——中國巨竹節蟲,世界最大蚊子——巨大蚊,這些獲得吉尼斯世界記錄的館藏精品,讓你對昆蟲的「世界之最」讚不絕口。
  • 野生植物保護|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蘭科植物的瀕危機制物種的瀕危機制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問題,是對瀕危物種進行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必要前提。生境的片斷化與喪失,一方面直接影響到蘭科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繁殖等過程,另一方面危害蘭科植物傳粉昆蟲和菌根共生真菌的生存,間接影響到蘭科植物的傳粉、種子萌發等繁殖過程,極大影響種群更新能力,導致野生蘭科植物資源不斷減少。蘭科植物與環境高度適應,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可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水分循環過程。
  • 山西汾河源頭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取得成效
    央廣網太原12月29日消息(記者李楠)記者從山西省科技部門了解到,針對汾河源頭的現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與山西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聯繫開展了「汾河源頭生物物種與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首次對汾河源頭區域的物種與生態多樣性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
  • 【中國科學報】《動物學研究》: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
    該現象的一個核心證據——貢山麂新核型及新種的描記工作分別在1988年和1990年發表於《動物學研究》。  創刊以來,《動物學研究》先後發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如關於實驗動物樹鼩基因組學與相關疾病動物模型研究,非人靈長類動物行為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及疾病模型研究,野生動物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尤其是蛇毒等動物來源活性蛋白分析,動物遺傳進化與系統地理學分布和新物種描記等方面研究,不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項,還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效益。
  • 《動物學研究》:跨過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新聞—科學網
    1983年,81歲的美國植物遺傳學家芭芭拉·麥克林託克(Barbara McClintock)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她在頒獎演說中引用了昆明動物所研究員施立明描繪的動物染色體串聯易位現象,該現象的一個核心證據——貢山麂新核型及新種的描記工作分別在1988年和1990年發表於《動物學研究》。
  • ...和規劃局,綠會觀蟲工作委員會建議查實螢火蟲放飛活動的昆蟲來源
    8月27日,中國綠髮會觀蟲工作委員會致函山東省濰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建議查證濰坊富華遊樂園螢火蟲放飛活動所用螢火蟲來源。(拓展閱讀:莫造「螢火蟲之墓」!據我們多年來在昆蟲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工作經驗,捕捉野生螢火蟲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1)商業展覽和放飛活動加劇對於野生種群的捕捉;(2)破壞生態鏈;(3)或造成外來物種入侵;(4)損壞生態旅遊聲譽。大量所謂養殖的螢火蟲來自於野外捕捉,商業展演和放飛活動背後,常導致螢火蟲大量死亡。